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89322发布日期:2022-01-19 20:0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


背景技术:

2.水电厂技术供水的主要任务是向发电机定子、推力轴承、上导、下导以及水导等提供冷却用水。一般水电厂的技术供水与发电用水同源,从蜗壳取水经自流减压等方式。虽然电站取水口一般设有拦污栅但是小的漂浮物与泥沙无法被有效过滤。当泥沙含量过大时,滤水器排污阀易发生堵塞等现象,使得排污阀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引发滤水器的堵塞,导致技术供水不足,严重时会危及机组的安全运行。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排污阀及过滤器件,能够有效的降低在初级过滤后的小型的漂浮物或者泥沙对造成过滤器发生堵塞的情况的发生概率,达到保证过滤器的工作效率的目的。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第一方面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污阀,包括,排污接头、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以及排水总管;所述排污接头具有内腔;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内腔接通;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外部供水单元接通,从而实现水流由外部向所述内腔中流动;所述排水总管用于实现所述内腔与外部空间的连通,从而实现所述内腔中的水流由所述内腔向外部流动。
8.在本方案中,所述排污阀设置有排污结构,所述排污结构具有内腔,所述内腔通过两个排水管与外部水源接通,从而实现污水的排放,由于所述内腔通过两根排水管连通,从而实现了双向供水,在一根排水管堵塞的情况下可通过另一根排水管的作用,保证所述排污阀的使用效率,能够有效的降低因为堵塞从而造成的排污阀排水效率的降低,从而实现保证过滤器工作效率的目的;且由于设置有两个排水管,当污水从两根排水管与内腔的连通位置排出时,必不可少的会存在水流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两股水流在所述内腔中交汇,从而形成湍流,使得小型的漂浮物或者泥沙充分混合,且可随着湍流一同运动,进一步降低了排污阀的堵塞的可能性。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直径均不大于所述排水总管的直径,通过所述排水总管的结构尺寸设计,可有效的保证排污阀的排水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所述排水总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排水管或第二排水管,可进步降低小型的漂浮物或者泥沙产生的堵塞风险。
10.进一步的,所述内腔为球形腔,所述球形腔的直径至少为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直径的4倍,通过采用球形腔的结构设计,增大了第一排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交汇处的容积,进
一步降低了堵塞出现的概率,且采用球形腔,在承受相同大小压力的情况小,球形腔的受力更加均匀且更加的节约材料,在保证所述排污阀的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且采用球形腔各管路之间没有转角,可有效避免杂物堆积,堵塞排污管。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的轴线所在的直线的交点与所述球形腔的球心重合,两个轴线形成圆心角的角度大于等于90
°
,通过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相对位置的设计,可有效的保证在两根排水管的出水端排出的水流可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湍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堵塞的情况发生,提高排污阀的工作效率。
12.进一步的,所述排污接头还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可通过屏蔽门进行封闭,通过检修口的位置设计,在出现堵塞的情况下,可无需拆卸排水管,即可实现堵塞的处理。
13.进一步的,所述排污接头还设置有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排污阀的压力变化,通过压差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实现压力监测,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堵塞并进行处理。
14.进一步的,所述排污接头还设置至少两个连接件,其中一个连接件用于实现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连通,其中另一个连接件用于实现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二排水管的连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内腔的连接端设置有变径段,所述变径段靠近所述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变径段远离所述内腔的直径,通过针对于内腔与两个排水管的接通位置的结构设计,在污水流动到对应位置时,由于其流道的宽度逐渐变大,从而在出水端的位置形成湍流,使杂质可在水流的作用小混合均匀,从而降低堵塞的概率。
15.第二方面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过滤器,包括过滤器本体、上述排污阀,所述过滤器本体具有用于暂存过滤后污水的存储腔;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存储腔的腔底连接,用于实现所述存储腔的污水直接出腔底位置排放;所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存储腔的侧壁连接,用于实现所述存储腔的污水可从所述存储腔侧壁的位置排放。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均设置有用于实现污水流动与停止的截流阀。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排污阀及过滤器件,能够有效的降低在初级过滤后的小型的漂浮物或者泥沙对造成过滤器发生堵塞的情况的发生概率,达到保证过滤器的工作效率的目的;
20.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通过所述排水总管的结构尺寸设计,可有效的保证排污阀的排水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所述排水总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排水管或第二排水管,可进步降低小型的漂浮物或者泥沙产生的堵塞风险;
21.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采用球形腔,在承受相同大小压力的情况小,球形腔的受力更加均匀且更加的节约材料,在保证所述排污阀的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且采用球形腔各管路之间没有转角,可有效避免杂物堆积,堵塞排污管;
22.4、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通过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相对位置的设计,可有效的保证在两根排水管的出水端排出的水流可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湍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堵塞的情况发生,提高排污阀的工作效率;
23.5、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排污阀及过滤器,通过检修口的位置设计,在出现堵塞
