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滴加盖帽及滴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59878发布日期:2021-05-25 12:46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滴加盖帽及滴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滴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滴加盖帽及滴加装置。



背景技术:

在滴管设备技术领域中,传统的的滴加盖帽阻绝空气能力一般,无法满足生产中越来越高的密封性能需求。在摇动滴加装置内的液体时,其内的液体容易与滴加盖帽粘连,不仅容易造成生产损失,也对生产环境的整洁性造成影响,容易污染生产环境及待滴加液体,其次传统的滴加盖帽不易控制液体滴出量,操作不规范时易出现待滴加液体喷溅情况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实际的使用体验及使用质量。

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滴加盖帽及滴加装置。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好使用的滴加盖帽及滴加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滴加盖帽,所述滴加盖帽包括滴管,及与滴管相配合的外盖,所述外盖能够套接在滴管上,所述滴管包括滴加头,及与滴加头相连接的管体,所述滴加头底端与管体顶端相连接,所述滴加头内设置有第二滴加腔,所述管体内设置有第一滴加腔,所述第一滴加腔与第二滴加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滴加腔内壁上设置限流环,所述限流环处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滴加腔内其他位置的横截面积,所述限流环设置有多个。

采用上述结构,首先,能够保证滴管内具有充足的空间容纳待滴加液体,满足滴加盖帽正常的工作需求,其次,第一滴加腔与第二滴加腔的分段设置,实现了对滴管内待滴加液体同时容纳及滴加的需求,其三,限流环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控制滴管内待滴加液体的滴出量和滴出速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滴加腔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滴加腔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滴加头顶端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第二滴加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底端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第一滴加腔相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加强第一滴加腔与第二滴加腔的分段容纳能力,加强对滴管内待滴加液体同时容纳及滴加的需求。

优选地,所述滴加头与管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限流环与罐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滴管采用液态硅胶材料。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加强滴管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使滴管具有回弹性,便于滴加工作的进行,并具有良好的防尘效果。

优选地,所述外盖上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滴管相配合,所述滴管能够容纳在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密封针,所述密封针设置在容纳腔的顶端,且与出液口及第二滴加腔相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在外盖套接在滴管外部时,所述密封针与出液口及第二滴加腔相连接,外盖与滴管成为密封状态,使第二滴加腔、第一滴加腔与外界相对独立,有效降低减少瓶内物品与空气接触,也能够显著提高套接状态下的外盖与滴管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外盖与滴管间相互脱离。

优选地,所述滴加盖帽还包括有卡扣,所述卡扣的顶端与滴管的底端相连接,且所述卡扣与容纳腔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上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滴管相配合且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底部还设置有连接环板,所述连接环板与安装腔相配合且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顶端设置有通过孔,所述通过孔与安装腔相连通,且所述通过孔与管体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连接环板相配合,所述安装槽设置在安装腔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固定凸环,所述连接环板上设置有连接环槽,所述固定凸环与连接环槽相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卡扣与管体相连接时,所述管体从安装腔进入,并经过通过孔穿出,所述第一滴加腔通过进液口与安装腔相连通,保证了滴加盖帽的正常工作,所述固定凸环及连接环槽用于连接环板与安装槽相连接时,固定两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防止连接环板与安装槽间安装错位,其次,所述固定凸环及连接环槽的设置也能够有效加强管体与卡扣间连接的密闭性,提高滴加盖帽的工作质量,防止漏液。

优选地,所述第二滴加腔内还设置有多个腔室,所述腔室由限流环分隔第二滴加腔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腔室的设置数量与限流环的设置数量一致。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控制滴管的滴出量和滴出速度,并防止喷溅。

优选地,所述容纳腔内还设置有夹紧块,所述夹紧块设置在容纳腔底端的侧壁上,所述夹紧块与密封针相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在外盖与滴管相连接时,用于固定外盖与滴管两者间的位置关系,使滴管夹紧在外盖内。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滴加装置,所述滴加装置包括上述滴加盖帽。

