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分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38120发布日期:2022-02-07 20:55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高速分散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分散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速分散机。


背景技术:

2.一般地,高速分散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行业、涂料行业、化妆品行业、食品行业、led涂膜行业、柔性电路制造等。尤其对锂离子电池正负材料的分散制浆及各种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铝、纳米钛酸锂)等的分散,具有较高的分散效率及优异的分散品质。
3.当浆料进入分撒机的分散桶后,主轴带动分散轮高速旋转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浆料在分散时候发生碰撞也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需要及时的散发出去一旦形成热量堆积不但对浆料本身质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会对设备产生非常大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高速分散机,包括:分散桶,用于容纳待分散处理的浆料;分散轮,转动的设置在分散桶的桶内空间中;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分散轮围绕一个中心轴线转动;驱动主轴,用于在驱动电机和分散轮之间构成传动;轴承座,用于安装供驱动主轴穿过的若干轴承,轴承座形成有容纳轴承的座内空间;分散桶设有环绕桶内空间的第一夹层空间,第一夹层空间被构造为具有:第一进液口,用于供冷却液流入第一夹层空间;第一出液口,用于供冷却液流出第一夹层空间;第一冷却流道,由第一进液口延伸至第一出液口以使冷却液在第一冷却流道中形成的液流至少具有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运动分量;其中,第一冷却流道包括:若干环流流道,形成于第一夹层空间的相异的轴向位置处并以环绕桶内空间的方式延伸;若干连通流道,形成于轴向上两个相邻的环流流道之间以连通两个环流流道。
6.进一步的,两个连通流道设置在相异的周向位置。
7.进一步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设置在相异的轴向位置。
8.进一步的,在轴向方向相邻的两个连通流道设置两个相对的周向位置。
9.进一步的,环流流道的流道截面至少具有一个直线的截面轮廓,截面轮廓与中心轴线平行并位于流道截面靠近中心轴线的一侧。
10.进一步的,分散桶的夹层空间中还设有若干导流件,导流件至少设置于环流流道中。
11.进一步的,分散桶包括:进料桶体,设有分散桶的进料口;出料桶体,设有分散桶的出料口;分隔件,设置进料桶体和出料桶体之间并设有一个至少供驱动主轴通过的中心孔;分散轮设置于进料桶体所形成的桶内空间处并位于分隔件靠近进料口的一侧。
12.进一步的,进料桶体形成第一夹层空间
进一步的,出料桶体设有环绕桶内空间的第二夹层空间,第二夹层空间被构造为具有:第二进液口,用于供冷却液流入第二夹层空间;第二出液口,用于供冷却液流出第二夹层空间;第二冷却流道,由第二进液口延伸至第二出液口以使冷却液在第二冷却流道中形成的液流至少具有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运动分量;其中,第二冷却流道包括:若干环流流道,形成于第二夹层空间的相异的轴向位置处并以环绕桶内空间的方式延伸;若干连通流道,形成于轴向上两个相邻的环流流道之间以连通两个环流流道。
13.进一步的,轴承座设有环绕座内空间的第三夹层空间,第三夹层空间被构造为具有:第三进液口,用于供冷却液流入第三夹层空间;第三出液口,用于供冷却液流出第三夹层空间;第三冷却流道,由第三进液口延伸至第三出液口以使冷却液在第三冷却流道中形成的液流至少具有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运动分量;其中,第三冷却流道包括:若干环流流道,形成于第三夹层空间的相异的轴向位置处并以环绕桶内空间的方式延伸;若干连通流道,形成于轴向上两个相邻的环流流道之间以连通两个环流流道。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通过在分散桶的第一夹层空间构造具有环流流道及连通流道的第一冷却流道以冷却分散桶的高速分散机。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16.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17.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高速分散机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的一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一冷却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一冷却系统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一冷却系统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一类隔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另一个第一类隔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部分从图9中a-a剖面剖