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收集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4381发布日期:2022-11-11 19:15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污水收集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井下钻探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污水收集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井下探放水工作一般使用履带式全液压钻机或常规式坑道钻机。钻探时通过无芯钻杆向孔内送水,作为冲洗介质带走煤屑,再返出孔一并流入巷道。之前使用沙袋围堵进行隔水、沉淀煤渣,效果不理想,经常导致现场文明卫生差。沉淀后的水流出沙袋后,还需要在附近选择一个最低点使用风镐施工导水槽和水窝,水窝内安设水泵再向外排水,劳动强度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收集处理装置,该装置能够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人员受伤的风险,保持作业现场环境卫生。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包括相邻设置的且上部均开口的沉淀池和排水池,所述沉淀池和排水池之间开设有溢流通道,用于将所述沉淀池中经沉淀后的水导入所述排水池,所述排水池内设置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用于连接排水管路。
5.可选地,所述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包括上部开口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分隔为所述沉淀池和所述排水池,所述溢流通道设置在所述隔板上。
6.可选地,所述隔板的顶端距离所述壳体的底壁的高度小于所述壳体的侧壁的顶端距离所述底壁的高度,所述溢流通道构造为设置在所述隔板的顶端且沿垂直于所述隔板方向延伸的半圆形导水孔。
7.可选地,所述导水孔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地设置在所述隔板的顶端。
8.可选地,所述沉淀池包括与所述隔板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并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或第二侧壁和/或第三侧壁下方开设有放水孔,所述沉淀池外侧设置有连通于所述放水孔的水龙头。
9.可选地,所述放水孔处设置有过滤网。
10.可选地,所述沉淀池的容积大于所述排水池的容积。
11.可选地,所述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底部还设置有移动装置;
12.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轮轴和车轮,所述轮轴水平设置于所述壳体底部并包括分别伸出于所述壳体之外的两个相对的轮轴端部,每个所述轮轴端部均连接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所述车轮。
13.可选地,所述轮轴的数量为多个且并排布置。
14.可选地,所述壳体上沿垂直于所述轮轴长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个侧壁的至少其中一者上设置有把手。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污水收集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相邻的沉淀池和排水池,并在相邻的沉淀池和排水池之间开设溢流通道,能够将流入沉淀池内的煤渣中的污水通过溢流通道导出至排水池,并通过在排水池中设置排水泵,将导出至排水池中的污水排出至外部的排水管路,避免人工用沙袋围堵隔水或施工导水槽排水,操作方便,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人员施工安全,并能够保持现场卫生整洁。
16.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7.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收集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壳体;11-沉淀池;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放水孔;12-排水池;13-底壁;2-排水泵;3-隔板;31-导水孔;4-移动装置;41-轮轴;42-车轮;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22.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相应部件处于使用状态时在重力方向上相对的“上、下”,“内、外”是指相对于对应的部件自身轮廓而言的“内、外”。另外,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23.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中所示,提供一种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包括相邻设置的且上部均开口的沉淀池11和排水池12,沉淀池11和排水池12之间开设有溢流通道,用于将沉淀池11中经沉淀后的水导入排水池12,排水池12内设置有排水泵2,排水泵2用于连接排水管路。
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污水收集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相邻的沉淀池11和排水池12,并在相邻的沉淀池11和排水池12之间开设溢流通道,能够将流入沉淀池11内的煤渣中的污水通过溢流通道导出至排水池12,并通过在排水池12中设置排水泵2,将导出至排水池12中的污水排出至外部的排水管路,避免人工用沙袋围堵隔水或施工导水槽排水,操作方便,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人员施工安全,并能够保持现场卫生整洁。
25.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上部开口的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隔板3,隔板3将壳体1分隔为沉淀池11和排水池12,溢流通道设置在隔板3上。将污水收集处理装置构造为上部开口的壳体1,利用设置于壳体1内的隔板3将壳体1分隔为独立的两部分,以分别形成为沉淀池11和排水池12,能够减少壳体1的材料用量,降低制作成本和制作难度,将溢流通道设置在隔板3上,能够使得沉淀池11内的
