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0409发布日期:2021-11-06 03:3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净水器等这一类净化设备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在目前市面中净水器内普遍都设有可对过滤后的水增压输送的一个增压泵,众所周知增压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产生高频的震动,这也就使得净水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噪音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增压泵运作所带来噪音的净水器。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净水器,包括净水器的壳体和滤芯,壳体外侧壁设有可供过滤瓶插入的凹槽,凹槽底部通过第一限位机构可拆式连接过滤瓶,壳体内设有第一内腔,壳体内还设有一侧与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二内腔,第二内腔底面通过减震机构固定连接增压泵,第一内腔内设有一端与增压泵连接的水路,减震机构包括一端与第二内腔底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垫片和一端与增压泵外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垫片,第一垫盘和第二垫片通过第一弹性连接杆固定连接。
6.壳体外侧壁设有连通水路的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过滤瓶包括第一过滤瓶和第二过滤瓶,凹槽包括可容置第一过滤瓶的第一凹槽和容置第二过滤瓶的第二凹槽,水路包括一端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水管远离第一进水口一端穿过第一凹槽的底面连通第一滤瓶,第一滤瓶通过第一水管连通位于第二内腔内的增压泵,增压泵通过第二水管穿过第二凹槽底面连通第二滤瓶,第二滤瓶通过第三水管连通第四水管,第四水管远离第三水管一端连通进第一出水口,第二滤瓶通过第五水管连通壳体外侧壁的第二出水口,第一水管外侧壁设有控制水流的第一电磁阀,第五水管外侧壁设有控制水流的第二电磁阀,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底面均设有可拆式连接过滤瓶的第一限位机构。
7.第一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底部的第一底座,第一底座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第一底座设有第一转盘一侧的外侧壁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第二底座,第二底座远离第一连杆一侧外侧壁通过第一弹性机构滑动连接第三底座,第一转盘上端面周向间隔设有第一锯齿结构,第二底座上端面设有贯穿下端面的第一通孔,第三底座下端面周向设有穿过第一通孔后可与第一锯齿结构限位配合的第二锯齿结构,第一转盘中心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侧壁周向间隔设有第一限位凸起,各个第一限位凸起之间设有第一间隙,过滤瓶下端设有第一柱状凸起,第三底座上端面设有可供第一柱状凸起穿过进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第三通孔,第一柱状凸起下端外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可穿过第一间隙进入第二通孔内的第二限位凸起,且各个第二限位凸起之间设有第三间
隙。
8.本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的其他过滤瓶的限位机构具备以下优点:
9.本技术方案采用的是推按式的连接方式。即本技术方案中的过滤瓶插入第一凹槽内后,使用者只需将过滤瓶向第一凹槽底部方向按压一下,即可将过滤瓶与第一凹槽底部的第一底座进行连接;再次将过滤瓶向第一凹槽方向按压,过滤瓶便会解除与第一底座之间的限位配合,从而使用者便可将过滤瓶从第一底座中取出。
10.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底座上端面中心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和第一转盘下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弹簧,第一转盘远离第三凹槽一侧外侧壁设有第一锯齿结构,第一锯齿结构包括多个周向间隔设于第一转盘远离第一底座一端的第一块状凸起,第一块状凸起右侧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三底座的第二锯齿结构滑动的第一导向斜面。
11.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弹性机构包括多根固定连接于第三底座下端面的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外侧壁套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底座靠近第三底座一侧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二连杆穿过的第四通孔,第二弹簧一端与第三底座下端面相抵,第二弹簧远离第三底座一端与第二底座上端面相抵。
12.作为一种优选:第三底座靠近第一底座一侧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二锯齿结构,第二锯齿结构包括可嵌设于第一通孔内的第二柱状凸起,第一柱状凸起下端面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锯齿,第二锯齿左侧外侧壁设有可与第一导向斜面相贴合的第二导向斜面,第三通孔下端连通第二柱状凸起的下端面。
