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层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2005发布日期:2021-12-22 18:01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层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深层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层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现有的深层过滤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过滤组件和中心杆01,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底座02和筒体,底座02上设有第一开孔03和第二开孔04,中心杆01的底端固定在底座02上,第一开孔03围绕在中心杆01的外侧,而过滤组件包括中心管和多个过滤单元,中心管套设在中心杆01的外侧并支撑在底座02上,中心管的管壁位于第一开孔03的径向外侧,以使中心管的内部与第一开孔03连通,中心管的顶端封闭,中心管的底端与底座02之间夹装有第一密封圈,多个过滤单元轴向间隔套装在中心管外侧,过滤单元包括过滤介质,过滤介质围成与中心管内部连通的空腔,过滤介质由硅藻土和特定的粘胶剂混合制成,过滤时,原料流体由第二开孔04流入壳体内并流向各个过滤单元的外表面并经过滤介质过滤后流入空腔内,此时污染物被过滤介质截留,洁净的滤液流入空腔内并经中心管流向第一开孔03,最后排出。
3.现有技术中的中心管的内径远大于中心杆01的内径,其因此在将中心管套装在中心杆01外侧时,中心杆01无法对中心管形成有效的径向限位作用,在对过滤组件进行径向调整时,由于过滤组件尺寸较大而中心管的内径较小,难以准确判断过滤组件是否调整到位,一旦过滤组件整体出现径向偏移,则会致使部分中心管的底端以及部分第一密封圈正对并遮挡第一开孔03,由此影响了洁净滤液的顺畅排出;另外,正对第一开孔03部分的第一密封圈由于未受到底座的有效支撑,因此会导致第一密封圈整体受压不均匀,中心管与底座之间会存在泄漏的风险。最后,过滤组件出现径向偏移时,过滤组件与筒体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会不均匀,由此会导致过滤速率下降。
4.为此,需要改进现有深层过滤装置的结构,以能够对过滤组件形成径向限位作用,防止过滤组件发生径向偏移。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一种深层过滤装置,通过在中心杆的外周设置限位件,从而对过滤组件形成径向限位,以避免过滤组件发生径向偏移导致发生泄漏以及部分第一开孔被遮挡的情况发生。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深层过滤装置,包括:
8.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底座和筒体,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中心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开孔围绕在所述中心杆外侧;
9.过滤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杆的外侧的中心管以及多个轴向间隔套装在所述中心管外侧的过滤单元,所述中心管支撑在所述底座上,其内部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所述中心管的底端与所述底座之间夹装有第一密封圈,所述中心管的顶端封闭,所述过滤单元
包括过滤介质,所述过滤介质围成与所述中心管内部连通的空腔;
10.所述中心杆的外周侧设有用于对所述中心管进行径向限位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外壁位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外壁的径向外侧,所述中心杆和中心管之间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开孔与空腔的流道。
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包括多根周向间隔分布在所述中心杆外周侧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包括沿着所述中心杆轴向延伸的限位段,所述限位段的外缘侧位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外壁的径向外侧,相邻两个所述限位段之间形成所述流道。
12.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杆还包括导向段,所述导向段的上端与所述中心杆连接,所述导向段的下端与所述限位段连接。
13.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段为向外拱起的弧形段或者所述导向段为向下倾斜的倾斜段。
14.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段的轴向高度为l1,所述中心杆的轴向高度为l2,满足0.5l2≤l1≤0.8l2。
