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废气净化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65618发布日期:2021-10-16 09:39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废气净化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机废气净化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愈发显得明显。近年来,随着有机合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喷烤漆等行业的迅速发展,进入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越来越多。例如:苯类、醇类、多环芳烃、醛类、酮类等,此类物质不仅对人体感官有刺激作用,而且不少物质还具有一定毒性,会产生“三致”效应,严重危害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因此 这类污染物的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随着国内的化工、医药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类有机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类有机物在从码头、中转地转运时将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此类污染物种类多、流量小、浓度高、危害大,因而必须进行治理,有机废气的常见处理方法有活性炭吸附法、浓缩吸附

催化燃烧法、直接催化燃烧法、蓄热式燃烧法、直接燃烧法、火炬法、微生物法、溶剂吸收法等。其中,活性炭吸附法较为常见。但是现有的活性炭吸附法存在如下缺陷:1、活性炭吸附饱和后,吸附效率降低,最终无法吸附;2、即便有采用双塔吸附的处理设备,但是仍无法有效的完全处理,3、处理时能源消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节约能源消耗的有机废气净化燃烧装置。
4.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方案:一种有机废气净化燃烧装置,包括电加热器、有机废气引入管、多个电磁阀、plc控制器、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风机、催化燃烧器和水箱,所述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包括塔体、设于塔体内上部的过滤棉层、设于塔体内中部的分子筛层和设于塔体内下部的活性炭层,所述塔体位于过滤棉层和分子筛层之间设有第一缓冲空腔且该第一缓冲空腔中部设有第一环形圈,该第一环形圈外径与塔体内壁相连接且第一环形圈位于第一缓冲空腔的中段,所述塔体位于分子筛层和活性炭层之间设有第二缓冲空腔且该第二缓冲空腔中部设有第二环形圈,该第二环形圈外径与塔体内壁相连接且第二环形圈位于第二缓冲空腔的中段,所述有机废气引入管经两电磁阀分别与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的顶部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分别经电磁阀与风机进口相连通,所述催化燃烧器的进口设于底部侧边且催化燃烧器的进口的中心和催化燃烧器竖向中轴心相垂直,所述风机出口与催化燃烧器底部侧边进口相连通,所述催化燃烧器的顶部出口经电磁阀与排放管相连通,所述水箱呈圆环状且水箱套设于催化燃烧器外部位于催化燃烧器的燃烧区域,所述电加热器设于水箱内,所述水箱顶部设有蒸汽输送管道,所述蒸汽输送管道经各个电磁阀分别穿设于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第三吸附塔和第四吸附塔内位于过滤棉层和分子筛层之间朝向分子筛层输送蒸汽,所述电加热器、各个电磁阀、风机和催化燃烧器均连接并受控于plc控制器。
5.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水箱外侧壁上还套设有保温套。
6.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的塔体侧壁设有可开关的密封门用于取出过滤棉层的各块过滤棉清理过滤棉过滤的大颗粒物。
7.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分成两条处理线便于有机废气的持续处理,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的塔体内依次经过过滤棉层过滤大颗粒物、分子筛层和活性炭层进行吸附,使有机废气吸附彻底,通过在塔体内位于过滤棉层和分子筛层之间设有第一缓冲空腔和第一环形圈以及在位于分子筛层和活性炭层之间设有第二缓冲空腔和第二环形圈,使得有机废气在塔体内有充分的吸附时间使得其处理效果有效提升,使用时先通过第一吸附塔进行吸附过滤处理,同时水箱的水蒸气输送至第一吸附塔对分子筛和活性炭进行脱附并将脱附后的浓缩有机废气通过风机将废气抽至催化燃烧器利用催化剂将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