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压釜的防松耐用型机械密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87794发布日期:2023-03-24 19:4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用于高压釜的防松耐用型机械密封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釜密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高压釜的防松耐用型机械密封组件。


背景技术:

2.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不锈钢容器,根据不同的工艺条件需求进行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设计条件、过程、检验及制造、验收需依据相关技术标准,以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反应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
3.根据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0410669u的一种新型氟橡胶反应釜机械密封机构,包括转动电机机箱、密封装置和反应釜主体,所述转动电机机箱的底部与密封装置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密封装置的底部反应釜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电机机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底部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密封转轴,所述密封转轴的底端设置有反应转轴,所述密封转轴与反应转轴的顶端皆开设有第三插槽。该装置在具备良好的密封性,使反应釜内的原料不易泄漏等优点,解决了反应釜原料容易泄漏、造成损失与降低反应釜机械密封机构寿命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从而延长了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4.虽然上述专利可以很好地防止反应釜原料容易泄漏出去,但是密封转轴长时间的转动,会导致与密封垫发生一定的磨损,当密封垫发生磨损时,二者之间的联系性就会降低,导致密封效果降低,使高压釜内部的气体容易泄漏出去。


技术实现要素:

5.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高压釜的防松耐用型机械密封组件,具有可及时地将第一密封垫与输出轴之间的空隙进行补偿,防止高压釜发生漏气的效果。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用于高压釜的防松耐用型机械密封组件,包括高压釜本体和设置在高压釜本体上端的进料管道,所述高压釜本体的上端设置有密封台,所述密封台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直至延伸到高压釜本体的内部,所述高压釜本体内部设置有用来防止气体外泄的第一密封组件;
8.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套接在输出轴上的密封块,所述高压釜本体上对称开设有进气孔道,所述进气孔道上设置有单向阀,两个所述进气孔道的一侧均连通有密封腔室,所述密封腔室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一密封垫套接在输出轴上,所述第一密封垫的外侧套接有软质套圈,所述密封块与高压釜本体的内腔顶壁之间设置有推动单元。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密封块、进气孔道、密封腔室、软质套圈和推动单元的
配合下,可通过气压使第一密封垫与输出轴联系得更紧密。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推动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在密封块下端壁上的弹性面板和开设在密封块上的活动槽,所述活动槽与进气孔道相连通,所述活动槽的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t形杆,所述t形杆滑动设置在活动槽内,所述t形杆的下端与弹性面板固定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活动槽、弹性面板、t形杆和第一弹簧的配合下,弹性面板发生弯曲带动t形杆运动,将活动槽内的气体传输到密封腔室内。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密封腔室为环形腔室,且第一密封垫与软质套圈的上下端均与密封腔室相接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让软质套圈更好地与第一密封垫进行挤压。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密封台上开设有连接腔室,所述连接腔室内设置有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对称固定安装在连接腔室侧壁上的u形板,所述输出轴上套接有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设置在u形板的内侧,所述连接腔室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倾斜块,所述倾斜块上的倾斜面设置在第二密封垫与u形板的缝隙之间。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u形板、第二密封垫、第二弹簧和倾斜块的配合下,当第二密封垫发生磨损时可进行一定的预补偿。