15.更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限位段的顶端处于不同的轴向高度。
16.更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管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开孔,所述限位段的外径为d,所述开孔在所述中心管周向方向上的尺寸为l3,满足d<l3。
17.更进一步的,0.25l3≤d≤0.5l3。
18.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包括多个轴向间隔分布在所述中心杆外周侧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外壁位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外壁的径向外侧,所述流道设于所述限位环包围的区域内。
1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的外壁与所述中心管的内壁之间设有0.5mm

3mm的配合间隙。
20.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围绕所述中心杆设置的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开孔贯穿所述安装凸台,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安装凸台的上方,所述中心管的底端与所述安装凸台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密封圈。
21.更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管的底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嵌装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的安装部和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外侧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支撑在所述安装凸台上。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层过滤装置中,中心杆的外周侧设有用于对中心管进行径向限位的限位件,中心杆和中心管之间形成有用于连通第一开孔与空腔的流道,限位件的外壁位于第一开孔的外壁的径向外侧,如此一来,能够将中心管完全定位在第一开孔的径向外侧,可避免了中心管的底部以及第一密封圈遮挡第一开孔,保证了洁净的滤液能够顺畅排出;另外,也能使第一密封圈全部支撑在底座上,从而使其受到均匀的挤压作用,保证了中心管与底座之间的密封性能,进而防止了泄漏;其次,还能避免过滤组件发生过度的径向偏移,由此保证了过滤组件与筒体侧壁之间间隙的均匀性,保证了过滤速率;最后,通过限位件对中心管进行径向限位,在组装时无需多次反复调整过滤组件的径向位置,使得过滤组件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24.限位件包括多根周向间隔分布在中心杆外周侧的限位杆,限位杆包括沿着中心杆
轴向延伸的限位段,限位段的外缘侧位于第一开孔的外壁的径向外侧,相邻两个限位段之间形成所述流道。如此设计,通过限位段即可实现对中心管的径向限位;另外,多根限位段周向间隔分布可以使相邻两个限位段之间形成所述流道,无需单独设计流道,由此简化了结构;最后,限位段沿着中心杆的轴向延伸,安装过滤组件时,还可引导过滤组件轴向运动,不发生径向偏移,进而能够使过滤组件到达底座的表面后,直接定位准确,无需进一步调整。
25.限位杆还包括导向段,导向段的上端与中心杆连接,导向段的下端与限位段连接。如此设计,在中心管安装初期,中心管的底端即使抵靠在导向段上,之后中心管的底端能够顺着导向段向下滑动至限位段,省略了中心管套装前进行预对准操作。
26.导向段为向外拱起的弧形段或者导向段为向下倾斜的倾斜段。如此设计,能够提升对中心管的引导效果,同时也方便加工制造。
27.限位段的轴向高度为l1,中心杆的轴向高度为l2,满足0.5l2≤l1≤0.8l2。如此设计,在过滤组件套在中心杆外周后,限位段对中心管的径向限定作用比较稳定、可靠,避免过滤组件晃动倾斜。
28.多个限位段的顶端处于不同的轴向高度。安装过滤组件时,将中心管套在中心杆的外周,并先使得轴向高度较高的一根或数根限位段限位于中心管的内部,然后,过滤组件顺着这些限位段轴向向下运动,在这过程中,剩余顶端轴向高度较低的限位段也被纳入中心管内部,即过滤组件安装初期,无需将所有限位段完全纳入中心管内部,使得安装初期过滤组件的对准操作更方便了。
29.中心管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开孔,限位段的外径为d,开孔在中心管周向方向上的尺寸为l3,满足d<l3。由于限位段是轴向延伸的,过滤组件安装时,是随意套在中心杆外周的,可能会出现限位段正对中心管上一排竖向开孔的情形,此种情况下,由于d<l3,因此可避免限位段完全遮挡开孔,即避免了限位段阻碍洁净滤液透过开孔进入中心管内部。
30.0.25l3≤d≤0.5l3。如此设计,既能保证限位段的结构强度,避免限位段过细发生断裂,又能尽量减少限位段遮挡开孔的面积,以使空腔内洁净的滤液能经开孔顺畅进入中心管内。
