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19537发布日期:2021-12-28 23:4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专利涉及工地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为了治理扬尘危害,达到除尘、降尘、保持城市环境卫生的目的,相关部门要求在施工场地须修建工地车辆的工地洗车结构。为了确保车辆尤其是土方运输车辆离开工地时,车身保持清洁,防止带泥上路,工地洗车结构一般布置在施工场地的车辆出入口。
3.目前常用的工地洗车结构一般包括洗车槽、沉淀池、自动喷淋洗车机三个部分。洗车槽一般是直接在地面挖矩形槽,在矩形槽的底部上浇筑混凝土垫层,在混凝土垫层的上方浇筑混凝土基础梁,待基础梁达到强度要求后,在基础梁上安装带有自动喷淋系统的成品洗车机。沉淀池一般位于冲洗台远离道路的一侧,直接挖土形成沉淀池,再在沉淀池的底部浇筑混凝土垫层以及砌筑墙体而成,三级沉淀池较为常见。
4.现有常用工地洗车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5.受施工场地限制;目前常用沉淀池都是直接在地面挖土成槽修建,需要占用一部分原始地面,其布置根据施工道路规划而定,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施工道路随施工进度进行调整,工地洗车结构的位置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有时需要多次变换位置,增加施工成本,甚至影响施工进度。
6.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施工场地以用地红线为界,周边紧邻市政道路及建构筑物,且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基坑越来越深,往往需要设计多道内支撑,在第一道内支撑完全建立起之后,在施工场地的边缘地带基本无空余原始地面,为保障后续基坑施工的顺利进行,尤其是挖土方的顺利外运,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工地洗车结构的布置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沉淀池存在受施工场地限制的问题。
8.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包括内支撑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并行布置的支撑梁,相邻的支撑梁之间架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连系梁,多个所述连系梁沿着支撑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相邻的支撑梁与多个连系梁之间围合形成多个沉淀池,多个所述沉淀池依序相邻布置,相邻的沉淀池的顶部之间以连系梁隔离,相邻的沉淀池之间的连系梁的端部设有溢流缺口,相邻的沉淀池通过所述溢流缺口连通;
9.进一步的,相邻的连系梁上的溢流缺口呈错位布置。
10.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具有底部壁,沿着沉淀池中的水朝向连系梁的溢流缺口的流动方向,所述底部壁朝下倾斜布置。
11.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凸条,沿着沉淀池中的水朝向连系梁的溢流缺口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凸条依序横跨状间隔布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凸条具有与沉淀池中的水的流动方向相对的挡侧壁,沿着自下而上的方向,所述挡侧壁背离沉淀池中的水的流动方向弯曲布置,所述挡侧壁与底部壁之间围合形成条状布置且收纳沉渣的收纳区域。
13.进一步的,所述连系梁中穿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连系梁两侧的沉淀池,所述连通管位于所述溢流缺口的正下方。
14.进一步的,沿着多个沉淀池依序布置的方向,位于末位的沉淀池内设有放置抽水泵的放置腔,所述抽水泵具有抽水口;所述放置腔与连系梁上的溢流缺口呈斜线相对布置,所述放置腔的侧壁设有过滤孔,所述抽水口朝向过滤孔布置。