处理后再排放,有效保障第一吸附塔的吸附有机废气效果,当第一吸附塔脱附完成后第二吸附塔吸附达设定时间后,将有机废气引入第一吸附塔并关闭有机废气进入第二吸附塔,并对第二吸附塔输送水蒸气脱附并将脱附后的浓缩有机废气通过风机将废气抽至催化燃烧器利用催化剂将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处理后再排放,如此交替运行,有效提高有机废气的处理效果和效率,并有效地节约提高吸附塔脱附的水蒸气能源消耗,结构简单,同时催化燃烧器的进口设于底部侧边且催化燃烧器的进口的中心和催化燃烧器竖向中轴心相垂直,使得有机废气从底下侧边进入使得其在燃烧室内沿内壁旋转输送不会集中全部冲向中心,燃烧均匀并且靠近内壁燃烧,使得其热量更易传递至水箱,提高燃烧热量的利用,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通过进一步的设置,即塔体上设置可开关的密封门可用于取出过滤棉层的各块过滤棉清理过滤棉过滤的大颗粒物,进一步地提高过滤棉层的过滤效果,进而提高有机废气的处理效果,可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9.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0.参考图1,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有机废气净化燃烧装置,包括电加热器1、有机废气引入管2、多个电磁阀3、plc控制器、第一吸附塔4、第二吸附塔5、风机6、催化燃烧器7、水箱8和排放管9,所述第一吸附塔4和第二吸附塔5包括塔体41、51、设于塔体41、51内上部的过滤棉层42、52、设于塔体41、51内中部的分子筛层43、53和设于塔体41、51内下部的活性炭层44、54,所述塔体41、51位于过滤棉层42、52和分子筛层43、53之间设有第一缓冲空腔45、55且该第一缓冲空腔45、55中部设有第一环形圈451、551,该第一环形圈451、551外径与塔体41、51内壁相连接且第一环形圈451、551位于第一缓冲空腔45、55的中段,所述塔体41、51位于分子筛层43、53和活性炭层44、54之间设有第二缓冲空腔46、56且该第二缓冲空腔46、56中部设有第二环形圈461、561,该第二环形圈461、561外径与塔体41、51内壁相连接且第二环形圈461、561位于第二缓冲空腔46、56的中段,所述有机废气引入管2经两电磁阀3分别与第一吸附塔4和第二吸附塔5的顶部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吸附塔4和第二吸附塔5的出气口分别经电磁阀3与风机8进口相连通,所述催化燃烧器7的进口71设于底部侧边且催化燃
烧器7的进口71的中心和催化燃烧器7竖向中轴心相垂直,所述风机6出口与催化燃烧器7底部侧边进口71相连通,所述催化燃烧器7的顶部出口经电磁阀3与排放管9相连通,所述水箱8呈圆环状且水箱8套设于催化燃烧器7外部位于催化燃烧器7的燃烧区域,所述电加热器1设于水箱8内,所述水箱8外侧壁上还套设有保温套10,该保温套10可有效减少水箱8内温度因外界低温的热量消耗,所述水箱8顶部设有蒸汽输送管道81,所述蒸汽输送管道81经各个电磁阀3分别穿设于第一吸附塔4和第二吸附塔5内位于分子筛层43、53上朝向分子筛层43、53输送蒸汽,所述电加热器1、各个电磁阀3、风机6和催化燃烧器7均连接并受控于plc控制器。
1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分成两条处理线便于有机废气的持续处理,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的塔体内依次经过过滤棉层过滤大颗粒物、分子筛层和活性炭层进行吸附,使有机废气吸附彻底,通过在塔体内位于过滤棉层和分子筛层之间设有第一缓冲空腔和第一环形圈以及在位于分子筛层和活性炭层之间设有第二缓冲空腔和第二环形圈,使得有机废气在塔体内有充分的吸附时间使得其处理效果有效提升,使用时先通过第一吸附塔进行吸附过滤处理,同时水箱的水蒸气输送至第一吸附塔对分子筛和活性炭进行脱附并将脱附后的浓缩有机废气通过风机将废气抽至催化燃烧器利用催化剂将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处理后再排放,有效保障第一吸附塔的吸附有机废气效果,当第一吸附塔脱附完成后第二吸附塔吸附达设定时间后,将有机废气引入第一吸附塔并关闭有机废气进入第二吸附塔,并对第二吸附塔输送水蒸气脱附并将脱附后的浓缩有机废气通过风机将废气抽至催化燃烧器利用催化剂将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处理后再排放,如此交替运行,有效提高有机废气的处理效果和效率,并有效地节约提高吸附塔脱附的水蒸气能源消耗,结构简单,同时催化燃烧器的进口设于底部侧边且催化燃烧器的进口的中心和催化燃烧器竖向中轴心相垂直,使得有机废气从底下侧边进入使得其在燃烧室内沿内壁旋转输送不会集中全部冲向中心,燃烧均匀并且靠近内壁燃烧,使得其热量更易传递至水箱,提高燃烧热量的利用,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通过进一步的设置,即塔体上设置可开关的密封门可用于取出过滤棉层的各块过滤棉清理过滤棉过滤的大颗粒物,进一步地提高过滤棉层的过滤效果,进而提高有机废气的处理效果,可广泛推广应用。
12.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