16.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腔室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套接在第二弹簧上,且其滑动设置在倾斜块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杆的设置,可对第二弹簧进行一定的限位。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用于高压釜的防松耐用型机械密封组件有益技术效果:
19.1.第一密封垫与输出轴之间发生一定的磨损,当高压釜进行工作时,其内腔中的气压较高,气压会对两个弹性面板进行挤压,在弹性面板、t形杆、活动槽、第一弹簧、进气孔道和密封腔室的配合下,密封腔室内增大的压强会对软质套圈进行压缩,软质套圈会对第一密封垫进行压缩,此时第一密封垫会与输出轴相接触,将磨损的部位进行补偿,达到了可及时地将第一密封垫与输出轴之间的空隙进行补偿的效果,防止高压釜发生漏气的现象。
20.2.同时当输出轴与第二密封垫发生一定的磨损时,因第二弹簧在初始状态下呈被压缩的状态,第二密封垫发生一定的磨损,其会与第二密封垫之间产生一定的松弛,此时第二弹簧会对倾斜块进行一定的挤压,倾斜块会对第二密封垫进行压缩,使第二弹簧可以及时地进行补偿,达到了高压釜二次密封的效果,操作简单,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施例的高压釜本体平面剖视图;
23.图3是本实施例的图2中a处放大图。
24.图中,1、高压釜本体;2、进料管道;3、密封台;4、电机;5、输出轴; 6、连接腔室;7、第一密封组件;71、密封块;72、推动单元;721、弹性面板;722、活动槽;723、t形杆;724、第一弹簧;73、进气孔道;74、密封腔室; 75、软质套圈;76、第一密封垫;8、第二密封组件;81、u形
板;82、第二密封垫;83、第二弹簧;84、限位杆;85、倾斜块;9、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实施例:
27.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高压釜的防松耐用型机械密封组件,包括高压釜本体1和设置在高压釜本体1上端的进料管道2,高压釜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密封台3,密封台3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电机4,电机4的输出端设置有输出轴5,输出轴5直至延伸到高压釜本体1的内部,高压釜本体1内部设置有用来防止气体外泄的第一密封组件7。
28.第一密封组件7包括套接在输出轴5上的密封块71,高压釜本体1上对称开设有进气孔道73,进气孔道73上设置有单向阀9,通过单向阀9的设置可防止密封腔室74内的气体逆流回去,两个进气孔道73的一侧均连通有密封腔室 74,密封腔室74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垫76,第一密封垫76套接在输出轴5上,第一密封垫76的外侧套接有软质套圈75,密封块71与高压釜本体1的内腔顶壁之间设置有推动单元72。在密封块71、进气孔道73、密封腔室74、软质套圈75和推动单元72的配合下,可通过气压使第一密封垫76与输出轴5联系得更紧密。
29.推动单元72包括固定安装在密封块71下端壁上的弹性面板721和开设在密封块71上的活动槽722,活动槽722与进气孔道73相连通,活动槽722的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724,第一弹簧724的下端固定安装有t形杆723,t形杆723滑动设置在活动槽722内,t形杆723的下端与弹性面板721固定连接。在活动槽722、弹性面板721、t形杆723和第一弹簧724的配合下,弹性面板 721发生弯曲带动t形杆723运动,将活动槽722内的气体传输到密封腔室74 内。
30.密封腔室74为环形腔室,且第一密封垫76与软质套圈75的上下端均与密封腔室74相接触。可让软质套圈75更好地与第一密封垫76进行挤压。
31.密封台3上开设有连接腔室6,连接腔室6内设置有第二密封组件8,第二密封组件8包括对称固定安装在连接腔室6侧壁上的u形板81,输出轴5上套接有第二密封垫82,第二密封垫82设置在u形板81的内侧,连接腔室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83,第二弹簧83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倾斜块85,倾斜块 85上的倾斜面设置在第二密封垫82与u形板81的缝隙之间。在u形板81、第二密封垫82、第二弹簧83和倾斜块85的配合下,当第二密封垫82发生磨损时可进行一定的预补偿。
32.连接腔室6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杆84,限位杆84套接在第二弹簧83上,且其滑动设置在倾斜块85上。通过限位杆84的设置,可对第二弹簧83进行一定的限位。
33.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第一密封垫76与输出轴5之间发生一定的磨损,当高压釜进行工作时,其内腔中的气压较高,气压会对两个弹性面板721进行挤压,弹性面板721会向中间凹陷,其会带动t形杆723沿着活动槽722活动,同时其对第一弹簧724进行挤压,t形杆723将活动槽722以及进气孔道73、内的气体挤压到密封腔室74内,此时密封腔室74内的气体压强增大,增大的压强会对软质套圈75进行压缩,软质套圈75会对第一密封垫76进行压缩,此时第一密封垫76会与输出轴5相接触,将磨损的部位进补偿,达到了可及时地将第一密封垫76与输出轴5之间的空隙进行补偿的效果,防止高压釜发生漏气的现象。
34.同时当输出轴5与第二密封垫82发生一定的磨损时,因第二弹簧83在初始状态下
呈被压缩的状态,第二密封垫82发生一定的磨损,其会与第二密封垫 82之间产生一定的松弛,此时第二弹簧83会对倾斜块85进行一定的挤压,倾斜块85会对第二密封垫82进行压缩,使第二弹簧83可以及时地进行补偿,达到了高压釜二次密封的效果,操作简单,使用效果好。
35.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