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7159发布日期:2023-02-17 20:51阅读:29来源:国知局
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


背景技术:

2.好氧颗粒污泥是好氧状态下由于微生物自凝聚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普通活性污泥密度较大、体积较大、传质条件较好的颗粒状结构微生物聚合体,也是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特殊生物膜。
3.由于污泥沉降性能的不同,沉降性能好的污泥沉降速度快,易于沉降于边进边出沉淀池进水的一侧,而沉降性能较差、质量较轻的污泥沉降速度慢,更多的沉降于边进边出沉淀池远离进水的一侧。因此,对于运行中的边进边出沉淀池,进水一侧池底的污泥沉降较多、厚度较厚,而远离进水侧的另一侧的污泥沉降较少、厚度较薄,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厚度由厚变薄。
4.在实际净水工艺中,需要定期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分别回流至生化池内和排放出去,以保持沉淀池底部污泥的新鲜度,但以往的边进边出沉淀池及其排泥设备排泥均为混合污泥,即将易形成好氧颗粒污泥或沉降性能好的污泥与普通污泥混合到一起回流或排放,未进行筛选,导致出现颗粒污泥不易成形、启动周期长、运行期间好氧颗粒污泥易解体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上述缺陷,将沉降性能不同的污泥分离,沉降性能好的污泥作为回流污泥回流至反应区,而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沉降性能一般的污泥依情况分流,达到合理控制回流污泥、分离并筛选好氧颗粒污泥、为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启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沉淀池及其运作方法。
6.沉淀池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池,包括:
8.池体;
9.进水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一侧壁的顶端;
10.出水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一侧壁的顶端,且所述出水渠与所述进水渠并排设置;
11.污泥回流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二侧壁的顶端;
12.剩余污泥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二侧壁的顶端,且所述剩余污泥渠与所述污泥回流渠并排设置;
13.吸刮泥机,设置在所述池体内,所述吸刮泥机包括第一吸泥装置和第二吸泥装置,所述第一吸泥装置用于将所述池体内的好氧颗粒污泥送入所述污泥回流渠,所述第二吸泥装置用于将所述池体内的剩余污泥送入所述剩余污泥渠。
1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池体抹坡,所述池体
抹坡包括:
15.第一抹坡,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
16.第二抹坡,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
17.其中,所述第一抹坡的坡面朝向所述第一侧壁倾斜,所述第二抹坡的坡面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倾斜。
1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的刮泥箱,所述刮泥箱包括:
19.箱体;
20.第一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池体的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一通槽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一吸泥装置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
21.第二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池体的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二通槽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二吸泥装置与所述第二通槽连通。
2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分区板,所述分区板与所述箱体连接。
2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分区板,相邻两个所述分区板之间设置有中间通槽,所述中间通槽与所述沉淀腔连通;
24.且,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吸泥装置,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通槽连通,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污泥回流渠和/或所述剩余污泥渠连通。
2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
26.第一排泥支管,所述第一排泥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吸泥装置和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二端连通;
27.第二排泥支管,所述第二排泥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泥装置和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二端连通;
