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1553发布日期:2022-05-17 15:02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干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湿器。


背景技术:

2.现有市场上的除湿器,主要的原理是通过吸入风机抽取环境内的空气,并利用内置的干燥剂对抽取气体内的水分进行吸取,进而达到除湿的效果,除湿器通常包括一次性使用和重复可循环利用两类。
3.其中,重复可循环利用的除湿器通过内部加热的方式,实现对干燥剂的脱水,进而实现除湿器的反复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利用率高,但是,现有技术中,可循环利用的除湿器由于内部所需零件较多,体积较大,难以实现对微小空间,如抽屉和橱柜等地的有效除湿。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重复可循环利用的除湿器体积较大,难以对微小空间进行除湿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除湿器。
5.本技术提供一种除湿器,包括:至少一个加热单元,包括第二过风腔和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过风腔中;
6.至少一个除湿单元,包括第一过风腔和干燥单元,所述第一过风腔与所述第二过风腔连通设置,所述干燥单元适于在所述第二过风腔内加热件的作用下实现脱水;
7.所述除湿单元和所述加热单元可拆卸地层叠设置。
8.除湿器还包括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内置有出风件,其一侧设置有出风口,所述第一过风腔和所述第二过风腔分别与所述出风口连通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加热单元设置在所有所述除湿单元沿气流流动的上游端。
9.除湿单元和所述加热单元相互交错且均匀地层叠设置。
10.除湿单元还包括:所述第一过风腔,包括分别设置有若干过风孔的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
11.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风腔上,适于连接相邻设置的所述除湿单元,或所述加热单元。
12.加热单元包括:所述第二过风腔,包括分别设置有所述过风孔的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所述第四外壁朝向所述出风口设置;
13.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过风腔上,适于连接相邻设置的出风单元,或所述除湿单元。
14.第一外壁、所述第二外壁、所述第三外壁以及所述第四外壁同形且平行设置。
15.若干所述过风孔沿所述第一外壁、所述第二外壁、所述第三外壁以及所述第四外壁上对应均匀分布设置。
16.干燥单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过风腔上的容纳孔内,并与所述容纳孔卡合连接,所述壳体朝向所述第一过风腔内的底壁上设置有若干通风孔,所述壳体内
适于设置干燥剂。
17.容纳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壁上,所述壳体的顶壁与所述第一外壁齐平,并呈透明设置,所述干燥剂至少部分为变色硅胶干燥剂。
18.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同型,并设置为磁性件,适于在磁力作用下连接相邻的除湿单元,或所述加热单元,或所述出风单元。
19.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风腔和所述第二过风腔内的几何中心位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壁与所述第二外壁,以及所述第三外壁与所述第四外壁上设置的容纳槽卡合连接。
20.除湿器还包括:至少两个凸起件,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外壁和第四外壁上;
21.至少两个凹槽件,对应所述凸起件,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壁和所述第三外壁上。
22.出风单元还包括:筒体,其顶侧设置有所述出风口,其底侧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设置架体,所述架体上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凹槽件。
23.除湿器还包括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
24.第一环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壁、所述第三外壁和所述架体上;
25.第二环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壁和所述第四外壁上,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环槽,并与所述第一环槽成形设置有密封环槽,所述密封环槽内侧设置有所述过风孔;
26.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密封环槽内。
