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75404发布日期:2022-11-15 17:13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二氧化碳是有机物质及石化燃料燃烧的主要产物,若直接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通过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能对二氧化碳进行回收,但现有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存在着回收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二氧化碳回收装置,通过分散盘将喷淋液进行分散,能提高吸收剂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
4.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包括:
5.吸收塔,其下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废气进气口,顶部设置有废气排气口,各个废气进气口均与废气进气管连通;
6.分散盘,其设置在所述吸收塔内并位于所述废气进气口的上方,分散盘为半包围结构,且开口朝上,分散盘的底部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液孔,分散盘在动力的驱动下转动;
7.再生塔;
8.第一管体,其两端分别与再生塔的底部和吸收塔的顶部连通,第一管体上设置有第一泵体;所述第一管体上与吸收塔的顶部连通的一端与分散盘的底部相对,并相隔一定距离,第一管体未封住分散盘的顶部的开口;
9.第二管体,其两端分别与吸收塔的底部和再生塔的顶部连通,第二管体上设置有第二泵体。
10.优选的是,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的底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底部与吸收塔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叶轮,叶轮位于废气进气口和分散盘之间。
11.优选的是,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吸收塔和分散盘均为圆柱体形,所述旋转轴、分散盘和吸收塔同轴设置,所述分散盘的侧壁靠近所述吸收塔的侧壁,所述第一管体上与吸收塔的顶部连通的一端延伸至分散盘内,并与分散盘同轴设置,且与分散盘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
12.优选的是,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的底部从其中心向着边缘逐渐向下倾斜,并形成圆锥形。
13.优选的是,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的顶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为内部中空、底部敞开,且去顶的圆锥形,所述挡板的底部与分散盘的顶部重合,顶部与吸收塔的顶部相隔一定距离,第一管体上与吸收塔的顶部连通的一端穿过挡板的顶部后延伸
至分散盘内,并与挡板的顶部具有间隙。
14.优选的是,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的外侧壁上沿其周向方向设置有一圈齿轮,所述吸收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主动轮,所述主动轮在动力的驱动下转动。
15.优选的是,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废气进气口有多个,多个废气进气口沿吸附塔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吸附塔的内侧壁上,所述吸附塔的下部的侧壁内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一个环形的通孔,所述通孔与各个废气进气口和废气进气管均连通。
16.优选的是,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的底部的母线与轴线间的夹角为86-88度。
17.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分散盘将喷淋液进行分散,使喷淋液在吸附塔内形成水幕,通过叶轮旋转使废气在吸收塔内形成乱流,能提高吸收剂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
19.本实用新型通过动力带动主动轮转动,进而使分散盘和叶轮同时转动,无需设置两组动力机构,能大大节省成本。
20.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包括:
25.吸收塔1,其下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废气进气口101,顶部设置有废气排气口102,各个废气进气口101均与废气进气管2和吸收塔1的内部连通;
26.分散盘3,其设置在所述吸收塔1内并位于所述废气进气口101的上方,分散盘3为半包围结构,且开口朝上,分散盘3的底部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液孔,分散盘3在动力的驱动下转动;
27.再生塔4,其底部设置有蒸汽入口401,上部设置有二氧化碳收集管402;
28.第一管体5,其两端分别与再生塔4的底部和吸收塔1的顶部连通,第一管体5上设置有第一泵体;所述第一管体5上与吸收塔1的顶部连通的一端与分散盘3的底部相对,并相隔一定距离;使得通过第一管体5向吸收塔1内导入的乙醇胺贫液能流至分散盘3内,第一管体5未封住分散盘3的顶部的开口,使得废气能通过开口后向上,并通过废气排气口102排
出;
29.第二管体6,其两端分别与吸收塔1的底部和再生塔4的顶部连通,第二管体6上设置有第二泵体。
30.本方案提供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废气进气口101向吸附塔内导入废气,同时通过第一管体5向吸收塔1内导入乙醇胺贫液,动力不断带动分散盘3旋转,乙醇胺贫液进入分散盘3中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分散,并通过出液孔流出,形成水幕,能提高吸收剂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乙醇胺贫液吸收二氧化碳后形成乙醇胺富液,乙醇胺富液通过第二管体6导入再生塔4中,在再生塔4中吸热,分解出二氧化碳,形成乙醇胺贫液,再通过第一管体5回流至吸收塔1。分解出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收集管402进入收集设备进行处理。
31.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3的底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底部与吸收塔1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叶轮7,叶轮位于废气进气口101和分散盘3之间。分散盘3转动时,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带动叶轮同步转动。通过分散盘3将喷淋液进行分散,使喷淋液在吸附塔内形成水幕,通过叶轮旋转使废气在吸收塔1内形成乱流,能提高吸收剂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
32.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吸收塔1和分散盘3均为圆柱体形,所述旋转轴、分散盘3和吸收塔1同轴设置,所述分散盘3的侧壁靠近所述吸收塔1的侧壁,所述第一管体5上与吸收塔1的顶部连通的一端延伸至分散盘3内,并与分散盘3同轴设置,且与分散盘3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这样通过分散盘3分散的乙醇胺贫液能在吸附塔内形成均匀的水幕。
33.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3的底部从其中心向着边缘逐渐向下倾斜,并形成圆锥形。因第一管体5向分散盘3中导入的乙醇胺贫液先流至分散盘3的中部,通过将分散盘3的底部设置成圆锥形,能使乙醇胺贫液快速地沿着分散盘3的底面进行分散,最后通过出液孔流出。
34.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3的顶部设置有挡板8,所述挡板8为内部中空、底部敞开,且去顶的圆锥形,所述挡板8的底部与分散盘3的顶部重合,顶部与吸收塔1的顶部相隔一定距离,第一管体5上与吸收塔1的顶部连通的一端穿过挡板8的顶部后延伸至分散盘3内,并与挡板8的顶部具有间隙。通过设置挡板8,能避免乙醇胺贫液在通过分散盘3分散的过程中从分散盘3的侧面流出。
35.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3的外侧壁上沿其周向方向设置有一圈齿轮9,所述吸收塔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9相啮合的主动轮10,所述主动轮10在动力的驱动下转动。动力驱动主动轮10转动,主动轮10带动齿轮9转动,进而使分散盘3和旋转轴、叶轮同步转动。
36.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废气进气口101有多个,多个废气进气口101沿吸附塔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吸附塔的内侧壁上,所述吸附塔的下部的侧壁内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一个环形的通孔,所述通孔与各个废气进气口101和废气进气管2均连通。废气通过废气进气管2进入通孔内,再通过各个废气进气口101进入吸附塔内。
37.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所述分散盘3的底部的母线与
轴线间的夹角为86-88度。使得吸附剂流至分散盘3的底部后,能在离心力和重力作用下快速流向分散盘3的底部的边缘,并在流动过程中快速进行分散。
38.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