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二冷却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二冷却系统的中一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二类隔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三冷却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三冷却系统中一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高速分散机中第三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所示的高速分散机中另一个第三类隔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8是根据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第三冷却系统的一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9是根据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的第三冷却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剖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部分采用另一种剖切方式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1根据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的第三冷却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剖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3根据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的第三冷却系统的一部分采用另一剖面进行剖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3中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5是根据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的第三冷却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剖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 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19.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0.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
“ꢀ
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21.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2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23.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高速分散机100包括:分散桶101、分散轮102、驱动电机103、驱动主轴104及轴承座105。
24.其中分散桶101具有桶内空间1010,用于容纳待分散处理的浆料。分散轮102转动设置在桶内空间1010,分散轮102于驱动电机103驱动下围绕一个中心轴线s高速转动,从而对分散桶101的内的浆料进行分散;这里的中心轴线s相当于分散轮102或桶内空间1010的轴线。驱动主轴104用于在驱动电机103和分散轮102之间构成传动,具体而言,驱动主轴104一端与分散轮102构成止转连接,另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103的输出轴连接。轴承座105用于安装供驱动主轴104穿过的若干轴承106,轴承座105形成有容纳轴承106的座内空间1050。
25.分散轮102高速旋转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浆料在分散时发生碰撞也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需要及时的散发出去,一旦形成热量堆积不但对浆料本身质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会对设备产生非常大的损伤。
26.参照图4至图8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高速分散机100还包括用于对分散桶101进行冷却的第一冷却系统20,第一冷却系统20包括形成或设置于分散桶101上的第一夹层空间。其中第一夹层空间环绕桶内空间1010分布,第一夹层空间被构造为具有:第一进液口21、第一出液口22及第一冷却流道23。其中,第一进液口21形成或外设于分散桶101,用于供冷却液流入第一夹层空间;第一出液口22形成或外设于分散桶101,用于供冷却液流出第一夹层空间;第一冷却流道23由第一进液口21延伸至第一出液口22以使冷却液在第一冷却流道23中形成的液流至少具有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运动分量。具体而言,可将第一方向定义为与中心轴线s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被构造成在一个与中心轴线s垂直的平面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