27.加热单元与所述出风单元电联结,至少所述出风单元设置有电源接口,适于连通外界电源。
2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9.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器,包括:至少一个加热单元,包括第二过风腔和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过风腔中;至少一个除湿单元,包括第一过风腔和干燥单元,所述第一过风腔与所述第二过风腔连通设置,所述干燥单元适于在所述第二过风腔内加热件的作用下实现脱水;所述除湿单元和所述加热单元可拆卸地层叠设置。
30.通过将加热单元和除湿单元分为可拆卸的两部分,一方面,除湿单元与加热单元可拆卸连接,除湿单元可以相对加热单元独立设置,其包括第一过风腔和干燥单元,干燥单元可以通过第一过风腔与外界接触,实现对外界水分的吸取,另一方面,同时除湿单元内零件数较少,结构简单,体积较小,既可以放入小空间,如抽屉或橱柜等地,实现对空间内水分的吸取,同时除湿单元和加热单元以层叠设置的方式连接,可以将除湿单元与加热单元近距离接触,实现对干燥单元的脱水,实现干燥单元的反复使用。这样设置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重复可循环利用的除湿器体积较大,难以对微小空间进行除湿的缺陷。
3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器,还包括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内置有出风件,其一侧设置有出风口,所述第一过风腔和所述第二过风腔分别与所述出风口连通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加热单元设置在所有所述除湿单元沿气流流动的上游端。
32.增设出风单元,内置出风件,并通过设置分别与第一过风腔和第二过风腔连通的出风口,进而可以驱动气流不断流过第一过风腔和第二过风腔,提高干燥单元的脱水效率和加热单元的加热效率,同时,将至少一个加热单元设置在所有除湿单元沿气流流动的上游端,可以使得各个除湿单元均可以接受到经加热单元加热的气流,进一步提高干燥单元的脱水效率。
3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器,所述第一外壁、所述第二外壁、所述第三外壁以及所述第四外壁同形且平行设置。
34.这样设置更便于多个除湿单元和加热单元层叠设置时的连接和安装,同时,也有利于各个除湿单元和加热单元间各个过风腔的连通和密封。
35.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器,若干所述过风孔沿所述第一外壁、所述第二外壁、所述第三外壁以及所述第四外壁上对应均匀分布设置。
36.各个外壁过风孔的均匀分布,使得过风气流更加稳定和均匀,同时也便于干燥单元与外界各向气流的有效接触,提高了干燥单元对周围空间的吸水效果,以及与加热单元叠放后的脱水效率,此外,不同外壁上的各个过风孔对应分布,这样设置可以在除湿单元和加热单元层叠设置时,避免因过风孔交错设置而发生过风孔的堵塞,保证过风脱水过程的顺利进行。
37.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器,容纳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壁上,所述壳体的顶壁与所述第一外壁齐平,并呈透明设置,所述干燥剂至少部分为变色硅胶干燥剂。
38.通过将壳体的顶壁设置为透明,并将部分干燥剂设置为变色硅胶干燥剂,这样设置,使用者可以通过顶壁观测干燥剂的颜色,进而快捷方便地确定干燥剂的吸水量,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脱水或脱水是否完全。
39.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器,还包括:至少两个凸起件,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外壁和第四外壁上;至少两个凹槽件,对应所述凸起件,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壁和所述第三外壁上。
40.凸起件和凹槽件的配合设置,可以将相邻的各个单元沿固定配合角度连接,这样设置可以确保各个外壁上的过风孔可以一一对应分布,提高过风腔的过风效果。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除湿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3.图2为图1所示的除湿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3为图1所示的除湿器中的除湿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5.图4为图1所示的除湿器中的加热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6.图5为图1所示的除湿器中的出风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7.图6为图1所示的除湿器中的出风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8.附图标记说明:
