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99910发布日期:2023-03-31 18:0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健康用水、饮水也越来越重视,对水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净水器作为一种能够按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净水器的种类繁多,例如中央净水器、前置净水器、ro机、软水机、龙头净水器等等。其中,龙头净水器是能够固定于水龙头处并在出水时直接对水中的杂质和氯化物进行过滤处理的净水器,因其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3.目前,大多数龙头净水器仅具有单一净水功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用水需求,特别是对热水的取用需求,虽然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带有加热功能的龙头净水器,其主要包括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能够满足过滤和加热的基本需求,但当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同时集成于龙头净水器时,受空间结构的限制以及安装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对龙头净水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布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而且,经事实证明,龙头净水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布置对龙头净水器的大小、高效拆装、使用寿命、可靠性等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现有的此类净热一体式的龙头净水器的布置形式千差万别,且存在诸多缺陷,现有技术中,由于内部结构布置不合理,存在体积大导致安装时占用空间较大、水流路径复杂繁复导致出水慢、结构不紧凑、拆装维修不方便等缺陷,给净热一体式龙头净水器的生产制造及安装、可靠使用等带来极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包括水路切换单元、过滤单元、加热单元,所述水路切换单元具有原水进口和原水出口;所述过滤单元具有原水入口和净水出口,所述原水入口能够与所述原水进口连通,所述过滤单元包括滤芯、容纳所述滤芯的外壳;所述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加热单元具有容纳所述滤芯的净水腔和围绕在所述净水腔外侧的加热腔,所述净水腔具有位于所述滤芯进水侧的进水口和位于所述滤芯出水侧的出水口,所述原水入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净水出口分别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分别位于所述净水腔的上下两侧;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位于出水口的上方,原水经滤芯过滤后的净化水从出水口流出并触发控制单元后进入加热腔内。
7.本技术中的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加热筒体、容纳所述加热筒体的壳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两端的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加热筒体包括夹层内壁和夹层外壁,所述夹层内壁、所述上支架、所述下支架一起围成所述净水腔,所述夹层内壁与所述夹层外壁之间围成所述加热腔,
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上支架,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下支架,在所述夹层内壁的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出水口的加热进口,在所述夹层内壁的下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净水出口的热水出口。
9.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固设于所述滤芯出水侧的上端盖,所述上端盖设置有出水端口;所述上端盖设置有与所述出水端口连通并朝向所述出水口延伸的第一导流凸起,所述上支架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口连通并朝向所述出水端口延伸的第二导流凸起,所述第二导流凸起与所述第一导流凸起密封配合并限制所述滤芯朝向所述下支架的移动。
10.所述上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下方的第二安装部和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周与所述夹层外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外周与所述夹层内壁密封配合,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二导流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连接部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加热进口连通的第一导流通道。
11.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底部向上凹陷以形成凹腔,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凹腔内,至少部分所述上端盖伸入所述凹腔内并与所述凹腔过盈插装配合。