15.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底部位于内支撑的下方,所述沉淀池的四周具有外周壁,所述底部壁与外周壁覆盖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上涂覆有防水层。
16.进一步的,沿着多个沉淀池依序布置的方向,位于首位的沉淀池连接有与市政管网连通的排放管,所述排放管具有连通沉淀池内部的连通端,所述连通端与连系梁上的溢流缺口呈斜线相对布置,且高于溢流缺口的底部布置。
17.进一步的,首位的所述沉淀池的中部设有横向布置且位于溢流缺口下方的隔网,所述支撑梁上设有连通洗车槽的排水渠,所述排水渠通过排水管连通至首位的沉淀池,所述排水管穿过隔网,延伸至隔网的下方,且朝下延伸布置。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多个沉淀池设置在支撑梁与连系梁之间,充分利用场地,不受施工场地所限制,在有效节约空间的同时,解决了直接在施工场地设置沉淀池引起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多个沉淀池的俯视示意图;
21.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沉淀池的主视示意图;
22.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23.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喷淋管的局部示意图;
24.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柱管与喷水口配合的主视示意图;
25.图7是图4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7.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28.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
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9.参照图1

7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30.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包括内支撑结构,内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支撑梁100,多个支撑梁100呈并行布置,相邻的支撑梁100之间架设有多个连系梁101,多个连系梁101间隔布置,且多个连系梁101沿着支撑梁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31.两个相邻的支撑梁100与多个连系梁101之间围合形成多个沉淀池200,多个沉淀池200依序相邻布置,相邻的沉淀池200的顶部之间以连系梁101隔离;水进入沉淀池200以后,沉渣等会沉淀在沉淀池200的底部,这样,水依序沿着多个沉淀池200流动,通过多个沉淀池200的沉淀作用,从而可以将水中的杂质、沉渣等沉淀过滤。
32.相邻的沉淀池200之间的连系梁101的端部设有溢流缺口201,相邻的沉淀池200通过溢流缺口201连通;当水进入首位的沉淀池200后,相邻之间的沉淀池200之间的水通过溢流缺口201连通,通过多个沉淀池200的依序沉淀作用,可以将水中的沉渣沉淀在沉淀池200的底部。
33.上述提供的运用在内支撑上的沉淀结构,多个沉淀池200设置在支撑梁100与连系梁101之间,充分利用场地,不受施工场地所限制,在有效节约空间的同时,解决了直接在施工场地设置沉淀池200引起的问题。
34.相邻的连系梁101上的溢流缺口201呈错位布置,保证相邻的连系梁101上的溢流口交叉布置,不在同一端上,这样,水由一个连系梁101的一端进入沉淀池200中,通过沉淀池200的沉淀,再由另一个连系梁101的另一端出去,这样,水在沉淀池200中经过一定途径的流动,可以增强沉淀的作用。
35.沉淀池200的底部具有底部壁202,沿着沉淀池200中的水朝向连系梁101的溢流缺口201的流动方向,底部壁202朝下倾斜布置。这样,沉淀池200中的水在朝向溢流缺口201流动的过程中,水中的沉渣随之沉淀在底部壁202上,且随着水的流动,沉渣沿着底部壁202朝下移动,避免由于水的流动,导致底部壁202上的沉渣被涌起。