27.参照图4至图8所示,作为具体方案,第一冷却流道23包括环流流道231和连通流道232。其中,环流流道231设有若干个,若干环流流道231形成于第一夹层空间的相异的轴向位置(轴向位置为与中心轴线s平行的方向)处并以环绕桶内空间1010的方式延伸。具体的,若干环流流道231通过沿轴向间隔设置在夹层空间内的若干第一隔板24分隔形成。连通流道232若干个,若干连通流道232形成于轴向上两个相邻的环流流道231之间以连通两个环流流道231。具体的,连通流道232沿轴向形成于第一隔板24上。通过设置环流流道231和连通流道232使得冷却液在冷却流道内以空间上折返的方式流动,吸收分散桶101内的浆料分散时产生的热量。
28.参照图5和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两个连通流道232设置在相异的周向位置(周向位置为环绕中心轴线s的方向)。
29.参照图5和图6所示,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在轴向方向相邻的两个连通流道232设置两个相对的周向位置,使得环流流道231在周向上具有可供冷却液流动的最长行程,从而冷却液最大程度上吸收分散桶101内的热量。其中“相对位置”具体解释为:以垂直于中心轴线s的平面为基准面,轴向方向相邻的两个连通流道232在基准面上投影的中心与中心轴线s在基准面上投影点的连线的夹角为180
°

30.参照图7和图8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根据冷却液的设计流速,连通流道232可设为圆孔状及腰形孔状等的一种。
31.参照图5和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出液口22设置在相异的轴向位置。
32.作为优选的方案,环流流道231的流道截面至少具有一个直线的截面轮廓,这里的“流道截面”为以经过且与中心轴线s重合的平面切割环流流道231形成的截面。截面轮廓与中心轴线s平行并位于流道截面靠近中心轴线s的一侧,使得在保证分散桶101安全壁厚的同时环形流道周向上具有包围桶内空间1010的最大面积,冷却区域大,从而桶内空间1010内产生的热量能够被环形流道内的冷却液充分吸收。
33.参照图4所示,作为进一步的方案,环流流道231的流道截面在轴向上的截面轮廓均为平行于中心轴线s的直线,且环流流道231的流道截面在径向位置上(垂直于中心轴线s的任意方向)的截面轮廓均为垂直于中心轴线s的直线,此时环形流道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保证环形流道内冷却液的流量。
34.参照图4、图9和图10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分散桶101的夹层空间中还设有若干导流件25,导流件25至少设置于环流流道231中,导流件25对经过的冷却液起导向作用,延
长在环流流道231内的流动吸热时间。具体而言,轴向上远离第一出液口22的一个环流流道(定义为副流道233)位于桶内空间1010的一端,与该副流道233相邻的第一隔板24上形成有靠近第一进液口21的连通流道232a和远离第一进液口21的连通流道232b,由第一出液口22流入的冷却液首先经过连通流道232a进入副流道233,再通过连通流道232b进入下一环流流道231,对桶内空间1010的端部区域进行冷却。
35.导流件25形成于在副流道233内,连通流道232a中心和连通流道232b中心的连接线与至少一个导流件25垂直设置,且多个导流件25的延长线依次首尾相交以形成一多边形。冷却液经过导流件25的导向作用充分扩散于副流道233内,提高吸热效果。
36.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分散桶101包括进料桶体1011、出料桶体1012及分隔件1013;其中进料桶体1011设有分散桶101的进料口1014,且进料桶体1011形成第一夹层空间,从而第一冷却系统20主要对进料桶体1011进行冷却;出料桶体1012设有分散桶101的出料口1015。分隔件1013设置于进料桶体1011和出料桶体1012之间并设有一个至少供驱动主轴104通过的中心孔。分散轮102设置于进料桶体1011所形成的桶内空间处并位于分隔件1013靠近进料口1014的一侧。中心孔的内径大于驱动主轴104的外径,使得经过分散的浆料可以通过驱动主轴104与中心孔之间的间距由进料桶体1011进入出料桶体1012。
37.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高速分散机100还包括用于对出料桶体1012进行冷却的第二冷却系统30,第二冷却系统30包括形成或设置于出料桶体1012上的第二夹层空间。其中第二夹层空间环绕桶内空间分布,第二夹层空间被构造为具有:第二进液口31、第二出液口32及第二冷却流道33。其中,第二进液口31形成或外设于储料桶体,用于供冷却液流入第二夹层空间;第二出液口32形成或外设于出料桶体1012,用于供冷却液流出第二夹层空间;第二冷却流道33由第二进液口31延伸至第二出液口32以使冷却液在第二冷却流道33中形成的液流至少具有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运动分量。具体而言,第一方向可以是与中心轴线s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被构造成在一个与中心轴线s垂直的平面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
38.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作为具体方案,第二冷却流道33包括环流流道331和连通流道332。其中,环流流道331设有若干个,若干环流流道331形成于第二夹层空间的相异的轴向位置(轴向位置为与中心轴线s平行的方向)处并以环绕桶内空间的方式延伸。具体的,若干环流流道331通过沿轴向间隔设置在夹层空间内的若干第二隔板34分隔形成。连通流道332设有若干个,若干连通流道332形成于轴向上两个相邻的环流流道331之间以连通两个环流流道331。具体的,连通流道332沿轴向形成于第二隔板34上。通过设置环流流道331和连通流道332使得冷却液在第二冷却流道内以空间上折返的方式流动,吸收出料桶内的浆料的热量,防止浆料过热影响浆料特性。