12.所述滤芯经所述进水口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净水腔,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面向所述进水口的开口,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开口的下盖板,所述滤芯能够自所述开口推入所述净水腔或自所述开口从所述外壳内取出。
13.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固于所述滤芯下侧的下端盖,所述下端盖设置有正对所述进水口的操作把手。
14.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加热单元电连接的控制开关及电路板,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触发部和感应部,所述触发部能够根据所述净水腔内的水流流动触发所述感应部或者解除对所述感应部的触发。
15.在所述上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下方的第二安装部和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安装部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安装所述控制开关的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并朝向所述触发部延伸的第二导流通道。
16.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净水腔下方的水路板,所述水路板集成有所述原水入口、所述净水出口、分别连通所述原水入口和所述进水口的原水进水通道、分别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净水出口的净水出水通道,所述原水入口自所述外壳内伸出以与所述原水进口连通,所述净水出口与外界连通。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8.1.本技术所提供的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中,首先,集成了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实现先过滤再加热的出水过程,满足用户对于净化温洗的需求。
19.其次,相较于现有中将加热单元和过滤单元相互独立地安装在两个壳体内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将滤芯和加热单元集成安装在一个外壳内,并将滤芯安装于加热单元所形成的净水腔内,形成外壳套设加热单元且加热单元套设滤芯的结构,充分利用了外壳内以及加热单元内的容纳空间,有助于大大减小净水器的体积和占用空间,实现龙头净水器的小型化,留出龙头净水器下方较大的接水空间,也方便了龙头净水器产品的运输和安装。
20.此外,本技术还将出水口与进水口分别位于净水腔的上下两侧,形成下侧进原水、
上侧出净水的水流路径,上侧流出的净水进入加热腔后边向下流动边加热,从而实现原水上升、热水下降的单次循环即可排出,缩短了水流路径,有助于快速排水。
2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夹层内壁的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与出水口连通的加热进口,在夹层内壁的下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与净水出口连通的热水出口,使得若遇到水压较大的情况,通过多个加热进口缓解未加热的净水进入加热腔的压力,通过多个热水出口减小加热之后的净水喷溅压力,使热水以较为平缓的方式从加热腔流出,使热水以又快又平稳均匀地从净水器流出。
2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端盖设置有连通出水端口并朝向出水口延伸的第一导流凸起,上支架设置有与出水口连通并朝向出水端口延伸的第二导流凸起,通过第一导流凸起与第二导流凸起地密封配合,不仅实现了出水端口和出水口对接连通的密封性,避免净水的回流,还实现了上支架对滤芯的径向和轴向限位,提高滤芯的安装稳定性,保证原水过滤正常进行。
23.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安装部的底部向上凹陷以形成凹腔,出水口位于所述凹腔内,至少部分上端盖伸入凹腔内并与凹腔过盈插装配合,使得凹腔对上端盖的箍紧作用能够与第二导流凸起一起对滤芯实现径向和轴向限位,进一步提高滤芯的安装稳定性,防止滤芯从上支架脱落而导致原水未被过滤而直接进入加热腔加热,此外,上端盖对凹腔内壁的挤压作用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上支架与夹层内壁配合处的密封性。
24.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使滤芯经进水口可取放地设置于净水腔,外壳设置有面向进水口的开口,过滤单元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开口的下盖板,滤芯能够自开口推入净水腔或自开口从外壳内取出,方便了对作为主要耗材的滤芯的更换,无需将整个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报废,因此可以减少换芯成本。
25.进一步地,过滤单元还包括固于滤芯下侧的下端盖,下端盖设置有正对进水口的操作把手,操作把手的设置既方便了滤芯安装时第一导流凸起与第二导流凸起的对接,又方便了换芯操作时将滤芯从上支架拔出。
附图说明
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的爆炸图;
28.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的剖视图;
