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淋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3559发布日期:2022-07-01 22:0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尾气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喷淋塔。


背景技术:

2.在化工工业的生产制造中会产生大量酸性或碱性的气体,为保护我们共有的大气环境,目前企业都会通过喷淋塔、填料塔或其他方式对尾气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排放,由于喷淋塔具有吸收效率高,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所以喷淋塔已成为目前企业主要的尾气处理方式,喷淋塔内的尾气吸收液在被喷为雾状后,水雾之间不断碰撞结成水滴,且在掉落过程中水滴不断增大,由于同等质量下的吸收液水滴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尾气吸收效率越低,所以在吸收液落至喷淋塔的下部时吸收效率远小于雾状区域的吸收效率,降低了喷淋塔整体的尾气吸收效率,限制了尾气处理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淋塔,有效的解决了水雾结成水滴降低吸收率的问题。
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喷淋塔,包括筒状的塔体,塔体底部轴线处同轴固定有圆筒,圆筒联通塔体内外两侧,塔体顶部设有排气口,塔体上部设有喷雾器,塔体下端设有排液口;
5.喷雾器与圆筒之间的塔体腔室内固定有两个格栅网,两个格栅网上下布置且均平行于水平面,下侧的格栅网上阵列有多个短杆,每个短杆的轴线均沿竖直方向且与下侧的格栅网固定,每个短杆的上端均固定有细绳,细绳另一端与上侧的格栅网固定,每根细绳均处于紧绷状态;
6.下侧格栅网与圆筒之间设有与塔体同轴的转轴,转轴的下端固定有叶轮,转轴的上端固定有横杆,横杆在随转轴转动时能与所有短杆下端产生碰撞。
7.所述的喷雾器包括进液管,进液管一端位于塔体外侧,另一端伸入壳体内并连接有多个高压管,多个高压管之间相互联通,且每个高压管下侧均固定有多个喷头。
8.所述的格栅网由多个圆杆交叉焊接而成,每根细绳在上侧的格栅网固定的位置与细绳下端的短杆均处于同一铅垂线上,使每根细绳均处于竖直紧绷状态,避免细绳之间发生缠绕。
9.所述的圆筒与下侧的格栅网之间设有支撑架,支撑架四周与塔体内壁固定,所述的转轴通过轴承固定在支撑架上,以使圆筒内的进风气流能通过叶轮和转轴带动横杆转动。
10.所述的转轴下方固定有多个叶轮,多个叶轮交错布置,且每个叶轮的半径均等于圆筒的半径,使叶轮上方的水滴在任一位置都无法穿过叶轮落入圆筒内。
11.所述的转轴上端沿圆周均布有多个横杆,转轴转动时多个横杆能交替对某一短杆进行敲击,提高短杆被敲击的频率。
12.本实用新型通过震动的细绳将大水滴击碎成小水滴,从而增大水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进而提高装置的吸收效率。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放大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格栅网的零件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19.由图1至图5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筒状的塔体1,塔体1底部轴线处同轴固定有圆筒2,圆筒2联通塔体1内外两侧,塔体1顶部设有排气口3,塔体1上部设有喷雾器,塔体1下端设有排液口4;
20.喷雾器与圆筒2之间的塔体1腔室内固定有两个格栅网5,两个格栅网5上下布置且均平行于水平面,下侧的格栅网5上阵列有多个短杆6,每个短杆6的轴线均沿竖直方向且与下侧的格栅网5固定,每个短杆6的上端均固定有细绳7,细绳7另一端与上侧的格栅网5固定,每根细绳7均处于紧绷状态;
21.下侧格栅网5与圆筒2之间设有与塔体1同轴的转轴8,转轴8的下端固定有叶轮9,转轴8的上端固定有横杆10,横杆10在随转轴8转动时能与所有短杆6下端产生碰撞。