28.第一流向切换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泥支管的通断;
29.第二流向切换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泥支管的通断。
3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
31.所述第一吸泥装置包括第一污泥管,所述第一污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所述第一污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污泥回流渠连通;
32.和/或,
33.所述第二吸泥装置包括第二污泥管,所述第二污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槽连通,所述第二污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剩余污泥渠连通;
34.和/或,
35.所述第三吸泥装置包括第三污泥管,所述第三污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通槽连通,所述第三污泥管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排泥支管和所述第二排泥支管连通。
3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
37.移动平台,移动设置在所述池体上方;
38.第一固定臂,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污泥管,所述第一固定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连
接,所述第一固定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
39.第二固定臂,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污泥管,所述第二固定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
40.第三固定臂,用于固定所述第三污泥管,所述第三固定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三固定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
4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用于提拉所述分区板的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包括:
42.连接杆,与所述分区板连接;
43.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杆上下移动。
4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驱动所述移动平台沿所述池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6.通过吸刮泥机的第一吸泥装置可以将位于池体底部的较厚的污泥送入到污泥回流渠,通过吸刮泥机的第二吸泥装置可以将位于池体底部的较薄的污泥送入到剩余污泥渠,这样,能够将沉降性能不同的污泥分离,沉降性能好的污泥作为回流污泥回流至反应区,而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达到合理控制回流污泥、分离并筛选好氧颗粒污泥、为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启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
47.通过控制第一流向切换装置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的通断,能够形成不同输送污泥的通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进入污泥回流渠或者剩余污泥渠的污泥量,达到更加精细地调控吸取污泥的目的。
附图说明
4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的立体图之一;
49.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的剖视图之一;
50.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的立体图之二;
51.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的剖视图之二。
52.附图标记说明:
53.1、池体;11、进水渠;111、布水通道;
54.12、出水渠;131、第一抹坡;132、第二抹坡;
55.14、污泥回流渠;15、剩余污泥渠;2、移动平台;
56.21、悬架;3、刮泥箱;31、分区板;311、连接杆;
57.3111、直齿条;32、第一通槽;33、中间通槽;
58.34、第二通槽;4、第一吸泥装置;41、第一固定臂;
59.42、第一污泥管;5、第二吸泥装置;51、第二固定臂;
60.52、第二污泥管;6、行走装置;61、行走轮;
61.62、行走驱动件;7、驱动装置;71、提拉驱动件;
62.72、直齿轮;8、第三吸泥装置;81、第三固定臂;
63.82、第三污泥管;9、第一排泥支管;10、第二排泥支管;
64.91、第一流向切换装置;101、第二流向切换装置;
65.43、第三排泥支管;53、第四排泥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66.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6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沉淀池。
6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1、进水渠、出水渠、污泥回流渠14、剩余污泥渠15和吸刮泥机。
69.其中,进水渠和出水渠设置在池体1的第一侧壁的顶端,并且出水渠和进水渠并排设置,以避免相互干涉;污泥回流渠14和剩余污泥渠15设置在池体1的第二侧壁的顶端,并且剩余污泥渠15和污泥回流渠14并排设置,以避免相互干涉。
