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80000发布日期:2023-01-12 20:09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现中国专利网公开了公开号为cn214552289u的一种市政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包括箱体、喷洒机构和除尘净化机构,所述喷洒机构包括有电机箱、双轴电机、螺纹杆、滑槽板、移动块、连动杆、第一铰接座、雾化喷淋座、第二铰接座、固定杆、第一连接水管、供水箱、三通管和水泵,所述箱体的顶部与电机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本实用新型通过启动双轴电机,双轴电机带动两个螺纹杆转动,螺纹杆带动两个移动块相向或相反方向运动,从而移动块带动雾化喷淋座进行角度调节。但是还是存在以下问题:该方案中雾化喷淋座由于设置在箱体上方,虽然使得该装置喷洒范围增大,但是由于并没有对雾化喷淋座进行任何的有效防护,容易导致在该装置日常搬运时,难免会对雾化喷淋座以及雾化喷淋座的控制结构造成磕碰,进而导致装置无法正常工作。
3.因此,提出一种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包括底板和底板底面安装的万向轮,所述底板水平设置,所述底板顶面竖直固定设置有门型的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降尘控制机构,所述壳体内侧设置有喷洒机构;
6.所述降尘控制机构包括两个c型框;
7.两个所述c型框分别竖直设置在壳体顶端左右内部,两个所述c型框相远离端均固定贯穿壳体两侧面设置;
8.两个所述c型框内部均设置有喷洒框,所述喷洒框外侧面均匀贯通设置有喷头;
9.所述喷洒框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柱,两侧的转动柱另一端均贯穿相对应的c型框并通过轴承座一与壳体内壁转动连接;
10.所述壳体内部对应c型框外侧设置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下方设置有对应的驱动部,通过将喷洒框限制在c型框内侧,使得c型框对喷洒框起到防护作用,有效避免喷洒框在整体装置搬运时受到磕碰。
11.优选的,所述控制部由齿轮、齿板和控制板组成,所述齿轮固定套设在相对应的转动柱表面,每个所述齿轮一侧均竖直设置有齿板,相对应的所述齿轮侧面与齿板侧面相互啮合,所述控制板为两个左右水平设置在壳体内部,每个所述控制板顶面均与同一侧的齿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板前后端侧面均与壳体内壁上下滑动连接,将喷洒框的控制部
设置在壳体内部,使控制部同样得到有效防护。
12.优选的,所述驱动部包括电机和往复螺纹杆,所述电机设置在相对应的控制板下方并与壳体内部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往复螺纹杆固定设置在电机输出杆顶端。
13.优选的,所述往复螺纹杆顶端螺纹贯穿相对应的控制板并延伸至控制上方,当所述控制板到达往复螺纹杆最上端位置时,对应一侧的所述喷洒框外侧面的喷头为朝下状态,当所述控制板到达往复螺纹杆最下端位置时,对应一侧的所述喷洒框外侧面的喷头为朝上状态,设置往复螺纹杆使得控制板能够往复上下移动,进而使得喷洒框得以往复偏转,提高喷洒范围。
14.优选的,所述喷洒机构包括卡接盖,所述卡接盖水平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卡接盖底端滑动贯穿壳体内部底面延伸至壳体内侧,所述卡接盖下方竖直设置有储水桶,所述卡接盖内壁与储水桶顶端外表面卡接设置,所述卡接盖内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为双头出水泵,所述水泵两个出水端均固定贯通连接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另一端贯穿卡接盖顶面和相对应的c型框侧面与相对应的喷洒框贯通连接,所述水泵下方的进水管延伸至储水桶内部。
15.优选的,所述卡接盖上方设置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与壳体内部顶面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杆输出杆底端与卡接盖顶面固定连接,利用上下可移动的卡接盖,避免储水桶在整体移动时发生晃动。
