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14481发布日期:2021-11-16 01:0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沥青搅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


背景技术:

2.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呈液态,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沥青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其中,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天然沥青则是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沥青主要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工业以及铺筑路面等,沥青搅拌设备也可称为沥青拌和站,简称沥青站,是用于批量生产沥青混凝土的成套设备,沥青搅拌设备是将沥青加热搅拌后用于修筑高速公路、等级公路、市政道路、机场、港口的必要设备,现有的沥青搅拌设备将沥青排出时通过散热片将沥青进行散热,然而沥青是流动的,聚集在一起的沥青其热量更不容易散发,也就更不容易对其进行冷却降温,散热片不能及时将沥青散热,导致沥青散热效率低,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将路面进行养护。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通过冷却板的设置,用于将搅拌好的沥青进行分流冷却,这样可以避免沥青因聚集在一起而使其带有的热量不容易散发,进而实现对沥青的分流式冷却,提高沥青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通过分流板的设置,可以减缓冷却水在冷却板里面的流通速度,进而增加冷却水与沥青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的特点。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包括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上端设置有冷却箱,所述冷却箱的上端设置有进水箱,所述冷却箱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箱,所述冷却箱的内侧设置有冷却板,所述冷却板的内侧设置有分流板,所述冷却管的右端设置有出料管。
5.优选的,所述冷却管为圆柱形结构设置,冷却管的内圈为空心结构设置,冷却管设置于出料管左端的位置;在使用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时,先将冷却管与沥青搅拌设备进行安装连接,通过冷却管的设置,为对沥青进行冷却提供反应的空间。
6.优选的,所述冷却箱共设置有两个,两个冷却箱对称的焊接安装于冷却管上、下两端的位置,冷却箱有弧度的一面与冷却管的外壁相贴合连接安装,冷却箱的宽度与冷却管的长度相同;通过冷却箱的设置,不仅可以用于对内侧设置的冷却板的保护,而且将进水箱与冷却管、排水箱与冷却管的组成连接。
7.优选的,所述进水箱为长方形结构设置,进水箱的宽度与冷却箱的宽度相同,进水箱的上端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与外接水源相连接,进水箱的底面设置有通水孔;当进水管与外接水源连接好后,冷却水经由进水管流入到进水箱,然后流到进水箱下端设置的冷却
板里面。
8.优选的,所述排水箱为长方形结构设置,排水箱的长度与进水箱的长度相同,排水箱的宽度与进水箱的宽度相同,排水箱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箱的顶面设置有通水孔;当冷却水经过冷却板对沥青进行冷却后,先流动排水箱汇集,然后经由排水管排出。
9.优选的,所述冷却板为长方形结构设置,冷却板共设置有七块,冷却板的中间为空心结构设置,冷却板的上、下端面的内侧均设置有通水孔,每块冷却板均贯穿冷却管并伸入至冷却箱的内部,冷却板的上端与进水箱的下端相连接,冷却板的下端与排水箱的上端相连接;通过冷却板的设置,用于将搅拌好的沥青进行分流冷却,这样可以避免沥青因聚集在一起而使其带有的热量不容易散发,进而实现对沥青的分流式冷却,提高沥青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
10.优选的,所述分流板为长方形结构设置,分流板的外圈均固定安装于冷却板内壁的位置,分流板的内侧设置有分流孔,分流孔为圆柱形结构的通孔;通过分流板的设置,可以减缓冷却水在冷却板里面的流通速度,进而增加冷却水与沥青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
11.优选的,所述出料管的直径与冷却管直径相同,出料管的内圈设置有出料口;通过出料管的设置,用于将冷却好的沥青输送到需要使用的地方。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冷却水经过冷却板对沥青进行冷却后,先流动排水箱汇集,然后经由排水管排出,通过冷却板的设置,用于将搅拌好的沥青进行分流冷却,这样可以避免沥青因聚集在一起而使其带有的热量不容易散发,进而实现对沥青的分流式冷却,提高沥青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通过分流板的设置,可以减缓冷却水在冷却板里面的流通速度,进而增加冷却水与沥青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
13.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管的前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水箱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板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冷却管;2、冷却箱;3、进水箱;4、进水管;5、排水箱;6、排水管;7、冷却板;8、分流板;9、分流孔;10、出料管;11、出料口;12、通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1
24.请参阅图1

