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寒透明软管保温材料喷涂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8450发布日期:2022-11-18 21:51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寒透明软管保温材料喷涂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寒透明软管保温材料喷涂设备。


背景技术:

2.塑料管材是高科技复合而成的化学建材,而化学建材是继钢材、木材、水泥之后,当代新兴的第四大类新型建筑材料,塑料管材因具有水流损失小、节能、节材、保护生态、竣工便捷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建筑给排水、城镇给排水以及燃气管等领域,成为新世纪城建管网的主力军。
3.塑料管材在制造后,为提高其耐寒能力,需要在其表面喷涂耐寒材料,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工人手持喷枪进行喷涂,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漆料喷涂的均匀性不好,在进行喷涂后,不便于管材取出,同时在喷涂的过程中,管材的翻面也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耐寒透明软管保温材料喷涂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耐寒透明软管保温材料喷涂设备,包括混合仓、固定设置在混合仓上端的进料管和固定设置在混合仓下端的喷涂仓;所述混合仓设有第一混合单元,所述第一混合单元两侧设有第二混合单元,所述第一混合单元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合仓上端中心部的第一电机、固定连接第一电机输出轴的第一旋转杆、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杆外端的第一混合辊,所述第一电机位于进料管中心部下面,所述第二混合单元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合仓上端的第二电机、固定连接第二电机输出轴的第二旋转杆、套设在第二旋转杆外端的第二混合辊和离心扇,所述第二电机位于进料管两侧,所述第一旋转杆和第二旋转杆分别与混合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混合辊和第二混合辊交合在一起;
7.所述喷涂仓设有滑杆、驱动滑杆旋转的第三电机和使管材在滑杆上往复运动的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一丝杆模块和第二丝杆模块,所述第一丝杆模块包括固定设置在喷涂仓右端的第四电机、固定连接第四电机输出轴的第一丝杆和套设在第一丝杆外端的第一滑件,所述第一滑件下端套在滑杆外端,所述第一丝杆和滑杆分别与喷涂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模块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合仓左端的三角支架、固定设置在三角支架下端的第一伸缩气缸和第二伸缩气缸,所述第一伸缩气缸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五电机,所述第五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靠近喷涂仓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气缸,所述第二丝杆外端套设有下开口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下端活动套设在滑杆外侧,所述滑杆贯穿喷涂仓后,其远离喷涂仓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上开口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伸缩气缸。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喷涂仓左下端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远
离喷涂仓的一侧固定设有支撑柱,所述第三伸缩气缸固定在支撑柱上,第三伸缩气缸升缩轴贯穿支撑板。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进料管下出口正对第一混合辊和第二混合辊交合部。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混合辊与分离扇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通孔。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离心扇等距设有多个。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件的上开口比滑杆的直径大。
13.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混合单元配合第二混合单元增强喷涂料的均匀性,在进行喷涂时,第三电机驱动滑杆旋转,使套设在滑杆上的管体旋转,从而将涂料均匀喷洒在管体上,便于翻转管材,同时滑杆配合移动组件,便于管体在滑杆上上料和取出,整体机器工作使喷涂工作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15.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涂设备结构示意图;
16.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涂设备剖面图;
17.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滑块与滑杆连接处剖面图;
18.图4示出了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19.图例说明:
20.1、混合仓;11、第一混合单元;111、第一电机;112、第一旋转杆;113、第一混合辊;12、第二混合单元;121、第二电机;122、第二旋转杆;123、第二混合辊;124、离心扇;125、隔板;2、进料管;3、喷涂仓;31、滑杆;311、支撑件;312、第三伸缩气缸;32、第三电机;33、第一丝杆模块;331、第四电机;332、第一丝杆;333、第一滑件;34、第二丝杆模块;341、三角支架;342、第一伸缩气缸;343、第二伸缩气缸;344、第五电机;345、第二丝杆;346、第二滑块;35、支撑板;36、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寒透明软管保温材料喷涂设备,包括混合仓1、固定设置在混合仓1上端的进料管2和固定设置在混合仓1下端的喷涂仓3;所述混合仓1设有第一混合单元11,所述第一混合单元11两侧设有第二混合单元12,所述第一混合单元11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合仓1上端中心部的第一电机111、固定连接第一电机111输出轴的第一旋转杆112、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杆112外端的第一混合辊113,所述第一电机111位于进料管2中心部下面,所述第二混合单元12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合仓1上端的第二电机121、固定连接第二电机121输出轴的第二旋转杆122、套设在第二旋转杆122外端的
第二混合辊123和离心扇124,所述第二电机121位于进料管2两侧,所述第一旋转杆112和第二旋转杆122分别与混合仓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混合辊113和第二混合辊123交合在一起;
23.所述喷涂仓3设有滑杆31、驱动滑杆31旋转的第三电机32和使管材在滑杆31上往复运动的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一丝杆模块33和第二丝杆模块34,所述第一丝杆模块33包括固定设置在喷涂仓3右端的第四电机331、固定连接第四电机331输出轴的第一丝杆332和套设在第一丝杆332外端的第一滑件333,所述第一滑件333下端套在滑杆31外端,所述第一丝杆332和滑杆31分别与喷涂仓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模块34包括固定设置在混合仓1左端的三角支架341、固定设置在三角支架341下端的第一伸缩气缸342和第二伸缩气缸343,所述第一伸缩气缸342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五电机344,所述第五电机344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丝杆345,所述第二丝杆345靠近喷涂仓3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气缸343,所述第二丝杆345外端套设有下开口的第二滑块346,所述第二滑块346下端活动套设在滑杆31外侧,所述滑杆31贯穿喷涂仓3后,其远离喷涂仓3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上开口的支撑件311,所述支撑件311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伸缩气缸312。
24.进一步,所述喷涂仓3左下端设有支撑板35,所述支撑板35远离喷涂仓3的一侧固定设有支撑柱36,所述第三伸缩气缸312固定在支撑柱36上,第三伸缩气缸312升缩轴贯穿支撑板35;支撑板35给滑杆31支撑,支撑柱36支撑支撑板35。
25.进一步,所述进料管2下出口正对第一混合辊113和第二混合辊123交合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混合涂料直接喷到第一混合辊113和第二混合辊123交合部,直接混合加快速度。
26.进一步,所述第二混合辊123与分离扇之间设有隔板125,所述隔板125上设有通孔。
27.进一步,所述离心扇124等距设有多个;多个分离扇旋转加强混合涂料喷洒效果。
28.进一步,所述支撑件311的上开口大小比滑杆31的直径大;支撑件311开口大于滑杆31保证支撑件311在垂直伸缩时,不会带动滑杆31跟随其移动。
29.工作原理:使用时,混合涂料从进料管2进入混合仓1内,驱动第一电机11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旋转杆112旋转,使第一旋转杆112上固定设置的第一混合辊113跟随其旋转,进一步的同时驱动第二电机121旋转带动与其输出轴固定的第二旋转杆122旋转,从而使其固定在其外端的第二混合辊123和离心扇124旋转,进一步的第二混合辊123和第一混合辊113配合使涂料进一步均匀混合,混合涂料在重力作用下落在离心扇124上,进一步的离心扇124旋转给于混合涂料离心力后,使涂料均匀分散,从混合仓1下端开口处落到喷涂仓3内,进一步的驱动第三电机32输出轴旋转,带动与其输出轴固定的滑杆31旋转,此时滑杆31套装有管体,从而带动管体旋转,从而将涂料均匀喷涂到管体外表面;
30.驱动第四电机331输出轴旋转带动与其固定的第一丝杆332旋转,进一步的第一丝杆332外端套设有第一滑件333,进一步的第一滑件333下端套设在滑杆31上,第一丝杆332、第一滑件333、滑杆31构成滚珠丝杆结构,进一步的第一滑件333从靠近第四电机331的一侧开始挤压管体,使管体先向远离第四电机331的一侧水平移动,进一步的同时驱动第一伸缩气缸342和第二伸缩气缸343向上收缩输出轴,使第五电机344和第二丝杆345向上运动,进一步的带动与第二丝杆345套设的第二滑块346向上运动,使第二滑块346滑动在滑杆31上面,从而影响管体从喷涂仓3取出,进一步的管体运动到喷涂仓3外,复位第一伸缩气缸342
和第二伸缩气缸343,使第二滑块346再次套设在滑杆31外端,进一步的使第二滑块346左端抵住管体,从而使管体进一步向左运动,进一步的当管体运动到支撑件311处时,驱动第三伸缩气缸312带动支撑件311向下伸缩,再次使第二滑块346推动管体运动,然后取出管体。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