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硅酮压缩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85363发布日期:2022-03-09 11:54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无硅酮压缩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无硅酮压缩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气态水汽,压缩空气过程中会将气态的水汽压缩成液态的水珠。由于气体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压缩导致空气具有较大的流速,空气的流动会导致水珠随气流流动。水汽或水珠进入设备,造成设备内部湿度升高,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对此需要将压缩空气中的水汽进行分离,减少输出气体的湿度。传统的压缩空气过滤装置通常采用吸水滤芯对水汽进行过滤,进而减小输出气体的湿度。吸水滤芯达到饱和状态后,继续吸收水汽的能力下降,进而造成输出空气湿度的上升,水汽过滤效果不理想。需要经常对滤芯进行更换,使用成本较大。同时,压缩后的空气会继续与凝聚的水珠接触,造成水汽过滤效果较差,因此如何设计一种低成本、高效过滤水汽的压缩空气净化装置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无硅酮压缩空气净化装置,改变了传统滤芯过滤水汽的方式,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提高水汽净化效果。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无硅酮压缩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机壳以及设于机壳内的内腔,所述内腔的内壁固定设有将内腔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的冷凝板,所述冷凝板内部设有供冷凝剂流通的冷凝腔,所述冷凝板上开设有将上下两个空间连通的出气口,所述内腔的下壁固定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部转动设有延伸至所述出气口内部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固定设有轴流风扇,所述转轴上铰接有刮取冷凝板下表面水珠的刮板,所述刮板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机壳下端面上设有与内腔连通的进气孔。
6.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气孔向内腔内部输送压缩后的空气,通过冷凝板上的出气口将压缩空气排出,冷凝板对压缩空气进行降温,进而将压缩空气内部的水汽冷凝成水珠附着在冷凝板上,压缩空气穿过轴流风扇并带动转轴高速运转,进而带动刮板高速转动,刮板高速转动产生升力,进而实现刮板沿着转轴径向展开,实现刮板与冷凝板下表面贴合,对冷凝板上生成的水珠进行刮取,水珠在刮板转动的离心力作用下飞向内腔内壁,减少压缩空气与水珠二次接触,替代了传统吸水滤芯过滤水汽方式,提高力水汽的过滤效果,减少了滤芯的使用,降低了过滤装置的成本。
7.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板下侧空间的侧壁上固定设有若干个导流条,相邻两个所述导流条之间形成导流槽。
8.进一步的,所述内腔的下壁开设有环形聚水槽,所述机壳底端固定设有延伸至聚水槽内部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固定连接有泄水阀。
9.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板呈下大上小的锥形板。
10.进一步的,所述机壳外侧固定设有延伸至冷凝腔的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位于所述冷凝腔下端,所述第二连接管位于所述冷凝腔上端。
11.进一步的,所述出气口处的转轴上固定设有铰接块,所述铰接块上设有铰接轴,所述刮板的一端与铰接轴转动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座内部固定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内腔的下壁固定设有与转轴同轴心的拢气套筒,所述拢气套筒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
14.进一步的,所述机壳上端固定设有延伸至内腔的出气管。
15.进一步的,所述机壳下端面固定设有将进气孔包拢的进气管。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的剖视图;
18.图3为图2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2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1、机壳;2、内腔;3、冷凝板;4、冷凝腔;5、第一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7、出气管;8、排水管;9、进气管;10、进气孔;11、导流条;12、聚水槽;13、拢气套筒;14、轴承座;15、轴承;16、转轴;17、轴流风扇;18、出气口;19、铰接块;20、铰接轴;21、刮板;22、泄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2.实施例:
23.本实施例提供无硅酮压缩空气净化装置,主要用于压缩空气水汽的分离。