70.此外,吸刮泥机设置在池体1内,并且吸刮泥机可以包括第一吸泥装置4和第二吸泥装置5,第一吸泥装置4可以用于将池体1内的好氧颗粒污泥送入污泥回流渠14,第二吸泥装置5可以用于将池体1内的剩余污泥送入剩余污泥渠15。
71.这里,第一吸泥装置4可以靠近进水渠设置,第二吸泥装置5可以远离进水渠设置。并且,由于好氧颗粒污泥相对于普通污泥密度大、沉降性能好,所以进水侧(即靠近进水渠)的污泥为好氧颗粒污泥,即靠近进水渠的位置的污泥较厚,远离进水侧(即远离进水渠)的污泥为剩余污泥,即远离进水渠的位置的污泥较薄。
72.需要说明的是,池体1的一端侧壁预留有与污泥回流渠14、剩余污泥渠15贯通的出泥口。
73.如此设置,通过吸刮泥机的第一吸泥装置4可以将位于池体1底部的较厚的污泥送入到污泥回流渠14,通过吸刮泥机的第二吸泥装置5可以将位于池体1底部的较薄的污泥送入到剩余污泥渠15,这样,能够将沉降性能不同的污泥分离,沉降性能好的污泥作为回流污泥回流至反应区,而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达到合理控制回流污泥、分离并筛选好氧颗粒污泥、为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启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
74.在本实施例中,池体1的侧壁开设有与进水渠11相贯通的进水通道,进水渠1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等距分布的且将进水渠11与池体1的沉淀腔相连通的布水通道111。出水渠12设置在进水渠11朝向池体1内部的一侧,池体1的一端侧壁预留有与出水渠12贯通的出水口。
75.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池体1底部设置有池体抹坡,池体抹坡可以包括第一抹坡131和第二抹坡132,其中,第一抹坡131与第一侧壁连接,第二抹坡132与第二侧壁连接,并且,第一抹坡131的坡面朝向第一侧壁倾斜,第二抹坡132的坡面朝向第二侧壁倾斜。这样,通过第一抹坡131和第二抹坡132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
76.如此,污水经进水通道流入进水渠11内,再经过布水通道111流入池体1内沉淀净化,第一抹坡131和第二抹坡132加速污水的扰流回旋,净水经出水渠12及相应的出水口排出池体1。
77.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吸刮泥机还可以包括刮泥箱3,刮泥箱3可以设置在池体1的底部,并且刮泥箱3可以包括箱体、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设置在箱体上,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均与池体1的沉淀腔连通,并且第一通槽32靠近第一侧壁设置,第一吸泥装置4与第一通槽32连通,这样,便于第一吸泥装置4将沉降性
能好的污泥送入污泥回流渠14;第二通槽34可以靠近第二侧壁设置,第二吸泥装置5与第二通槽34连通,这样,便于第二吸泥装置5将沉降性能差的污泥送入剩余污泥渠15。
7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分区板31,分区板31与箱体连接。这样,通过分区板31可以使箱体分为至少一个第一通槽32和至少一个第二通槽34,从而可以避免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相连通而致使第一吸泥装置4或第二吸泥装置5将沉降性能好的污泥和沉降性能差的污泥一同吸取。
79.这里,分区板31与箱体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当需要根据污泥的实际情况,将沉降性能不同的污泥分离,沉降性能好的污泥作为回流污泥回流至反应区,而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沉降性能一般的污泥依情况分流,达到合理控制回流污泥,分离并筛选好氧颗粒污泥,为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启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时,将分区板31从刮泥箱3内抽出,以调节第一通槽32或第二通槽34的大小,来决定相应的污泥进入污泥回流渠14还是剩余污泥渠15内部,达到实时调控的目的。
80.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之间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分区板31,相邻两个分区板31之间可以设置有中间通槽33,中间通槽33与池体1的沉淀腔相连通。
81.当所需要回流的污泥量增大时,可以将靠近进水渠的至少一个分区板31拆下,使第一通槽32与至少一个中间通槽33连通、以形成较大的污泥回流区,从而提高回流污泥的吸取量。
82.当所需要回流的污泥量减小时,可以将远离进水渠的至少一个分区板31拆下,使第二通槽34与至少一个中间通槽33连通、以形成较大的剩余污泥区,从而提高剩余污泥的吸取量。
8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刮泥箱3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供分区板31进出的通孔。这样,便于上下移动分区板31,从而便于调节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的大小。
84.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吸刮泥机还可以包括提拉机构,提拉机构用于提拉分区板31,并且提拉机构可以包括连接杆311和驱动装置7,连接杆311与分区板31连接,驱动装置7用于驱动连接杆311上下移动,以带动分区板31上下移动。这样,通过驱动装置7可以自动地将分区板31向上提拉使其可以从刮泥箱3内抽出,实现自动化高效运作,以调节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的大小,来决定相应的污泥进入污泥回流渠14还是剩余污泥渠15内部,达到实时调控的目的。