13.作为一种优选:第一通孔下端面设有第三柱状凸起,第三柱状凸起下端面周向设有多个第三锯齿,各个第三锯齿之间设有可供第一锯齿结构嵌入的第四凹槽,第四凹槽内侧壁设有方便第一锯齿结构嵌入的第三导向斜面,第一通孔下端面贯穿第三柱状凸起下端面。
14.作为一种优选:第三通孔内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可对第一柱状凸起进行定位的定位滑槽,第一柱状凸起外侧壁设有可嵌设于定位滑槽内的滑块。
15.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盘上端面周向每间隔36
°
设有一第一块状凸起,且每个第一块状凸起之间设有第二间隙。
16.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柱状凸起下端面周向每间隔10
°
设有一第二锯齿,且每个第二锯齿的左侧外侧壁设有可与第一导向斜面相贴合的第二导向斜面。
17.作为一种优选:第三柱状凸起下端面周向每间隔20
°
设有一第三锯齿。
18.作为一种优选:第一通孔内侧壁周向每间隔36
°
设有一第一限位凸起,且各个第一限位凸起之间均设有第一间隙,第一柱状凸起外侧壁周向每间隔36
°
设有一第二限位凸起,且每个第二限位凸起之间均设有一第三间隙。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净水器的剖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净水器的水路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净水器的中第一限位机构的分解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净水器的中第一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3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7.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当净水器中的增压泵开始做功时,增压泵自身的震动会将震动所产生的力传导至第二垫片,再由第二垫片将震动力传输至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之间的第一弹性连接杆处,此时第二垫片的震动会驱使第一弹性连接杆产生左右的晃动,进而通过第一弹性连接杆的晃动将第二垫片的震动力进行部分消除。而部分未被第一弹性连接杆消除的震动力会传导至第一垫片处。而在本技术方案汇总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一样均为橡胶材质制成。因此当震动力传导至第一垫片处时,橡胶质的第一垫片便会通过自身的形变将震动所产生的力进行消除。
28.同时在本技术方案中,将过滤瓶插入净水器的第一凹槽内后,过滤瓶下端面的第一柱状凸起会插入第三底座的第三通孔内。将第一柱状凸起外侧壁的滑块滑入第三通孔内侧壁的定位滑槽内,第一柱状凸起便可穿过第三通孔和第一通孔进入至第二通孔的上方。将第一柱状凸起下端外侧壁的第二限位凸起穿过第一通孔内侧壁的第一限位凸起之间的第一间隙,便可使第一柱状凸起插入第一通孔内。当第一柱状凸起插入第二通孔内时,过滤瓶的下端面恰好与第三底座的上端面相抵。此时,使用者任可自由将过滤瓶子第一凹槽内取出。如果需要将过滤瓶固定于第一凹槽内,使用者只需继续将过滤瓶向第一底座方向推按。此时过滤瓶下端面会顶推第三底座向第二底座方向滑动,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之间的第二弹簧会受到挤压,位于第三底座下端面的第二柱状凸起会嵌入第二底座的第一通孔内。此时如果继续将过滤瓶向第一底座方向推按,第三底座会顶推第二柱状凸起向第一转盘方向滑动,直至第二柱状凸起下端面的第二锯齿结构穿过第一通孔后与第一锯齿结构的上端面相抵。此时,第二锯齿左侧外侧壁的第二导向斜面恰好与第一块状凸起右侧外侧壁的第一导向斜面相抵。当第二锯齿向第一转盘方向滑动时,第一转盘一边受到第二锯齿的顶推力向第二凹槽方向滑动。同时第一转盘又受到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滑动后产生的横向的顶推力,第一转盘会在第二凹槽内顺时针或逆时针进行旋转。当第一转盘在第二凹槽内周向转动后,第一转盘的第二通孔内侧壁的第一限位凸起便会位于第一柱状凸起外侧壁的第二限位凸起的上方。此时第一柱状凸起外侧壁的第二限位凸起由于受到第一限
位凸起的阻挡,因此过滤瓶便无法自第一凹槽内取出。消除之前给予过滤瓶向第一凹槽内推按的推力。此时,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之间的第二弹簧便会顶推第三底座向背离第二底座方向滑动,而之前与第一块状凸起外侧壁相贴合的第二锯齿也会随第三底座向背离第一转盘方向滑动,直至第二锯齿不与与第一块状凸起相触。而由于第一转盘和第二凹槽底面之间设有第一弹簧,当第一转盘不再受到第二锯齿的顶推时,第一转盘会因第一弹簧的弹簧力而向第二底座下端面的第三锯齿方向滑动。此时,第一转盘的第一块状凸起上端面必定会与第三锯齿的尖端部相抵。第一转盘会因受到第一块状凸起右侧的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三锯齿的第三导向斜面的挤压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块状凸起恰好嵌入到两个第三锯齿之间的第三凹槽内。
29.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的第一连接结构为四根分布于第一底座一端面上的连接杆。
30.在此实施例中,在第四水管远离第三水管一端连通有一流量表,所述流量表外侧壁连通第一出水口。即第四水管内的水流入流量表后,再由流量表流至第一出水口。由此便可完成流量表对第四水管内的水流的流量监控。
31.实施例2:当需要将过滤瓶自第一凹槽内再次取出时,使用者只需再次将过滤瓶向第一凹槽方向按压,使第三底座下端面的第二锯齿穿过第一通孔后顶推第一转盘在第二凹槽内产生转动。使第一间隙位于第二限位凸起的上方,便可使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之间解除限位配合。从而便可将过滤瓶自第一凹槽内取出。此实施例中第一转盘、第二底座以及第三底座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