16.优选的,所述底板顶面对应储水桶底端位置开设有两排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内部均匀转动设置有滚轮,两组所述滚轮顶面与储水桶底面接触,所述壳体前后端面对应储水桶位置铰接设置有栅板,壳体和栅板配合对储水桶进行外界防护,避免储水桶因受到碰撞发生破裂从而影响装置工作。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通过将喷洒框限制在c型框内侧,使得c型框对喷洒框起到防护作用,有效避免喷洒框在整体装置搬运时受到磕碰,并且将喷洒框的控制部设置在壳体内部,使控制部同样得到有效防护;通过设置喷洒机构,利用上下可移动的卡接盖,避免储水桶在整体移动时发生晃动,同时壳体和栅板配合对储水桶进行外界防护,避免储水桶因受到碰撞发生破裂从而影响装置工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面结构立体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面结构立体剖视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降尘控制机构局部结构立体剖视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板局部结构立体剖视示意图。
22.图中:底板1、万向轮2、壳体3、降尘控制机构4、c型框401、喷洒框402、喷头403、齿轮404、齿板405、控制板406、电机407、往复螺纹杆408、喷洒机构5、卡接盖501、水泵502、喷水管503、液压杆504、储水桶505、引导槽506、滚轮507、栅板508。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使用效果好的降尘装置,包括底板1和底板1底面安装的万向轮2,底板1水平设置,底板1顶面竖直固定设置有门型的壳体3,壳体3内部设置有降尘控制机构4,壳体3内侧设置有喷洒机构5;
25.降尘控制机构4包括两个c型框401;
26.两个c型框401分别竖直设置在壳体3顶端左右内部,两个c型框401相远离端均固定贯穿壳体3两侧面设置;
27.两个c型框401内部均设置有喷洒框402,喷洒框402外侧面均匀贯通设置有喷头403;
28.喷洒框402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柱,两侧的转动柱另一端均贯穿相对应的c型框401并通过轴承座一与壳体3内壁转动连接;
29.壳体3内部对应c型框401外侧设置有控制部,控制部下方设置有对应的驱动部;
30.控制部由齿轮404、齿板405和控制板406组成,齿轮404固定套设在相对应的转动柱表面,每个齿轮404一侧均竖直设置有齿板405,相对应的齿轮404侧面与齿板405侧面相互啮合,控制板406为两个左右水平设置在壳体3内部,每个控制板406顶面均与同一侧的齿板405底面固定连接,控制板406前后端侧面均与壳体3内壁上下滑动连接;
31.驱动部包括电机407和往复螺纹杆408,电机407设置在相对应的控制板406下方并与壳体3内部底面固定连接,往复螺纹杆408固定设置在电机407输出杆顶端;
32.往复螺纹杆408顶端螺纹贯穿相对应的控制板406并延伸至控制406上方,当控制板406到达往复螺纹杆408最上端位置时,对应一侧的喷洒框402外侧面的喷头403为朝下状态,当控制板406到达往复螺纹杆408最下端位置时,对应一侧的喷洒框402外侧面的喷头403为朝上状态,通过将喷洒框402限制在c型框401内侧,使得c型框401对喷洒框402起到防护作用,有效避免喷洒框402在整体装置搬运时受到磕碰,并且将喷洒框402的控制部设置在壳体3内部,使控制部同样得到有效防护。
33.喷洒机构5包括卡接盖501,卡接盖501水平设置在壳体3内部,卡接盖501底端滑动贯穿壳体3内部底面延伸至壳体3内侧,卡接盖501下方竖直设置有储水桶505,卡接盖501内壁与储水桶505顶端外表面卡接设置,卡接盖501内部设置有水泵502,水泵502为双头出水泵,水泵502两个出水端均固定贯通连接有喷水管503,喷水管503另一端贯穿卡接盖501顶面和相对应的c型框401侧面与相对应的喷洒框402贯通连接,水泵502下方的进水管延伸至储水桶505内部,卡接盖501上方设置有液压杆504,液压杆504与壳体3内部顶面固定连接,液压杆504输出杆底端与卡接盖501顶面固定连接,底板1顶面对应储水桶505底端位置开设有两排引导槽506,引导槽506内部均匀转动设置有滚轮507,两组滚轮507顶面与储水桶505底面接触,壳体3前后端面对应储水桶505位置铰接设置有栅板508,通过设置喷洒机构5,利用上下可移动的卡接盖501,避免储水桶505在整体移动时发生晃动,同时壳体3和栅板508配合对储水桶505进行外界防护,避免储水桶505因受到碰撞发生破裂从而影响装置工作。
34.使用时,将储水桶505中倒入合适的水,利用滚轮507推动储水桶505进入壳体3内侧,然后关上两侧的栅板508,接着两侧电机407以及水泵502,开始启动,电机407转动后使
控制板406套在往复螺纹杆408往复上下移动,进而利用齿板405控制齿轮404往复转动带动喷洒框402得以往复偏转进行水雾喷洒。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