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6308发布日期:2022-10-14 22:25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2.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是生活污水和相类似的工业有机污水的处理设备,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适合用于住宅小区、村庄、村镇、办公楼、旅游景区等生活污水和与之类似的屠宰、水产品加工、食品等中小型规模工业有机废水的处理和回用,经设备处理的污水,水质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现有文件 cn201921500541.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底端设置有泥水接收池,所述泥水接收池的底端设置有电加热器,所述沉淀池上安装有排泥水管,所述沉淀池的顶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一侧安装有收卷轮,所述收卷轮通过转轴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收卷轮上设置有钢索,所述钢索的一侧设置有定滑轮,所述定滑轮的下方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上安装有转动轴。
4.现有文件cn202021388373.8,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包括排泥装置主体,所述排泥装置主体的外壁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所述排泥装置主体的内部下端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丝杆,且丝杆的一端通过焊接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外部套设有推板,且推板的两侧分别焊接有两组固定座,两组所述固定座的内部皆套设有活动板和弹簧,且弹簧的两端分别通过焊接与固定座的内壁和活动板的外壁固定连接。
5.采用以上两种方式不能灵活根据泥层的厚度进行排水,导致一部分位于泥层上方的水无法排出,或者在排出水的同时排出一些泥。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根据泥层厚度进行灵活排水的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7.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包括沉淀池、设置在沉淀池侧壁上端的玻璃观察窗、固定设置在沉淀池底端的泥水接收池、固定设置在泥水接收池底端的电加热器、设置在沉淀池顶端的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收卷轮、固定设置在沉淀池左侧面并且位于顶部的进水管、固定设置在沉淀池右侧面并且位于底部的出水管、设置在出水管上的阀门、设置在沉淀池内侧并且一端与出水管连通的调节水管、设置在收卷轮上并且底端位于沉淀池内侧的钢索a以及设置在泥水接收池顶端并且与沉淀池连通的排泥水管,所述调节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钢索a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钢索a贯穿沉淀池的顶端。
9.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水管靠近钢索a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钢索b,所述钢索b上设置有配重块。
10.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泥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11.本实用新型所述泥水接收池上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共设置有两个并且均位于泥水接收池的顶部。
12.本实用新型积极效果如下:
13.1、本实用新型沉淀池可使污水静置,进而使污水内的泥沉降成为泥层,收卷轮和钢索a可带动调节水管的一端升降,进而可通过调节水管排出位于泥层上方的水,排泥水管可将沉淀池内的泥层排到泥水接收池内,电加热器可将泥水接收池内的泥进行加热处理,使得泥被快速干燥,从而便于后续的维护人员取出干燥的泥块。
14.2、本实用新型配重块可防止调节水管的一端浮起来,导致无法灵活排出位于泥层上方的水,钢索b可防止断裂造成配重块的掉落。
15.3、本实用新型电磁阀可控制沉淀池内的泥层排到泥水接收池内。
16.4、本实用新型出气管能够保证加热时的水蒸气外排。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玻璃观察窗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磁阀位置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出气管位置示意图。
21.在附图中:1、沉淀池;2、玻璃观察窗;3、泥水接收池;4、电加热器;5、支架;6、收卷轮;7、进水管;8、出水管;9、调节水管;10、钢索a;11、钢索b;12、配重块;13、排泥水管;14、电磁阀;15、出气管;16、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4.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26.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27.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28.实施例1
29.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沉淀池1、设置在沉淀池1侧壁上端的玻璃观察窗2、固定设置在沉淀池1底端的泥水接收池3、固定设置在泥水接收池3底端的电加热器4、设置在沉淀池1顶端的支架5、设置在支架5上的收卷轮6、固定设置在沉淀池1左侧面并且位于顶部的进水管7、固定设置在沉淀池1右侧面并且位于底部的出水管8、设置在出水管8上的阀门16、设置在沉淀池1内侧并且一端与出水管8连通的调节水管9、设置在收卷轮6上并且底端位于沉淀池1内侧的钢索a10以及设置在泥水接收池3顶端并且与沉淀池1连通的排泥水管13,所述调节水管9的另一端与所述钢索a1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钢索a10贯穿沉淀池1的顶端。沉淀池1可使污水静置,进而使污水内的泥沉降成为泥层,收卷轮6和钢索a10可带动调节水管9的一端升降,进而可通过调节水管9排出位于泥层上方的水,排泥水管13可将沉淀池1内的泥层排到泥水接收池3内,电加热器4可将泥水接收池3内的泥进行加热处理,使得泥被快速干燥,从而便于后续的维护人员取出干燥的泥块。
30.所述调节水管9靠近钢索a10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钢索b11,所述钢索b11上设置有配重块12。配重块12可防止调节水管9的一端浮起来,导致无法灵活排出位于泥层上方的水,钢索b11可防止断裂造成配重块12的掉落。
31.实施例2
32.如附图3所示,基于实施例1,所述排泥水管13上设置有电磁阀14。电磁阀14可控制沉淀池1内的泥层排到泥水接收池3内。
33.所述电磁阀14和电加热器4均通过plc控制,plc的型号为s7-400。
34.实施例3
35.如附图4所示,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述泥水接收池3上设置有出气管15,所述出气管15共设置有两个并且均位于泥水接收池3的顶部。出气管15能够保证加热时的水蒸气外排。
36.使用时,关闭电磁阀14、电加热器4和阀门16,通过收卷轮6和钢索a10带动调节水管9的一端上升,利用进水管7将污水排入到沉淀池1内,静置一段时间,通过玻璃观察窗2观察泥层的高度和位置,再通过收卷轮6和钢索a10带动调节水管9的一端下降,使调节水管9的一端刚好位于泥层的上方,打开阀门16,便可将位于泥层上方的水排出。
37.通过plc打开电磁阀14,使沉淀池1内的泥层进入到泥水接收池3内,打开电加热器4,使得泥被快速干燥,从而便于后续的维护人员取出干燥的泥块。
38.目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已经进行了中试,即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小规模实验;中试完成后,在小范围内开展了用户使用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用户满意度较高;现在已经着手准备产品正式投产进行产业化(包括知识产权风险预警调研)。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