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消杀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80848发布日期:2022-12-17 10:58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净化消杀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净化消杀设备。


背景技术:

2.空气消杀设备被用来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染、细菌、过敏原等,从而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
3.公开号为cn215336913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空气净化器,属于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背面固定安装有电池组,所述外壳的右侧固定安装有风机,所述外壳的正面插接有三个置物框架,三个所述置物框架的内部由右至左依次放置有滤网、带电模块与分解模块,所述滤网、带电模块与分解模块依次相抵,左侧的两个所述置物框架的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外壳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片,两个所述连接片的顶部分别与带电模块与分解模块接触,两个所述连接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池组电性连接。该装置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现有设备过滤后的空气的净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4.现有设备用于过滤消杀的部件在长时间使用后常常需要进行更换,使用成本较多,使用时不能进行自清洁,使用寿命较短,且装置在拆装更换的过程中步骤繁琐,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大,清理维修起来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消杀设备,提升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6.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
7.(1)现有设备用于过滤消杀的部件在长时间使用后常常需要进行更换,使用成本较多;
8.(2)现有设备使用时不能进行自清洁,使用寿命较短,且装置在拆装更换的过程中步骤繁琐,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大,清理维修起来十分不便。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空气净化消杀设备,包括l形支撑架,l形支撑架的下部由左向右依次设置有排气筒、第一连接筒、电机筒和第二连接筒,第一连接筒、电机筒和第二连接筒均通过连接块与l形支撑架的侧壁固定连接,排气筒与第一连接筒的一端贯通连接,第一连接筒的另一端与电机筒之间拼接安装有第一安装筒,电机筒与第二连接筒之间拼接安装有第二安装筒,第一安装筒和第二安装筒的两端均活动套接有连接卡环,第一安装筒内拼接安装有滤菌网筒,第二安装筒内拼接安装有滤尘网筒,第二连接筒的端部内侧拼接安装有网板,电机筒内靠近第二连接筒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电机筒内靠近第一安装筒的一侧安装有紫外灯珠。
10.优选的,第一连接筒靠近第一安装筒的端部外周、电机筒的两端以及第二连接筒靠近第二安装筒的端部均固定套接有螺纹环,第一安装筒的两端以及第二安装筒的两端外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呈等角度均匀分布的滑轨,第一安装筒的两端以及第二安装筒的两
端均滑动套设有支撑卡环,滑轨贯穿支撑卡环且与支撑卡环滑动连接,支撑卡环与连接卡环转动连接,连接卡环与螺纹环螺纹连接。
11.优选的,第一连接筒靠近第一安装筒的端部外周、电机筒的两端以及第二连接筒靠近第二安装筒的端部均开设有气密槽,第一安装筒的两端以及第二安装筒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气密环,气密槽与气密环相互卡接。
12.优选的,滤尘网筒靠近驱动电机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筒,限位筒内滑动套接有传动柱,传动柱位于滤尘网筒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呈倾斜设置且与滤尘网筒的内侧壁保持平行,支撑杆上固定连接有毛刷。
13.优选的,驱动电机的驱动轴外周固定套接有风扇,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端部固定连接有对接卡块,传动柱的另一端外周固定套接有连接环,传动柱靠近连接环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对接卡套,对接卡套与对接卡块对应卡接,连接环的外周转动连接有支撑环,支撑环的外周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端部贯穿第二安装筒。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移动定位块至滑槽的一端,确保对接卡块和对接卡套分离,随后启动驱动电机,转动风扇,推动气流向排气筒移动,从而将气流先通过滤尘网筒进行过滤,再经过滤菌网筒进行过滤,从而将空气中的尘埃和病菌分别保留在滤尘网筒和滤菌网筒上,随后通过紫外灯珠对滤菌网筒进行紫外消杀,从而彻底杀灭病菌,通过连续的过滤除菌并进行综合消杀,提高了空气净化效果,增强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16.(2)当需要对滤尘网筒进行清灰处理时,移动定位块至滑槽的另一端,将对接卡块和对接卡套进行对接,并通过传动柱移动支撑杆,将毛刷紧贴滤尘网筒的内侧壁,随后通过驱动电机反向转动风扇,从而反向推动气流,同时转动对接卡块,带动对接卡套和传动柱,从而转动支撑杆和毛刷,对堆积在滤尘网筒上的杂质灰尘进行清除,并通过第二连接筒向外排出,从而清除杂质,延长使用寿命,当需要更换滤菌网筒和滤尘网筒时,转动连接卡环,分离气密环和气密槽,从而将第一安装筒和第二安装筒快速地拆卸,并对滤菌网筒和滤尘网筒进行更换,本装置结构紧凑,方便安装在各个地方。