36.底部壁202上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凸条203,沿着沉淀池200中的水朝向连系梁101的溢流缺口201的流动方向,多个凸条203依序横跨状间隔布置。多个凸条203可以起到阻挡作用,减速底部壁202上的水的流动速度,且可以拦截底部壁202上的沉渣。
37.凸条203具有与沉淀池200中的水的流动方向相对的挡侧壁,沿着自下而上的方向,挡侧壁背离沉淀池200中的水的流动方向弯曲布置,挡侧壁与底部壁202之间围合形成条状布置且收纳沉渣的收纳区域204。
38.当沉渣被凸条203阻挡后,被阻挡的沉渣则会被收纳在收纳区域204中,避免由于水的流动,导致沉渣被再次涌起的问题。
39.连系梁101中穿设有连通管206,连通管206连通连系梁101两侧的沉淀池200,连通管206位于溢流缺口201的正下方。通过设置连通管206,可以加快相邻之间的沉淀池200中的水的流动速度,
40.沿着多个沉淀池200依序布置的方向,位于末位的沉淀池200内设有放置抽水泵的放置腔,抽水泵具有抽水口;放置腔与连系梁101上的溢流缺口201呈斜线相对布置,放置腔
的侧壁设有过滤孔,抽水口朝向过滤孔布置。
41.通过布置放置腔与溢流缺口201呈斜线状布置,抽水泵在抽水的过程中,可以引流沉淀池200内的水更多的流动途径,进一步增强沉淀的效果。
42.沉淀池200的底部位于内支撑的下方,沉淀池200的四周具有外周壁,底部壁202与外周壁覆盖有混凝土层,混凝土层上涂覆有防水层。
43.沿着多个沉淀池200依序布置的方向,位于首位的沉淀池200连接有与市政管网连通的排放管,排放管具有连通沉淀池200内部的连通端,连通端与连系梁101上的溢流缺口201呈斜线相对布置,且高于溢流缺口201的底部布置,无法利用的水则可以通过排放管排入市政管网中。
44.首位的沉淀池200的中部设有横向布置且位于溢流缺口201下方的隔网205,支撑梁100上设有连通洗车槽的排水渠,排水渠通过排水管连通至首位的沉淀池200,排水管穿过隔网205,延伸至隔网205的下方,且朝下延伸布置。这样,排放管将水排至首位的沉淀池200的过程中,由于连通管206延伸至隔网205的下方,隔网205可以放置水中的沉渣朝上涌起,缓冲水流涌动的作用,且隔网205低于溢流缺口201,这样,隔网205可以起到二次过滤沉渣的效果。
45.本实施例中,选定沉淀池200需要利用的支撑梁100以及连系梁101,测量定位,在拟利用的支撑梁100和连系梁101形成的近似矩形空间深挖至低于支撑梁100底面标高约1.30m,底板进行人工清理夯实,浇筑厚度约0.10m的细石混凝土垫层,边振捣边抹平,表面标高用水平仪检测找平,使标高满足要求。
46.测量放线后,在底板和沉淀池200的池壁绑扎钢筋,底板侧模安装,浇筑混凝土。待底板混凝土终凝、养护完成后,池壁钢筋绑扎至支撑梁100和连系梁101底面标高,留出足够长度的纵筋伸入支撑梁100和连系梁101内,合理交叉,避免影响支撑梁100和连系梁101的有效高度。
47.池壁模板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至支撑梁100和连系梁101的底面标高,待池壁混凝土终凝、拆模、养护完成后,进行支撑梁100和连系梁101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拆模、养护。待支撑梁100和连系梁101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封板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拆模、养护。在底板和池壁涂刷防水材料,尤其是支撑梁100和连系梁101与池壁相接处,做好防渗工作。
48.末位沉淀池200连接有用于人工辅助洗车的辅助水管,辅助水管延伸至洗车平台300上,当进出施工场地的车辆较多时,工人可以直接利用辅助水管辅助洗车。
49.本实施例中,内支撑上分别凸设有洗车平台300以及挡水坝302,洗车平台300与挡水坝302间隔布置,洗车平台300与挡水坝302之间围合形成有收集洗车后的污水的洗车槽301,洗车槽301通过回水渠连通至首位沉淀池200;洗车平台300上设有喷淋管500,喷淋管500通过管道与末位沉淀池200连通;内支撑上设有地磅段400,地磅段400中埋设有称重传感器。