49.1、除湿单元;11、第一过风腔;111、第一外壁;112、第二外壁;12、干燥单元;121、壳体;122、通风孔;123、容纳孔;13、第一连接件;2、加热单元;21、第二过风腔;211、第三外壁;212、第四外壁;22、加热件;23、第二连接件;3、出风单元;31、筒体;32、出风件;33、架体;34、出风口;4、凸起件;5、凹槽件;6、密封结构;61、第一环槽;62、第二环槽;63、密封圈;7、过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3.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54.如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除湿器,包括:至少一个加热单元2和至少一个除湿单元1。
55.加热单元2包括第二过风腔21和设置在第二过风腔21内的加热件22,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件22优选为螺旋状或同心圆状设置的金属发热条,沿第二过风腔21内均匀分布,可以均匀加热流经第二过风腔21的气体。
56.除湿单元1包括第一过风腔11和设置在第一过风腔11内的干燥单元12,第一过风腔11与第二过风腔21连通设置,干燥单元12可以在第二过风腔21内加热件22的自身热辐射及其加热气流传热的双重作用下实现脱水。
57.第一过风腔11和第二过风腔21的具体形状不做过多限制,满足单向过风以及即可,作为与外界连通的腔室,第一过风腔11和第二过风腔21均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34,可供气体流入或流入,同时气流会经过腔内的加热件22或干燥单元12。
58.在除湿器中,加热单元2和除湿单元1的数量均为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单元2和除湿单元1分别设置有三个和四个,且呈层叠设置,且各个单元间可拆卸的连接固定。
59.通过将加热单元2和除湿单元1分为可拆卸的两部分,一方面,除湿单元1与加热单元2可拆卸连接,除湿单元1可以相对加热单元2独立设置,其包括第一过风腔11和干燥单元12,干燥单元12可以通过第一过风腔11与外界接触,实现对外界水分的吸取,另一方面,同时除湿单元1内零件数较少,结构简单,体积较小,既可以放入小空间,如抽屉或橱柜等地,实现对空间内水分的吸取,同时除湿单元1和加热单元2以层叠设置的方式连接,可以将除湿单元1与加热单元2近距离接触,实现对干燥单元12的脱水,实现干燥单元12的反复使用。这样设置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重复可循环利用的除湿器体积较大,难以对微小空间进行除湿的缺陷。
60.进一步地,除湿器还包括出风单元3,出风单元3包括筒体31和设置在筒体31内的
出风件32,具体的出风件32为风机,筒体31顶侧设置有出风口34,底侧设置有进风口和支撑腿,出风件32与进风口相邻设置。出风口34、第一过风腔11、第二过风腔21均连通设置,至少一个加热单元2设置在所有除湿单元1沿气流流动的上游端。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单元3设置在除湿单元1和加热单元2的底侧,可以承载除湿单元1和加热单元2。
61.增设出风单元3,内置出风件32,并通过设置分别与第一过风腔11和第二过风腔21连通的出风口34,进而可以驱动气流不断流过第一过风腔11和第二过风腔21,提高干燥单元12的脱水效率和加热单元2的加热效率,同时,将至少一个加热单元2设置在所有除湿单元1沿气流流动的上游端,可以使得各个除湿单元1均可以接受到经加热单元2加热的气流,进一步提高干燥单元12的脱水效率。
62.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出风单元3可以不设置,加热单元2在与除湿单元1层叠设置后,通过加热单元2的自身热辐射可以加热除湿单元1中的干燥单元12,实现脱水。
63.此外,除湿单元1和加热单元2相互交错且均匀地层叠设置。这样设置提高了除湿单元1和除湿单元1排列的均匀性,进而降低各个除湿单元1与加热单元2的间距,提高除湿单元1所承受的热辐射量,从而提高了除湿单元1内干燥单元12的脱水效果。
64.除湿单元1包括第一过风腔11、干燥单元12和第一连接件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风腔11呈短圆柱状,顶侧设置有第一外壁111,底侧设置有第二外壁112,两个外壁作为气体流通的进出口,其上均设置有若干过风孔7。第一过风腔11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3,可以连接相邻单元,如出风单元3、相邻除湿单元1以及加热单元2。
65.加热单元2包括:第二过风腔21、加热件22和第二连接件2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风腔21与第一过风腔11同形设置,均呈短圆柱状,顶侧设置有第三外壁211,底侧设置有第四外壁212,作为气体流通的进出口,其上均设置有若干过风孔7,第二过风腔21上内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3,可以连接相邻单元,如出风单元3或除湿单元1。
66.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单元3与加热单元2直接连接,保证了除湿单元1内经过的气流为已加热气流;两个加热单元2并不直接连接,这样设置在保证对除湿单元1和所经过气流的加热效果的同时,避免两个加热单元2因相互间较大的热辐射量而出现烧毁,提高了除湿器的使用寿命。