31.限位件包括多个轴向间隔分布在中心杆外周侧的限位环,限位环的外壁位于第一开孔的外壁的径向外侧,流道设于限位环包围的区域内。如此设计,也能通过限位环实现对中心管的径向限位效果;另外,多个限位环轴向间隔分布可以对中心管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进行径向限位,以避免过滤组件晃动发生倾斜。
32.限位件的外壁与中心管的内壁之间设有0.5mm

3mm的配合间隙。如此设计,既可确保过滤组件能够很顺畅套在限位件的外周,并顺利地沿着限位件向下运到达底座的表面,在过滤组件到达底座的表面后,将过滤组件相对限位件的径向偏移限制在0.5mm

3mm之间,以避免由于中心管的径向移动幅度过大,造成第一密封圈与底座的表面形成摩擦,可能损伤第一密封圈或者导致第一密封圈发生褶皱,最终导致泄漏的发生;另外,还可提高过滤组件与中心杆同轴程度,以保证过滤组件外周和筒体内壁间空间的均匀,有利于提供稳定的过滤速率。
33.底座包括围绕中心杆设置的安装凸台,第一开孔贯穿安装凸台,限位件位于安装凸台的上方,中心管的底端与安装凸台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如此设计,能够通过安装凸台
增强底壁对应处的结构强度,避免过滤组件支撑在底座上后导致底座发生变形。
34.中心管的底端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密封圈包括嵌装在第一凹槽内的安装部和位于第一凹槽外侧的密封部,密封部支撑在安装凸台上。如此设计,在组装时可先将第一密封圈预装到第一凹槽处,随后再将过滤组件整体套装到中心杆上并支撑在安装凸台上,由此实现了第一密封圈密封中心管与安装凸台之间的间隙,无需将第一密封圈对准中心管的底壁进行安装,由此方便了第一密封圈的组装。
35.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37.图1为现有技术中中心杆固定在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深层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中心杆固定在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深层过滤装置去掉筒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42.图6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
43.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中心管的主视图和剖视图;
4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中心管的两端安装密封圈后的剖视图;
4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中心杆固定于底座上的结构图。
46.附图标记:
47.100、壳体;110、底座;111、第一开孔;112、第二开孔;113、安装凸台;120、筒体;130、第一管路;140、第二管路;200、中心杆;300、过滤组件;301、空腔;310、中心管;311、开孔;312、第一凹槽;313、第一环形外壁;314、第一配合件;315、第二凹槽;316、第二环形外壁;317、第二配合件;320、过滤单元;321、过滤介质;322、间隔件;323、密封环;330、第一密封圈;340、第二密封圈;400、限位件;410、限位杆;411、限位段;412、导向段;413、连接段;420、限位环;421、连接杆;500、流道;600、按压件;610、压板;620、安装套;621、卡槽;700、紧固件;710、限位槽;800、弹性件;90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4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深层过滤装置,包括:
49.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底座和筒体,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中心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开孔围绕在所述中心杆外侧;
50.过滤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中心杆的外侧的中心管以及多个轴向间隔套装在所述中心管外侧的过滤单元,所述中心管支撑在所述底座上,其内部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所述中心管的底端与所述底座之间夹装有第一密封圈,所述中心管的顶端封闭,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过滤介质,所述过滤介质围成与所述中心管内部连通的空腔;
51.所述中心杆的外周侧设有用于对所述中心管进行径向限位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外壁位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外壁的径向外侧,所述中心杆和中心管之间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开孔与空腔的流道。
