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器以及排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914506发布日期:2023-10-30 00:10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离器以及排残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隔离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离器以及排残方法。


背景技术:

1、现有的隔离器用于为无菌检查实验提供无菌环境,可较好地防止微生物污染待测样品,避免试验用品和辅助设备的污染,提高无菌检查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在使用前,需要采用杀菌剂对隔离器进行灭菌,之后再通过隔离器中的排风系统将杀菌剂排除干净。

3、由于现有的隔离器中,进风风机与排风风机处于一个舱体内,在排残过程(排出杀菌剂的过程)中,进风风机、排风风机、层流风机同时开启,造成气流紊乱,部分进入的新风来不及通过层流风机循环进入舱体内部,就通过排风风机排放掉,导致增加排残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器以及排残方法,以缩短排残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隔离器,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的进风舱、工作舱与回风舱,还包括与工作舱连通的排风舱;进风舱设置于工作舱顶部,工作舱用于放置待测样品,回风舱的一端连通于进风舱、另一端连通于工作舱的下部。还包括用于向进风舱内送入空气的进风风机、用于使排风舱内的空气排出的排风风机。部分空气能够在进风风机的作用下沿闭合回路进行循环;另一部分空气能够在排风风机的作用下从排风舱排出;回风舱与排风舱之间还通过可开启的回风管道连通,以使闭合回路中的空气能够进入排风舱。

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风舱、工作舱与回风舱连接形成闭合的回路,使得空气能够在该回路中进行循环。由于进风舱设置于工作舱的顶部、回风舱连接于进风舱的底部,空气在沿闭合回路进行循环的过程中,能够从进风舱的顶部到底部运动,以带走工作舱内更多的杀菌剂。设置于回风舱与排风舱之间的可开启的回风管道使得闭合回路中的空气能够进入排风舱,以使闭合回路中携带有杀菌剂的空气进入排风舱中。

4、上述技术方案中,排风风机能够使部分空气在闭合回路中进行循环,即,一直存在空气经过该闭合回路进行循环,有效改善了空气还未来得及带走隔离器中的杀菌剂就在排风风机的作用下被排出的情况,提高了空气的利用率,使得隔离器中的杀菌剂能够更快地被清除,提高了排残效率,缩短了排残时间。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层流风机以及设置于工作舱内的均流板,均流板将工作舱的内部分隔为上下分布的层流腔室与传递腔室,均流板分布有将传递腔室与层流腔室连通的第一通孔;层流风机设置于层流腔室内并且用于使进风舱内的空气吹向层流腔室的侧壁;传递腔室用于放置待测样品;传递腔室连通于回风舱与排风舱,层流腔室连通于进风舱。

6、上述技术方案中,层流腔室与传递腔室上下分布且通过均流板上的第一通孔连通。空气在层流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层流腔室后经过第一通孔进入传递腔室中,由于层流风机将空气吹向层流腔室的侧壁,而非是位于层流腔室底部的均流板,因此,能够使得空气在层流腔室中分布得更加均匀,进而使得层流腔室中的空气更加均匀地进入传递腔室。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在均流板上均匀分布,且第一通孔的直径在1.0~10mm范围内。

8、第一通孔的直径在1.0~10mm范围内,能够使得层流腔室中的空气在均流板所在的平面均匀地进入传递腔室中,以使传递腔室中的空气分布也更加均匀,进而有效地清理传递腔室中的杀菌剂。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递腔室内可拆卸地设置有承载板,承载板将传递腔室的内部分隔为位于上方的第一腔室以及位于下方的第二腔室;承载板上设置有供第一腔室内的气体进入第二腔室的第二通孔;排风舱与回风舱连通于第二腔室;承载板用于将待测样品承载于第一腔室。

10、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排风舱与回风舱连通于第二腔室,使得空气进入工作舱后,依次经过层流腔室、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能够对工作舱内残留的杀菌剂进行更好地清除。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沿承载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所在的边缘各设置有一列,第一侧边为承载板靠近回风舱与第二腔室连通位置的一侧,第二侧边与第一侧边为承载板中相对的两侧边。

