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釜顶同轴分散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46172发布日期:2022-04-21 21:5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釜顶同轴分散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化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釜顶同轴分散机装置。


背景技术:

2.分散机是新型搅拌设备的一种,采用采用搅拌杆等结构产生紊流以实现对物料的分散效果,通常应用于油漆、油墨、涂料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中,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分散机针对分散效果的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3.例如申请号为cn201510687114.2的一种高速分散机,采用分散杆、分散盘以及液压缸等一系列结构,实现分散釜的的偏摆,从而提高分散效果;
4.但该装置采用刮边板与与搅拌轴的配合实现清理残渣的效果,但分散杆受限于刮边板的位置限制,分散杆与刮边板同时对分散釜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液压缸带动分散釜的摆动幅度受限,产生的紊流强度较低,使得分散效果难以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釜顶同轴分散机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描述问题。
6.本发明一种釜顶同轴分散机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达成:包括釜主体,釜主体的顶部左侧装配有进料管,釜主体的底部中心处装配有出料管,釜主体的外侧套接有框架,框架为方框,框架的底部四角固定有四个支脚,框架的顶部前端边缘中心处装配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支架,两个支架之间嵌入设置有防护壳,防护壳顶部为敞开设置,防护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肋条,肋条抵接于支架的上端面,肋条与支架之间通过螺栓锚固为一体,防护壳的内部嵌入设置有伺服电机;
7.釜顶同轴分散机装置还包括: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釜主体的中垂线相重合,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节,万向节装配于釜主体的内部,万向节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杆一,搅拌杆一的外侧设置有圆柱体形状的搅拌叶一。
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竖向贯穿釜主体的上端面中心处,所述防护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罩,所述外罩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外罩的内部两侧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两个从动齿轮;
9.左侧的所述从动齿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搅拌杆二,右侧的所述从动齿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搅拌杆三;
10.所述搅拌杆二与搅拌杆三的外侧下方位置均焊接有螺旋状的搅拌叶二;
11.所述搅拌杆一贯穿外罩设置,所述搅拌杆一的外侧套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两个所述从动齿轮相啮合。
1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杆二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对镜像设置搅拌叶三,每对所述搅拌叶三共两个;
13.所述搅拌杆三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对镜像设置的搅拌叶四,每对所述搅拌叶四共
两个;
14.所述搅拌叶三与搅拌叶四上下交错设置。
1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釜主体的上端面中心处开设有圆形的通孔,通孔的侧壁开设有台阶,台阶内设置有凹槽,通孔的上方覆盖有橡胶材质的密封垫;
16.所述密封垫的顶部通过螺栓嵌入设置有压环,所述压环安装于釜主体顶部台阶的上方位置。
1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垫的下端面边缘位置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密封垫通过环形凸起装配于台阶凹槽的内部,所述防护壳贯穿密封垫设置。
1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垫的上端面内圈边缘处向上延伸至防护壳的外侧面设置,所述防护壳的外侧面套接有方形的套环。
1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釜主体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转轴;
