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62173发布日期:2023-12-30 06:52阅读:17来源:国知局
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脱水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1、在洗煤过程中,一般采用重选法进行洗煤处理,需要使用水作为介质,经过重选法的煤粉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后才能进一步使用,因此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是一种重要的矿山装置,在现有的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中,一般使用板式压滤装置,由于板式压滤装置对煤泥浆是间断性的脱水处理,从而影响了对煤泥浆的脱水效率,

2、对于浆料脱水有一种方法为带式压滤,使浆料在两个相互运动的输送带之间进行运动,通过位于下部的输送带对浆料的进行脱水处理,由于位于下部的输送带处于水平状态,浆料中的水只能通过重力和位于上部的输送带对浆料产生的表面作用力进行流出,现在还没有一种带式压滤应用在煤泥浆的脱水上,

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煤泥浆进行段过程的自重漏水和段过程的渗透漏水式连续脱水的技术特征,对一般使用板式压滤装置并且板式压滤装置对煤泥浆是间断性的脱水处理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

4、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基于申请人于2023年3月12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

2、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因此提高了对煤泥浆的脱水效率。

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具有进料段部和压滤段部的输送带、用于使输送带进行转动的驱动动力源装置、设置在驱动动力源装置上的排水盘、设置在排水盘上的垮架、设置在垮架与进料段部之间的输浆管、设置在垮架与压滤段部之间的板压部件。

4、由于设计了输送带、驱动动力源装置、排水盘、垮架、输浆管和板压部件,通过输送带和驱动动力源装置,实现了对煤泥浆进行段过程脱水处理,通过排水盘,实现了对压滤水进行排放,通过垮架,实现了对输浆管和板压部件的支撑,通过输浆管,实现了对输送带进行煤泥浆给料,通过板压部件,实现了对位于压滤段部上的煤泥进行压滤脱水,实现了对煤泥浆进行段过程的自重漏水和段过程的渗透漏水式连续脱水,解决了对一般使用板式压滤装置并且板式压滤装置对煤泥浆是间断性的脱水处理的技术问题,因此提高了对煤泥浆的脱水效率。

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对煤泥浆进行段过程的自重漏水和段过程的渗透漏水式连续脱水的方式把输送带、驱动动力源装置、排水盘、垮架、输浆管和板压部件相互联接。

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对煤泥浆进行段过程脱水处理的方式把输送带和驱动动力源装置与排水盘、垮架、输浆管和板压部件联接。

7、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驱动动力源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内支撑圈、动力轮、支撑架和滚珠。

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板压部件设置为包含有压板、横移伸缩缸和压力伸缩缸。

9、以上五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凸显了对煤泥浆进行段过程的自重漏水和段过程的渗透漏水式连续脱水的技术特征,引入了在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应用。

1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输送带与垮架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挡板、第一角度伸缩缸和第二角度伸缩缸。

11、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扩展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1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内支撑圈上分别设置有输送带和排水盘,在输送带与内支撑圈之间设置有滚珠并且在排水盘与内支撑圈之间设置有支撑架,在支撑架与输送带之间设置有动力轮并且垮架设置在排水盘上,在垮架与输送带之间设置有输浆管并且在输送带上分别设置有压板和挡板,在垮架上设置有横移伸缩缸并且在横移伸缩缸与压板之间设置有压力伸缩缸,在挡板与垮架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角度伸缩缸和第二角度伸缩缸。

13、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输送带、内支撑圈、动力轮、排水盘、支撑架、垮架、压板、横移伸缩缸、压力伸缩缸、滚珠、输浆管、挡板、第一角度伸缩缸和第二角度伸缩缸,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1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输送带设置为包含有带部、摩擦带部、第一直条部和第二直条部并且在带部上分别设置有透漏孔体,带部的横部内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摩擦带部联接并且带部的其中一个斜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直条部联接,带部的其中另一个斜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直条部联接并且带部的上端部的其中一侧部设置有进料段部,带部的上端部的其中另一侧部设置有压滤段部并且摩擦带部设置为与动力轮接触式联接,第一直条部和第二直条部分别设置为与内支撑圈嵌入式联接并且带部的斜部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内支撑圈接触式联接,带部的横部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滚珠接触式联接,进料段部分别设置为与输浆管和挡板容纳式联接并且压滤段部设置为与压板容纳式联接,带部设置为具有︺字形截面的橡胶环带状体并且摩擦带部设置为石棉及无石棉橡胶铜丝制动带,第一直条部和第二直条部分别设置为具有矩形截面的橡胶环带并且透漏孔体设置为孔状体,透漏孔体设置为沿带部的横部和带部的斜部间隔排列分布并且进料段部和压滤段部设置为呈v字形分布。

15、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煤泥浆进行分段脱水处理,实现了对煤泥浆进行无压状态下进行漏水,实现了对煤泥浆进行有压状态下进行渗水,

