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54615发布日期:2023-02-03 23:29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2.雾化器喷嘴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环保等领域,其作用体现为可将气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进行混合喷出。
3.但现有的雾化器喷嘴入气位置受布置形状限制,介质流经时容易与入气口发生碰撞,容易造成混流通道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以及产生涡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其能够减少介质流经时的碰撞,避免造成混流通道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以及产生涡流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流体,其包括:
7.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
8.其中,第一延伸部设置有第一流道,第二延伸部设置有第二流道,第一延伸部呈圆柱形,并且第一延伸部的侧壁设置有混流通道,以使第二流道中的第二介质通过混流通道进入第一流道,并与第一流道中的第一介质混合;
9.混流通道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部的圆柱面相切。
1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介质沿第二流道流动,第一介质沿第一流道流动,第一延伸部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介质输送至第一流道中进行混合的混流通道,混流通道的朝向与第一延伸部的圆柱面相切,可以减少第二介质流经混流通道时的碰撞,避免造成混流通道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的现象,还能防止产生涡流。
11.可选地,混流通道布置为至少两排,靠近第二延伸部的混流通道的孔径大于远离第二延伸部的混流通道的孔径。
12.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至少两排混流通道,并且不同排的混流通道孔径存在差异,使得大孔径混流通道对应相对第二介质流量更小的位置,使得第二介质的通过流量更加均匀。
13.可选地,液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的混流段、聚流段和旋流段,混流段通过混流通道与第二流道连通,混流段以及旋流段的横截面积均大于聚流段的横截面积。
14.上述技术方案中,旋流部用于对第一介质进行分流流动,聚流段起到第一介质聚集和加压的作用,混流段则用于将通入的第二介质混合至第一介质中。
15.一种混流喷嘴,包括外壳以及上述的混流体;
16.其中,第一延伸部凸出于第二延伸部并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密封腔体,混流通道以及第二流道均与密封腔体连通,第二流道内的第二介质经过密封腔体、混流通道进入第一流道的内部并与第一介质混合。
1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外壳和第一延伸部之间形成密封腔体方便对混流体进行减压,避免第二介质直接聚集在混流体的内部造成混流体的内部压力过大而导致损伤。
18.可选地,外壳包括的安装部,安装部设置有安装腔体;
19.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位于安装腔体内,密封腔体形成于第一延伸部的外壁和安装腔体的内壁之间。
20.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安装腔体用于容置混流体。
21.可选地,安装腔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第一台阶与第一延伸部卡接,第二台阶与第二延伸部卡接。
22.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分别与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的卡接定位,确保混流体和外壳的相对位置稳定性。
23.可选地,外壳还包括喷射部和喷嘴部,喷射部设置有喷射腔体,喷嘴部设置有至少两个喷出通道,安装腔体内的第一流道、喷射腔体以及喷出通道依次连通,第一流道以使混合后的介质由第一流道经过喷射腔体再进入喷出通道。
24.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喷射部和喷射腔体,可以对混合后的介质起到聚集加压的作用,最终再由喷出通道进行分流喷出。
25.可选地,喷射部设置有导流台,导流台位于喷出通道之间,并且导流台的端面呈弧形。
26.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导流台可以对需要喷出的混合介质进行导向分流,避免对喷出通道的口部造成磨损。
2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混流管以及上述混流喷嘴,混流喷嘴还包括连接部,混流管包括依次套接设置的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和固定管,第一输送管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二输送管与第二流道连通,固定管与连接部连接。
28.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该雾化器的内部进行第二介质和第一介质混合时,可以有效减缓内部磨损,降低介质的流动阻力,并且还能防止产生涡流。
29.可选地,固定管与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30.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可拆卸连接确保混流管和混流喷嘴的连接便捷性,可以起到方便维护更换的作用。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雾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中雾化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示意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混流喷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图4中混流喷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图5中b-b的剖视示意图;
3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混流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混流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图7中c-c的剖视示意图;
41.图10为图8中d-d的剖视示意图;
4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外壳的剖视示意图。
43.图标:10-雾化器;100-混流喷嘴;110-混流体;111-第一延伸部;112-第二延伸部;113-第一流道;1131-混流段;1132-聚流段;1133-旋流段;114-第二流道;115-混流通道;130-外壳;131-安装部;132-喷射部;133-喷嘴部;134-安装腔体;1341-第一台阶;1342-第二台阶;135-喷射腔体;136-喷出通道;137-导流台;139-连接部;150-密封腔体;200-混流管;210-第一输送管;230-第二输送管;250-固定管。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8.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50.请参考图1-图1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流体110、混流喷嘴100及雾化器10,接下来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
