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14199发布日期:2021-04-27 13:3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器。


背景技术:

2.现有净水器以反渗透膜滤芯为主,在净水器的使用过程中,反渗透膜的废水侧会逐渐堆积盐份,形成结晶,从而影响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此外,在净水器停止制水时,由于反渗透膜的废水侧的浓度较高,当到达一定时间后,盐份还会从反渗透膜的废水侧渗透进入纯水侧,从而会造成第一杯水水质的下降,以致用户体验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渗透膜滤芯,以解决现有采用反渗透膜滤芯的净水器中所存在的第一杯水水质差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包括:
6.外壳;
7.纯水管;
8.反渗透膜元件,位于所述外壳内并包覆于所述纯水管的外壁;
9.储水件,位于所述外壳内,具有由弹性隔膜分隔开的第一水腔、第二水腔,所述纯水管连通所述第一水腔,所述外壳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水腔的输水管。
10.进一步地,所述纯水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水腔,所述纯水管的第二端作为纯水排出口伸出所述外壳。
11.进一步地,所述纯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水腔的相对两侧。
12.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外筒身以及设于所述外筒身相对两端的第一外端盖、第二外端盖,所述输水管设于所述第一外端盖,所述纯水管伸出所述第二外端盖。
13.进一步地,所述储水件包括内筒身以及设于所述内筒身的第一端的内端盖,所述内端盖密封连接于所述纯水管,所述内筒身的第二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盖。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端盖设有原水管,所述反渗透膜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为原水进入端、废水排出端,所述原水进入端与所述内端盖相对设置,所述废水排出端与所述第二外端盖相对设置,所述废水排出端设有膜端盖,所述膜端盖设有伸出所述第二外端盖的废水管。
15.进一步地,所述内筒身与所述纯水管同轴设置,以及与所述外筒身插装配合。
16.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隔膜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外端盖。
17.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隔膜为与所述第一外端盖密封连接的水袋,所述输水管伸入于所述水袋内。
18.基于上述的反渗透膜滤芯的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净水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反渗透膜滤芯。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利用与纯水管连通的第一水腔来储存用于反向冲洗反渗透膜元件的纯水,并利用第二水腔来提供反向冲洗反渗透膜元件的压力。在需要冲洗反渗透膜元件时,通过外壳上的输水管向第二水腔内补水,来增大第二水腔的压力,通过弹性隔膜挤压第一水腔,使得纯水受压反向穿过反渗透膜元件,也就实现了对反渗透膜元件的反向冲洗,有效地冲洗不仅可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且在冲洗过后,反渗透膜元件废水侧的废水被冲走,废水侧不存在渗透进纯水测的废水,因此可以保证第一杯水的水质。
21.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反渗透膜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外壳1;输水管11;外筒身12;第一外端盖13;第二外端盖14;原水管15;
25.反渗透膜元件2;
26.纯水管3;
27.储水件4;内筒身41;内端盖42;弹性隔膜43;第一水腔a;第二水腔b;
28.膜端盖5;废水管51;
29.原水进入间隙m;废水收集间隙n。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参见图1,该图为基于本实用新型反渗透膜滤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反渗透膜滤芯包括外壳1以及安装在外壳1内的反渗透膜元件2、纯水管3、储水件4。反渗透膜元件2包覆在纯水管3的外壁上,用于对流经的原水进行过滤,反渗透膜元件2的相对两端分别为原水进入端、废水排出端。在进行制水时,通过增压设备压入外壳1内的原水由原水进入端流入反渗透膜元件2内,在过滤之后,制成的纯水穿过纯水管3的管壁上的通水孔进入纯水管3内并通过纯水管3的一端排出滤芯,而反渗透膜元件2中浓缩的废水则通过废水排出端排出滤芯,具体可参考图1中箭头所示的水流方向。