煤、泥或岩渣在沉淀池11内沉淀后其内的污水经溢流通道溢流至相邻的排水池12内,并通过将排水泵2设置于排水池12内,从而能够将排水池12内收集的污水排出至外部的排水管路。当然,污水收集处理装置也可以通过将两个独立的沉淀池11和排水池12相邻设置等其他任意合适的构造方式,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26.其中,隔板3的顶端距离壳体1的底壁13的高度可以小于壳体1的侧壁的顶端距离底壁13的高度,溢流通道可以构造为设置在隔板3的顶端且沿垂直于隔板3方向延伸的半圆形导水孔31。将导水孔31设置在隔板3的顶端,能够利于污水溢流,避免由于溢流通道位于隔板3下部而被沉淀于沉淀池11内的煤、泥或岩渣等堵塞而不导污水的流动不畅。将导水孔31设置为半圆形并位于隔板3的顶端,能够便于污水溢流,并能够避免当导水孔31的截面为方形等其他形状时容易在导水孔31相邻的两个侧面相交处充填泥渣而降低导水孔31的排水量。将隔板3的顶端距离壳体1的底壁13的高度设置为小于壳体1的侧壁的顶端距离底壁13的高度,即,壳体1的侧壁开口侧的端部高于隔板3顶端,能够在便于污水经隔板3上的导水孔31溢流至排水池12内的同时避免由于导水孔31位置过高而导致沉淀池11内的污水不能及时疏导至排水池12中。当然,导水孔31也可以设置在隔板3的其他任意合适的位置,导水孔31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合适的形状,只要能够达到利于疏水的目的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27.此外,导水孔3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间隔地设置在隔板3的顶端。在隔板3的顶端间隔设置多个导水孔31,能够增大污水的疏通量,以便于将沉淀池11内的污水及时导入至排水池12内。
28.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沉淀池11可以包括与隔板3相对的第一侧壁111,以及分别垂直于第一侧壁111并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112及第三侧壁113,第一侧壁111和/或第二侧壁112和/或第三侧壁113下方开设有放水孔114,沉淀池11外侧设置有连通于放水孔114的水龙头。在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或第三侧壁113下方开设放水孔114,能够便于将残留于沉淀池11内的煤、泥或岩渣底部的少量积水通过放水孔114及时排出,以进一步降低沉淀池11内的污水量。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放水孔114可以开设在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和第三侧壁113中的任意一个侧壁或多个侧壁下方,开设于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或第三侧壁113下方的放水孔114可以为任意合适的数量,只要能够利于排出沉淀池11下部残留积水,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在开设有放水孔114的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或第三侧壁113的外侧设置连通于放水孔114的水龙头,能够在需要排出沉淀池11底部积水时打开水龙头,装置正常工作无需排出底部积水时关闭水龙头。
29.此外,放水孔114处还可以设置过滤网。在放水孔114处设置过滤网,能够避免泥渣等随污水一起经放水孔114排出至沉淀池11外部,造成沉淀池11外部环境污染。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过滤网可以设置在放水孔114的位于沉淀池11的内侧壁,不仅能够避免泥渣排出至沉淀池11外部,还能够避免放水孔114内堵塞。
30.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沉淀池11的容积可以大于排水池12的容积。由于沉淀池11内需容纳煤渣等固态物及污水,排水池12内仅用于容纳溢流的污水,因此将沉淀池11的容积设置为大于排水池12的容积,以便于沉淀池11内能够沉淀更多煤渣。
31.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污水收集处理装置的底部还可以设置移动装置4。移动装置4包括轮轴41和车轮42,轮轴41水平设置于壳体1底部并包括分别伸出于壳体1
之外的两个相对的轮轴端部,每个轮轴端部均连接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车轮42。通过在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底部设置轮轴41及能够绕伸出于壳体1之外的两个相对的轮轴端部转动的车轮42,能够使得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可移动,以便于将排除污水后的煤渣等固态物运送至钻场外部开阔处装车,避免运渣车来回驶入造成的人员受伤风险。
32.其中,轮轴4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并排布置,例如在装置底部并排布置两个轮轴41,并分别在两个轮轴41的伸出于壳体1之外的两个相对的轮轴端部设置车轮42,不仅能够使得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在坑道内稳定放置并排水,还能确保装置在运输的过程中稳定移动。
33.此外,壳体1上沿垂直于轮轴41长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个侧壁的至少其中一者上还可以设置把手5。在壳体1上沿垂直于轮轴41长度方向的一个侧壁或相对的两个侧边上设置把手5,能够方便运输人员握持把手5推送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在每个设置有把手5的侧壁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把手5以便于操作。
34.根据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参考图1中所示,将四个长度为2000mm、宽度为500mm、厚度为1.5mm的钢板首尾相连焊接成一个上下开口的四面体,将一个长度为2000mm、宽度为500m、厚度为3mm的钢板焊至四面体的底部,以制成壳体1,在壳体1内的距其中一个侧面500mm处焊接一个长度为2000mm、宽度为500mm或小于500mm、厚度为1.5mm的钢板作为隔板3,将壳体1分为两个池体,较大容量的池体为沉淀池11,较小容量的池体为排水池12。在隔板3顶端间隔开设3个半径为100mm的半圆口作为导水孔31以便于溢流污水,将排水泵2设于排水池12内,用于将污水抽至排水管路。在底部钢板底部焊接两个轮轴41,两个轮轴41上分别安装四个胶轮,以使得壳体1可移动。在沉淀池11的侧壁下方开设一个φ50mm的放水孔114,放水孔114连接φ50mm的水龙头,以便于移动壳体1前将沉淀池11内底部的水排出,只留下煤渣外运。
35.现场使用时,将沉淀池11一侧摆放在钻孔的孔口闸阀正下方,调整好距离和位置,使得孔口闸阀内返出的污水能全部流入沉淀池11内,开启孔口闸阀,将煤、泥、岩渣连同污水全部流入沉淀池11内,通过隔板3上的导水孔31将污水导入排水池12中,并通过排水池12内的排水泵2将污水排出。待煤渣装满沉淀池11或其他任意时间需要排除沉淀池11底部的积水时,打开水龙头将水排出。煤渣沉淀满后,推动装置至钻场外部开阔处泄放装车。
36.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37.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38.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