采用上述结构,滴加盖帽内可形成良好的密封环境,达到防尘、防污染的效果,并且滴管可有更好的控制滴出量和滴出速度,防止滴出液体时形成喷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滴管内具有充足的空间容纳待滴加液体,满足滴加盖帽正常的工作需求,第一滴加腔与第二滴加腔的分段设置,实现了对滴管内待滴加液体同时容纳及滴加的需求,限流环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控制滴管内待滴加液体的滴出量和滴出速度;

2.本实用新型的外盖套接在滴管外部时,所述密封针与出液口及第二滴加腔相连接,外盖与滴管成为密封状态,使第二滴加腔、第一滴加腔与外界相对独立,有效降低减少瓶内物品与空气接触,也能够显著提高套接状态下的外盖与滴管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外盖与滴管间相互脱离;

3.本实用新型的卡扣与管体相连接时,所述管体从安装腔进入,并经过通过孔穿出,所述第一滴加腔通过进液口与安装腔相连通,保证了滴加盖帽的正常工作,所述固定凸环及连接环槽用于连接环板与安装槽相连接时,固定两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防止连接环板与安装槽间安装错位,其次,所述固定凸环及连接环槽的设置也能够有效加强管体与卡扣间连接的密闭性,提高滴加盖帽的工作质量,防止漏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滴加盖帽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滴管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图;

图3为图2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滴管一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盖一种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外盖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外盖一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卡扣一种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卡扣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卡扣一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1、滴管;11、滴加头;111、第二滴加腔;1111、腔室;112、限流环;113、出液口;12、管体;121、第一滴加腔;122、进液口;123、连接环板;1231、连接环槽;2、外盖;21、容纳腔;211、密封针;212、夹紧块;22、摩擦肋;3、卡扣;31、安装腔;311、安装槽;3111、固定凸环;32、通过孔;33、固定块;34、包覆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滴加盖帽,所述滴加盖帽包括滴管1,及与滴管1相配合的外盖2,所述外盖2能够套接在滴管1上,所述滴管1包括滴加头11,及与滴加头11相连接的管体12,所述滴加头11底端与管体12顶端相连接,所述滴加头11内设置有第二滴加腔111,所述管体12内设置有第一滴加腔121,所述第一滴加腔121与第二滴加腔111相连通,所述第二滴加腔111内壁上设置限流环112,所述限流环112处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滴加腔111内其他位置的横截面积,所述限流环112可设置有多个。

采用上述结构,首先,能够保证滴管1内具有充足的空间容纳待滴加液体,满足滴加盖帽正常的工作需求,其次,第一滴加腔121与第二滴加腔111的分段设置,实现了对滴管1内待滴加液体同时容纳及滴加的需求,其三,限流环112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控制滴管1内待滴加液体的滴出量和滴出速度。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滴加腔12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滴加腔111的横截面积,所述滴加头11顶端设置有出液口113,所述出液口113与第二滴加腔111相连通,所述管体12底端设置有进液口122,所述进液口122与第一滴加腔121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加强第一滴加腔121与第二滴加腔111的分段容纳能力,加强对滴管1内待滴加液体同时容纳及滴加的需求。

如图1-图4所示,所述滴加头11与管体12一体成型,所述限流环112与罐体一体成型,所述滴管1可采用液态硅胶材料。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加强滴管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使滴管1具有回弹性,便于滴加工作的进行,并具有良好的防尘效果。

如图1、图5、图6及图7所示,所述外盖2上设置有容纳腔21,所述容纳腔21与滴管1相配合,所述滴管1能够容纳在容纳腔21内,所述容纳腔21内设置有密封针211,所述密封针211设置在容纳腔21的顶端,且与出液口113及第二滴加腔111相配合。采用上述结构,在外盖2套接在滴管1外部时,所述密封针211与出液口113及第二滴加腔111相连接,外盖2与滴管1成为密封状态,使第二滴加腔111、第一滴加腔121与外界相对独立,有效降低减少瓶内物品与空气接触,也能够显著提高套接状态下的外盖2与滴管1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外盖2与滴管1间相互脱离。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盖2上还设置有摩擦肋22,所述摩擦肋22可设置有多个,且所述摩擦肋22用于加大外盖2外表面的摩擦系数,便于外盖2与滴管1相分离。