附图说明
17.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侧视图;
20.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滤尘网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l形支撑架;2、排气筒;3、第一连接筒;4、第一安装筒;5、连接卡环;6、电机筒;7、第二安装筒;8、第二连接筒;9、紫外灯珠;10、滤菌网筒;11、驱动电机;12、对接卡块;13、支撑环;14、对接卡套;15、定位块;16、连接环;17、滤尘网筒;18、气密槽;19、气密环;20、支撑卡环;21、滑轨;22、螺纹环;23、限位筒;24、连接杆;25、传动柱;26、支撑杆;27、气密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24.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空气净化消杀设备,包括l形支撑架1,l形支撑架1的下部由左向右依次设置有排气筒2、第一连接筒3、电机筒6和第二连接筒8,第一连接筒3、电机筒6和第二连接筒8均通过连接块与l形支撑架1的侧壁固定连接,排气筒2与第一连接筒3的一端贯通连接,第一连接筒3的另一端与电机筒6之间拼接安装有第一安装筒4,电机筒6与第二连接筒8之间拼接安装有第二安装筒7,第一安装筒4和第二安装筒7的两端均活动套接有连接卡环5,第一安装筒4内拼接安装有滤菌网筒10,第二安装筒7内拼接安装有滤尘网筒17,第二连接筒8的端部内侧拼接安装有网板,电机筒6内靠近第二连接筒8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11,电机筒6内靠近第一安装筒4的一侧安装有紫外灯珠9。
25.第一连接筒3靠近第一安装筒4的端部外周、电机筒6的两端以及第二连接筒8靠近第二安装筒7的端部均固定套接有螺纹环22,第一安装筒4的两端以及第二安装筒7的两端外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呈等角度均匀分布的滑轨21,第一安装筒4的两端以及第二安装筒7的两端均滑动套设有支撑卡环20,滑轨21贯穿支撑卡环20且与支撑卡环20滑动连接,支撑卡环20与连接卡环5转动连接,连接卡环5与螺纹环22螺纹连接。
26.第一连接筒3靠近第一安装筒4的端部外周、电机筒6的两端以及第二连接筒8靠近第二安装筒7的端部均开设有气密槽18,第一安装筒4的两端以及第二安装筒7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气密环19,气密槽18与气密环19相互卡接。
27.驱动电机11的驱动轴外周固定套接有风扇,驱动电机11的驱动轴端部固定连接有对接卡块12,滤尘网筒17靠近驱动电机1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筒23,限位筒23内滑动套接有传动柱25,传动柱25位于滤尘网筒17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6,支撑杆26呈倾斜设置且与滤尘网筒17的内侧壁保持平行,支撑杆26上固定连接有毛刷,传动柱25的另一端外周固定套接有连接环16,传动柱25靠近连接环16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对接卡套14,对接卡套14与对接卡块12对应卡接,连接环16的外周转动连接有支撑环13,支撑环13的外周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4,连接杆24的端部贯穿第二安装筒7,第二安装筒7在连接杆24的贯穿处开设有滑槽,且滑槽与连接杆24滑动连接,连接杆24的端部外周固定套接有气密板27,且气密板27与第二安装筒7的内侧壁滑动连接,连接杆24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15,定位块15与第二安装筒7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且第二安装筒7的滑槽端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扣,定位扣与定位块15卡接,l形支撑架1的侧面四角处均设置有螺栓。
28.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移动定位块15至滑槽的一端,确保对接卡块12和对接卡套14分离,随后启动驱动电机11,转动风扇,推动气流向排气筒2移动,从而将气流先通过滤尘网筒17进行过滤,再经过滤菌网筒10进行过滤,从而将空气中的尘埃和病菌分别保留在滤尘网筒17和滤菌网筒10上,随后通过紫外灯珠9对滤菌网筒10进行紫外消杀,从而彻底杀灭病菌;
29.当需要对滤尘网筒17进行清灰处理时,移动定位块15至滑槽的另一端,将对接卡块12和对接卡套14进行对接,并通过传动柱25移动支撑杆26,将毛刷紧贴滤尘网筒17的内侧壁,随后通过驱动电机11反向转动风扇,从而反向推动气流,同时转动对接卡块12,带动对接卡套14和传动柱25,从而转动支撑杆26和毛刷,对堆积在滤尘网筒17上的杂质灰尘进行清除,并通过第二连接筒8向外排出,从而清除杂质,延长使用寿命;
30.当需要更换滤菌网筒10和滤尘网筒17时,转动连接卡环5,分离气密环19和气密槽18,从而将第一安装筒4和第二安装筒7快速地拆卸,并对滤菌网筒10和滤尘网筒17进行更换。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