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

文档序号:36757557发布日期:2024-01-23 10:43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

本技术属于排放尾气净化,具体涉及一种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1、针对再生铝生产行业而言,其二噁英的产生是由于废物的不完全燃烧造成的,其控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做好二噁英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二是如何实现二噁英从气态转移到固态。

2、常规采用的活性炭吸附技术仅能实现二噁英从气相到固相的转变,而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二噁英的破坏分解,另外活性炭吸附所产生的含二噁英的固体废物还必须面临着高昂或者难以实现的安全处置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原有炭吸附技术的用量大、净化弱、处置慢、监管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环保功能材料+材料再生体系,结合功率脉冲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环保功能材料,实现高效断键分解和和环保功能材料的靶向吸附相结合。本实用新型基于再生铝生产行业的特点,针对目前撬装装置进行适当的改造,针对冷凝(冷冻机组)设备、高能等离子体设备、氧化触媒床等进行优化改造。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除尘器、氧化触媒床、冷凝设备、高压窄脉冲电源、高能等离子体设备以及附属设备;

3、所述除尘器用于对尾气中的大颗粒物、粉尘进行初步净化;

4、所述氧化触媒床用于对初步净化的尾气进行氧化作用;

5、所述冷凝设备用于去除尾气中的水分,对尾气进行降温;

6、所述高压窄脉冲电源用于产生脉冲电压,基于所述脉冲电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

7、所述高能等离子体设备用于对尾气中污染物进行高效氧化;

8、所述附属设备用于检测尾气中的污染物。

9、可选地,所述氧化触媒床采用陶瓷纳米材料对初步净化的尾气进行氧化。

10、可选地,所述高能等离子体设备包括:高能反应器和双介质阻挡放电设备;

11、所述高能反应器用于对污染物进行处理;

12、所述双介质阻挡放电设备用于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

13、可选地,所述高压窄脉冲电源输出参数为35kv/12kw。

14、可选地,所述高能反应器又两组可对比低温等离子体单元组成,其参数为35kv/1000hz。

15、可选地,所述双介质阻挡放电设备结构参数为20kv/8kw。

16、可选地,所述附属设备包括:风机、流量计、压力表、温度计、湿度计。

17、可选地,系统还包括有进/出气接口,所述进/出接口与系统筒体通过法兰接口连接,分别位于系统的首端与尾端。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9、本实用新型替代传统的活性炭吸附技术,解决了活性炭用量大、净化弱、处置慢、监管难等问题,可实现再生铝生产过程烟气中二噁英的深度净化。



技术特征:

1.一种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除尘器、氧化触媒床、冷凝设备、高压窄脉冲电源、高能等离子体设备以及附属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触媒床采用陶瓷纳米材料对初步净化的尾气进行氧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能等离子体设备包括:高能反应器和双介质阻挡放电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窄脉冲电源输出参数为35kv/12kw。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能反应器又两组可对比低温等离子体单元组成,其参数为35kv/1000hz。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介质阻挡放电设备结构参数为20kv/8kw。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属设备包括:风机、流量计、压力表、温度计、湿度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还包括有进/出气接口,所述进/出接口与系统筒体通过法兰接口连接,分别位于系统的首端与尾端。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再生铝生产过程中尾气净化系统,包括:除尘器、氧化触媒床、冷凝设备、高压窄脉冲电源、高能等离子体设备以及附属设备;所述除尘器用于对尾气中的大颗粒物、粉尘进行初步净化;所述氧化触媒床用于对初步净化的尾气进行氧化作用;所述冷凝设备用于去除尾气中的水分,对尾气进行降温;所述高压窄脉冲电源用于产生脉冲电压,基于所述脉冲电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所述高能等离子体设备用于对尾气中污染物进行高效氧化;所述附属设备用于检测尾气中的污染物。本技术替代传统的活性炭吸附技术,解决了活性炭用量大、净化弱、处置慢、监管难等问题,可实现再生铝生产过程烟气中二噁英的深度净化。

技术研发人员:陈扬,王通哲,冯钦忠,刘俐媛,周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313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