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生产用可循环菌体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8910发布日期:2023-01-24 22:58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生产用可循环菌体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菌体过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业生产用可循环菌体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2.生物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物工程,一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而在生物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菌体,为获得目标产品,通常需要对菌体进行过滤灭活处理,便于目标产品的提取,同时也防止菌体具有活性,污染生态环境。
3.现有的工业生产用可循坏菌体过滤装置在使用时过滤效果较为不理想,易发生菌体泄露,以此造成产品纯度下降,同时,工业生产用可循坏菌体过滤装置也不具有加热消毒灭活功能,并且功能单一,浪费资源,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工业生产用可循环菌体过滤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业生产用可循环菌体过滤装置,为达到过滤效果理想,同时具有加热消毒灭活功能,避免菌体污染环境,功能多样,节约资源的目的。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工业生产用可循环菌体过滤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端设有过滤箱,所述底板的顶端且位于过滤箱的一侧位置设有加热箱,所述底板的顶端且位于加热箱的一侧位置设有消毒箱,所述底板的顶端且位于消毒箱的一侧位置设有转接回收箱,所述过滤箱的顶端设有一号泵,所述一号泵的顶端中部设有一号管,所述过滤箱的顶端一侧面设有二号泵,所述二号泵的顶端前端面设有二号管,所述过滤箱的内部设有过滤棉网、生化棉网与活性炭滤网,所述滤棉网、生化棉网与活性炭滤网为依次排列,所述加热箱的内部设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箱的一侧设有电源线,所述消毒箱的顶端设有消毒器,所述消毒器的顶端前端面设有显示屏与控制键,所述消毒箱的顶端一侧面设有一号风动装置,所述一号风动装置的顶端前端面设有过滤盒,所述过滤盒的顶端前端面设有三号管,所述消毒箱的顶端后端面设有二号风动装置,所述二号风动装置的顶端前端面设有四号管。
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8.开启一号泵,一号泵将菌体由一号管排进过滤箱内,排入过滤箱内的菌体由过滤棉网、生化棉网与活性炭滤网对其进行过滤,以此将菌体进行预先过滤消毒,再将二号泵开启,二号泵将预先过滤后的菌体再由二号管排入加热箱内,再将加热箱内的加热管由电源线接通,加热管对菌体进行加热,以此杀死菌体中的菌体,二号风动装置将加热管蒸发产生
的水蒸气由四号管吸入消毒箱内,消毒器产生大量臭氧,从而对水蒸气进行灭菌消毒,一号风动装置将消毒过后的水蒸气由三号管输出,从而可以对水蒸气进行利用。
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一号泵固定安装在过滤箱的顶端,所述一号管固定安装在一号泵的顶端中部,所述二号泵固定安装在过滤箱的顶端一侧面,所述二号管固定安装在二号泵的顶端前端。
10.一号泵与二号泵等结构可以将菌体吸入并排放。
11.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棉网、生化棉网与活性炭滤网均通过卡接槽卡接在过滤箱的内部。
12.过滤棉网、生化棉网与活性炭滤网可对菌体过滤,利于后续的操作。
13.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管可拆卸安装在加热箱的内部,所述电源线贯穿加热箱并与加热管连接,所述转接回收箱与加热箱之间设有三号泵与五号管。
14.加热管可对菌体进行加热杀菌。
15.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消毒器固定安装在消毒箱的顶端,所述显示屏与控制键均通过嵌槽镶嵌在消毒器的顶端前端面,消毒器与消毒箱之间设有输入管,所述消毒器的内部设有绝缘芯片与、高压电流与臭氧发生器。
16.消毒器可对水蒸气灭菌消毒。
1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一号风动装置固定安装在消毒箱的顶端一侧面,所述过滤盒固定安装在一号风动装置的顶端前端面,所述三号管固定安装在过滤盒的顶端前端面。
18.一号风动装置等结构可以将灭菌后的水蒸气排放,便于对水蒸气回收利用。
1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二号风动装置固定安装在消毒箱的顶端后端面,所述四号管固定安装在二号风动装置的顶端前端面。