20.所述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联轴器,所述转轴嵌入设置于联轴器的内部;
21.所述框架的顶部后侧固定连接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伸缩端铰接于釜主体的背面。
2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釜主体的底部为半球形结构,所述釜主体的外侧下方位置套接有加热夹套。
2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釜主体的外侧上方位置贴合有聚氨酯材质的保温板。
2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支架之间通过丝杆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支架嵌入设置于框架的内部,所述支架的外侧面开设有5个螺纹孔。
25.有益效果:
26.1.本发明采用万向节将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杆一同轴安装,通过万向节能够有效降低同轴安装时的难度,保障了伺服电机在高转速下的稳定工作,使得搅拌杆一工作平稳,噪音减小,并且结构相对可靠,能够有效保障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稳定性,提高分散效果。
27.2.本发明采用搅拌杆一、搅拌杆二与搅拌杆三的配合,搅拌杆二与搅拌杆三上下翻动物料的同时,利用交错设置的搅拌叶三与搅拌叶四运动时产生的紊流的相互干扰作用,进一步分散物料,并形成搅拌杆一、搅拌杆二与搅拌杆三相互配合的状态,提高加工效率。
28.3.本发明采用密封垫、压环与套环的配合,在伺服电机与釜主体之间形成软性连接,伺服电机的高速转动对于釜主体的干扰被大大降低,同时密封垫为静态密封,能够有效减少物料挥发与泄漏的情况,且密封垫的环形凸起增加了密封垫与釜主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提高了密封效果,密封垫自身具有良好的弹性,因而对于搅拌杆一、搅拌杆二与搅拌杆三的限位作用被大大减弱,釜主体的偏摆幅度被扩大,分散效果被进一步提高。
29.4.本发明采用转轴与联轴器的配合,将釜主体悬空架设于框架的上方,釜主体底部空间的遮挡物大大减少,更加便于物料的卸料与周转,釜主体的重量通过转轴与框架承载,釜主体的稳定性被大大提高,通过液压缸的伸缩,带动釜主体绕转轴做弧形往复运动,因而物料与釜主体内部并不保持某一固定姿态,搅拌杆一、搅拌杆二与搅拌杆三的作业面积也被大大扩大,分散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搅拌杆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发明主动齿轮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右视图。
36.图7为本发明支架局部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8.图1-8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39.釜主体1、进料管101、出料管102、转轴103、加热夹套104、保温板105、框架2、支脚201、支架202、防护壳203、套环204、联轴器205、液压缸206、丝杆207、伺服电机3、万向节301、搅拌杆一302、搅拌叶一303、外罩4、从动齿轮401、搅拌杆二402、搅拌杆三403、搅拌叶二404、主动齿轮405、搅拌叶三406、搅拌叶四407、密封垫5、压环501。
具体实施方式
40.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41.实施例1:
42.一种釜顶同轴分散机装置,包括:釜主体1,釜主体1的顶部左侧装配有进料管101,釜主体1的底部中心处装配有出料管102,釜主体1的外侧套接有框架2,框架2为方框,框架2的底部四角固定有四个支脚201,框架2的顶部前端边缘中心处装配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支架202,两个支架202之间嵌入设置有防护壳203,防护壳203顶部为敞开设置,防护壳20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肋条,肋条抵接于支架202的上端面,肋条与支架202之间通过螺栓锚固为一体,防护壳203的内部嵌入设置有伺服电机3;
43.釜顶同轴分散机装置还包括:伺服电机3的输出端与釜主体1的中垂线相重合,伺服电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节301,万向节301装配于釜主体1的内部,万向节3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杆一302,搅拌杆一302的外侧设置有圆柱体形状的搅拌叶一303;
44.伺服电机3与搅拌杆一302之间通过万向节301连接,万向节301能够顺畅的传递动力,伺服电机3与搅拌杆一302之间轴线相重合,同轴设置,通过万向节301能够有效降低同轴安装时的难度,使得搅拌杆一302工作平稳,噪音减小;
45.圆柱体形状的搅拌叶一303能够在釜主体1的中心处产生强烈的紊流,使物料分散乳化,带来良好的分散效果。
46.实施例2:
4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防护壳203竖向贯穿釜主体1的上端面中心处,防护壳2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罩4,外罩4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外罩4的内部两侧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两个从动齿轮401;
