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53646发布日期:2023-03-22 11:04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包装材料领域,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2.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主要由pp(聚丙烯)层+铝层+尼龙层,以及层与层之间粘接性助剂组成,作为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铝塑膜防护不当和操作不当的情况时,会造成铝塑膜的外观损伤,产生凹点、划痕、褶皱、铝塑膜拉伸、封装不良等异常现象。由于铝塑膜封装过程是通过cpp(流延聚丙烯)层进行热聚合,封装效果受温度、压力、时间影响较大,生产过程中设备运行不稳定、气压不稳定等都会影响封装效果。当这些外观和封装不良品不能被识别而混入正常产品进行流通使用时,就会发生铝塑膜腐蚀现象,导致电池气胀、漏液,产生一系列安全隐患。目前,电池制造厂家对铝塑膜腐蚀隐患的重视程度也良莠不齐,行业内因电池鼓胀、漏液而被手机厂家大批量退货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提前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外观不良品进行铝塑膜腐蚀隐患的判定,并对存在隐患的位置进行分析定位,通过过程控制降低外观不良率,并辅以有效的筛选方式将有铝塑膜腐蚀隐患的电池挑选出来,对电池生产厂家来说至关重要。
3.铝塑膜发生腐蚀需要三个条件,分别是铝塑膜cpp层破损导致铝层与电解液接触,铝塑膜铝层与负极接触,电池电压大于0.5v。因此,在导致铝塑膜腐蚀的三个原因中,最直接的原因为铝塑膜cpp层的破损导致铝层裸露。对软包装锂离子电池铝塑膜腐蚀隐患的预测上,必须要能够对cpp层破损做出有效可靠的判断,才能在铝塑膜的腐蚀隐患产生的早期将它遏制,避免腐蚀隐患演变成真正的腐蚀行为,起到预警作用。因此,对软包装锂离子电池铝塑膜腐蚀隐患的预测方法研究,需要从检验铝塑膜cpp层是否破裂入手,通过直观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检验cpp层是否破损以指导实际生产。由于当cpp层发生破损后,会导致铝塑膜的铝层与电极发生接触,使铝塑膜的阻隔性和绝缘电阻值变小。所以,可通过测试铝塑膜铝层与电池极耳之间绝缘电阻的方法对成品电池进行铝塑膜腐蚀隐患的预测。
4.中国专利文件cn103048376a(申请号:201110313135.x)公开了一种检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方法,其步骤为使用电压表分别测量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压以及正极耳与铝塑复合膜铝层之间的电压,并作比较,若正极耳与铝层之间的电压与电池理论电压值相等或者略小,则铝塑膜中的铝层必发生内腐蚀;或者更简便地用万用表测量正极耳与铝塑膜铝层之间的电阻,若测量电阻值小于100ω,则发生内腐蚀。但是,该方法只能检测出已经发生腐蚀的电池,对cpp层发生破损但未发生腐蚀,电池壳电阻值超过1mω,存在腐蚀隐患的电池无法检出,且无法指明电池腐蚀发生的位置。
5.由于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主要要尼龙、铝层和cpp层组成,其中cpp层要求具有耐电解液和抗hf性能,因此可以通过化学腐蚀的方法将铝塑膜尼龙层和铝层腐蚀掉只留下cpp层,然后通过着色探伤渗透的方式对铝塑膜表面进行着色,判断cpp层是破损位置,以指导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的方法只能检测出已经发生腐蚀的电池,对cpp层发生破损但未发生腐蚀,电池壳电阻值超过1mω,存在腐蚀隐患的电池无法检出,且无法指明电池腐蚀发生的位置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由于cpp层具有耐电解液和抗hf性能,因此可以通过化学腐蚀的方法将铝塑膜尼龙层和铝层腐蚀掉只留下cpp层,然后通过着色探伤渗透的方式对铝塑膜表面进行着色,判断cpp层是破损位置,同时制袋的方式又能够检测出封装层的破损位置,以指导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7.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8.步骤一,将铝塑复合膜制成袋状,不同规格制作多个袋状的铝塑复合膜;
9.步骤二,将不同规格的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均分别注入渗透液和染色剂,封口;
10.步骤三,使用电解液将每个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外层的尼龙层腐蚀,随后使用盐酸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铝箔层腐蚀;
11.步骤四,将相同规格的pp层裸露出来的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分别搁置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
12.步骤五,将不相同规格的pp层裸露出来的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分别搁置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观察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
13.记录渗透液的渗透位置,以指导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14.进一步的,在步骤一中铝塑复合膜制成的袋子的平铺的规格为:3*3mm,3*3mm,5*5mm,,8*8mm,10*10mm。
15.进一步的,在步骤二中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注的渗透液为:染料水专业渗透剂。