50.车辆开至洗车平台300上后,利用喷淋管500对车辆进行自动清洗,清洗后的污水流入洗车槽301中,洗车槽301中的污水通过回水渠回流至首位沉淀池200中,经过多个沉淀池200的沉淀,末位沉淀池200中的水则可以通过管道进入喷淋管500中,用于喷淋洗车所用。
51.洗车平台300具有平台段,喷淋管500设置在平台段上,平台段朝向洗车槽301的一端设有朝下倾斜的第一斜坡段3002,第一斜坡段3002延伸至洗车槽301的底部,第一斜坡段3002上设有第一回水槽3001,第一回水槽3001沿着第一斜坡段3002的倾斜方向延伸布置,第一回水槽3001分别连通平台段以及洗车槽301。
52.喷淋管500喷出的水洗车后,水通过第一斜坡段3002上的第一回水槽3001,流入洗车槽301中,再通过排水渠流入首位沉淀池200中。
53.平台段背离洗车槽301的另一端设有朝上倾斜的爬坡段3023,爬坡段3023越过冠梁,延伸至基坑的出口。这样,经过喷淋清洗后的车辆,则可以通过爬坡段3023,直接从基坑的出口开出。
54.挡水坝302朝向洗车槽301的一端设有朝下倾斜的第二斜坡段3022,第二斜坡段3022延伸至洗车槽301的底部,第二斜坡段3022上设有第二回水槽3021,第二回水槽3021沿着第二斜坡段3022的倾斜方向延伸布置,第二回水槽3021分别连通挡水坝302以及洗车槽301。
55.本实施例中,利用厚钢板焊接箱梁701,箱梁701上的顶板由钢板连接,相邻的箱梁701之间焊接加劲板,加劲板间隔布置,箱梁701布置在内支撑上,上述的洗车平台300以及挡水坝302分别布置在箱梁701上。
56.在箱梁701的顶板上焊接方钢702,方钢702之间间隔布置,相邻的方钢702之间焊接加劲板,方钢702在箱梁701的顶板上呈纵向两侧对称焊接,两列中间留出间隔,形成上述的第一回水槽3001及第二回水槽3021。
57.本实施例中,洗车平台300的第一斜坡段3002及挡水坝302的第二斜坡段3022采用三角箱梁701。三角箱梁701的顶板坡度1:6~1:7。在箱梁701的顶板垂直焊接抗滑钉,抗滑钉梅花形布置。或者,抗滑钉也可以更换为抗滑板。
58.三角箱梁701与洗车平台300之间间隙,以及三角箱梁701与挡水坝302之间的间隙浇筑混凝土,形成一体化结构。
59.洗车平台300上设有多个喷淋管500,多个喷淋管500沿着洗车平台30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喷淋管500包括两个分别布置在洗车平台300两侧的纵向段以及顶部段,顶部段的两端分别对接在两个纵向段的顶部,顶部段及两个纵向段围合形成供车辆穿过的洗车通道;纵向段及顶部段上分别设有多个喷水口,多个喷水口分别朝向洗车通道布置,喷水口呈扁平状。
60.将喷淋管500设置成“门”状,使得通过洗车通道中的车辆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清洗,且喷水口呈扁平状,喷水口喷出的为高压水,可以更好的清洗车辆。
61.喷水口的中部插设有柱管,柱管将喷水口分割为独立布置的两个分隔部501,柱管的外端延伸至喷水口的外部,形成外露段601,外露段601呈缩口状,可以增强喷水的强度,喷出的水为高压水。
62.柱管的内端延伸至喷淋管500的内部,形成内延段602,内延段602呈喇叭状,内延段602的外侧壁朝向分隔部501弯曲布置,内延段602的外侧壁与喷淋管500的内侧壁之间围合形成连通分隔部501的冲击区域603。
63.柱管的内延段602呈喇叭状,可以广范围进水,并且,柱管的外露段601呈缩口状,在广进水的前提下,缩小出水的范围,可以实现喷出高压水的效果。柱管将喷水口分割为两
个独立布置的分割部,可以实现两个分割部分别喷水,配合柱管的喷水,实现多喷口的效果。
64.内延段602的外侧壁朝向分隔部501弯曲布置,这样,内延段602的外侧壁与分割部的内侧形成重叠状,缩小了分割部的内部出水范围,可以使得分割部的出水压力增大;其次,内延段602的外侧壁与喷淋管500的内侧壁之间围合形成连通分隔部501的冲击区域603,在冲击区域603的限制下,可以避免冲击区域603内的水波动较大,且由于冲击区域603与分割部之间对齐连通,这样,在内延段602的外侧壁的限制下,可以保证分割部的出水压力持续稳定,避免出现断续出水的问题。
65.沿着车辆在洗车平台300的前进方向,地磅段400对接在挡水坝302背离洗车槽301的另一端,洗车平台300、洗车槽301以及地磅段400之间呈直线状延伸布置,这样,经过地磅称重后的车辆,直接进入洗车平台300进行清洗,避免车辆进行拐弯,大大提高洗车以及出车效率。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