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7235发布日期:2021-09-22 22:2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智能卡生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


背景技术:

2.智能卡是以ic卡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将智能建筑内部的各项设施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户通过一张ic卡便可完成通常的钥匙、资金结算、考勤和某些控制操作,如用lc卡开启房门、ic卡就餐、购物、娱乐、会议、停车、巡更、办公、收费服务等各项活动。
3.相关技术中,智能卡点胶系统包括底板和点胶组件,点胶组件安装于底板顶面,底板顶面设有用于放置智能卡的工作台,点胶组件的工作部位于工作台的上方,用于对智能卡进行点胶。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进行点胶时,智能卡朝向点胶组件的侧面易于附着灰尘,造成了点胶质量下降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点胶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包括底板和点胶组件,所述底板顶面设有用于放置智能卡的工作台,用于对智能卡进行点胶的所述点胶组件连接于底板且位于工作台上方,还包括吹风机、第一驱动组件和吸尘组件,所述吹风机连接于底板顶面,所述吹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有吹风管,所述吹风管呈朝向工作台设置,用于调节所述吹风管的朝向的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底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靠近吹风机且与吹风管连接,所述吸尘组件连接于底板,所述工作台位于吹风管和吸尘组件之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点胶之前启动吹风机、第一驱动组件和吸尘组件,调节好吹风管的朝向,吹走智能卡顶面的灰尘,同时吸尘组件吸走灰尘,使得智能卡顶面较为干净,从而便于点胶,再控制点胶组件进行点胶,从而提高了点胶质量。
9.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皮带,所述底板顶面转动连接有呈竖直设置的转轴,所述转轴靠近于吹风机,所述吹风管远离吹风机的一端连接于转轴的外侧壁且呈朝向工作台设置,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于底板顶面,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呈竖直向上设置,所述主动轮连接于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所述从动轮套设并固定于转轴,所述传动皮带套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驱动主动轮转动,通过传动皮带和从动轮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实现对吹风管朝向的调节,扩大了吹风范围,有利于更好的吹走智能卡顶面的灰尘。
11.可选的,所述吸尘组件包括罩体、抽风机和收集箱,所述收集箱连接于底板顶面,所述工作台位于吹风机和收集箱之间,所述抽风机连接于收集箱顶面,所述抽风机的吸风
口通过吸风管与罩体连接,所述罩体呈朝向工作台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抽风机,即可通过罩体对灰尘进行吸收,灰尘依次经过罩体和吸风管,最后进入收集箱内,通过吸尘的方法进一步减少智能卡顶面的灰尘,从而提高点胶质量。
13.可选的,所述底板顶面设有用于驱动收集箱移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靠近于收集箱且与收集箱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第二驱动组件,实现对收集箱位置的调节,进而调节罩体的位置,通过扩大吸尘范围的方式,提高吸尘效率。
15.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伺服电机、丝杆、导向杆和滑块,所述底板顶面设有两相对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靠近于收集箱远离工作台的侧面,所述工作台位于两块固定板之间,所述丝杆呈水平设置,所述丝杆转动连接于两块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固定于底板顶面且靠近其中一块固定板,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固定板且与丝杆连接,所述导向杆呈水平设置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两块固定板,所述滑块套设于导向杆且与丝杆螺纹连接,所述滑块顶面通过连接杆与收集箱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驱动丝杆转动,使得滑块沿导向杆移动,实现对收集箱位置的调节,从而更快的调节罩体的位置,有利于更好的吸尘。
17.可选的,所述罩体远离吸风管的一端呈喇叭状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喇叭状的设置有利于扩大吸尘的范围,有利于更快速的吸尘。
19.可选的,所述吹风管连接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的工作部呈伸入吹风管内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点胶操作完成后,开启加热器,加热器的工作部与吹风管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吹风管向智能卡吹出热风,有利于加速胶水的凝固,从而提高点胶质量。
