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检测装置及涂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45029发布日期:2024-01-06 23:29阅读:23来源:国知局
涂布检测装置及涂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视觉检测,具体涉及一种涂布检测装置及涂布系统。


背景技术:

1、涂布是指将糊状聚合物、熔融态聚合物或聚合物溶液涂布于纸、布、塑料薄膜上制得复合材料(膜)的方法。例如在对锂电池极片进行涂布时,主要目的是将稳定性好、粘度好、流动性好的浆料均匀地涂覆在正负极流体上。极片涂布对锂电池的电池容量、一致性、安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2、涂布过程中一般包括有涂布效果检测工序,涂布效果检测工序是涂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相关技术中,涂布效果检测装置包括:主支架以及装配于主支架上的过辊支架、过辊、光源组件、相机支架以及相机组件。过辊支架用于安装过辊,过辊用于传输料带,光源组件用于对料带进行打光。在料带的两面分别装配有相机组件对料带进行效果检测,相机组件安装于相机支架上。每个相机组件一般包括两个相机,两个相机通过调试能够对料带的整个宽度进行检测。

3、但是,这种涂布效果检测装置现场安装工作量大,需要的现场安装人员数量多。并且,需要对相机组件进行图像调试和相机标定,调试工作量大,对现场安装调试人员技能要求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涂布检测装置及涂布系统,可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涂布效果检测装置现场安装工作量大、需要现场安装人员数量多、调试工作量大、对现场安装调试人员技能要求高的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涂布检测装置,包括:主支架以及装配于所述主支架上的两组检测组件,每组检测组件包括:一个微距相机以及过辊,所述过辊用于传输料带,两组所述检测组件分别用于检测所述料带的相对的两面,每组所述检测组件中微距相机对应所述过辊设置,且所述微距相机的观测视野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相对应的所述过辊的宽度。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涂布检测装置,将微距相机应用于对被检测物料的料带进行检测,由于微距相机需要与料带靠近,微距相机可直接架设在主支架上,可省去相机支架的安装,同时,也可省去光源组件的安装,继而可减少走线的排布,另外,由于检测组件装配紧凑,还可减少涂布检测装置的占用空间。涂布检测装置包括两组检测组件,每组检测组件包括一个微距相机以及过辊,微距相机对应过辊设置,且微距相机的观测视野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相对应的过辊的宽度,可适用于多种宽度的料带的检测,并且,可减少对微距相机的调节与调试,从而减少现场安装工作量以及现场安装人员,另外还可降低对现场安装调试人员的技能要求。

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距相机两端分别设置有调节机构 ,位于所述微距相机两端的调节机构用于将所述微距相机的两端调节至距相对应的所述过辊具有相同的距离、相同的高度以及相同的倾角。如此,可保证整个微距相机具有对料带的理想观测视野线。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接组件以及底座,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微距相机的端面连接,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上,所述连接组件在所述底座上滑动设置,且所述连接组件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微距相机相对应的所述过辊的轴向,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组件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一刻度,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组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第一指针,所述第一指针与所述第一刻度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指针与所述第一刻度用于指示所述连接组件在所述底座上的滑动距离。

6、根据第一指针与第一刻度,可以无需特定的技能要求便可将微距相机的两端调节至距过辊具有相同的距离以使整个微距相机距过辊具有相同的距离,从而保证微距相机对料带的最佳观测视野,可进一步降低对现场安装人员的技能要求。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涂布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螺栓,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组件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连接线平行于所述连接组件的滑动方向,所述第一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

8、拧动第一螺栓可实现连接组件带动微距相机靠近或者远离过辊,实现微距相机位置的轻松调节。另外,当不拧动第一螺栓时,第一螺栓还可固定连接组件与底座使连接组件与底座之间保证固定位置。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组件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微距相机相对应的所述过辊的轴向,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组件中另一者上开设有滑道,所述滑轨与所述滑道配合设置。

10、滑轨与滑道的配合可减少连接组件在底座上的滑动摩擦力,防止连接组件在滑动时卡死,另外,还能使连接组件带动微距相机朝特定的方向移动,以保证将微距相机调节至对料带具有最佳观测视角。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微距相机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底座上滑动设置,所述微距相机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刻度,所述微距相机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第二指针,所述第二指针与所述第二刻度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指针与所述第二刻度用于指示所述微距相机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转动角度。