的情况下,可无需拆卸排水管,即可实现堵塞的处理。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污阀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污阀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污阀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即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污阀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32.110-排污接头、111-内腔、112-检修口、113-压差传感器、114-连接件、120-第一排水管、130-第二排水管、140-排水总管、200-过滤器本体、210-存储腔。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4.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35.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7.实施例
38.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污阀,包括,排污接头110、第一排水管120、第二排水管130以及排水总管140;所述排污接头110具有内腔111;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内腔111接通;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外部供水单元接通,从而实现水流由外部向所述内腔111中流动;所述排水总管140用于实现所述内腔111与外部空间的连通,从而实现所述内腔111
中的水流由所述内腔111向外部流动。
39.其中,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分别用于与外部供水单元接通,实现水流由外部向所述内腔111中流动,即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相对于所述内腔111而言,其为进水管,实现外部水源向所述内腔111中的流动。
40.其中,所述排水总管140用于实现所述内腔111与外部空间的连通,从而实现所述内腔111中的水流由所述内腔111向外部流动,即所述排水总管140为出水管,其用于实现所述内腔111中的水的排放。
41.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在现有技术中,排水阀通常为在一根直管上设置阀门,从而实现水流的流动与截止,针对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方案而言,其在排水阀上设置有一个内腔111,所述内腔111可视为污水的暂存腔,扩大了排水阀的容积,且水流流动到所述内腔111中时,在内腔111中混合,实现杂质的均匀分布,有效的降低了杂质的堆积而导致的排水阀堵塞的情况出现的概率。
42.在本方案中,所述排污阀设置有排污结构,所述排污结构具有内腔111,所述内腔111通过两个排水管与外部水源接通,从而实现污水的排放,由于所述内腔111通过两根排水管连通,从而实现了双向供水,在一根排水管堵塞的情况下可通过另一根排水管的作用,保证所述排污阀的使用效率,能够有效的降低因为堵塞从而造成的排污阀排水效率的降低,从而实现保证过滤器工作效率的目的;且由于设置有两个排水管,当污水从两根排水管与内腔111的连通位置排出时,必不可少的会存在水流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两股水流在所述内腔111中交汇,从而形成湍流,使得小型的漂浮物或者泥沙充分混合,且可随着湍流一同运动,进一步降低了排污阀的堵塞的可能性。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的直径均不大于所述排水总管140的直径,通过所述排水总管140的结构尺寸设计,可有效的保证排污阀的排水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所述排水总管14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20或第二排水管130,可进步降低小型的漂浮物或者泥沙产生的堵塞风险。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腔111为球形腔,所述球形腔的直径至少为所述第一排水管120的直径的4倍,通过采用球形腔的结构设计,增大了第一排水管120以及第二排水管130交汇处的容积,进一步降低了堵塞出现的概率,且采用球形腔,在承受相同大小压力的情况小,球形腔的受力更加均匀且更加的节约材料,在保证所述排污阀的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且采用球形腔各管路之间没有转角,可有效避免杂物堆积,堵塞排污管。
45.具体的,所述排水阀采用的是2cr13不锈钢作为管路材料,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保证了使用寿命。
46.具体的,所述排水阀的流道的管壁的厚度不小于7mm,以保证管路不会被泥沙轻易磨穿。
47.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的轴线所在的直线的交点与所述球形腔的球心重合,两个轴线形成圆心角的角度大于等于90
°
,通过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的相对位置的设计,可有效的保证在两根排水管的出水端排出的水流可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湍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堵塞的情况发生,提高排污阀的工作效率。
48.具体的,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的轴线形成圆心角的角度为
120
°
,当角度为120
°
时,从两根排水管出来水流可充分的混合,且两根排水管之间的水流不会相互影响,从而降低排水管的流速。
49.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污接头110还设置有检修口112,所述检修口112可通过屏蔽门进行封闭,通过检修口112的位置设计,在出现堵塞的情况下,可无需拆卸排水管,即可实现堵塞的处理。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污接头110还设置有压差传感器113,所述压差传感器113用于监测所述排污阀的压力变化,通过压差传感器113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实现压力监测,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堵塞并进行处理。
5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所述压差传感器113可实现压力的测量,在所述压差传感器113的测量值急剧升高时,明显排污阀出现了堵塞,需要进行给处理。
52.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污接头110还设置至少两个连接件114,其中一个连接件114用于实现所述内腔111与所述第一排水管120的连通,其中另一个连接件114用于实现所述内腔111与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的连通;所述连接件114与所述内腔111的连接端设置有变径段,所述变径段靠近所述内腔111的直径大于所述变径段远离所述内腔111的直径,通过针对于内腔111与两个排水管的接通位置的结构设计,在污水流动到对应位置时,由于其流道的宽度逐渐变大,从而在出水端的位置形成湍流,使杂质可在水流的作用小混合均匀,从而降低堵塞的概率。
53.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过滤器,包括过滤器本体200、上述排污阀,所述过滤器本体200具有用于暂存过滤后污水的存储腔210;所述第一排水管120的一端与所述存储腔210的腔底连接,用于实现所述存储腔210的污水直接出腔底位置排放;所述第二排水管130的一端与所述存储腔210的侧壁连接,用于实现所述存储腔210的污水可从所述存储腔210侧壁的位置排放。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管120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130均设置有用于实现污水流动与停止的截流阀。
55.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