52.本实用新型中的中心杆的外周侧设有用于对中心管进行径向限位的若干限位件,中心杆和中心管之间形成有用于连通第一开孔与空腔的流道,限位件的外壁位于第一开孔的外壁的径向外侧,如此一来,能够将中心管完全定位在第一开孔的径向外侧,即使中心管围绕在第一开孔外侧,以此避免了中心管的底部以及第一密封圈遮挡第一开孔,保证了洁净的滤液能够顺畅排出;另外,也能使第一密封圈全部支撑在底座上,从而使其受到均匀的挤压作用,保证了中心管与底座之间的密封性能,进而防止了泄漏;其次,还能避免过滤组件发生过度的径向偏移,由此保证了过滤组件与筒体侧壁之间间隙的均匀性,保证了过滤速率;最后,通过限位件对中心管进行径向限位,可以在组装时无需多次调整过滤组件的径向位置,由此使得过滤组件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53.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5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5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8.实施例一
59.参照图2至图9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深层过滤装置,包括壳体100、中心杆200和过滤组件300,其中,壳体100包括底座110和筒体120,筒体120的上端封闭,下端敞开,筒体120扣置在底座110上并与底座110密封连接形成上述壳体100。底座110上设有第一开孔111和第二开孔112,壳体100的外部设有与第一开孔111连接的第一管路130和与第二开孔112连接的第二管路140。中心杆200的底端固定在底座110上,多个第一开孔111围绕在中心杆
200的外侧。
60.过滤组件300包括中心管310和过滤单元320,中心管310套装在中心杆200的外侧并支撑在底座110上,中心管310的内部与第一开孔111连通,中心管310的底端与底座110之间夹装有第一密封圈330,中心管310的顶端封闭,多个过滤单元320轴向间隔套装在中心管310外侧,并与筒体120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过滤单元320包括过滤介质321,过滤介质321围成与中心管310内部连通的空腔301。
6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过滤单元320包括间隔件322、密封环323和两个单层的过滤介质321,每个单层的过滤介质321为由硅藻土和特定的粘胶剂混合制成的圆盘状结构,间隔件322夹装在两个单层的过滤介质321的之间,两个单层的过滤介质321的外侧通过密封环323形成周向密封,两个单层的过滤介质321之间围成空腔301,间隔件322为环形并设有通孔,中心管310的管壁上设有与通孔对应的开孔311,空腔301经通孔和开孔311与中心管310的内部连通,在相邻两个过滤单元320的内环侧之间还设有套装在中心管310外侧的密封套,密封套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过滤单元320密封对接,由此避免原料流体进入中心管310和空腔301内。
62.过滤时,原料流体经第二管路140、第二开孔112进入壳体100内,并经间隙流向各个过滤单元320的外表面,原料流体经过滤介质321过滤后,污染物被过滤介质321截留,洁净的滤液流入空腔301内并经中心管310流向第一开孔111,最后由第一管路130排出。反向清洗时,清洗水经第一管路130、第一开孔111流入中心管310内,并流入各个过滤单元320的空腔301内,随后清水透过过滤介质321的同时将污染物从过滤介质321中冲刷下来并带出,最后由第二开孔112和第二管路140排出。
63.本实施例中,中心杆200的外周侧设有限位件400,限位件400距离中心杆200径向距离最大的部位形成限位件400的外壁,第一开孔111距离中心杆200径向最大的部位形成第一开孔111的外壁,限位件400的外壁与中心杆200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第一开孔111的外壁与中心杆200之间的径向距离,以使限位件400的外壁位于第一开孔111的外壁的径向外侧,从而限位件400能对中心管310进行径向限位,并于中心杆200和中心管310之间形成有用于连通第一开孔111与空腔301的流道500。
64.由于本实施例中限位件400的外壁位于第一开孔111的外壁的径向外侧,如此一来,能够将中心管310完全定位在第一开孔111的径向外侧,即使中心管310围绕在第一开孔111外侧,以此避免了中心管310的底部以及第一密封圈330遮挡第一开孔111,保证了洁净的滤液能够顺畅排出;另外,也能使第一密封圈330全部支撑在底座110上,从而使其受到均匀的挤压作用,保证了中心管310与底座110之间的密封性能,进而防止了泄漏;其次,还能避免过滤组件300发生过度的径向偏移,由此保证了过滤组件300与筒体120内侧壁之间间隙的均匀性,保证了过滤速率;最后,通过限位件400对中心管310进行径向限位,在组装时无需多次调整过滤组件300的径向位置,由此使得过滤组件300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65.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400包括多根周向间隔均匀分布在中心杆200外周侧的限位杆410,限位杆410包括沿着中心杆200轴向延伸的限位段411,限位段411的外缘侧位于第一开孔111的外壁的径向外侧,即h1>h2,相邻两个限位段411之间形成所述流道500。如此设计,通过限位段411即可实现对中心管310的径向限位;另外,多根限位段411周向间隔分布可以使相邻两个限位段411之间形成所述流道500,无需单独设计流道,由