30.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31.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32.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上支架的剖视图;
33.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滤芯、上端盖和下端盖所形成的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路板的剖视图;
36.图10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一;
37.图1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二;
38.图1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开关的剖视图;
40.图1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筒体的爆炸图。
42.附图标记:
43.1水路切换单元,11原水进口,12原水出口,13操作手柄;
44.2过滤单元,21滤芯,22外壳,221旋筋,222顶部开口,23上端盖,231出水端口,232第一导流凸起,24下端盖,241操作把手,25水路板,251原水入口,252净水出口,253原水进水通道,254净水出水通道,26下盖板,261旋槽,27上盖板,28起泡器;
45.3加热单元,31加热筒体,311夹层内壁,3111加热进口,3112热水出口,312夹层外壁,32壳体,33上支架,331第一安装部,3311安装槽,3312第二导流通道,332第二安装部,3321出水口,3322第二导流凸起,3323凹腔,333连接部,3331第一导流通道,34下支架,341进水口,35净水腔,36加热腔;
46.4控制开关,41触发部,42感应部。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9.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2.如图1至图14所示的一种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包括水路切换单元1、过滤单元2、
加热单元3,所述水路切换单元1具有原水进口11和原水出口12;所述过滤单元2具有原水入口251和净水出口252,所述原水入口251能够与所述原水进口11连通,所述过滤单元2包括滤芯21、容纳所述滤芯21的外壳22;所述加热单元3设置于所述外壳22内,所述加热单元3具有容纳所述滤芯21的净水腔35和围绕在所述净水腔35外侧的加热腔36,所述净水腔35具有位于所述滤芯21进水侧的进水口341和位于所述滤芯21出水侧的出水口3321,所述原水入口251与所述进水口341连通,所述出水口3321和所述净水出口252分别与所述加热腔36连通,所述出水口3321和所述进水口341分别位于所述净水腔35的上下两侧。
53.本技术所提供的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首先,集成了过滤单元2和加热单元3,实现先过滤再加热的出水过程,满足用户对于净化温洗的需求,尤其适用于对温热水需求较高的场合。
54.其次,相较于现有中将加热单元3和过滤单元2相互独立地安装在两个壳体32内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将滤芯21和加热单元3集成安装在一个外壳22内,并将滤芯21安装于加热单元3所形成的净水腔35内,形成外壳22套设加热单元3且加热单元3套设滤芯21的结构,充分利用了外壳22内以及加热单元3内的容纳空间,有助于大大减小净水器的体积和占用空间,实现龙头净水器的小型化,留出龙头净水器下方较大的接水空间,也方便了龙头净水器产品的运输和安装。
55.此外,本技术还将出水口3321与进水口341分别位于净水腔35的上下两侧,在安装滤芯21时,特别是自下向上安装滤芯21时,方便了滤芯21出水侧与出水口3321的对接,而且,形成下侧进原水、上侧出净水的水流路径,上侧流出的净水进入加热腔36后边向下流动边加热,从而实现原水上升、热水下降的单次循环即可排出,缩短了水流路径,有助于快速排水。
56.具体地,本技术中所述的水路切换单元1用于与水龙头对接,其满足直接出原水和向过滤单元2供送原水的需求,可以通过操作手柄13实现出原水和出热水的切换。出热水时,原水入口251与原水进口11连通,水龙头流出的原水经依次经原水入口251、进水口341进入净水腔35,在净水腔35内被滤芯21过滤为常温净水从出水口3321流出并进入加热腔36内加热为温度较高的热水经净水出口252排出;出原水时,水路切换单元1截断原水入口251与原水进口11的连通,水龙头流出的原水直接经水路切换单元1的原水出口12排出。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的滤芯21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其可以如图7中所示的卷绕成筒状结构的滤芯21,也可以为平面层状结构的滤芯。
5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3和图15所示,所述加热单元3包括加热筒体31、容纳所述加热筒体31的壳体32、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32两端的上支架33和下支架34,所述加热筒体31包括夹层内壁311和夹层外壁312,所述夹层内壁311、所述上支架33、所述下支架34一起围成所述净水腔35,所述夹层内壁311与所述夹层外壁312之间围成所述加热腔36,如图3、图4和图14所示,所述出水口3321设置于所述上支架33,所述进水口341设置于所述下支架34,在所述夹层内壁311的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加热腔36和所述出水口3321的加热进口3111,在所述夹层内壁311的下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加热腔36和所述净水出口252的热水出口3112。