12、根据第二指针与第二刻度,可以无需特定的技能要求便可将微距相机的两端调节至对过辊具有相同的倾角以使整个微距相机对过辊具有相同的倾角,从而保证微距相机对料带的最佳观测视野,可进一步降低对现场安装人员的技能要求。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涂布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螺栓,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二螺栓穿设于所述固定孔并与微距相机连接。

14、当微距相机对过辊的倾角设置好之后,可以将第二螺栓插入固定孔并与微距相机连接,拧紧第二螺栓使微距相机与第一连接件之间具有足够大的摩擦力便可阻止微距相机相对第一连接件的转动,从而固定第一连接件与微距相机。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孔呈弧形,所述第二螺栓在所述固定孔中滑动设置。

16、当需要对微距相机进行倾角设置时,可以稍微拧松第二螺栓,再转动微距相机,此时,第二螺栓可在弧形固定孔中滑动,当微距相机倾角设置好之后,再拧紧第二螺栓固定微距相机与第一连接件。如此,无需拆卸第二螺栓,防止第二螺栓丢失。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在第二连接件上滑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三刻度,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第三指针,所述第三指针与所述第三刻度对应设置,所述第三指针与所述第三刻度用于指示所述微距相机相对于所述底座的垂直移动距离。

18、根据第三指针与第三刻度,可以无需特定的技能要求便可将微距相机的两端调节至过辊具有相同的高度以使整个微距相机对于过辊具有相同的高度,从而保证微距相机对料带的最佳观测视野,可进一步降低对现场安装人员的技能要求。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涂布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螺栓,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四连接孔的中心连线垂直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三螺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四连接孔。

20、拧动第三螺栓可实现第一连接件带动微距相机在高度方向上的调节。另外 ,当不拧动第三螺栓时,第三螺栓还可固定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使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保证固定位置。

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支架具有自下而上平行且层叠设置的第一台面与第二台面,两组所述检测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面与所述第二台面,两组所述检测组件中的所述过辊错开设置,且两组所述检测组件中的所述过辊的竖直切面在同一铅垂面上。

22、两个过辊错开设置,可方便两个微距相机对应料带的两面进行装配。两个过辊的竖直切面在同一铅锤面上,可防止料带对微距相机的位置有干涉的情况发生,还可使整个涂布检测装置更加紧凑,减少涂布检测装置的空间占用。

2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台面上开设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用于避让所述料带。

2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涂布检测装置还包括:编码器组件,所述编码器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编码器组件用于提供触发所述微距相机工作的信号。

2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涂布检测装置还包括:过辊支架,所述过辊支架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上,所述过辊设置于所述过辊支架上。

26、过辊支架可对过辊进行支撑与固定,保证过辊工作时的稳定性。

2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涂布检测装置还包括:固定脚,所述固定脚设置于所述主支架底部,所述固定脚用于将所述主支架固定于目标物上。

28、在涂布检测装置工作时,难免会发生振动,固定脚可将主支架固定于目标物上,减小涂布检测装置的抖动,并减小振动异响。

29、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涂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涂布装置、烘箱装置、物料回收装置以及上所述的涂布检测装置,所述涂布检测装置介于所述涂布装置与所述物料回收装置之间。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涂布系统,其中,涂布检测装置将微距相机应用于对被检测物料的料带进行检测,由于微距相机需要与料带靠近,微距相机可直接架设在主支架上,可省去相机支架的安装,同时,也可省去光源组件的安装,继而可减少走线的排布,另外,由于检测组件装配紧凑,还可减少涂布检测装置的占用空间。涂布检测装置包括两组检测组件,每组检测组件包括一个微距相机以及过辊,微距相机对应过辊设置,且微距相机的观测视野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相对应的过辊的宽度,可适用于多种宽度的料带的检测,并且,可减少对微距相机的调节与调试,从而减少现场安装工作量以及现场安装人员,另外还可降低对现场安装调试人员的技能要求。

31、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