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14580发布日期:2023-10-14 09:42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吸收塔设备,具体为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


背景技术:

1、目前vocs达标排放处理的现状却仍乱象丛生;在对尾气处理时,经常用到吸收塔,然而目前的吸收塔对vocs废气及臭气浓度去除率比较低,运行费用高、工序比较复杂,操作不便,不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水箱、加水管、第一水管、水泵、安装管、喷头和加热板的配合,便于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生成小分子团水,并喷洒在塔体内的废气上,通过小分子团水的特性对废气进行处理,对vocs废气及臭气浓度去除率高,运行费用低、工序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稳定。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包括底板、塔体、排气管、排污管、水箱、加水管、第一水管、水泵、安装管、喷头、螺旋管、通孔、加热板和进气管,所述底板的顶端外壁上安装有塔体,所述塔体的顶端外壁上贯通固定有排气管,所述塔体的底部一侧上贯通连接固定有排污管,所述底板位于塔体一侧的顶端外壁上固定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板,所述水箱的顶端外壁上贯穿安装有第一水管,且第一水管的底端延伸到水箱的底部,所述第一水管位于塔体内的一端上贯通连接有安装管,所述安装管的底端外壁上连通有多个喷头,所述水箱的顶端外壁上对应第一水管安装有水泵,且水泵与第一水管连通,所述塔体位于喷头下方的内壁上安装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底端外壁上贯通开设有通孔,所述塔体的一侧外壁上对应螺旋管固定有进气管,且进气管与螺旋管连通,所述水箱的顶端一侧上贯通固定有加水管。

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塔体位于排气管一侧的顶端外壁上贯通固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和进气管的一端上连接有法兰。

5、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气管、连接管和排污管的外壁上安装有电磁阀门。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箱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观察窗。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塔体位于安装管上方的外壁上安装有多个填料层。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水箱、加水管、第一水管、水泵、安装管、喷头和加热板的配合,便于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生成小分子团水,并喷洒在塔体内的废气上,通过小分子团水的特性对废气进行处理,对vocs废气及臭气浓度去除率高,运行费用低、工序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稳定,设置的连接管、进气管和法兰的配合,便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塔体进行连接,便于串联使用,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塔体、排气管、排污管、水箱、加水管、第一水管、水泵、安装管、喷头、螺旋管、通孔、加热板和进气管,所述底板的顶端外壁上安装有塔体,所述塔体的顶端外壁上贯通固定有排气管,所述塔体的底部一侧上贯通连接固定有排污管,所述底板位于塔体一侧的顶端外壁上固定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板,所述水箱的顶端外壁上贯穿安装有第一水管,且第一水管的底端延伸到水箱的底部,所述第一水管位于塔体内的一端上贯通连接有安装管,所述安装管的底端外壁上连通有多个喷头,所述水箱的顶端外壁上对应第一水管安装有水泵,且水泵与第一水管连通,所述塔体位于喷头下方的内壁上安装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底端外壁上贯通开设有通孔,所述塔体的一侧外壁上对应螺旋管固定有进气管,且进气管与螺旋管连通,所述水箱的顶端一侧上贯通固定有加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位于排气管一侧的顶端外壁上贯通固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和进气管的一端上连接有法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连接管和排污管的外壁上安装有电磁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观察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位于安装管上方的外壁上安装有多个填料层。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尾气的吸收塔,包括底板、塔体、排气管、排污管、水箱、加水管、第一水管、水泵、安装管、喷头、螺旋管、通孔、加热板和进气管,底板的顶端外壁上安装有塔体,塔体的顶端外壁上贯通固定有排气管,塔体的底部一侧上贯通连接固定有排污管,底板位于塔体一侧的顶端外壁上固定有水箱,水箱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板,水箱的顶端外壁上贯穿安装有第一水管;本技术设置的水箱、加水管、第一水管、水泵、安装管、喷头和加热板的配合,便于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生成小分子团水,并喷洒在塔体内的废气上,通过小分子团水的特性对废气进行处理,对VOCs废气及臭气浓度去除率高,运行费用低、工序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张安荣,刘凯,李文杰,庞盼盼,魏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华制药(寿光)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