67.第二外壁112和第四外壁212朝向出风口34设置,第一外壁111、第二外壁112、第三外壁211以及第四外壁212同形且平行设置。这样设置更便于多个除湿单元1和加热单元2层叠设置时的连接和安装,同时,也使得除湿单元1和加热单元2连接更加贴合,有利于不同过风腔间的连通和密封。
68.若干个过风孔7在第一外壁111、第二外壁112和第三外壁211以及第四外壁212上均匀分布,同时,在各个外壁上的各个过风孔7分布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各个外壁上过风孔7的均匀分布,使得过风气流更加稳定和均匀,同时也便于干燥单元12与外界各向气流的有效接触,提高了干燥单元12对周围空间的吸水效果,以及与加热单元2叠放后的脱水效率,此外,不同外壁上的各个过风孔7对应分布,这样设置可以在除湿单元1和加热单元2层叠设置时,避免因过风孔7交错设置而发生过风孔7的堵塞,保证过风脱水过程的顺利进行。
69.干燥单元12包括壳体121和壳体121内设置的干燥剂,在本实施例中,在除湿单元1的第一外壁111上设置有容纳孔123,容纳孔123朝向第一过风腔11内延伸有一部分,壳体121包括呈倒扣设置的碗壳,以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122的承盘,碗壳的下缘上设置有多根
带有倒钩的卡爪,该卡爪与容纳口朝向第一过风腔11内设置端口卡合固定,并将承盘夹合固定在容纳孔123内,此外,在碗壳与承盘形成的容纳空间内,盛放有干燥剂,干燥剂可以通过通风孔122吸收来自第二过风腔21内流通气流中的水分。
70.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容纳孔123可以设置在第一过风腔11的周向侧壁上。
71.进一步地,壳体121上碗壳的顶壁与第一外壁111齐平,并呈透明设置,干燥剂部分为变色硅胶干燥剂。通过将壳体121的顶壁设置为透明,并将部分干燥剂设置为变色硅胶干燥剂,这样设置,使用者可以通过顶壁观测干燥剂的颜色,进而快捷方便地确定干燥剂的吸水量,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脱水或脱水是否完全。
72.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可以将第二过风腔21的周侧壁以及容纳孔123和碗壳的侧壁均设置为透明颜色,在侧边观察内部干燥剂。作为另一种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干燥剂可以全部为变色硅胶干燥剂。
73.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23为同样构造的结构件,且具体为磁性件,可以在磁力作用下连接相邻的除湿单元1,或加热单元2,或出风单元3。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23也可以为卡合结构或螺钉件等连接件。
74.磁性件呈柱状设置在第一过风腔11和第二过风腔21内的几何中心位置,具体为加热单元2和除湿单元1的中轴线上,并分别与第一外壁111与第二外壁112,以及第三外壁211与第四外壁212上设置的容纳槽卡合连接。
75.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磁性件可以设置为两个小型磁件,分别固定设在第一外壁111与第二外壁112,以及第三外壁211和第四外壁212的容纳槽内,此外,这两个小型磁件中之一也可以设置为磁性金属,如铁、钴、镍、锰等。
76.此外,在第二外壁112和第四外壁212上分别设置有三个凸起件4,凸起件4沿两外壁的中心均匀分布。在第一外壁111和第三外壁211上还设置有三个凹槽件5,凹槽件5与凸起件4的数量相等,且对应的凸起件4位置设置。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在单个外壁上凸起件4或凹槽件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更多。
77.进一步地,出风单元3的出风口34处还设置有架体33,架体33呈圆环片状设置,包括多个同心圆环和连接同心圆环的支杆,架体33上设置有与第一外壁111或第四外壁212上同形设置的三个凹槽件5,可以与加热单元2底侧的第四外壁212上的凸起件4配合。
78.此外,除湿器还包括密封结构6,密封结构6包括:第一环槽61、第二环槽62以及密封圈63。在第一外壁111、第三外壁211和架体33上设置有第一环槽61,在第二外壁112和第四外壁212上设置有第二环槽62,第二环槽62和第一环槽61的开口相对设置,两者成形设置为密封环槽,密封环槽的内侧设置有上述的过风孔7。密封圈63,具体为弹性橡胶件,设置在密封环槽内。通过设置密封结构6,可以加强各个单元间的有效密封,避免出风单元3所出的气流发生外逸,保证对各个干燥单元12的脱水效果。
79.此外,加热单元2和出风单元3上均设置有电源接口和互联插口,不同加热单元2件,以及加热单元2和出风单元3间都通过外接电线连通互联插口实现电连接,并通过外接电线连接出风单元3上的电源接口和外部电源,实现对加热单元2和出风单元3的供能。
80.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外部电源可以通过电源接口与加热单元2连接实现供能,作为另一种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电源接口和互联插口可以不设置。
8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
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