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16430发布日期:2023-05-31 23:56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焙烧炉雾化喷头,尤其涉及一种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


背景技术:

1、目前的喷雾焙烧法废盐酸再生装置传统的喷枪均为出料未喷盘加数个喷头结构形式。雾化方式是通过给料泵对废酸进行加压,由喷盘内的喷头进行雾化。给料量波动时对雾化效果影响很大。同时喷盘加喷头的结构经常堵塞,且检修时间长,雾化效果差,从而影响焙烧效率,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3、本实用新型包括增压供气组件、增压供液组件和混合增压喷雾组件,所述增压供气组件的排气端和所述增压供液组件的排液端同时与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的出料端为所述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的出料端,所述增压供气组件、增压供液组件和混合增压喷雾组件位于焙烧炉内,所述增压供气组件和所述增压供液组件的进料端位于焙烧炉外。

4、进一步,所述增压供气组件包括进气外管、供气管、供气一级增压管和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所述供气管的一端连接供气装置,所述供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外管的一端相通连接,所述进气外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气外管的内径,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的内部为锥形结构,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的出口内径小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的入口内径,所述进气外管、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和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内设置所述增压供液组件,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的出口与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连接。

5、进一步,所述增压供液组件包括供液管、供液一级增压管和供液二级增压管,所述供液管的一端与供液装置连接,所述供液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进气外管的一端位于所述进气外管内,所述供液一级增压管位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内的中部,所述供液管与所述进气外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供液一级增压管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供液管与所述供液一级增压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位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内,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供液一级增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的侧面设置有供液喷出孔,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的另一端封闭。

6、优选的,所述供液喷出孔为多个,多个所述供液喷出孔均匀分布设置于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的侧面,多个所述供液喷出孔均与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内相通。

7、进一步,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包括混合增压锥形管、混合雾化喷头,所述混合增压锥形管的一端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混合增压锥形管内为锥形结构,所述混合增压锥形管的出口端内径小于入口端内径,所述混合增压锥形管设置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内,所述混合雾化喷头的一端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混合雾化喷头的另一端封闭,所述混合雾化喷头的封闭端为锥形结构,所述混合雾化喷头的封闭端边缘设置有混合雾化喷雾口,所述混合雾化喷雾口为多个,多个所述混合雾化喷雾口均匀分布设置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的封闭端外围。

8、优选的,所述混合雾化喷头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之间通过喷头连接套管可拆卸连接,所述喷头连接套管的一端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的外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混合雾化喷头的端部设置有向外的凸缘,所述喷头连接套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内的凸缘,所述喷头连接套管的一端套装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外,所述喷头连接套管的凸缘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的凸缘接触,所述喷头连接套管的内螺纹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的外螺纹连接。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气体和供液进行双增压,并将气体和液体混合后再增压雾化,从而提高雾化效果,且由于增压气体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堵塞,减少维护几率,提高焙烧效果和焙烧效率,此外,喷头便于拆卸、维护或更换,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特征:

1.一种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供气组件、增压供液组件和混合增压喷雾组件,所述增压供气组件的排气端和所述增压供液组件的排液端同时与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的出料端为所述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的出料端,所述增压供气组件、增压供液组件和混合增压喷雾组件位于焙烧炉内,所述增压供气组件和所述增压供液组件的进料端位于焙烧炉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供气组件包括进气外管(2)、供气管(3)、供气一级增压管(7)和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所述供气管(3)的一端连接供气装置,所述供气管(3)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外管(2)的一端相通连接,所述进气外管(2)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气外管(2)的内径,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的内部为锥形结构,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的出口内径小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的入口内径,所述进气外管(2)、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和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内设置所述增压供液组件,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的出口与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供液组件包括供液管(1)、供液一级增压管(4)和供液二级增压管(5),所述供液管(1)的一端与供液装置连接,所述供液管(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进气外管(2)的一端位于所述进气外管(2)内,所述供液一级增压管(4)位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内的中部,所述供液管(1)与所述进气外管(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供液一级增压管(4)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供液管(1)与所述供液一级增压管(4)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5)位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内,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5)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供液一级增压管(4)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5)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5)的侧面设置有供液喷出孔(6),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5)的另一端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喷出孔(6)为多个,多个所述供液喷出孔(6)均匀分布设置于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5)的侧面,多个所述供液喷出孔(6)均与所述供液二级增压管(5)内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包括混合增压锥形管(9)、混合雾化喷头(10),所述混合增压锥形管(9)的一端与所述供气二级增压锥形管(8)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混合增压锥形管(9)内为锥形结构,所述混合增压锥形管(9)的出口端内径小于入口端内径,所述混合增压锥形管(9)设置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内,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的一端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的另一端封闭,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的封闭端为锥形结构,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的封闭端边缘设置有混合雾化喷雾口(11),所述混合雾化喷雾口(11)为多个,多个所述混合雾化喷雾口(11)均匀分布设置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的封闭端外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之间通过喷头连接套管(12)可拆卸连接,所述喷头连接套管(12)的一端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的外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的端部设置有向外的凸缘,所述喷头连接套管(12)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内的凸缘,所述喷头连接套管(12)的一端套装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外,所述喷头连接套管(12)的凸缘与所述混合雾化喷头(10)的凸缘接触,所述喷头连接套管(12)的内螺纹与所述供气一级增压管(7)的外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包括增压供气组件、增压供液组件和混合增压喷雾组件,所述增压供气组件的排气端和所述增压供液组件的排液端同时与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混合增压喷雾组件的出料端为所述焙烧炉增压式雾化供料喷头的出料端,所述增压供气组件、增压供液组件和混合增压喷雾组件位于焙烧炉内,所述增压供气组件和所述增压供液组件的进料端位于焙烧炉外。本技术由气体和供液进行双增压,并将气体和液体混合后再增压雾化,从而提高雾化效果,且由于增压气体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堵塞,减少维护几率,提高焙烧效果和焙烧效率,此外,喷头便于拆卸、维护或更换,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远,苏宗华,王红梅,万文,刘超,严季春,黄燕,汪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益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5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