85.需要说明的是,刮泥箱3朝向其移动方向的两端开口设置,分区板31竖直滑动的设置在刮泥箱3内。
8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区板31设置有三个,即三个分区板31将刮泥箱3的内腔分为第一通槽32、两个中间通槽33和第二通槽34,分区板31与刮泥箱3的顶板滑动配合,各分区板31互相平行,分区板31与连接杆311可以一体成型。
87.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吸刮泥机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吸泥装置8,第三吸泥装置8的第一端与中间通槽33连通,第三吸泥装置8的第二端用于与污泥回流渠14和/或剩余污泥渠15连通。这样,第三吸泥装置8能够将池体1底部的污泥吸取并送入污泥回流渠14和/或剩余污泥渠15内,有利于达到精细地调控吸取污泥的目的。
88.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吸刮泥机还可以包括第一排泥支管9、第二排泥支管10、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其中,第一排泥支管9的两
端分别与第一吸泥装置4和第三吸泥装置8的第二端连通,第二排泥支管1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吸泥装置5和第三吸泥装置8的第二端连通,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用于控制第一排泥支管9的通断,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用于控制第二排泥支管10的通断。
89.这样,通过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可以分别控制第一排泥支管9和第二排泥支管10的通断,从而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三吸泥装置8吸取的污泥进入污泥回流渠14或剩余污泥渠15内。两个流向切换装置与第三吸泥装置8相配合使用,可以更加精细地调控进入污泥回流渠14或者剩余污泥渠15的污泥量,达到更加精细地调控吸取污泥的目的。
90.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吸泥装置4可以包括第一污泥管42,第一污泥管42的第一端与第一通槽32连通,第一污泥管42的第二端与污泥回流渠14连通,这样,通过第一污泥管42可以使池体1底部的沉降性能较好的污泥进入到污泥回流渠14。
91.第二吸泥装置5可以包括第二污泥管52,第二污泥管52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二通槽34连通,第二污泥管52的第二端与剩余污泥渠15连通,这样,通过第二污泥管52可以使池体1底部的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进入到剩余污泥渠15。
92.第三吸泥装置8可以包括第三污泥管82,第三污泥管82的第一端可以与中间通槽33连通,第三污泥管82的第二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排泥支管9和第二排泥支管10连通,这样,通过第三污泥管82可以使池体1底部的污泥通过第一排泥支管9和/或第二排泥支管10进入到污泥回流渠14和/或剩余污泥渠15。
93.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吸刮泥机还可以包括移动平台2、第一固定臂41、第二固定臂51和第三固定臂81,移动平台2移动设置在池体1的上方,第一固定臂41用于固定第一污泥管42,具体地,第一污泥管42可以位于第一固定臂41的内部,并且第一固定臂41的第一端与箱体连接,第一固定臂41的第二端与移动平台2连接;第二固定臂51用于固定第二污泥管52,具体地,第二污泥管52可以位于第二固定臂51的内部,并且第二固定臂51的第一端与箱体连接,第二固定臂51的第二端与移动平台2连接;第三固定臂81用于固定第三污泥管82,具体地,第三污泥管82可以位于第三固定臂81的内部,并且第三固定臂81的第一端与箱体连接,第三固定臂81的第二端与移动平台2连接。
94.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吸泥装置4、第二吸泥装置5和第三吸泥装置8可以随移动平台2一同移动,从而可以吸取池体1底部不同位置的污泥。
95.在本实施例中,吸刮泥机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吸泥装置8,多个第三吸泥装置8的第三污泥管82的底端与中间通槽33连通,顶端与第一排泥支管9和第二排泥支管10连通,以使多个第三吸泥装置8吸取的污泥能够排入第一排泥支管9或第二排泥支管10内。这样,有利于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的分离和筛选效果。
96.并且,多个第三吸泥装置8可以与多个中间通槽33一一对应,这样,可以精细地调控污泥进入污泥回流渠14或剩余污泥渠15的量。
97.这里,相邻的两个第三吸泥装置8的第三污泥管82的顶端可以通过中间支管连通,或者,第一排泥支管9和第二排泥支管10可以连接为一体式的排泥支管,排泥支管可以依次贯穿多个第三吸泥装置8的第三悬臂、并与第三污泥管82依次连通。
9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吸泥装置4还可以包括第一污泥泵,第一污泥泵可以设置在第一污泥管42上,并且第一污泥泵用于使污泥通过第一污泥管42进入污泥回流渠14内。
99.第二吸泥装置5还可以包括第二污泥泵,第二污泥泵可以设置在第二污泥管52上,并且第二污泥泵用于将污泥通过第二污泥管52进入剩余污泥渠15内。
100.第三吸泥装置8还可以包括第三污泥泵,第三污泥泵可以设置在第三污泥管82内,并且第三污泥泵用于将污泥泵送至第一排泥支管9和/或第二排泥支管10内。
101.在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7可以设置在移动平台2上,以能够随移动平台2同步移动。