12、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通孔设置于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所在的边缘,使得空气能够从承载板的边缘位置经过,以带走边缘位置的杀菌剂,减少排残过程中的死角位置,实现缩短排残时间、提高排残效率的目的。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风舱连通第二腔室在沿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且排风舱的第一端连通第二腔室的位置位于回风舱连通第二腔室的两位置之间,排风舱的第二端连接排风风机。

14、上述技术方案中,回风舱连通第二腔室在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排风舱相对于回风舱连通在第二腔室在第一侧边的中部位置,使得第二腔室中位于第一侧边两端的角落位置处的杀菌剂能够在沿闭合回路循环的空气的作用下被更好地清除,以减少排残过程中的死角位置、提高排残的效率。

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均一端位于第一侧边、另一端位于第二侧边,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将第二腔室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三腔室、第四腔室与第五腔室,第四腔室位于第三腔室与第五腔室之间,回风舱连通第三腔室与第五腔室,排风舱连通第四腔室。

16、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二腔室分隔为三个独立的腔室以与排风舱以及回风舱连通,能够减少沿闭合回路进行循环的空气以及直接从排风舱排出的空气之间的相互影响。

1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风舱为直管状结构件且数量为两个,两回风舱平行设置且上端连通进风舱的两端。

1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风风机连接有过滤装置,以对进入进风舱内的空气进行过滤。

19、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利用第一方面提供的隔离器进行排残的方法,包括:开启进风风机与排风风机,使进入工作舱内的部分空气沿闭合回路进行循环、使工作舱内的另一部分空气经排风舱与排风风机排出;间歇性地开启回风管道,以使闭合回路中的空气随排风舱中的空气经排风风机排出。



技术特征:

1.一种隔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的进风舱、工作舱与回风舱;以及与所述工作舱连通的排风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层流风机以及设置于所述工作舱内的均流板,所述均流板将所述工作舱的内部分隔为上下分布的层流腔室与传递腔室,所述均流板分布有将所述传递腔室与所述层流腔室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层流风机设置于所述层流腔室内并且用于使所述进风舱内的空气吹向所述层流腔室的侧壁;所述传递腔室用于放置待测样品;所述传递腔室连通于所述回风舱与所述排风舱,所述层流腔室连通于所述进风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均流板上均匀分布,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在1.0~10mm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腔室内可拆卸地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将所述传递腔室的内部分隔为位于上方的第一腔室以及位于下方的第二腔室;所述承载板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通孔;所述排风舱与所述回风舱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承载板用于将待测样品承载于所述第一腔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承载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所在的边缘各设置有一列,所述第一侧边为所述承载板靠近所述回风舱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位置的一侧,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为所述承载板中相对的两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舱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在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且所述排风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位置位于所述回风舱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两位置之间,所述排风舱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排风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均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边、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三腔室、第四腔室与第五腔室,所述第四腔室位于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五腔室之间,所述回风舱连通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五腔室,所述排风舱连通所述第四腔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舱为直管状结构件且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回风舱平行设置且上端连通所述进风舱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机连接有过滤装置,以对进入所述进风舱内的空气进行过滤。

10.一种排残方法,用于排出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隔离器内部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开启所述进风风机与排风风机,使进入所述工作舱内的部分空气沿所述闭合回路进行循环、使工作舱内的另一部分空气经所述排风舱与所述排风风机排出;间歇性地开启所述回风管道,以使所述闭合回路中的空气随排风舱中的空气经所述排风风机排出。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隔离器,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的进风舱、工作舱与回风舱,还包括与工作舱连通的排风舱;进风舱设置于工作舱顶部,工作舱用于放置待测样品,回风舱的一端连通于进风舱、另一端连通于工作舱的下部。还包括用于向进风舱内送入空气的进风风机、用于使排风舱内的空气排出的排风风机。部分空气能够在进风风机的作用下沿闭合回路进行循环;另一部分空气能够在排风风机的作用下从排风舱排出;回风舱与排风舱之间还通过可开启的回风管道连通,以使闭合回路中的空气能够进入排风舱。上述技术方案中,排风风机能够使部分空气在闭合回路中进行循环,提高了排残效率,缩短了排残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康帅,刘冰,曹子健,葛晓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正帆合泰(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