24.包括机壳1以及设于机壳1内的内腔2,所述内腔2的内壁固定设有将内腔2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的冷凝板3,所述冷凝板3内部设有供冷凝剂流通的冷凝腔4,所述冷凝板3上开设有将上下两个空间连通的出气口18,所述内腔2的下壁固定设有轴承座14,所述轴承座14内部转动设有延伸至所述出气口18内部的转轴16,所述转轴16上固定设有轴流风扇17,所述转轴16上铰接有刮取冷凝板3下表面水珠的刮板21,所述刮板21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机壳1下端面上设有与内腔2连通的进气孔10。
25.具体的:
26.为了减小水珠与压缩空气的接触,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所述冷凝板3下侧空间的侧壁上固定设有若干个导流条11,相邻两个所述导流条11之间形成导流槽。
27.通过上述设置,刮板21刮取冷凝板3下端面的水珠后,水珠在刮板21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向内腔2的内壁,此时水珠位于导流槽内并随着导流槽向下流淌,防止向上流动的压缩空气与水珠二次接触。
28.为了实现冷凝水的排放,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内腔2的下壁开设有环形聚水槽12,所述机壳1底端固定设有延伸至聚水槽12内部的排水管8,所述排水管8上固定连接有泄水阀22。
29.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导流槽流下的水珠汇聚至聚水槽12内,泄水阀22阻止水流向下排放,当聚水槽12内部的水集聚至一定量时,通过开启泄水阀22,实现聚水槽12内部积水的排出。
30.为了提高压缩空气内水汽的高效分离,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冷凝板3呈下大上小的锥形板。
31.通过上述设置,冷凝板3采用下大上小的锥形板,加大了压缩空气与冷凝板3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水汽的冷凝效果,水汽冷凝成水珠时,水珠顺着冷凝板3斜面向下流淌,减少水珠在冷凝板3上停留的时间。
32.为了实现压缩空气内部水汽的冷凝,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机壳1外侧固定设有延伸至冷凝腔4的第一连接管5、第二连接管6,所述第一连接管5位于所述冷凝腔4下端,所述第二连接管6位于所述冷凝腔4上端。
33.通过上述设置,第一连接管5位于冷凝腔4下侧,第二连接管6位于冷凝腔4上端,通过第一连接管5向冷凝腔4内部输入冷凝剂,冷凝腔4内部填充满冷凝剂时,冷凝剂从第二连接管6向外排出,由于冷凝剂吸收热量,使冷凝板3温度降低,进而使压缩空气内部的水汽迅速冷凝,在冷凝板3上凝结成水珠,实现压缩空气内部水汽的分离。
34.为了加快冷凝板3下侧水珠的清理,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出气口18处的转轴16上固定设有铰接块19,所述铰接块19上设有铰接轴20,所述刮板21的一端与铰接轴20转动连接。
35.通过上述设置,当转轴16高速转动时,进而带动刮板21高速转动,刮板21产生升力,进而推动刮板21绕着铰接轴20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实现刮板21与冷凝板3下端面相互抵接,刮板21随转轴16轴向转动,实现冷凝板3下端面水珠的刮取,防止水珠在冷凝板3上集聚。
36.为了实现转轴16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轴承座14内部固定设有轴承15,所述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转轴16固定连接。
37.为了实现转轴16的高速旋转,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内腔2的下壁固定设有与转轴16同轴心的拢气套筒13,所述拢气套筒13下端直径大于上端直径。
38.通过上述设置,所述拢气套筒13将输送入内腔2内部的高速压缩空气向上导流,加大压缩空气与轴流风扇17接触,进而提高轴流风扇17的转速,进而带动转轴16的高速转动。
39.为了实现压缩空气的输出,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机壳1上端固定设有延伸至内腔2的出气管7。
40.为了对实现压缩空气的输入,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机壳1下端面固定设有将进气孔10包拢的进气管9。
41.实施原理:通过进气管9与进气孔10向内腔2内部输送高流速的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在拢气套筒13的导流作用下向轴流风扇17集聚,进而推动轴流风扇17高速转动,进而带动转轴16高速转动,由于泄水阀22将排水管8封闭,此时压缩空气向上流动并与冷凝板3下端面接触,冷凝腔4内部的冷凝剂吸收热量,进而降低环境温度,将压缩空气内部的水汽在冷凝板3上凝结成水珠,转轴16高速转动,进而带动刮板21高速转动,刮板21产生升力,刮板21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并实现刮板21与冷凝板3下端面相互接触,刮板21转动,进而清理凝结在冷凝板3下端面的水珠,水珠在刮板21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飞出,进而将水珠甩至导流
槽内,水珠随着导流槽向下流淌,减小水珠与压缩空气的二次接触,水珠在聚水槽12内部集聚至一定量时,将泄水阀22开启,实现聚水槽12内部积水的排出,压缩空气通过冷凝板3对水汽的冷凝处理后,压缩空气通过出气口18以及出气管7向外输出,替代了传统的滤芯吸收水汽的过滤方式,不需要对滤芯进行更换,减少了设备的成本,同时也解决了滤芯吸收水汽满载后,造成压缩空气中水汽过滤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水汽的过滤效果。
42.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