22.所述的喷雾器包括进液管11,进液管11一端位于塔体1外侧,另一端伸入壳体内并连接有多个高压管12,多个高压管12之间相互联通,且每个高压管12下侧均固定有多个喷头13。
23.所述的格栅网5由多个圆杆14交叉焊接而成,每根细绳7在上侧的格栅网5固定的位置与细绳7下端的短杆6均处于同一铅垂线上,使每根细绳7均处于竖直紧绷状态,避免细绳7之间发生缠绕。
24.所述的圆筒2与下侧的格栅网5之间设有支撑架15,支撑架15四周与塔体1内壁固定,所述的转轴8通过轴承固定在支撑架15上,以使圆筒2内的进风气流能通过叶轮9和转轴8带动横杆10转动。
25.所述的转轴8下方固定有多个叶轮9,多个叶轮9交错布置,且每个叶轮9的半径均等于圆筒2的半径,使叶轮9上方的水滴在任一位置都无法穿过叶轮9落入圆筒2内。
26.所述的转轴8上端沿圆周均布有多个横杆10,转轴8转动时多个横杆10能交替对某一短杆6进行敲击,提高短杆6被敲击的频率。
27.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将酸性或碱性的尾气排放通道与圆筒2下端连接,将尾气吸收液输送管与进液管11联通,使用时先向进液管11内输送尾气吸收液,待高压管12内的液体压力达到要求后,尾气吸收液从喷头13处以雾状喷出,再将尾气从圆筒2处通入塔体1,由于圆筒2上方设有多个叶轮9,所以尾气气流在从圆筒2上端流出时会推动叶轮9转动,叶轮9通过转轴8带动所有的横杆10转动,每个横杆10转动时均不断敲击短杆6下端,使短杆6上端
连接的细绳7不断震动,并且尾气在推动叶轮9转动的同时叶轮9也在妨碍尾气上升,转动的叶轮9将圆筒2内集中的尾气气流打向四周,使尾气在流出圆筒2后迅速向四周扩散;
28.尾气吸收液在从喷口处以雾状喷出后,由于水雾质量轻,在上升的尾气气流带动下先向上移动,同时尾气吸收液形成的水雾将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吸收,在水雾上升过程中雾滴之间不断碰撞形成水滴,尾气吸收液形成水滴后开始向下掉落,在掉落过程中水滴继续吸收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并且水滴之间继续碰撞形成大水滴,由于同等质量下的尾气吸收液形成的水滴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所以在下落过程中尾气吸收液的吸收效率越来越低;
29.直到大水滴向下掉落至上侧的格栅网5处时,大水滴可能会落在上侧的格栅网5上,然后沿格栅网5滑落至细绳7上,或大水滴穿过格栅网5落至两个格栅网5之间,在上升的尾气气流搅动下吸附在一侧的细绳7上,由于横杆10不断敲击短杆6下端,所以细绳7始终处于不断震动的状态,所以细绳7上的大水滴会被震动的细绳7击碎成多个小水滴,被细绳7击碎的小水滴与其他水滴碰撞也能将其他水滴击碎成小水滴,最终使两个格栅网5之间的水滴的平均体积减小,提高水滴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提高装置的吸收效率;
30.水滴在穿过下侧的格栅网5后从塔体1底部的排液口4排出,同时由于圆筒2上方设有多个交错的叶轮9,且叶轮9的半径的与圆筒2的半径,所以水滴无论从任何位置向下掉落都会被叶轮9阻挡,避免水滴穿过叶轮9落入圆筒2内。
3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
32.1.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格栅网5在塔体1下部拉出多根张紧的细绳7,通过横杆10敲击短杆6下端使张紧的细绳7不断震动,进而使落至细绳7上的水滴或在细绳7周围的水滴被击碎,减小水滴的平均体积,增大水滴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提高尾气吸收效率和尾气吸收液的利用率。
33.2.本实用新型在圆筒2上方设有多个叶轮9,叶轮9既能通过上升的气流带动转轴8转动,实现无动力下带动横杆10转动敲击短杆6,又能将圆筒2内上升的尾气气流打散,使尾气在离开圆筒2后能快速向四周扩散,提高塔体1内腔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也能增大尾气吸收液与尾气的接触空间,进一步提高吸收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