10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7可以包括提拉驱动件71和直齿轮72,直齿轮72与提拉驱动件71同轴固接,并且连接杆311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直齿条3111,直齿条3111与移动平台2滑动配合,直齿条3111和直齿轮72相啮合。这样,通过提拉驱动件71带动直齿轮72旋转,直齿轮72带动直齿条3111上升或下降,直齿条3111通过连接杆311带动分区板31上升或下降,从而自动调节第一通槽32和第二通槽34的大小。提拉驱动件71可以为电机。
103.如图2和图4所示,本吸刮泥机还可以包括第三排泥支管43和第四排泥支管53,第三排泥支管43的一端与第一污泥管42连通,另一端与污泥回流渠14连通;第四排泥支管53的一端与第二污泥管52连通,另一端与剩余污泥渠15连通。这样,第一吸泥装置4所吸取的污泥能够通过第三排泥支管43送入污泥回流渠14内;第二吸泥装置5所吸取的污泥能够通过第四排泥支管53送入剩余污泥渠15内。
10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均可以为电控阀门,以便于实现自动控制。通过调节两个电控阀门的启闭状态,可以实现对第一排泥支管9和第二排泥支管10的导通状态的调节。
105.需要说明的是,当生化池的水体中含有的好氧颗粒污泥较少时(比如生化池中水体的污泥较少或沉淀性能较差时),或者,当沉淀池的沉淀前期(比如沉淀池内污泥的沉降性能不好时),可以控制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开启,使第三吸泥装置8和第一吸泥装置4同时吸泥,增大向污泥回流渠14输送的污泥量,从而可以增大污泥回流渠14输出的污泥量,能够提高生化池的水体中的沉降性较好污泥的量,以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当沉淀池内沉淀的污泥量较大时,可以控制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同时开启,既能够增大污泥的回流量,又能够增大污泥的排放量;或者,当沉淀池内的沉淀的污泥量较大时,可以只控制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开启,以增大污泥的排放量,避免沉淀池内污泥过多而影响吸刮泥机的移动。
106.如此设置,通过控制第三吸泥装置8两侧的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的启闭状态,能够形成不同输送污泥的通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进入污泥回流渠14或者剩余污泥渠15的污泥量,达到更加精细地调控吸取污泥的目的。
107.根据污泥的实时情况,通过控制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的启闭,来控制第三吸泥装置8吸取的污泥流向污泥回流渠14或剩余污泥渠15内,达到调控目的。具体地,可以分为四种情形:
108.第一种情形:
109.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均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排泥支管9和第二排泥支管10均处于切断状态,第三吸泥装置8未参与吸泥,较厚的污泥被相应的第一吸泥装置4吸取并通过第三排泥支管43送入污泥回流渠14,厚度较薄的污泥被相应的第二吸
泥装置5吸取并通过第四排泥支管53送入剩余污泥渠15。
110.第二种情形:
111.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关闭,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打开,与第一种情形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吸泥装置8能够参与吸取污泥,第三吸泥装置8通过相应的中间通槽33将位于池体1中部的污泥通过第三污泥管82送入第二排泥支管10,再通过第二排泥支管10送入第二污泥管52,然后与第二污泥管52吸取的污泥一同通过第四排泥支管53送入剩余污泥渠15。
112.第三种情形:
113.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打开,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关闭,与第二种情形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吸泥装置8通过相应的中间通槽33将位于池体1中部的污泥通过第三污泥管82送入第一排泥支管9,再通过第一排泥支管9送入第一污泥管42,然后与第一污泥管42吸取的污泥一同通过第三排泥支管43送入污泥回流渠14。
114.第四种情形:
115.第一流向切换装置91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101均处于打开状态,第三吸泥装置8通过相应的中间通槽33将位于池体1中部的污泥通过第三污泥管82分别送入第一排泥支管9和第二排泥支管10,第一排泥支管9内的污泥进入第一污泥管42随第一污泥管42吸取的污泥一同通过第三排泥支管43进入污泥回流渠14;第二排泥支管10内的污泥进入第二污泥管52随第二污泥管52吸取的污泥一同通过第四排泥支管53进入剩余污泥渠15内。
116.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本吸刮泥机还可以包括行走装置6,行走装置6可以设置在移动平台2的底端,并且行走装置6用于带动移动平台2沿池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整个吸刮泥机的移动。
117.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行走装置6可以设置有四组,四组行走装置6两两布置于移动平台2的两侧。
118.其中,行走装置6包括行走轮61和行走驱动件62,本实施例中,行走驱动件62为伺服电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行走驱动件62还可以是步进电机。移动平台2的底部一体成型有悬架21,行走轮61与悬架21滚动连接,行走驱动件62与悬架21固定连接,行走驱动件62与行走轮61共同连接有减速箱,行走驱动件62通过减速箱带动行走轮61转动。
11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