20.二号风动装置利于将水蒸气吸入消毒箱内,操作简便。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1、过滤箱、加热箱、转接回收箱、一号泵、一号管、二号泵、二号管、过滤棉网、生化棉网、活性炭滤网、加热管与电源线所组成的结构过滤效果理想,避免菌体中的菌体污染环境,同时具有加热消毒功能。
23.2、消毒箱、消毒器、显示屏、控制键、一号风动装置、过滤盒、三号管、二号风动装置与四号管所组成的结构可以对资源回收利用,避免资源浪费,节约资源且节省一定的成本。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过滤箱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过滤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加热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消毒箱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消毒箱的后视图。
30.图中:1、底板;2、过滤箱;3、加热箱;4、消毒箱;5、转接回收箱;6、一号泵;7、一号管;8、二号泵;9、二号管;10、过滤棉网;11、生化棉网;12、活性炭滤网;13、加热管;14、电源
线;15、消毒器;16、显示屏;17、控制键;18、一号风动装置;19、过滤盒;20、三号管;21、二号风动装置;22、四号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32.如图1-图6所示,一种工业生产用可循环菌体过滤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端设有过滤箱2,底板1的顶端且位于过滤箱2的一侧位置设有加热箱3,底板1的顶端且位于加热箱3的一侧位置设有消毒箱4,底板1的顶端且位于消毒箱4的一侧位置设有转接回收箱5,过滤箱2的顶端设有一号泵6,一号泵6的顶端中部设有一号管7,过滤箱2的顶端一侧面设有二号泵8,二号泵8的顶端前端面设有二号管9,过滤箱2的内部设有过滤棉网10、生化棉网11与活性炭滤网12,滤棉网10、生化棉网11与活性炭滤网12为依次排列,加热箱3的内部设有加热管13,加热箱3的一侧设有电源线14,消毒箱4的顶端设有消毒器15,消毒器15的顶端前端面设有显示屏16与控制键17,消毒箱4的顶端一侧面设有一号风动装置18,一号风动装置18的顶端前端面设有过滤盒19,过滤盒19的顶端前端面设有三号管20,消毒箱4的顶端后端面设有二号风动装置21,二号风动装置21的顶端前端面设有四号管22。
33.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一号泵6固定安装在过滤箱2的顶端,一号管7固定安装在一号泵6的顶端中部,二号泵8固定安装在过滤箱2的顶端一侧面,二号管9固定安装在二号泵8的顶端前端,过滤棉网10、生化棉网11与活性炭滤网12均通过卡接槽卡接在过滤箱2的内部,加热管13可拆卸安装在加热箱3的内部,电源线14贯穿加热箱3并与加热管13连接,转接回收箱5与加热箱3之间设有三号泵与五号管,消毒器15固定安装在消毒箱4的顶端,显示屏16与控制键17均通过嵌槽镶嵌在消毒器15的顶端前端面,消毒器15与消毒箱4之间设有输入管,消毒器15的内部设有绝缘芯片与、高压电流与臭氧发生器,一号风动装置18固定安装在消毒箱4的顶端一侧面,过滤盒19固定安装在一号风动装置18的顶端前端面,三号管20固定安装在过滤盒19的顶端前端面,二号风动装置21固定安装在消毒箱4的顶端后端面,四号管22固定安装在二号风动装置21的顶端前端面。
34.将菌体由一号泵6与一号管7吸入过滤箱2的内部,开启一号泵6,一号泵6将菌体由一号管7排进过滤箱2内,排入过滤箱2内的菌体由过滤棉网10、生化棉网11与活性炭滤网12对其进行过滤,以此将菌体进行预先过滤消毒,使其内部较大的杂质与少量的病菌进行过滤,利于后续的操作,再将二号泵8开启,二号泵8将预先过滤后的菌体再由二号管9排入加热箱3内,再将加热箱3内的加热管13由电源线14接通,加热管13对菌体进行加热,以此杀死菌体中的菌体,随后,再将转接回收箱5与加热箱3之间的三号泵开启,三号泵将加热消毒且过滤后的菌体由五号管排进转接回收箱5内,转接回收箱5可再次将菌体排入过滤箱2内,以此对其再次过滤,循坏灭菌,此设置过滤效果理想,避免菌体中的菌体污染环境,同时具有加热消毒功能;再将二号风动装置21开启,二号风动装置21将加热管13蒸发产生的水蒸气由四号管22吸入消毒箱4内,再将消毒器15接通电源,控制键17开启消毒器15,显示屏16显示数据,此时消毒器15内部的高压交流电加在绝缘芯片上,绝缘芯片将电流传导到高压电极上,让经过的干燥净化空气或氧气通过,当高压交流电达到10-15kv时,产生蓝色辉光放电,电晕中的自由高能离子离解o2分子,经碰撞聚合为o3分子,臭氧发生器产生大量臭氧,臭氧由输入管输送进消毒箱4的内部,以此对水蒸气进行消毒(此处的消毒器15为现有技
术),再将一号风动装置18开启,一号风动装置18将消毒过后的水蒸气由三号管20输出,从而可以对水蒸气进行利用,并且过滤盒19可以再次对水蒸气进行过滤,以此可以资源二次利用,节约能源(此处的一号风动装置18与二号风动装置21均与现有技术中的风机相同),此设置功能多样,可以节约资源,节省成本。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