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胶纤维滤材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75991发布日期:2021-08-24 12:26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粘胶纤维滤材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粘胶纤维技术领域,是一种粘胶纤维滤材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粘胶纤维滤材具有超长周期、质量稳定的优势,但是回用困难。虽然有部分滤材进行了回用处理,主要的清洗方式是用碱液浸泡然后冲洗干净后回用,但是由于清洗不彻底通透性差,回用后使用周期明显缩短,使用效果达不到理想的要求,没有专业的粘胶纤维滤材清洗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粘胶纤维滤材清洗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粘胶纤维滤材清洗回用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粘胶纤维滤材清洗装置,包括箱体、顶盖、固定板、安装板、循环泵、回液管线、加热装置、自控阀门组件、蒸汽管线、排污管线、碱液管线、硝酸管线、进水管线、传感器组件、交流接触器和控制模块,箱体上端与顶盖下端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顶盖上设有内外贯通的排气孔,箱体底板内侧设有加热装置,对应加热装置上方位置的箱体下部内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对应固定板上方位置的箱体下部内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板,安装板上均布有上下贯通的流通孔,对应固定板和安装板之间位置的箱体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设有蒸汽管线和排污管线,对应安装板上方位置的箱体右侧板下部设有内外贯通的出液口,对应出液口上方位置的箱体右侧板上部设有内外贯通的回液口,出液口与回液口通过回液管线连通,回液管线上设有循环泵,对应回液口位置的箱体左侧板上由前至后依次间隔分布有碱液管线、硝酸管线和进水管线,自控阀门组件包括蒸汽自控阀、排污自控阀、碱液自控阀、硝酸自控阀、进水自控阀、排气自控阀、出液自控阀和回液自控阀,蒸汽管线上安装有蒸汽自控阀,排污管线上安装有排污自控阀,碱液管线上安装有碱液自控阀,硝酸管线上安装有硝酸自控阀,进水管线上安装有进水自控阀,排气孔上安装有排气自控阀,对应出液口与循环泵进口之间位置的回液管线上安装有出液自控阀,对应循环泵出口与回液口之间位置的回液管线上安装有回液自控阀;传感器组件包括由左至右依次间隔安装在顶盖上的温度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和液位变送器;加热组件和循环泵上均设有能控制其电源通断的交流接触器;温度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和液位变送器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分别与蒸汽自控阀、排污自控阀、碱液自控阀、硝酸自控阀、进水自控阀、排气自控阀、出液自控阀、回液自控阀和交流接触器连接。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还可包括活动板、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对应安装板上方位置的箱体左侧板内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一个左支撑板,对应每个左支撑板位置的箱体右侧板上固定安装有右支撑板,活动板右端下侧与右支撑板上侧接触,与右支撑板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左支撑板上侧与活动板左端下侧接触。

上述加热装置可为电热丝。

上述控制模块可为plc。

上述还可包括提耳,顶盖上侧左部和右部分别设有提耳。

上述还可包括密封圈,顶盖和箱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上述固定板可呈左高右低状倾斜。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在箱体上设置控制模块和自控阀门组件控制蒸汽、碱液、水和硝酸清洗液进入和流出,能够将粘胶纤维滤材上的杂质和粘胶去除,使其能够被重新利用,具有安全、省力、简便和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箱体,2为顶盖,3为固定板,4为安装板,5为循环泵,6为回液管线,7为电热丝,8为蒸汽自控阀,9为排污自控阀,10为出液自控阀,11为碱液自控阀,12为硝酸自控阀,13为进水自控阀,14为回液自控阀,15为排气自控阀,16为温度传感器,17为压力变送器,18为液位变送器,19为活动板,20为左支撑板,21为右支撑板,22为提耳,23为密封圈,24为滤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粘胶纤维滤材清洗装置包括箱体1、顶盖2、固定板3、安装板4、循环泵5、回液管线6、加热装置、自控阀门组件、蒸汽管线、排污管线、碱液管线、硝酸管线、进水管线、传感器组件、交流接触器和控制模块,箱体1上端与顶盖2下端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顶盖上设有内外贯通的排气孔,箱体1底板内侧设有加热装置,对应加热装置上方位置的箱体1下部内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板3,对应固定板3上方位置的箱体1下部内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板4,安装板4上均布有上下贯通的流通孔,对应固定板3和安装板4之间位置的箱体1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设有蒸汽管线和排污管线,对应安装板4上方位置的箱体1右侧板下部设有内外贯通的出液口,对应出液口上方位置的箱体1右侧板上部设有内外贯通的回液口,出液口与回液口通过回液管线连通,回液管线6上设有循环泵5,对应回液口位置的箱体左侧板上由前至后依次间隔分布有碱液管线、硝酸管线、进水管线,自控阀门组件包括蒸汽自控阀8、排污自控阀9、碱液自控阀11、硝酸自控阀12、进水自控阀13、排气自控阀15、出液自控阀10和回液自控阀14,蒸汽管线上安装有蒸汽自控阀8,排污管线上安装有排污自控阀9,碱液管线上安装有碱液自控阀11,硝酸管线上安装有硝酸自控阀12,进水管线上安装有进水自控阀13,排气孔上安装有排气自控阀15,对应出液口与循环泵进口之间位置的回液管线上安装有出液自控阀10,对应循环泵出口与回液口之间位置的回液管线上安装有回液自控阀14;传感器组件包括由左至右依次间隔安装在顶盖2上的温度传感器16、压力变送器17和液位变送器18;加热组件和循环泵5上均设有能控制其电源通断的交流接触器;温度传感器16、压力变送器17和液位变送器18分别与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分别与蒸汽自控阀8、排污自控阀9、碱液自控阀11、硝酸自控阀12、进水自控阀13、排气自控阀15、出液自控阀10、回液自控阀14和交流接触器连接。