51.该混流体110包括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二延伸部112,第一延伸部111设置有第一流道113,第二延伸部112设置有第二流道114,第一延伸部111呈圆柱形,并且第一延伸部111的侧壁设置有混流通道115,以使第二流道114中的第二介质通过混流通道115进入第一流道113,并与第一流道113中的第一介质混合;混流通道115的侧壁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部111的圆柱面相切。
52.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介质沿第二流道114流动,第一介质沿第一流道113流动,第一延伸部111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介质输送至第一流道113中进行混合的混流通道115,第
一延伸部111的侧壁呈圆柱形,混流通道115的朝向与第一流道113的圆柱面相切,可以减少第二介质流经混流通道115时的碰撞,避免造成混流通道115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的现象,还能防止产生涡流。
53.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为液体介质,第二介质为气体介质。此外,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对其内部流通的介质进行限定,第一流道113内也可以流动气体介质,第二流道114内也可以流动液体介质,二者的内部也可以同时流动气体介质或者液体介质或者固体介质。
54.可选地,混流通道115布置为至少两排,靠近第二延伸部112的混流通道115的孔径大于远离第二延伸部112的混流通道115的孔径。
55.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至少两排混流通道115,并且不同排的混流通道115孔径存在差异,使得大孔径混流通道115对应相对第二介质流量更小的位置,使得第二介质的通过流量更加均匀。
56.并且混流通道115沿第一延伸部111的圆柱侧壁环形间隔设置,单排混流通道115的数目为四个,两排混流通道115的数目为八个。
57.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单排混流通道115的数目还可以是一、二、三、五、六、七、八个等。
58.可选地,第一流道113包括依次连接的混流段1131、聚流段1132和旋流段1133,混流段1131通过混流通道115与第二流道114连通,混流段1131以及旋流段1133的横截面积大于聚流段1132的横截面积。
59.上述技术方案中,旋流段1133用于对第一介质进行分流流动,聚流段1132起到第一介质聚集和加压的作用,混流段1131则用于将通入的第二介质混合至第一介质中。
60.并且,旋流段1133的内部设置有旋流子(图未示),旋流子连接于旋流段1133的侧壁,用于对流经旋流段1133的第一介质可以起到分流作用。
6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流喷嘴100,包括外壳130以及上述的混流体110,第一延伸部111凸出于第二延伸部112并与外壳130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密封腔体150,混流通道115以及第二流道114均与密封腔体150连通,第二流道114内的第二介质经过密封腔体150、混流通道115进入第一流道113的内部并与第一介质混合。
62.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外壳130和第一延伸部111之间形成密封腔体150方便对混流体110进行减压,避免第二介质直接聚集在混流体110的内部造成混流体110的内部压力过大而导致损伤。
6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第二流道114与混流通道115流通的端部封闭设置,从而避免第二介质从混流体110和外壳130之间的间隙流出。
64.可选地,外壳130包括的安装部131,安装部131设置有安装腔体134;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二延伸部112均位于安装腔体134内,并且第一延伸部111与安装腔体134的侧壁之间形成有密封腔体150,第二流道114内的第二介质经过密封腔体150、混流通道115进入第一流道113的内部并与第一介质混合。
65.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安装腔体134用于容置混流体110。
66.可选地,安装腔体134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台阶1341和第二台阶1342,第一台阶1341与第一延伸部111卡接,第二台阶1342与第二延伸部112卡接。
6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台阶1341和第二台阶1342分别与第一延伸部111以及第二延伸部112的卡接定位,确保混流体110和外壳130的相对位置稳定性。
68.可选地,外壳130还包括喷射部132和喷嘴部133,喷射部132设置有喷射腔体135,喷嘴部133设置有至少两个喷出通道136,安装腔体134内的第一流道113、喷射腔体135以及喷出通道136依次连通,以使混合后的介质由第一流道113经过喷射腔体135再进入喷出通道136。
69.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喷射部132和喷射腔体135,可以对混合后的介质起到聚集加压的作用,最终再由喷出通道136进行分流喷出。
70.可选地,喷射部132设置有导流台137,导流台137位于喷出通道136之间,并且导流台137的端面呈弧形。
71.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导流台137可以对需要喷出的混合介质进行导向分流,避免对喷出通道136的口部造成磨损。
7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10,包括混流管200以及上述混流喷嘴100,混流喷嘴100还包括连接部139,混流管200包括依次套接设置的第一输送管210、第二输送管230和固定管250,第一输送管210与第一流道113连通,第二输送管230与第二流道114连通,固定管250与连接部139连接。
73.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该雾化器10的内部进行第二介质和第一介质混合时,可以有效减缓内部磨损,降低介质的流动阻力,并且还能防止产生涡流。
74.可选地,固定管250与连接部139可拆卸连接。
75.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可拆卸连接确保混流管200和混流喷嘴100的连接便捷性,可以起到方便维护更换的作用。
76.此外,固定管250和连接部139的具体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卡扣连接以及销轴连接等。
77.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流体110、混流喷嘴100及雾化器10,其工作原理如下:
78.第二介质沿第二流道114流动,第一介质沿第一流道113流动,第一延伸部111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介质输送至第一流道113中进行混合的混流通道115,第一延伸部111的侧壁呈圆柱形,混流通道115的朝向与圆柱面相切,可以减少第二介质流入混流通道115时的碰撞,避免造成混流通道115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的现象,还能防止产生涡流。
79.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流体110、混流喷嘴100及雾化器1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其能够减少介质流经时的碰撞,避免造成混流通道115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以及产生涡流的问题。
8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