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流除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07027发布日期:2023-01-04 01:06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流除砂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流除砂机,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旋流除砂机是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在城镇宾馆、厂矿企事业单位及城市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工程中前置预处理工序中应用广泛,其工作原理为:驱动装置带动叶片旋转,使沉砂池中心环圈产生一个轻微的上升流,使含有有机物和重量较小的污水排出,砂粒因离心力的作用下沉至沉砂机底部,通过使产生旋转的水流,将水中的泥沙向下沉积,从而实现对污水的初步净化,通过吸泥管将沉到底部的砂粒吸出。
3.现有的旋流除砂机存在如下不足:
4.1.中心环圈产生的轻微的上升流上升速度缓慢,使砂粒下沉速度慢,从而影响砂粒的沉降速率;
5.2.沉在除砂机底部的砂粒容易固结,出现抽不动的问题,现有的除砂机一般是在底部设有空气冲洗管,使沉积在底部的砂粒松动,空气冲洗过程中往往会将一些细小的砂粒吹起混到污水中再次被带走,降低除砂率。
6.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旋流除砂机,可以加快砂粒的沉降速率;在吸泥过程中,便于抽吸,防止砂粒再次混入污水中,提高除砂率。
8.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旋流除砂机,包括圆筒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呈漏斗形状,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轴线与通过所述壳体轴线的平面重合,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的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
10.所述壳体内中间位置设有输泥管,输泥管上端转动固定于壳体的顶壁上,输泥管的下端转动安装于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架固接在壳体的内壁。
11.输泥管靠下部分的外壁上设有螺旋片,螺旋片的外侧套装有圆筒。
12.所述圆筒的上端设有多个搅拌桨,搅拌桨均布于输泥管的一周。
13.壳体的底壁的内部设有搅拌吸泥管,搅拌吸泥管包括吸泥主管,多个第二支撑杆,圆形的固定板,搅拌棒。
14.吸泥主管上端滑动套装于输泥管的下端,吸泥主管的内壁与输泥管的外壁之间设有轴承,吸泥主管可以绕输泥管自由转动。
15.所述吸泥主管的下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外圈均布设置有多个搅拌棒,搅拌棒为倾斜设置。
16.壳体底壁的外侧安装有伸缩缸,伸缩缸的伸缩轴穿过壳体的底壁与固定板固定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输泥管的上端伸出壳体的外侧,在输泥管外侧的管段上设有吸泥泵,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减速机构驱动输泥管转动。
18.进一步地,圆筒的下端通过第一支撑杆固定在固定架上。
19.进一步地,搅拌桨包括连杆和搅拌叶片,所述连杆的一端固定于输泥管的外壁上,其另一端与搅拌叶片固定连接。
20.进一步地,吸泥主管与固定板为同轴设置,吸泥主管与固定板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在吸泥主管下端的侧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板的表面。
21.进一步地,输泥管的下端的管壁的外侧均匀排布有多个第一挡块,吸泥主管上端的端部均匀排布有多个第二挡块。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第二挡块均为楔形结构。
23.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4.1.搅拌桨的转动将砂粒和其表面上附着的有机物分离,砂粒直接沿内壁沉积到壳体的底部,含有有机物的污水一部分沿圆筒的外壁向上流动,一部分(主要是下部)的污水进入到圆筒的下端,在螺旋片的推动下迅速被输送到上端,使壳体内部的水循环加快,从而加速了砂粒的沉降。