在使用时,通过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压力和液位参数传输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设定的温度和液位参数打开对应的阀门组件,对本实用新型内的粘胶纤维滤材24进行清洗,通过压力变送器17监测箱体1内压力,以保证安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自动清洗,具有安全、省力、简便和高效的特点。

具体清洗步骤如下:

(1)打开顶盖2,将需要被清洗的滤网或滤芯置于安装板4上,再将顶盖2装回,使箱体1密闭;

(2)打开启动按钮开始清洗;

(3)控制模块控制蒸汽自控阀8打开,放入蒸汽,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控制模块控制蒸汽自动阀关闭,停留一定时间,使滤材24上的粘胶软化;

(4)控制模块控制排气自控阀15打开,排气泄压,一定时间后关闭排气自动阀;

(5)控制模块控制碱液自控阀11打开,放入碱液,直到碱液达到设定液位后关闭碱液自控阀11;

(6)控制模块控制交流接触器和加热模块,开始加热碱液,达到设定温度后停止加热,低于设定温度时继续加热,保持碱液的温度,以保证清洗效果;

(7)控制模块控制出液自控阀10、回液自控阀14和循环泵5上的交流接触器打开,循环泵5开始作业,将碱液从箱体1内送入回液管线6,经过回液口重新送入箱体1内,碱液循环将滤材24内的杂质冲出,将纤维粘胶溶解,达到设定时间后停止循环;

(8)静置一段时间后控制模块控制排污阀打开,将从滤材24上冲出落在固定板3上的杂质排出,一定时间后关闭排污阀;

(9)重复步骤(6)-(9),进行再次碱液清洗和溶解;

(10)控制模块控制关闭加热器和循环泵5,打开排污自控阀9,打开进水自控阀13对滤材24进行冲洗降温直到设定时间后关闭进水自控阀13和排污自控阀9;

(11)控制模块控制打开硝酸自控阀12直到设定时间,停留一段时间使滤材24钝化,打开排污阀放出硝酸溶液;

(12)控制模块控制打开进水自控阀13,用水冲洗滤材24一定时间,冲洗后的水从排污口排出,冲洗完毕后关闭进水自控阀13和排污阀;

(13)重复步骤(1)-(12)进行下一批的滤材24清洗。

滤材24清洗完成后,打开顶盖2取出滤材对其进行进行烘干处理。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粘胶纤维滤材清洗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还包括活动板19、左支撑板20和右支撑板21,对应安装板4上方位置的箱体1左侧板内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一个左支撑板20,对应每个左支撑板20位置的箱体1右侧板上固定安装有右支撑板21,活动板19右端下侧与右支撑板21上侧接触,与右支撑板21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左支撑板20上侧与活动板19左端下侧接触。在使用时,通过设置活动板19可多放置几层滤材24。

如附图1、2所示,加热装置为电热丝7。在使用时,通过电热丝7使碱液恒温。

如附图1、2所示,控制模块为plc。在使用时,通过plc控制阀门组件和交流接触器;根据需求,plc为现有公知技术,例如,型号为西门子6es7214-2bd23-oxb8。

如附图1、2所示,还包括提耳,顶盖2上侧左部和右部分别设有提耳22。在使用时,通过设置提耳22可便于拿取顶盖2,更加便捷省力。

如附图1、2所示,还包括密封圈23,顶盖2和箱体1之间设有密封圈23。在使用时,通过设置密封圈23,保持箱体1内密封环境,进而有效减少温度散失。

如附图1、2所示,固定板3呈左高右低状倾斜。在使用时,通过将固定板3倾斜可便于溶液和杂志排出。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