3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净水器,包括净水器的壳体1和过滤瓶2,壳体1外侧壁设有可供过滤瓶2插入的凹槽3,凹槽3底部通过第一限位机构4可拆式连接过滤瓶2,壳体1内设有第一内腔5,壳体1内还设有一侧与第一内腔5连通的第二内腔6,第二内腔6底面通过双层减震机构7固定连接增压泵8,第一内腔5内设有一端与增压泵8连接的水路9,双层减震机构7包括一端与第二内腔6底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垫片10和一端与增压泵8外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垫片11,第一垫片10和第二垫片11通过第一弹性连接杆12固定连接。
33.壳体1外侧壁设有连通水路9的第一进水口13、第一出水口14和第二出水口15,过滤瓶2包括第一过滤瓶16和第二过滤瓶17,凹槽3包括可容置第一过滤瓶16的第一凹槽18和容置第二过滤瓶17的第二凹槽19,水路9包括一端与第一进水口13连通的第一进水管20,第一进水管20远离第一进水口13一端穿过第一凹槽18的底面连通第一过滤瓶16,第一过滤瓶16通过第一水管21连通位于第二内腔6内的增压泵8,增压泵8通过第二水管22穿过第二凹槽19底面连通第二过滤瓶17,第二过滤瓶17通过第三水管23连通第四水管24,第四水管24远离第三水管23一端连通进第一出水口14,第二过滤瓶17通过第五水管25连通壳体1外侧壁的第二出水口15,第一水管21外侧壁设有控制水流的第一电磁阀26,第五水管25外侧壁设有控制水流的第二电磁阀27,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底面均设有可拆式连接过滤瓶2的第一限位机构4。
34.第一限位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底部的第一底座28,第一底座28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29,第一底座28设有第一转盘29一侧的外侧壁通过第一连接结构30固定连接第二底座31,第二底座31远离第一连接结构30一侧外侧壁通过第一弹性机构60滑动连接第三底座32,第一转盘29上端面周向间隔设有第一锯齿结构33,第二
底座31上端面设有贯穿下端面的第一通孔34,第三底座32下端面周向设有穿过第一通孔34后可与第一锯齿结构33限位配合的第二锯齿结构35,第一转盘29中心设有第二通孔36,第二通孔36内侧壁周向间隔设有第一限位凸起37,各个第一限位凸起37之间设有第一间隙38,过滤瓶2下端设有第一柱状凸起39,第三底座32上端面设有可供第一柱状凸起39穿过进入第一通孔34和第二通孔36内的第三通孔40,第一柱状凸起39下端外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可穿过第一间隙38进入第二通孔36内的第二限位凸起41,且各个第二限位凸起41之间设有第三间隙42。
35.本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的其他过滤瓶的限位机构具备以下优点:
36.本技术方案采用的是推按式的连接方式。即本技术方案中的过滤瓶插入第一凹槽内后,使用者只需将过滤瓶向第一凹槽底部方向按压一下,即可将过滤瓶与第一凹槽底部的第一底座进行连接;再次将过滤瓶向第一凹槽方向按压,过滤瓶便会解除与第一底座之间的限位配合,从而使用者便可将过滤瓶从第一底座中取出。
37.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底座28上端面中心设有第三凹槽43,第三凹槽43和第一转盘29下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弹簧44,第一转盘29远离第三凹槽43一侧外侧壁设有第一锯齿结构33,第一锯齿结构33包括多个周向间隔设于第一转盘29远离第一底座28一端的第一块状凸起46,第一块状凸起46右侧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三底座32的第二锯齿结构35滑动的第一导向斜面47。
38.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弹性机构60包括多根固定连接于第三底座32下端面的第二连杆48,第二连杆48外侧壁套设有第二弹簧49,第二底座31靠近第三底座32一侧外侧壁设有可供第二连杆48穿过的第四通孔50,第二弹簧49一端与第三底座32下端面相抵,第二弹簧49远离第三底座32一端与第二底座31上端面相抵。
39.作为一种优选:第三底座32靠近第一底座28一侧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二锯齿结构35,第二锯齿结构35包括可嵌设于第一通孔34内的第二柱状凸起51,第一柱状凸起39下端面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锯齿52,第二锯齿52左侧外侧壁设有可与第一导向斜面47相贴合的第二导向斜面53,第三通孔40下端连通第二柱状凸起51的下端面。
40.作为一种优选:第一通孔34下端面设有第三柱状凸起54,第三柱状凸起54下端面周向设有多个第三锯齿55,各个第三锯齿55之间设有可供第一锯齿结构33嵌入的第四凹槽56,第四凹槽56内侧壁设有方便第一锯齿结构33嵌入的第三导向斜面57,第一通孔34下端面贯穿第三柱状凸起54下端面。
41.作为一种优选:第三通孔40内侧壁周向间隔设有可对第一柱状凸起39进行定位的定位滑槽58,第一柱状凸起39外侧壁设有可嵌设于定位滑槽58内的滑块59。
42.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转盘上端面周向每间隔36
°
设有一第一块状凸起,且每个第一块状凸起之间设有第二间隙。
43.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柱状凸起下端面周向每间隔10
°
设有一第二锯齿,且每个第二锯齿的左侧外侧壁设有可与第一导向斜面相贴合的第二导向斜面。
44.作为一种优选:第三柱状凸起下端面周向每间隔20
°
设有一第三锯齿。
45.作为一种优选:第一通孔内侧壁周向每间隔36
°
设有一第一限位凸起,且各个第一限位凸起之间均设有第一间隙,第一柱状凸起外侧壁周向每间隔36
°
设有一第二限位凸起,且每个第二限位凸起之间均设有一第三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