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薄涂挤出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7319发布日期:2022-10-05 00:56阅读:20来源:国知局
新型薄涂挤出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涂模具,具体是新型薄涂挤出模具。


背景技术:

2.现有锂电行业中追求超薄、高密度、快充等等性能要求,所以针对部分产品要求也比较苛刻,比如市场出现的超薄涂膜,就是一个亮点,催生了一批薄涂涂膜设备。
3.薄涂设备中重点一环就是薄涂挤压头设备,现有的挤压头在现有的设计中无法实现薄涂,在涂膜中出现,重量不均匀,划痕等等品质上面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挤压头唇口喷浆处受到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的影响,如说明书附图图8和图9所示,导致唇口喷斜向上喷涂倾角太大而导致的,而且同样会导致唇口喷浆黏连在上唇口外侧堆积增厚,上唇口增厚后若与待喷涂辊子接触则会产生划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薄涂挤出模具,它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对唇口喷浆的影响,保证了喷涂均匀,避免了唇口喷浆黏连在上唇口外侧堆积增厚,提高喷涂质量。
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新型薄涂挤出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上模与下模之间的唇口薄板,所述上模与下模将唇口薄板固定,且所述唇口薄板的厚度在模具一侧形成喷浆唇口,所述上模上为上唇口,所述下模上为下唇口;所述下唇口下方的唇口侧壁上设有汇风腔,所述汇风腔内设有出风管口。
7.所述出风管口位于汇风腔的后斜下方,且贯穿到下唇口底面。
8.所述下模的下唇口底面设有负压吸气装置,所述负压吸气装置将汇风腔内空气从出风管口排出。
9.所述负压吸气装置为小吸风风扇。
10.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1.1、如说明书附图图5和图6所示,待喷涂辊子的轴心与模具的喷浆唇口对齐且紧靠喷浆唇口,待喷涂辊子靠近喷浆唇口一侧的下方与下唇口下方的唇口侧壁之间留有进风缝隙,由于待喷涂辊子的轴心与模具的喷浆唇口对齐,进风缝隙的宽度是大于喷浆唇口与辊子之间的间隙的,因此,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从进风缝隙进入,如果不设置汇风腔,风会从进风缝隙进入、喷浆唇口与辊子之间的间隙排出,导致喷浆唇口喷出的喷浆会受到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的影响,从而引起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不足。
12.通过在下唇口下方的唇口侧壁上设置汇风腔,在汇风腔内设有出风管口。从进风缝隙进入的风,会有大部分在汇风腔聚集,由于出风管口直径远大于喷浆唇口与辊子之间的间隙,所以更多的风从出风管口排出而不会经过喷浆唇口与辊子之间的间隙,使喷浆唇口喷出的喷浆会不会受到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的影响,从而避免引起背景技术中
所述的不足,大大降低了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对唇口喷浆的影响,保证了喷涂均匀,避免了唇口喷浆黏连在上唇口外侧堆积增厚,提高喷涂质量。
13.2、通过在下模的下唇口底面设有负压吸气装置,能更加高效、快速的将汇风腔内聚集的风从从出风管口排出,最大限度的避免风从喷浆唇口与辊子之间的间隙排出。
附图说明
14.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附图1中局部放大图。
16.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17.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附图3中局部放大图。
18.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示意图。
19.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附图5中局部放大图。
20.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21.附图8是现有技术图解。
22.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附图8中局部放大图。
23.附图中所示标号:
24.1、上模;2、下模;3、唇口薄板;4、喷浆唇口;5、上唇口;6、下唇口; 7、唇口侧壁;8、汇风腔;9、出风管口;10、负压吸气装置;11、进风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26.实施例1:
27.本实用新型所述是新型薄涂挤出模具,主体结构包括上模1、下模2、上模1 与下模2之间的唇口薄板3,所述上模1与下模2将唇口薄板3固定,且所述唇口薄板3的厚度在模具一侧形成喷浆唇口4,所述上模1上为上唇口5,所述下模上为下唇口6;所述下唇口6下方的唇口侧壁7上设有汇风腔8,所述汇风腔8内设有出风管口9。所述出风管口9位于汇风腔8的后斜下方,且贯穿到下唇口6底面。
28.具体原理详解:
29.如说明书附图图5和图6所示,待喷涂辊子的轴心与模具的喷浆唇口4对齐且紧靠喷浆唇口4,待喷涂辊子靠近喷浆唇口4一侧的下方与下唇口6下方的唇口侧壁7之间留有进风缝隙11,由于待喷涂辊子的轴心与模具的喷浆唇口4对齐,进风缝隙11的宽度是大于喷浆唇口4与辊子之间的间隙的,因此,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从进风缝隙11进入,如果不设置汇风腔8,风会从进风缝隙11进入、喷浆唇口4与辊子之间的间隙排出,导致喷浆唇口4喷出的喷浆会受到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的影响,从而引起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不足。
30.通过在下唇口6下方的唇口侧壁7上设置汇风腔8,在汇风腔8内设有出风管口9。从
进风缝隙11进入的风,会有大部分在汇风腔8聚集,由于出风管口9直径远大于喷浆唇口4与辊子之间的间隙,所以更多的风从出风管口9排出而不会经过喷浆唇口4与辊子之间的间隙,使喷浆唇口4喷出的喷浆会不会受到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的影响,从而避免引起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不足,大大降低了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对唇口喷浆的影响,保证了喷涂均匀,避免了唇口喷浆黏连在上唇口5外侧堆积增厚,提高喷涂质量。
31.实施例2:
3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2中还有如下技术优化:
33.所述下模的下唇口6底面设有负压吸气装置10,所述负压吸气装置10将汇风腔8内空气从出风管口9排出。所述负压吸气装置10为小吸风风扇。
34.通过在下模的下唇口6底面设有负压吸气装置10,能更加高效、快速的将汇风腔8内聚集的风从从出风管口9排出,最大限度的避免风从喷浆唇口4与辊子之间的间隙排出。


技术特征:
1.新型薄涂挤出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上模(1)与下模(2)之间的唇口薄板(3),所述上模(1)与下模(2)将唇口薄板(3)固定,且所述唇口薄板(3)的厚度在模具一侧形成喷浆唇口(4),所述上模(1)上为上唇口(5),所述下模上为下唇口(6);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唇口(6)下方的唇口侧壁(7)上设有汇风腔(8),所述汇风腔(8)内设有出风管口(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薄涂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口(9)位于汇风腔(8)的后斜下方,且贯穿到下唇口(6)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薄涂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的下唇口(6)底面设有负压吸气装置(10),所述负压吸气装置(10)将汇风腔(8)内空气从出风管口(9)排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新型薄涂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气装置(10)为小吸风风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新型薄涂挤出模具,主要涉及一种喷涂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上模与下模之间的唇口薄板,所述上模与下模将唇口薄板固定,且所述唇口薄板的厚度在模具一侧形成喷浆唇口,所述上模上为上唇口,所述下模上为下唇口;所述下唇口下方的唇口侧壁上设有汇风腔,所述汇风腔内设有出风管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它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待喷涂辊子转动引起切向风力对唇口喷浆的影响,保证了喷涂均匀,避免了唇口喷浆黏连在上唇口外侧堆积增厚,提高喷涂质量。提高喷涂质量。提高喷涂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王根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宇翔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20
技术公布日:2022/1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