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恒湿试验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62974发布日期:2024-04-25 10:49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温恒湿试验箱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恒温恒湿试验箱,尤其是涉及一种恒温恒湿试验箱。


背景技术:

1、恒温恒湿试验箱由调温(加温、制冷)和增湿两部分组成。通过安装在箱体内顶部的旋转风扇,将空气排入箱体实现气体循环、平衡箱体内的温、湿度,由箱体内置的温、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至温、湿度控制器(微型信息处理器)进行编辑处理,下达调温调湿指令,通过空气加热单元、冷凝管以及水槽内加热蒸发单元的共同完成。

2、现有的恒温恒湿试验箱的试验区一般为固定的结构,不管大的产品或者小的产品放置于试验区时,均需要同等空间大小的冷气或热气能源,当试验的产品体积较小时,就容易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恒温恒湿试验箱。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恒温恒湿试验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恒温恒湿试验箱,包含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试验区,所述试验区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滑移件,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连接于所述滑移件,所述伸缩件带动所述滑移件沿所述试验区水平移动;两个所述滑移件之间水平设置有若干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可沿所述滑移件竖直移动,所述支撑件包含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周设置有第一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边框,所述第二边框朝向所述第一边框的一侧设置有一组滑轮,一组所述滑轮之间设置有滑动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下贴合,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方,当所述第一边框沿所述滑动槽滑动,所述第二边框插接于所述第一间隙中。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测试的产品放置于试验区中,根据产品的体积大小,可通过伸缩件推动左右滑移件来改变试验区的面积,滑移件在移动的过程中,分别带动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朝相对的方向收缩,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朝相对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边框在滑轮的作用下沿滑动槽滑动,同时第二边框插接于第一间隙中,由此缩短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连接长度,当支撑件的长度缩小后,利用两侧的滑移件形成的试验区空间,即可大幅度减小试验区的试验空间,便于体积较小的产品测试,期间能够有效的降低能源投入需求,不容易造成浪费;同理,当需要测试较大的产品时,滑移件再朝初始位置复位移动,即可同步增大支撑件的长度,以满足过程中测试需求,整体实用性强。

5、可选的,两个所述滑移件的底部为中空结构,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气流窗,所述滑移件位于所述气流窗的相对面设置有套筒,所述伸缩件位于所述套筒的上方。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滑移件底部为中空的结构,使得外部的热气或冷气连通于套筒上时,套筒与气流窗相通,就能够及时的为试验区提供想用的热气或冷气气源,过程设计合理,能够跟随这滑移件的移动随时供应能源。

7、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分布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分布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结构相同。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便于试验区气体流畅,同时便于上下层支撑件上的产品实现均匀的温湿度环境,测试过程更加精准。

9、可选的,两个所述滑移件相对的侧面上竖直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含固定块与连接条,所述连接条通过所述固定块连接于所述滑移件,所述连接条的左侧自上而下阵列分布有第一阶梯齿,右侧自上而下阵列分布有第二阶梯齿,所述第一阶梯齿与所述第二阶梯齿结构相同;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连接条的端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具有让位槽,所述连接条插接于所述让位槽内,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阶梯齿适配的第一连接件,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阶梯齿适配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结构相同。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设置的支撑架,用于固定支撑件,利用设置的第一阶梯齿与第二阶梯齿,使得支撑件可以通过左右摇摆的方式将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依次交替的抵接于不同高度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上,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依次摇摆抵接于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上时,能够控制支撑件沿连接条的竖直方向陆续提升,以改变上下相邻支撑件的间距,更好的满足不同产品的外形尺寸安放;同理,当需要将支撑件降低时,同样控制支撑件左右摇摆,并控制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依次交替的脱离与不同高度的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以此控制支撑件降低的过程,利用该结构,能够快速的调节各个支撑件的高度位置,不需要临时取出再找到相应的高度位置安装,过程方便快捷,有利于快速放置产品。