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包括冷却管1,所述冷却管1的上端设置有冷却箱2,所述冷却箱2的上端设置有进水箱3,所述冷却箱2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箱5,所述冷却箱2的内侧设置有冷却板7,所述冷却板7的内侧设置有分流板8,所述冷却管1的右端设置有出料管10。
25.具体的,所述冷却管1为圆柱形结构设置,冷却管1的内圈为空心结构设置,冷却管1设置于出料管10左端的位置;在使用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时,先将冷却管1与沥青搅拌设备进行安装连接,通过冷却管1的设置,为对沥青进行冷却提供反应的空间。
26.具体的,所述冷却箱2共设置有两个,两个冷却箱2对称的焊接安装于冷却管1上、下两端的位置,冷却箱2有弧度的一面与冷却管1的外壁相贴合连接安装,冷却箱2的宽度与冷却管1的长度相同;通过冷却箱2的设置,不仅可以用于对内侧设置的冷却板7的保护,而且将进水箱3与冷却管1、排水箱5与冷却管1的组成连接。
27.具体的,所述进水箱3为长方形结构设置,进水箱3的宽度与冷却箱2的宽度相同,进水箱3的上端设置有进水管4,进水管4与外接水源相连接,进水箱3的底面设置有通水孔12;当进水管4与外接水源连接好后,冷却水经由进水管4流入到进水箱3,然后流到进水箱3下端设置的冷却板7里面。
28.具体的,所述排水箱5为长方形结构设置,排水箱5的长度与进水箱3的长度相同,排水箱5的宽度与进水箱3的宽度相同,排水箱5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6,排水箱5的顶面设置有通水孔12;当冷却水经过冷却板7对沥青进行冷却后,先流动排水箱5汇集,然后经由排水管6排出。
29.具体的,所述冷却板7为长方形结构设置,冷却板7共设置有七块,冷却板7的中间为空心结构设置,冷却板7的上、下端面的内侧均设置有通水孔12,每块冷却板7均贯穿冷却管1并伸入至冷却箱2的内部,冷却板7的上端与进水箱3的下端相连接,冷却板7的下端与排水箱5的上端相连接;通过冷却板7的设置,用于将搅拌好的沥青进行分流冷却,这样可以避免沥青因聚集在一起而使其带有的热量不容易散发,进而实现对沥青的分流式冷却,提高沥青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
30.具体的,所述分流板8为长方形结构设置,分流板8的外圈均固定安装于冷却板7内壁的位置,分流板8的内侧设置有分流孔9,分流孔9为圆柱形结构的通孔;通过分流板8的设置,可以减缓冷却水在冷却板7里面的流通速度,进而增加冷却水与沥青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
31.具体的,所述出料管10的直径与冷却管1直径相同,出料管10的内圈设置有出料口11;通过出料管10的设置,用于将冷却好的沥青输送到需要使用的地方。
32.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在使用沥青搅拌设备的冷却机构时,先将冷却管1与沥青搅拌设备进行安装连接,通过冷却管1的设置,为对沥青进行冷却提供反应的空间,通过冷却箱2的设置,不仅可以用于对内侧设置的冷却板7的保护,而且将进水箱3与冷却管1、排水箱5与冷却管1的组成连接,当进水管4与外接水源连接好后,冷却水经由进水管4流入到进水箱3,然后流到进水箱3下端设置的冷却板7里面,通过冷却板7的设置,用
于将搅拌好的沥青进行分流冷却,这样可以避免沥青因聚集在一起而使其带有的热量不容易散发,进而实现对沥青的分流式冷却,提高沥青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通过分流板8的设置,可以减缓冷却水在冷却板7里面的流通速度,进而增加冷却水与沥青进行热交换的时间,从而提高对沥青的冷却效果,当冷却水经过冷却板7对沥青进行冷却后,先流动排水箱5汇集,然后经由排水管6排出,通过出料管10的设置,用于将冷却好的沥青输送到需要使用的地方。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