39.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分散桶101的出料口1015的轴线与中心轴线s垂直设置,且出料口1015穿过第二冷却流道33,使得经过出料口1015的浆料可被进一步冷却。其中一个第二隔板34在轴向位置上至少部分与出料口1015重合,使得出料口1015至少与相邻两个环流通道内的冷却液接触,延长冷却时间。第二隔板34上具有可供出料口1015穿过的缺口,缺口处形成有部分圆的连通流道332。
40.参照图14至图17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高速分散机100还包括用于对轴承座105
进行冷却的第三冷却系统40,第三冷却系统40包括形成或设置于轴承座105上的第三夹层空间。其中第三夹层空间环绕座内空间1050分布,第三夹层空间被构造为具有:第三进液口41、第三出液口42及第三冷却流道43。其中,第三进液口41形成或外设于轴承座105,用于供冷却液流入第三夹层空间;第三出液口42形成或外设于轴承座105,用于供冷却液流出第三夹层空间;第三冷却流道43由第三进液口41延伸至第三出液口42以使冷却液在第三冷却流道43中形成的液流至少具有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运动分量。具体而言,第一方向为可以是与中心轴线s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被构造成在一个与中心轴线s垂直的平面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
41.参照图14至图17所示,作为具体方案,第三冷却流道43包括环流流道431和连通流道432。其中,环流流道431设有若干个,若干环流流道431形成于第三夹层空间的相异的轴向位置(轴向位置为与中心轴线s平行的方向,这里的中心轴线s相当于驱动主轴104或座内空间1050的轴线)处并以环绕座内空间1050的方式延伸。具体的,若干环流流道431通过沿轴向间隔设置在夹层空间内的若干第三隔板44分隔形成。连通流道432设有若干个,若干连通流道432形成于轴向上两个相邻的环流流道431之间以连通两个环流流道431。具体的,连通流道432沿轴向形成于第三隔板44上。通过设置环流流道431和连通流道432使得冷却液在第三冷却流道内以空间上折返的方式流动,吸收座内空间1050产生的热量,实现对轴承106的快速散热。
42.参照图16和17所示,作为优选的方案,根据冷却液的设计流速,连通流道432可设为圆孔状及腰形孔状等的一种。
43.参照图18所示,作为可选的方案,第三夹层空间内沿平行中心轴线s方向形成有纵隔板45,轴向上相邻第三隔板44上的连通流道432a位于纵隔板45的两侧,使得冷却液在一个环流通道上经过的路径近乎是一个整圆,座内空间1050的热量可较长时间的扩散至冷却液中。
44.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冷却流道构造环流流道及连通流道,延长冷却液在冷却流道内的流动时间以提高散热效果,然而径向上多层的环流通道与传统的冷却方式相比,相同的冷却液流速下冷却液吸在冷却流道内的停留时间并不会特别明显。
45.参照图19和图20所示,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在中心轴线s的径向上设置多层环流通道433a,径向上相邻两层的环流通道之间通过过流通道434连接,且径向上相邻的两个过流通道434设置在相异的轴向位置。例如,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夹层空间形成有内层流道4331、中间流道4332及外层流道4333。通过设置多层环流通道,进一步延长冷却液在冷却流道内的流动时长,提高散热效果。
46.相邻两层的环流通道之间设有在轴向和周向上均贯通的壁内空间46,壁内空间46填充有相变材料。利用相变材料的特性,当环流通道的温度达到相变温度时,相变材料吸收热量而温度不会升高,保证分散机产热部位的温度不会在短时间内升温过多。同时,在高速分散机停机时,相变材料吸收的热量向环流通道内的冷却液扩散,实现快速散热到室温。
47.为适应径向上各层环流流道431内冷却液温度,内层壁内空间46内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大于外层壁内空间46内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
48.参照图21至图24所示,当高速分散机产热部位过热,冷却液经过内层流道4331可能达到最高温度,则外层的流道并不能起到辅助散热的效果,这时需要将冷却液快速排出。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内层流道4331与出液口42a之间还设置有临时出水点436,该临时出水点436靠近内层流道4331一侧设置柔性囊51,该柔性囊51的内部空间与靠近中心轴线s的一个壁内空间46连通,内壁空间内的相变材料部分填充至柔性囊51,当柔性囊51填充相变材料时堵住临时出水点436。中间流道4332靠近中心柔性囊51的一侧内壁上形成有弧形的限位部437,限定柔性囊51填充相变材料后的形状。将内层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设计为分散机产热部位的安全温度(高于安全温度则视为过热),当内层环流流道431的温度达到安全温度时,内层的相变材料由固相向液相转变,柔性囊51在内层流道4331内冷却液压力的作用下,液相的相变材料被挤入内壁空间,从而临时出水点436打开,内层流道4331内过热的冷却液直接通过临时出水点436、出液口42a流出。
49.参照图25所示,作为可选的方案,在中心轴线s的径向上设置多层环流通道433b,相邻两层的环流通道433b之间设有在周向贯通的壁内空间46,壁内空间46填充有相变材料。并且,壁内空间46内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由进液口41向出液口42方向逐渐减小。
50.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