48.左侧的从动齿轮4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搅拌杆二402,右侧的从动齿轮4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搅拌杆三403;
49.搅拌杆二402与搅拌杆三403的外侧下方位置均焊接有螺旋状的搅拌叶二404;
50.搅拌杆一302贯穿外罩4设置,搅拌杆一302的外侧套接有主动齿轮405,主动齿轮405与两个从动齿轮401相啮合;
51.通过主动齿轮405带动从动齿轮401转动,使得搅拌杆二402与搅拌杆三403转动,螺旋状的搅拌叶二404能够上下翻动物料,使物料均匀分布于釜主体1内部,在搅拌叶二404的作用下,设置于釜主体1中轴线上的搅拌杆一302与搅拌叶一303能够与其产生配合,对上下翻动的物料进行分散,进一步强化分散效果;
52.搅拌杆二40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对镜像设置搅拌叶三406,每对搅拌叶三406共两个;
53.搅拌杆三40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对镜像设置的搅拌叶四407,每对搅拌叶四407共两个;
54.搅拌叶三406与搅拌叶四407上下交错设置;
55.搅拌杆二402与搅拌杆三403上的搅拌叶四407能够同时对被翻动至釜主体1内部上方的物料进行分散,而交错设置的搅拌叶三406与搅拌叶四407运动时产生的紊流能够相互干扰,进一步分散物料;
56.釜主体1的上端面中心处开设有圆形的通孔,通孔的侧壁开设有台阶,台阶内设置有凹槽,通孔的上方覆盖有橡胶材质的密封垫5;
57.密封垫5的顶部通过螺栓嵌入设置有压环501,压环501安装于釜主体1顶部台阶的上方位置;
58.压环501通过螺栓锚固于釜主体1的顶部,利用螺栓的预紧力使压环501对密封垫5施加挤压力,进而通过密封垫5对釜主体1与防护壳203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达到密封的效果,而伺服电机3与釜主体1之间不存在刚性连接,伺服电机3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对釜主体1内部物料的分散不存在干扰,同时减少物料挥发与泄漏的情况;
59.密封垫5的下端面边缘位置设置有环形凸起,密封垫5通过环形凸起装配于台阶凹槽的内部,防护壳203贯穿密封垫5设置;
60.通过环形凸起对密封垫5进行限位,使得密封垫5能够良好的定位于釜主体1的顶部,同时环形凸起增加了密封垫5与釜主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61.密封垫5的上端面内圈边缘处向上延伸至防护壳203的外侧面设置,防护壳203的外侧面套接有方形的套环204;
62.密封垫5与防护壳203之间为静态密封,套环204对防护壳203外侧的密封垫5施加的压力远超水分等杂质渗透进入釜主体1内部的压力,能够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63.釜主体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转轴103;
64.框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联轴器205,转轴103嵌入设置于联轴器205的内部;
65.框架2的顶部后侧固定连接有液压缸206,液压缸206的伸缩端铰接于釜主体1的背面;
66.釜主体1通过转轴103与联轴器205安装于框架2的上方,釜主体1底部空间完全敞开,同时将出料管102设计于釜主体1的底部,能够便于卸料机构移动,为周转物料提供了便利;
67.釜主体1的重量通过转轴103与框架2承载,釜主体1的稳定性被大大提高,通过液压缸206的伸缩,带动釜主体1绕转轴103做弧形往复运动,搅拌杆一302相对于釜主体1的位
置不变,因而物料与釜主体1内部并不保持某一固定姿态,搅拌杆一302的作业面积也被大大扩大,分散效果更佳;
68.而设置密封垫5能够良好的适应釜主体1的运动,密封垫5的弹性形变能够保证防护壳203与釜主体1之间的密封性;
69.釜主体1的底部为半球形结构,釜主体1的外侧下方位置套接有加热夹套104;
70.釜主体1的底部通过加热夹套104进行加热,加热夹套104由电热丝提供热量,半球形结构能够便于物料的混合,使紊流相互交集,产生更好的分散效果;
71.釜主体1的外侧上方位置贴合有聚氨酯材质的保温板105;
72.利用冷热对流的原理,加热夹套104不断对釜主体1底部的原料进行加热,而釜主体1外侧的保温板105对于减少釜主体1的热量流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装置整体的能耗;
73.两个支架202之间通过丝杆207连接为一个整体,支架202嵌入设置于框架2的内部,支架202的外侧面开设有5个螺纹孔;
74.对于不同类型的物料,能够通过调节丝杆207相对于支架202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对搅拌杆一302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使用场景更多,更加便利;
75.同时丝杆207将两个支架202连接为一个整体,强化了支架202的结构强度,使伺服电机3的运行更加稳定;
76.支脚201的一侧安装有控制器,伺服电机3、加热夹套104与控制器均设置有与之匹配的电源,伺服电机3、加热夹套104均与控制器建立通信通道,通过控制器实现智能控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