59.通过在夹层内壁311的上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加热进口3111,在夹层内壁311的下部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热水出口3112,使得若遇到水压较大的情况,通过多个加热
进口3111缓解未加热的净水进入加热腔36的压力,通过多个热水出口3112减小加热之后的净水喷溅压力,使热水以又快又平稳均匀地从净水器流出。
60.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壳体32连接于上支架33,并将整个加热单元3通过上支架33连接在外壳22的底部,以实现加热单元3在外壳22内的固定,而上支架33既充当了将加热单元3固定于外壳22的角色,又充当了围成净水腔35的一部分,还充当了将滤芯21过滤出的净水导入加热腔36的角色,实现了一件多用。此外,还可以在上支架33、下支架34与夹层外壁312之间以及夹层内壁311和夹层外壁312之间均夹设有密封圈以提高净水腔35、加热腔36的密封性,防止出现漏水。
61.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7所示,所述过滤单元2还包括固设于所述滤芯21出水侧的上端盖23,所述上端盖23设置有出水端口231;所述上端盖23设置有与所述出水端口231连通并朝向所述出水口3321延伸的第一导流凸起232,所述上支架33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口3321连通并朝向所述出水端口231延伸的第二导流凸起3322,所述第二导流凸起3322与所述第一导流凸起232密封配合并限制所述滤芯21朝向所述下支架34的移动。
62.本技术选择性地采用了卷绕成筒状结构的滤芯21,方便安装,进入净水腔35内的原水从滤芯21外部进水侧进入滤芯21中空的出水侧,然后朝向净水腔35的出水口3321流动。而上端盖23设置有连通出水端口231并朝向出水口3321延伸的第一导流凸起232,上支架33设置有与出水口3321连通并朝向出水端口231延伸的第二导流凸起3322,通过第一导流凸起232与第二导流凸起3322地密封配合,不仅实现了出水端口231和出水口3321对接连通的密封性,避免净水的回流,还实现了上支架33对滤芯21的径向和轴向限位,提高滤芯21的安装稳定性,保证原水过滤正常进行。
6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导流凸起232与所述第二导流凸起3322的配合并不局限于图3中所示的第一导流凸起232伸入第二导流凸起3322内的结构形式,作为替换,也可以将第二导流凸起伸入第一导流凸起内。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一导流凸起232和第二导流凸起3322之间夹设有密封圈以提高二者插装配合的密封性。
64.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上支架33包括第一安装部331、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31下方的第二安装部332和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33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332的连接部333,所述第一安装部331的外周与所述夹层外壁312密封配合,所述第二安装部332的外周与所述夹层内壁311密封配合,所述出水口3321、所述第二导流凸起3322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332,所述连接部333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出水口3321和所述加热进口3111连通的第一导流通道3331。
65.第一安装部331与夹层外壁312密封配合保证了加热腔36的密封性,第二安装部332与夹层内壁311密封配合保证了净水腔35的密封性,第一导流通道3331实现了出水口3321与加热进口3111、加热腔36的连通,既方便了安装,又方便了过滤出的净水快速进入加热腔36加热。
66.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安装部332的底部向上凹陷以形成凹腔3323,所述出水口3321位于所述凹腔3323内,至少部分所述上端盖23伸入所述凹腔3323内并与所述凹腔3323过盈插装配合。
67.上端盖23与凹腔3323的过盈插装配合使得凹腔3323对上端盖23的箍紧能够与第二导流凸起3322一起对滤芯21实现径向和轴向限位,进一步提高滤芯21的安装稳定性,防
止滤芯21从上支架33脱落而导致原水未被过滤而直接进入加热腔36加热,此外,上端盖23对凹腔3323内壁的挤压作用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上支架33与夹层内壁311配合处的密封性。
6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滤芯21经所述进水口341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净水腔35,所述外壳22的底部设置有面向所述进水口341的开口,所述过滤单元2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开口的下盖板26,所述滤芯21能够自所述开口推入所述净水腔35或自所述开口从所述外壳22内取出。
69.通过使滤芯21经进水口341可取放地设置于净水腔35,外壳22设置有面向进水口341的开口,过滤单元2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开口的下盖板26,滤芯21能够自开口推入净水腔35或自开口从外壳22内取出,方便了对作为主要耗材的滤芯21的更换,无需将整个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报废,因此可以减少换芯成本。
7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下盖板26与所述外壳22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其可以,可以采用卡接、螺接、限位配合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例如,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下盖板26上设置有旋槽261,在外壳22设置有旋筋221,本技术采用旋槽261与旋筋221旋合卡接的方式将下盖板26与外壳22可拆卸地连接。