33.储水件4具有由弹性隔膜43分隔开来的第一水腔a、第二水腔b,利用弹性隔膜43的弹性、柔软且不透水的特征,可以调节第一水腔a、第二水腔b的大小,为了利用纯水实现反向冲洗,第一水腔a与纯水管3连通,并在外壳1上设有用于将外部水源与第二水腔b连通的输水管11。
34.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水腔b与外部水源连通,可利用第二水腔b提供的压力,通过弹性隔膜43挤压第一水腔a,使得纯水受压并反向穿过反渗透膜元件2,在对反渗透膜元件2反向冲洗的过程中,不仅可避免结晶的问题,滤芯内积存的废水也被冲走,因而可以确保再次制水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第一杯水。
35.具体来说,当用户使用具有本实施例反渗透膜滤芯的净水器时,若需要清洁反渗透膜滤芯,可在纯水管3的纯水排出口封闭时,保持继续制水,使得第一水腔a的压力持续上升,利用弹性隔膜43的自身特征,第一水腔a逐渐变大,第二水腔b受挤压逐渐变小,当第一水腔a的压力到达设定值时,第一水腔a内预留了足够的用于反向冲洗反渗透膜元件2的水量,此时可停止制水。之后,利用输水管11向第二水腔b内输水,在第二水腔b逐渐变大时,第一水腔a内的纯水受挤压反向穿过反渗透膜元件2,并携带废水排出反渗透膜滤芯,即实现了对反渗透膜元件2的反向冲洗。由于利用纯水对反渗透膜元件2进行反向冲洗时,反渗透膜元件2的废水侧的废水被挤压排出,反渗透膜元件2的废水侧由纯水填充,因而在净水器再次制水时,能够确保第一杯水的纯净,有助于用户体验的提升。
36.为了简化纯水管3与储水件4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纯水管3为直管段,其相对两端分别为纯水管3的第一端、纯水管3的第二端,其中,纯水管3的第一端连通第一水腔a,纯水管3的第二端伸出外壳1,其作为纯水排出口向外排水。
37.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纯水管3的管壁上设置支管,并利用支管连通第一水腔a。
38.为了更快速地将第一水腔a内的纯水挤入纯水管3内,本实施例中纯水管3的第一端与第二水腔b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水腔a的相对两侧,在第二水腔b逐渐变大时,由于纯水管3的第一端与第二水腔b相对布置,因而可更直接地将第一水腔a内的纯水压入纯水管3内。
39.本实施例外壳1包括外筒身12以及连接在外筒身12相对两端的第一外端盖13、第二外端盖14。其中,输水管11设置在第一外端盖13上,纯水管3的第二端具体由第二外端盖14伸出。
40.本实施例储水件4包括有内筒身41、内端盖42,为了充分利用外壳1的内部空间,内筒身41具体为与纯水管3同轴设置并与外筒身12插装配合的圆筒结构,内筒身41的相对两端分别为内筒身41的第一端、内筒身41的第二端。内端盖42设置在内筒身41的第一端并与纯水管3的第一端密封连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纯水管3与储水件4也可一体成型。
41.为了形成密封的第一水腔a,内筒身41的第二端与第一外端盖13密封连接,利用内端盖42、内筒身41以及弹性隔膜43限定出第一水腔a。
42.为了形成密封的第一水腔b,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得弹性隔膜43与内筒身41的内壁密封相接,利用弹性隔膜43、内筒身41以及第一外端盖13限定出第二水腔b,从而实现将第一水腔a、第二水腔b沿内筒身41的轴向分布,而轴向分布的第一水腔a、第二水腔b可使得第二水腔b更趋向于朝向纯水管3的轴向挤压第一水腔a。
43.为了使得第二水腔b受到挤压时,能够为第一水腔a提供更多的让位空间,本实施例弹性隔膜43罩设在第一外端盖13上,弹性隔膜43具体为与第一外端盖13密封连接的水袋,弹性隔膜43与第一外端盖13之间限定出第二水腔b。
44.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水腔a挤压弹性隔膜43时,为了避免弹性隔膜43堆叠在第一外端盖13上、不方便展开,将输水管11伸入在水袋内部,输水管11既可以在第一水腔a挤压弹性隔膜43时起到支撑作用,还可以在第二水腔b补水时起到导向作用。
45.为了延长原水在外壳1内的流动路径,本实施例在第二外端盖14上设有原水管15,并将反渗透膜元件2的原水进入端与内端盖42相对,将反渗透膜元件2的废水排出端与第二外端盖14相对。外部的原水由原水管15进入外壳1内后,首先沿着反渗透膜元件2与外筒身12之间的间隙流动至原水进入端,再经原水进入端进入反渗透膜元件2内。为此,在反渗透膜元件2的原水进入端与内端盖42之间留有原水进入间隙m,而为了收集废水排出端流出的废水,在反渗透膜元件2的废水排出端还设有膜端盖5,膜端盖5与反渗透膜元件2的废水排出端之间留有废水收集间隙n,在膜端盖5设有伸出第二外端盖14的废水管51,由废水排出端流出的废水进入废水收集间隙n并最终由废水管51排出滤芯。
46.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净水器的实施例,该净水器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反渗透膜滤芯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如上任一项实施例中所阐述的反渗透膜滤芯,在此不作详述。
4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