如图1、图2及图8-10所示,所述滴加盖帽还包括有卡扣3,所述卡扣3的顶端与滴管1的底端相连接,且所述卡扣3与容纳腔21相配合,所述卡扣3上设置有安装腔31,所述安装腔31与滴管1相配合且相连接,所述管体12底部还设置有连接环板123,所述连接环板123与安装腔31相配合且相连接,所述卡扣3顶端设置有通过孔32,所述通过孔32与安装腔31相连通,且所述通过孔32与管体12相配合,所述安装腔31内设置有安装槽311,所述安装槽311与连接环板123相配合,所述安装槽311设置在安装腔31顶端,所述安装槽311内设置有固定凸环3111,所述连接环板123上设置有连接环槽1231,所述固定凸环3111与连接环槽1231相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卡扣3与管体12相连接时,所述管体12从安装腔31进入,并经过通过孔32穿出,所述第一滴加腔121通过进液口122与安装腔31相连通,保证了滴加盖帽的正常工作,所述固定凸环3111及连接环槽1231用于连接环板123与安装槽311相连接时,固定两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防止连接环板123与安装槽311间安装错位,其次,所述固定凸环3111及连接环槽1231的设置也能够有效加强管体12与卡扣3间连接的密闭性,提高滴加盖帽的工作质量,防止漏液。

如图8-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3外壁上还设置有固定块33,所述固定块33可设置有多个,所述固定块33用于卡扣3与外壳相固定,进一步,所述固定块33可设置有2个。

如图8-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3上还设置有包覆凸环34,所述包覆凸环34设置在卡扣3顶端,且所述包覆凸环34与通过孔32相配合,所述包覆凸环34包裹在通过孔32外侧,所述包覆凸环34用于包覆从通过孔32伸出的滴管1,对滴管1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加大卡扣3与滴管1的接触面积,降低卡扣3与滴管1连接处的单位压力,有效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如图2-图4所示,所述第二滴加腔111内还设置有多个腔室1111,所述腔室1111由限流环112分隔第二滴加腔111形成,所述腔室1111的设置数量与限流环112的设置数量一致。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控制滴管1的滴出量和滴出速度,并防止喷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滴加腔111内设置有2个腔室1111,2个限流环112。

如图1、图8、图9及图10所示,所述容纳腔21内还设置有夹紧块212,所述夹紧块212设置在容纳腔21底端的侧壁上,所述夹紧块212与密封针211相配合。采用上述结构,在外盖2与滴管1相连接时,用于固定外盖2与滴管1两者间的位置关系,使滴管1夹紧在外盖2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滴加装置,所述滴加装置包括上述滴加盖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滴管1内具有充足的空间容纳待滴加液体,满足滴加盖帽正常的工作需求,第一滴加腔121与第二滴加腔111的分段设置,实现了对滴管1内待滴加液体同时容纳及滴加的需求,限流环112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控制滴管1内待滴加液体的滴出量和滴出速度;本实用新型的外盖2套接在滴管1外部时,所述密封针211与出液口113及第二滴加腔111相连接,外盖2与滴管1成为密封状态,使第二滴加腔111、第一滴加腔121与外界相对独立,有效降低减少瓶内物品与空气接触,也能够显著提高套接状态下的外盖2与滴管1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外盖2与滴管1间相互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卡扣3与管体12相连接时,所述管体12从安装腔31进入,并经过通过孔32穿出,所述第一滴加腔121通过进液口122与安装腔31相连通,保证了滴加盖帽的正常工作,所述固定凸环3111及连接环槽1231用于连接环板123与安装槽311相连接时,固定两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防止连接环板123与安装槽311间安装错位,其次,所述固定凸环3111及连接环槽1231的设置也能够有效加强管体12与卡扣3间连接的密闭性,提高滴加盖帽的工作质量,防止漏液。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