71.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过滤单元2还包括固于所述滤芯21下侧的下端盖24,所述下端盖24设置有正对所述进水口341的操作把手241。
72.下端盖24的设置方便了对滤芯21中空的出水侧的下部进行密封,操作把手241的设置方便了滤芯21的安装,特别是对于通过上端盖23与上支架33配合安装的技术方案中,操作把手241的设置既方便了滤芯21安装时第一导流凸起232与第二导流凸起3322的对接,又方便了换芯操作时将滤芯21从上支架33拔出。
7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3和图13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22内并与所述加热单元3电连接的控制开关4,所述控制开关4包括触发部41和感应部42,所述触发部41能够根据所述净水腔35内的水流流动触发所述感应部42或者解除对所述感应部42的触发。
74.利用水流的流动实现控制开关4的启闭,进而实现自动控制加热,净热一体龙头净水器更具自动化和人性化,随用随热,随走随停。具体地,触发部41能够判断净水腔35内是否有水流流动。当有水流流动时,触发部41将感应部42触发,进入加热腔36内的净水被加热,当净水腔35内无水流时,触发部41解除对感应部42的触发,加热单元3停止加热。
7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控制开关4可以为感应式开关,既触发部41无需与水流直接接触,可以根据震动或者压差判断净水腔35内是否有水流流动,还可以为接触式开关,即触发部41与水流直接接触时即可将感应部42触发。
7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在所述上支架33包括第一安装部331、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31下方的第二安装部332和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33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332的连接部333的结构中,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安装部331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用于安装所述控制开关4的安装槽3311,所述第一安装部331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导流通道3331并朝向所述触发部41延伸的第二导流通道3312。
77.本实施例中选择性地采用了接触式的流量控制开关4,并将控制开关4设置于上支架33,使得净水从出水口3321流出后经第二导流通道3312与触发部41相接触,触发部41为柔性材质制成,在水流作用下发生变形并瞬时将感应部42触发,进入加热腔36内的水在排
出之前能够获得更长的加热时间,即能够获得更大的温升,也能够进一步缩短整个水流路径。此外,还能够利用上支架33内的容纳空间,减小净水器在长度方向上的延伸。
78.作为优选,如图1、图3和图11所示,外壳22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222,所述过滤单元2还包括用于打开或盖合该顶部开口222的上盖板27,以使所述控制开关4能够外壳22的顶部开口222从上支架33拆装,使得当控制开关4出现故障时,不需要将加热单元3、过滤单元2拆卸即可对控制开关4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7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8和图9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过滤单元2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22内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净水腔35下方的水路板25,所述水路板25集成有所述原水入口251、所述净水出口252、分别连通所述原水入口251和所述进水口341的原水进水通道253、分别连通所述加热腔36和所述净水出口252的净水出水通道254,所述原水入口251自所述外壳22内伸出以与所述原水进口11连通,所述净水出口252与外界连通。
80.通过水路板25集成有原水入口251、净水出口252、原水进水通道253、净水出水通道254,即通过一个水路板25集成有包括用于进原水、向净水腔35排放原水、以及热水外排在内的所有的接口,实现了功能的集成,也有助于所述过滤单元2、所述加热单元3等功能单元在净水器内的模块化拆装。
81.而且,水路切换单元1、过滤单元2、加热单元3的大部分水口之间的连通均可以在水路板25上进行,避免了各个水口之间通过独立的管路连通,简化了管路结构,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管路与各个功能组件(加热单元3、过滤单元2)之间产生相互干涉和相互避让,有助于管路的合理布置,从而有助于促进龙头净水器内部结构的布局合理性和紧凑性,同时也方便了过滤单元2、加热单元3各个组成部分的拆装。
82.作为优选,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过滤单元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水路板25的净水出口252处的起泡器28,以通过起泡器28绵密的网孔实现出水起泡效果。
83.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84.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