此简化了结构;最后,限位段411沿着中心杆200的轴向延伸还可引导过滤组件300套装时轴向运动,不发生径向偏移,过滤组件300到达底座110的表面后,直接定位准确,无需进一步调整。
66.为了避免在中心管310安装初期对中心管310进行对位,本实施例中限位杆410还包括导向段412,导向段412为向外拱起的弧形段,导向段412的上端与中心杆200连接,导向段412的下端与限位段411连接,如此一来,在中心管310安装初期,中心管310的底端可抵靠在导向段412上后,随着中心管310向下移动,中心管310的底端能够顺着导向段412滑动至限位段411上,由此避免了中心管310套装前进行预对准操作。为了增强限位杆410与中心杆200的连接可靠性,限位杆410还包括连接段413,连接段413的上端与限位段411连接,连接段413的下端与中心杆200连接。
67.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导向段412还可为向下倾斜的倾斜段,如此设计,也能够提升对中心管310的引导效果,同时也方便加工制造。
68.为了提高限位段411对中心管310的径向限位作用,本实施例中,限位段411的轴向高度为l1,中心杆200的轴向高度为l2,满足0.5l2≤l1≤0.8l2,当l1<0.5l2时,限位段411对中心管310的径向限位作用较差,中心管310易发生倾斜;当l1>0.8l2时,会导致用料成本增加。为此,本实施例中l1优选为0.6l2,如此设计,在过滤组件300套在中心杆200外周后,限位段411对中心管310的径向限定作用比较稳定、可靠,避免过滤组件300晃动倾斜。当然,可选的,l1还可为但不限于0.5l2、0.55l2、0.65l2、0.7l2、0.75l2、0.8l2等。
69.为了方便中心管310套装在限位杆410外侧,本实施例中多个限位段411的顶端处于不同的轴向高度,即多个限位段411的顶端与底座110之间的竖向距离各不相同,这样在安装过滤组件300时,将中心管310套在中心杆200的外周,并先使得轴向高度较高的一根或数根限位段411限位于中心管310的内部,然后,过滤组件300顺着这些限位段411轴向向下运动,在这过程中,剩余顶端轴向高度较低的限位段411也被纳入中心管310内部,即过滤组件300安装初期,无需将所有限位段411完全纳入中心管内部,使得安装初期过滤组件300的对准操作更方便了。
70.如图5和图7所示,由于限位段411是轴向延伸的,过滤组件300安装时,是随意套在中心杆200外周的,可能会出现限位段411正对中心管310上一排竖向开孔311的情形,为了避免限位段411完全遮挡开孔311,导致洁净滤液无法顺利透过开孔311进入中心管310内部,本实施例中限位段的外径为d,开孔311在中心管310周向方向上的尺寸为l3,满足d<l3。优选为0.25l3≤d≤0.5l3,当d<0.25l3时,限位段411过细易发生断裂;当d>0.5l3时,遮挡开孔311的面积较大,不利于洁净的滤液能经开孔311顺畅进入中心管310内。为此本实施例中d优选为0.4l3,如此设计,既能保证限位段411的结构强度,避免限位段411过细发生断裂,又能尽量减少限位段411遮挡开孔311的面积,以使空腔301内洁净的滤液能经开孔311顺畅进入中心管310内。当然,可选的,d还可为但不限于0.25l3、0.3l3、0.45l3、0.5l3等。
71.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限位件400的外壁与中心管310的内壁之间设有配合间隙,配合间隙的径向尺寸h3为0.5mm

3mm,当h3小于0.5mm时,中心管310套装在限位杆410外侧时稍微倾斜便会发生卡滞,由此需要保证套装过程中中心管310与中心杆200始终同轴,增加了组装难度;当h3大于3mm时,中心管310的径向偏移会较大,这样一来,造成第一密封圈330
与底座110的表面形成摩擦,可能损伤第一密封圈330或者导致第一密封圈330发生褶皱,最终导致泄漏的发生。为此,本实施例中h3优选为2mm,如此设计,既可确保过滤组件300能够很顺畅套在限位杆410的外周,并顺利地沿着限位杆410向下运到达底座110的表面,又可在过滤组件300到达底座110的表面后,将过滤组件300相对限位杆410的径向偏移限制在2mm之间,以避免由于中心管310的径向移动幅度过大,造成第一密封圈330与底座110的表面形成摩擦,可能损伤第一密封圈330或者导致第一密封圈330发生褶皱,最终导致泄漏的发生;另外,还可提高过滤组件300与中心杆200同轴程度,以保证过滤组件300外周和筒体120内壁之间间隙的均匀,有利于提供稳定的过滤速率。
72.为了提升底座110支撑中心管310处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其发生凹陷变形,本实施例中底座110包括围绕中心杆200设置的安装凸台113,第一开孔111贯穿安装凸台113,限位杆410位于安装凸台113的上方,中心管310的底端与安装凸台113之间设有上述第一密封圈330。
