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前滤格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4717发布日期:2022-11-09 07:47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用前滤格栅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前滤格栅装置。


背景技术:

2.格栅是污水处理系统中重要的辅助设备之一,由一组或数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塑料齿钩或金属筛网、框架及相关装置组成,倾斜安装在污水渠道、泵房集水井的进口处或污水处理厂的前端,在一级处理中,格栅为重要的处理设备,也是污水处理的步骤,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格栅主要用来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如:纤维、碎皮、毛发、果皮、蔬菜、木片、布条、塑料制品等,防止堵塞和缠绕水泵机组、曝气器、管道阀门、处理构筑物陪水设施、进出水口,减少后续处理产生的浮渣,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3.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4.在格栅装置安装时,安装人员会将格栅搬运至安装位置,通过固定螺钉与格栅上安装片的配合完成格栅的安装,由于传统格栅的安装片的外侧两角较为锋利,因此在安装人员搬运格栅的过程中,若稍有不慎,安装片的两角可能会划伤安装人员的手臂,且由于需要污水处理的场所一般细菌较多,这些细菌可能侵入伤口中,造成伤口感染,使格栅的安装存在较大的安装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前滤格栅装置,由于安装片远离本体一侧的两角处呈圆弧状结,从而钝化安装片的两角,能够减小安装片的两角在安装人员搬运格栅的过程中割伤安装人员手臂的概率,进而减小细菌侵入伤口造成伤口感染的概率,降低格栅安装时的风险。
6.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7.一种污水处理用前滤格栅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两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对称设置有安装片,所述安装片的正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安装片的内部,所述安装片远离本体一侧的两角处呈圆弧状结构,且本体的四角处呈圆弧状结构。
8.所述本体背面两侧与安装片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壁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设置有连接套管,两个所述安装片之间转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安装片固定设置于连接杆的外壁。
9.所述本体背面的边沿处固定设置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外侧壁与安装槽的内壁相齐平,安装片的背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磁片,所述安装框外侧与第一磁片相对应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磁片,所述第一磁片与第二磁片的极性相反。
10.所述连接杆的外壁远离安装片的一端对称固定设置有连接滚珠,所述连接套管的内壁与连接滚珠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环形连接槽,且连接滚珠的外侧与环形连接槽滑动连接。
11.所述连接滚珠的外壁与环形连接槽的内壁相切。
12.所述连接杆远离安装片的两端与连接套管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形成隔离腔。
13.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4.本实用新型,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的过程中,由于安装片远离本体一侧的两角处呈圆弧状结,从而钝化安装片的两角,能够减小安装片的两角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的过程中割伤安装人员手臂的概率,进而减小细菌侵入伤口造成伤口感染的概率,降低格栅安装时的风险。
15.本实用新型,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的过程中,安装片由于重力的作用,呈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此时第一磁片与第二磁片相互吸附,从而使安装片在搬运过程中紧贴于安装框的侧壁,从而进一步减小安装片的两角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的过程中割伤安装人员手臂的概率,进而减小细菌侵入伤口造成伤口感染的概率,降低格栅安装时的风险。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安装槽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b处的放大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套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3.1、本体;2、安装槽;3、连接套管;4、连接杆;5、安装片;6、安装孔;7、第一磁片;8、第二磁片;9、连接滚珠;10、环形连接槽;11、安装框;12、隔离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25.如图1与2所示,一种污水处理用前滤格栅装置,包括本体1,本体1两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对称设置有安装片5,安装片5的正面开设有安装孔6,安装孔6贯穿安装片5的内部,安装片5远离本体1一侧的两角处呈圆弧状结构,且本体1的四角处呈圆弧状结构。
26.根据上述结构,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1的过程中,由于安装片5远离本体1一侧的两角处呈圆弧状结,从而钝化安装片5的两角,能够减小安装片5的两角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1的过程中割伤安装人员手臂的概率,进而减小细菌侵入伤口造成伤口感染的概率,降低格栅安装时的风险。
27.参照附图3-5,本体1背面两侧与安装片5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2,安装槽2内壁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设置有连接套管3,两个安装片5之间转动设置有连接杆4,安装片5固定设置于连接杆4的外壁,本体1背面的边沿处固定设置有安装框11,安装框11的外侧壁与安装槽2的内壁相齐平,安装片5的背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磁片7,安装框11外侧与第一磁片7相对应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磁片8,第一磁片7与第二磁片8的极性相反。
28.根据上述结构,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1的过程中,安装片5由于重力的作用,呈垂直
于水平面的状态,此时第一磁片7与第二磁片8相互吸附,从而使安装片5在搬运过程中紧贴于安装框11的侧壁,从而进一步减小安装片5的两角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1的过程中割伤安装人员手臂的概率,进而减小细菌侵入伤口造成伤口感染的概率,降低格栅安装时的风险。
29.参照附图5与6,连接杆4的外壁远离安装片5的一端对称固定设置有连接滚珠9,连接套管3的内壁与连接滚珠9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环形连接槽10,且连接滚珠9的外侧与环形连接槽10滑动连接。
30.根据上述结构,在安装片5由于重力的作用呈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且第一磁片7与第二磁片8相互吸附的过程中,安装片5带动连接杆4在连接套管3内部转动,此时连接滚珠9带动环形连接槽10的内部发生滑动。
31.参照附图6,连接滚珠9的外壁与环形连接槽10的内壁相切,连接杆4远离安装片5的两端与连接套管3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形成隔离腔12。
32.根据上述结构,可有效减小连接杆4转动时有连接套管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连接杆4转动时所受的摩擦力,更加便于安装片5带动连接杆4发生转动。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4.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1的过程中,由于安装片5远离本体1一侧的两角处呈圆弧状结,从而钝化安装片5的两角,能够减小安装片5的两角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1的过程中割伤安装人员手臂的概率,进而减小细菌侵入伤口造成伤口感染的概率,降低格栅安装时的风险;
35.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1的过程中,安装片5由于重力的作用,呈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此时第一磁片7与第二磁片8相互吸附,从而使安装片5在搬运过程中紧贴于安装框11的侧壁,从而进一步减小安装片5的两角在安装人员搬运本体1的过程中割伤安装人员手臂的概率,进而减小细菌侵入伤口造成伤口感染的概率,降低格栅安装时的风险;
36.当搬运完成需要对本体1进行安装时,可转动安装片5,使安装片5的正面与安装槽2的侧壁紧密接触,此时安装片5呈如图1中所示状态,此时可将固定螺钉插接于安装孔6的内部对本体1进行安装。
37.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