11、可选的,所述第一阶梯齿与所述第二阶梯齿均呈水平分布,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均呈“门”形,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铰接,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阶梯齿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铰接,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阶梯齿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阶梯齿与第二阶梯齿均呈水平分布,便于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抵接于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上时能够实现平稳的限位支撑,不易造成滑脱;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连接杆铰接,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连接杆铰接,便于控制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转动,更顺畅抵接于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上。

13、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含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与辊轴,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相互平行,且之间通过所述辊轴转动连接,所述辊轴抵接于所述第一阶梯齿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通过辊轴转动连接,辊轴抵接于第一阶梯齿上,便于控制第一连接件能够顺畅的抵接或脱离第一阶梯齿,过程摩擦力小,不会造成较大的阻碍。

15、可选的,所述连接条沿其竖直方向开设有移动槽,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让位槽内设置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插接于所述移动槽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开设的移动槽,限位销插接于移动槽内,使得支撑件在左右摇摆升起或降低时,整体运行稳定,不会脱离连接条。

17、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连接有拉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设置的拉簧,使得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在分别抵接于第一阶梯齿与第二阶梯齿上时,不容易造成滑脱,使得支撑件能够稳固的连接于连接条上,同时利用利用拉簧能够定位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间距,使得两者不会因铰接结构产生较大的旋转方向,能够有效的提升过程抵接效率。

19、可选的,所述连接条的顶部与所述箱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大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设置的第二间隙,便于将支撑件取出维护,同时为了满足更多产品的测试需求,能够将相应数量的支撑件通过第二间隙快速的安装于支撑架上,设计效果好。

21、可选的,所述箱体位于所述试验区的底部设置有导轨,所述滑移件滑接于所述导轨上,且与所述箱体充分贴合。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设置的导轨,使得滑移件过程更顺畅,同时滑移件在滑移的过程中,充分与箱体贴合,能够避免能源进入到试验区内时,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流失。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1.待测试的产品放置于试验区中,根据产品的体积大小,可通过伸缩件推动左右滑移件来改变试验区的面积,滑移件在移动的过程中,分别带动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朝相对的方向收缩,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朝相对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边框在滑轮的作用下沿滑动槽滑动,同时第二边框插接于第一间隙中,由此缩短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连接长度,当支撑件的长度缩小后,利用两侧的滑移件形成的试验区空间,即可大幅度减小试验区的试验空间,便于体积较小的产品测试,期间能够有效的降低能源投入需求,不容易造成浪费;同理,当需要测试较大的产品时,滑移件再朝初始位置复位移动,即可同步增大支撑件的长度,以满足过程中测试需求,整体实用性强,具有较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25、2.利用滑移件底部为中空的结构,使得外部的热气或冷气连通于套筒上时,套筒与气流窗相通,就能够及时的为试验区提供想用的热气或冷气气源,过程设计合理,能够跟随这滑移件的移动随时供应能源;

26、3.利用设置的支撑架,用于固定支撑件,利用设置的第一阶梯齿与第二阶梯齿,使得支撑件可以通过左右摇摆的方式将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依次交替的抵接于不同高度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上,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依次摇摆抵接于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上时,能够控制支撑件沿连接条的竖直方向陆续提升,以改变上下相邻支撑件的间距,更好的满足不同产品的外形尺寸安放;同理,当需要将支撑件降低时,同样控制支撑件左右摇摆,并控制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依次交替的脱离与不同高度的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以此控制支撑件降低的过程,利用该结构,能够快速的调节各个支撑件的高度位置,不需要临时取出再找到相应的高度位置安装,过程方便快捷,有利于快速放置产品;

27、4.第一阶梯齿与第二阶梯齿均呈水平分布,便于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抵接于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上时能够实现平稳的限位支撑,不易造成滑脱;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连接杆铰接,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连接杆铰接,便于控制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转动,更顺畅抵接于第一阶梯齿或第二阶梯齿上;

28、5.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通过辊轴转动连接,辊轴抵接于第一阶梯齿上,便于控制第一连接件能够顺畅的抵接或脱离第一阶梯齿,过程摩擦力小,不会造成较大的阻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