73.如图8至图9所示,为了方便第一密封圈330的组装,本实施例中的中心管310的底端设有第一凹槽312,第一密封圈330包括嵌装在第一凹槽312内的安装部和位于第一凹槽312外侧的密封部,密封部支撑在安装凸台113上。如此一来,在组装时可先将第一密封圈330预装到第一凹槽312处,随后再将过滤组件300整体套装到中心杆200上并支撑在安装凸台113上,由此实现了第一密封圈330密封中心管310与安装凸台113之间的间隙,无需将第一密封圈330对准中心管310的底壁进行安装,由此方便了第一密封圈330的组装。
74.本实施例的中心管310的底面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环形外壁313以及位于第一环形外壁313内侧的环形的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嵌装有环形的第一配合件314,第一配合件314的纵截面为t型,第一环形外壁313、中心管310的底面以及第一配合件314限定形成第一凹槽312。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合件314还可与中心管310一体加工成型。
75.另外,如图4、图6、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中心管310顶端敞开设置,中心管310的顶端设有第二密封圈340以及压装在第二密封圈340上的按压件600,按压件600包括压板610,第二密封圈340压装在压板610与中心管310的顶端之间,中心杆200具有向上穿出中心管310顶端的螺杆段,螺杆段上螺纹连接有紧固件700,紧固件700的外侧还套装有弹性件800,弹性件800为弹簧,紧固件700设有开口朝下的限位槽710,弹性件800的顶端插装到限位槽710内,弹性件800的底端压装在压板610上,如此便可使紧固件700通过弹性件800按压压板610。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槽710实现对弹性件800的轴向按压以及径向限位作用,避免弹性件800伸缩时发生径向偏移;另外,紧固件700通过压缩弹性件800对压板610形成轴向按压作用,进而使得压板610对第二密封圈340产生轴向按压作用,在紧固件700的转动转化成轴向移动并逐渐靠近压板610运动的过程中,压板610受到的是弹性件800的轴向按压力,因此其不会随着紧固件700的运动而相对第二密封圈340发生转动,因此可避免磨损第二密封圈340。
76.另外,为了能够实现按压件600与紧固件700之间的密封,本实施例中的按压件600还包括插入中心管310内的安装套620,安装套620由压板610的内环侧向下延伸形成,安装套620的内壁上设有卡槽621,密封件900的外环侧卡装在卡槽621内,紧固件700部分位于中心管310内,密封件900的内环侧与紧固件700的外周侧密封接触,由此通过密封件900实现
安装套620与紧固件700之间的密封;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按压件600不仅整体结构较为简单,还能通过安装套620固定在中心管310的顶端,由此组装也较为简单方便。
77.为了方便第二密封圈340的组装,本实施例中的中心管310的顶端设有第二凹槽315,第二密封圈340包括嵌装在第二凹槽315内的安装部和位于第二凹槽315外侧的密封部,压板610压装密封部。本实施例的中心管310的顶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环形外壁316以及位于第二环形外壁316内侧的环形的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内嵌装有环形的第二配合件317,第二配合件317的纵截面为t型,第二环形外壁316、中心管310的顶面以及第二配合件317限定形成第二凹槽315。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配合件317还可与中心管310一体加工成型。
7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中心管310的顶端一体成型有端盖,如此设计,也能实现中心管310的顶端封闭。
79.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升过滤效果,过滤单元320还可包括两个双层的过滤介质,每个双层的过滤介质由两个单层的过滤介质组成。
80.实施例二
81.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件400包括多个轴向间隔分布在中心杆200外周侧的限位环420,限位环420的内侧与中心杆200之间设有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连接杆421,限位环420的外壁位于第一开孔111的外壁的径向外侧,第一开孔111的外壁为距离中心杆200最远的壁部,限位环的外径大于第一开孔111的外壁与中心杆200之间的距离,相邻连接杆421及限位环420围成连通第一开孔111与空腔301的流道500,即流道500设于限位环420包围的区域内。如此设计,也能通过限位环420实现对中心管310的径向限位效果;另外,多个限位环420轴向间隔分布可以对中心管31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进行径向限位,以避免过滤组件300晃动发生倾斜。
8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