25.2. 当需要吸泥时,伸缩缸的伸缩轴伸出,将搅拌吸泥管向上推,通过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第二挡块的相互配合,使得搅拌吸泥管随输泥管一起转动,搅拌棒使壳体底部的砂粒变松散,利于抽吸,防止砂粒再次混入污水中,提高除砂率。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搅拌吸泥管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壳体,101-进水口,102-出水口,2-输泥管,201-第一挡块,3-螺旋片,4-圆筒,5-第一支撑杆,6-固定架,7-搅拌桨,701-连杆,702-搅拌叶片,8-搅拌吸泥管,801-搅拌棒,802-第二支撑杆,803-固定板,804-第二挡块,805-吸泥主管,9-伸缩缸,10-电机,11-吸泥泵。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3.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流除砂机,包括圆筒状的壳体1,所述壳体1的底部呈漏斗形状,所述壳体1的上端设有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所述出水口102的轴线与通过所述壳体1轴线的平面重合,所述进水口101与所述出水口102的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壳体1内中间位置设有输泥管2,输泥管2上端转动固定于壳体1的顶壁上,输泥管2的下端转动安装于固定架6上,所述固定架固接在壳体1的内壁。
34.所述输泥管2的上端伸出壳体1的外侧,在输泥管2外侧的管段上设有吸泥泵11,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电机10,所述电机10通过减速机构驱动输泥管2转动。
35.输泥管2靠下部分的外壁上设有螺旋片3,螺旋片3的外侧套装有圆筒4,圆筒4的下端通过第一支撑杆5固定在固定架6上。
36.所述圆筒4的上端设有多个搅拌桨7,搅拌桨7均布于输泥管2的一周,搅拌桨包括连杆701和搅拌叶片702,所述连杆701的一端固定于输泥管2的外壁上,其另一端与搅拌叶片702固定连接。输泥管2的转动带动螺旋片3和搅拌桨7转动,搅拌桨7带动壳体1内的污水旋转,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砂粒沿壳体的内壁向下沉降,搅拌桨7的转动将砂粒和其表面上附着的有机物分离,砂粒直接沿内壁沉积到壳体1的底部,含有有机物的污水一部分沿圆筒4的外壁向上流动,一部分(主要是下部)的污水进入到圆筒4的下端,在螺旋片3的推动下迅速被输送到上端,使壳体1内部的水循环加快,从而加速了砂粒的沉降。
37.壳体1的内腔的底部设有搅拌吸泥管8,搅拌吸泥管8包括吸泥主管805,多个第二支撑杆802,圆形的固定板803,搅拌棒801。
38.吸泥主管805上端滑动套装于输泥管2的下端,吸泥主管805的内壁与输泥管2的外壁之间设有轴承,吸泥主管805可以绕输泥管2自由转动。
39.所述吸泥主管805的下端设有固定板803,吸泥主管805与固定板803为同轴设置,吸泥主管805与固定板803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杆80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802的一端固定在吸泥主管805下端的侧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板803的表面。
40.所述固定板803外圈均布设置有多个搅拌棒801,搅拌棒801为倾斜设置。
41.壳体1底壁的外侧安装有伸缩缸9,伸缩缸9的伸缩轴穿过壳体1的底壁与固定板803固定连接。
42.输泥管2的下端的管壁的外侧均匀排布有多个第一挡块201,吸泥主管805上端的端部均匀排布有多个第二挡块804。
43.所述第一挡块201与所述第二挡块804均为楔形结构。
44.当不需要吸泥时,搅拌吸泥管8靠近壳体1的底壁,搅拌吸泥管8不随输泥管2转动;当需要吸泥时,伸缩缸9的伸缩轴伸出,将搅拌吸泥管8向上推,通过所述第一挡块201与所述第二挡块804的相互配合,使得搅拌吸泥管8随输泥管2一起转动,搅拌棒801使壳体1底部的砂粒变松散,利于抽吸。
4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
46.待处理的污水从进水口101沿壳体1靠外侧的切线方向流入设备,促进了污水在壳体1内旋转,输泥管2的转动带动螺旋片3和搅拌桨7转动,搅拌桨7带动壳体1内的污水旋转,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砂粒沿壳体的内壁向下沉降,搅拌桨7的转动将砂粒和其表面上附着的有机物分离,砂粒直接沿内壁沉积到壳体1的底部,含有有机物的污水一部分沿圆筒4的外壁向上流动,一部分(主要是下部)的污水进入到圆筒4的下端,在螺旋片3的推动下迅速被输送到上端,使壳体1内部的水循环加快,从而加速了砂粒的沉降。
47.当不需要吸泥时,搅拌吸泥管8靠近壳体1的底壁,输泥管2带动螺旋片3和搅拌桨7转动,搅拌吸泥管8不随输泥管2转动;当需要吸泥时,伸缩缸9的伸缩轴伸出,将搅拌吸泥管8向上推,通过所述第一挡块201与所述第二挡块804的相互配合,使得搅拌吸泥管8随输泥管2一起转动,搅拌棒801使壳体1底部的砂粒变松散,利于抽吸。
48.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