21.可选的,所述吹风管远离吹风机的一端连接有吹风头,所述吹风头与转轴的侧壁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吹风头的设置有利于更好的朝工作台吹风,以便于清理智能卡顶面的灰尘。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点胶之前启动吹风机、第一驱动组件和吸尘组件,调节好吹风管的朝向,吹走智能卡顶面的灰尘,同时吸尘组件吸走灰尘,使得智能卡顶面较为干净,从而便于点胶,再控制点胶组件进行点胶,从而提高了点胶质量。
25.2.控制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驱动主动轮转动,通过传动皮带和从动轮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实现对吹风管朝向的调节,扩大了吹风范围,有利于更好的吹走智能卡顶面的灰尘。
26.3.控制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驱动丝杆转动,使得滑块沿导向杆移动,实现对收集箱位置的调节,从而更快的调节罩体的位置,有利于更好的吸尘。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点胶组件;3、吹风机;4、工作台;5、吹风管;6、第一伺服电机;7、主动轮;8、从动轮;9、传动皮带;10、转轴;11、吹风头;12、加热器;13、加热棒;14、罩体;15、抽风机;16、收集箱;17、第二伺服电机;18、丝杆;19、导向杆;20、滑块;21、固定板;2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参照图1,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包括底板1、点胶组件2、吹风机3、第一驱动组件和吸尘组件,底板1顶面固定有用于放置智能卡的工作台4,工作台4位于底板1中部。点胶组件2通过支撑架连接于底板1且位于工作台4的上方,用于对智能卡进行点胶。吹风机3固定于底板1顶面且靠近底板1的其中一端,吹风机3的出风口连接有吹风管5,吹风管5呈朝向工作台4设置,用于对工作台4吹风。第一驱动组件连接于底板1顶面且靠近吹风机3,第一驱动组件与吹风管5连接,用于调节吹风管5的朝向。吸尘组件连接于底板1且与吹风管5相对,用于吸收灰尘。工作台4位于吹风管5和吸尘组件之间。
32.参照图2,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6、主动轮7、从动轮8和传动皮带9,底板1顶面转动连接有呈竖直设置的转轴10,转轴10靠近于吹风机3且与吸尘组件相对。吹风管5远离吹风机3的一端连接于转轴10的外侧壁且朝向工作台4。第一伺服电机6固定于底板1顶面,第一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呈竖直向上设置,主动轮7呈水平设置且连接于第一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从动轮8呈水平设置,从动轮8套设并固定于转轴10,主动轮7与从动轮8齐平,传动皮带9套设于主动轮7和从动轮8。
33.参照图2,吹风管5远离吹风机3的一端连接有吹风头11,吹风头11与转轴10的侧壁连接,转轴10位于第一伺服电机6与吹风头11之间,且吹风头11朝向工作台4。
34.参照图2,底板1顶面固定有加热器12,加热器12靠近吹风机3且位于吹风管5的下方,加热器12顶面连接有加热棒13,加热棒13为加热器12的工作部,加热棒13顶端伸入吹风管5内,用于加热吹风管5内的空气。点胶操作完成后,开启加热器12,加热器12的工作部与吹风管5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吹风管5向智能卡吹出热风。
35.参照图1,吸尘组件包括罩体14、抽风机15和收集箱16,收集箱16放置于底板1顶面,工作台4位于吹风头11和收集箱16之间,抽风机15连接于收集箱16顶面,抽风机15的吸风口通过吸风管与罩体14连接,罩体14呈朝向工作台4设置,用于吸收灰尘。
36.参照图1,为了扩大吸尘范围,在底板1顶面设有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靠近于收集箱16且与收集箱16连接,用于驱动收集箱16移动。
37.参照图1,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伺服电机17、丝杆18、导向杆19和滑块20,底板1顶面固定有两相对的固定板21,固定板21呈竖直设置,固定板21靠近于收集箱16远离工作台4的侧面,且收集箱16位于两块固定板21之间。丝杆18呈水平设置,丝杆18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块固定板21相互靠近的两个侧面。第二伺服电机17固定于底板1顶面且靠近其中
一块固定板21,第二伺服电机17的输出轴穿过对应的固定板21且与丝杆18的端部连接,用于驱动丝杆18转动。导向杆19呈水平设置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两块固定板21相互靠近的两个侧面。滑块20套设于导向杆19且与丝杆18螺纹连接,滑块20的底面与底板1顶面抵接。滑块20顶面通过连接杆22与收集箱16远离工作台4的侧面固定连接。
38.参照图1,为了进一步扩大吸尘范围,将罩体14远离吸风管的一端设置成喇叭状,从而有利于更快速的吸尘。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智能卡点胶系统的实施原理为:点胶之前控制第一伺服电机6,第一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驱动主动轮7转动,通过传动皮带9和从动轮8带动转轴10转动,进而实现对吹风管5朝向的调节,再启动吹风机3,吹风头11对智能卡顶面进行吹风,启动抽风机15并控制第二伺服电机17,第二伺服电机17的输出轴驱动丝杆18转动,使得滑块20沿导向杆19移动,实现对收集箱16位置的调节,从而更快的调节罩体14的位置,有利于更好的吸尘,使得智能卡顶面较为干净,再控制点胶组件2进行点胶,从而提高了点胶质量。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