16.进一步的,在步骤二中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注的染色剂为:水油两性染料水。进一步的,pp层的材质为聚丙烯。
17.进一步的,在步骤四中,不同温度采用烘箱作为加热装置,并且烘箱为带有可视窗的烘箱,便于观察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
18.进一步的,烘箱的设定值为0℃、20℃、85℃中的一种。
19.进一步的,观察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的频率为每个月1-2次。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由于cpp层具有耐电解液和抗hf性能,因此可以通过化学腐蚀的方法将铝塑膜尼龙层和铝层腐蚀掉只留下cpp层,然后通过着色探伤渗透的方式对铝塑膜表面进行着色,判断cpp层是破损位置,同时制袋的方式又能够检测出封装层的破损位置,以指导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具体实施方式
21.描述以下实施例以辅助对本技术的理解,实施例不是也不应当以任何方式解释为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2.实施例1:
23.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24.步骤一,将铝塑复合膜制成袋状,不同规格制作多个袋状的铝塑复合膜,铝塑复合
膜制成的袋子的平铺的规格为:3*3mm,3*3mm,
25.5*5mm,,8*8mm,10*10mm;
26.步骤二,将不同规格的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均分别注入渗透液和染色剂,封口;
27.步骤三,使用电解液将每个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外层的尼龙层腐蚀,随后使用盐酸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铝箔层腐蚀;
28.步骤四,将相同规格的pp层裸露出来的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分别搁置在0℃、20℃、85℃下观察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
29.记录渗透液的渗透位置,以指导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30.进一步的,在步骤二中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注的渗透液为:染料水专业渗透剂,如水性固定剂。
31.进一步的,在步骤二中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注的染色剂为:水油两性染料水。
32.进一步的,pp层的材质为聚丙烯。
33.进一步的,在步骤四中,不同温度采用烘箱作为加热装置,并且烘箱为带有可视窗的烘箱,便于观察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
34.进一步的,观察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的频率为每个月1-2次。
3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由于cpp层具有耐电解液和抗hf性能,因此可以通过化学腐蚀的方法将铝塑膜尼龙层和铝层腐蚀掉只留下cpp层,然后通过着色探伤渗透的方式对铝塑膜表面进行着色,判断cpp层是破损位置,同时制袋的方式又能够检测出封装层的破损位置,以指导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36.实施例2:
37.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38.步骤一,将铝塑复合膜制成袋状,不同规格制作多个袋状的铝塑复合膜,铝塑复合膜制成的袋子的平铺的规格为:3*3mm,3*3mm,
39.5*5mm,,8*8mm,10*10mm;
40.步骤二,将不同规格的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均分别注入渗透液和染色剂,封口;
41.步骤三,使用电解液将每个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外层的尼龙层腐蚀,随后使用盐酸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铝箔层腐蚀;
42.步骤四,将不相同规格的pp层裸露出来的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分别搁置在0℃、20℃、85℃中的一种温度条件下观察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
43.记录渗透液的渗透位置,以指导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44.进一步的,在步骤二中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注的渗透液为:染料水专业渗透剂。
45.进一步的,在步骤二中将袋状的铝塑复合膜内注的染色剂为:水油两性染料水。
46.进一步的,pp层的材质为聚丙烯。
47.进一步的,在步骤四中,不同温度采用烘箱作为加热装置,并且烘箱为带有可视窗的烘箱,便于观察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
48.进一步的,观察袋状的铝塑复合膜的渗透液是否会从铝塑复合膜的破损处或者封装处渗透出来的频率为每个月1-2次。
4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一种铝塑复合膜渗透测试方法,由于cpp层具有耐电解液和抗hf性能,因此可以通过化学腐蚀的方法将铝塑膜尼龙层和铝层腐蚀掉只留下cpp层,然后通过着色探伤渗透的方式对铝塑膜表面进行着色,判断cpp层是破损位置,同时制袋的方式又能够检测出封装层的破损位置,以指导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5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