1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排水盘设置为u字形斗状体并且排水盘设置为与内支撑圈贯串式联接,排水盘的外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架联接并且排水盘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垮架联接。

17、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内置排水部件设置。

18、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垮架设置为开字形架状体并且垮架的竖部下端头设置为与排水盘联接,垮架的下横部分别设置为与横移伸缩缸和第二角度伸缩缸联接并且垮架的上横部分别设置为与输浆管和第一角度伸缩缸联接。

19、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上置支撑部件设置。

2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输浆管设置为管状体并且输浆管设置为与垮架联接,输浆管的内端口部设置为与输送带相对应分布。

21、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煤泥浆进行管输送注料。

2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内支撑圈的圈部上设置有排水孔体并且在圈部的其中一个斜部上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一容纳槽体,在圈部的其中另一个斜部上端端面部设置有第二容纳槽体并且圈部的上端其中一个侧部设置为第一支撑段部,圈部的上端其中另一个侧部设置为第二支撑段部并且圈部的横部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滚珠转动式联接,圈部的斜部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输送带接触式联接并且第一容纳槽体和第二容纳槽体分别设置为与输送带容纳式联接,第一支撑段部和第二支撑段部分别设置为与输送带相对应分布并且圈部的横部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架联接,圈部设置为具有︺字形截面的环带状体并且第一容纳槽体和第二容纳槽体分别设置为匚字形槽状体,排水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并且排水孔体设置为沿圈部的横部和圈部的斜部间隔排列分布,第一支撑段部和第二支撑段部设置为呈v字形分布。

23、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输送带进行内端面环绕支撑,提高了输送带的转动稳定性能。

2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动力轮设置为中字形轮状体并且动力轮的周边侧面部设置为与输送带接触式联接,位于动力轮的中间轴设置为与支撑架转动式联接并且位于动力轮的中间轴设置为通过链传动装置与电机端轴联接。

2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支撑架设置为架状体并且位于排水盘和内支撑圈之间的支撑架的枝干部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排水盘联接,位于排水盘和内支撑圈之间的支撑架的枝干部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内支撑圈联接并且位于动力轮上的支撑架的枝干部设置为与动力轮转动式联接,支撑架的支腿枝干部设置在地基面上。

26、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输送带进行摩擦作用力产生驱动转动。

27、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滚珠设置为圆球体并且滚珠的内端部设置为与内支撑圈嵌入式联接,滚珠的外端部设置为与输送带接触式联接。

28、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输送带进行滚支撑,提高了输送带的运动性能。

29、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压板设置为块状体并且压板设置为与输送带沉入式联接,压板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力伸缩缸联接。

3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横移伸缩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横移伸缩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垮架联接,横移伸缩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压力伸缩缸联接。

3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压力伸缩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压力伸缩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压板联接,压力伸缩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横移伸缩缸联接。

32、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煤泥进行有压作用过滤。

3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挡板设置为片状体并且挡板设置为与输送带沉入式联接,挡板的外端端面上部设置为与第一角度伸缩缸联接并且挡板的外端端面下部设置为与第二角度伸缩缸联接。

3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角度伸缩缸和第二角度伸缩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第一角度伸缩缸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角度伸缩缸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垮架联接,第一角度伸缩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角度伸缩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挡板联接。

35、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煤泥浆进行斗体储存,加速了煤泥浆的漏水处理。

36、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输送带与内支撑圈、动力轮、排水盘、支撑架、垮架、压板、横移伸缩缸、压力伸缩缸和输浆管设置为按照输送状态和脱水状态集成的方式分布并且输送带、内支撑圈、动力轮、排水盘、支撑架、垮架、压板、横移伸缩缸、压力伸缩缸和输浆管与滚珠设置为按照滚动支撑的方式分布,输送带、内支撑圈、动力轮、排水盘、支撑架、垮架、压板、横移伸缩缸、压力伸缩缸和输浆管与挡板、第一角度伸缩缸和第二角度伸缩缸设置为按照喇叭口储存的方式分布。

37、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多个动力轮设置为沿带部的下部轮廓线间隔排列分布,一个压板、一个横移伸缩缸和一个压力伸缩缸设置为组成一组下压部件,多组下压部件设置为设置为沿压滤段部间隔排列分布,多个滚珠设置在带部与圈部联接,圈部设置为与带部联接,第一容纳槽体设置为与第一直条部联接,第二容纳槽体设置为与第二直条部联接,第一支撑段部设置为与进料段部相对应分布,第二支撑段部设置为与压滤段部相对应分布。

38、在本技术方案中,输送带、排水盘、垮架和输浆管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内支撑圈、动力轮、支撑架、压板、横移伸缩缸、压力伸缩缸、滚珠、挡板、第一角度伸缩缸和第二角度伸缩缸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带部、摩擦带部、第一直条部、第二直条部、透漏孔体、进料段部、压滤段部、圈部、第一容纳槽体、第二容纳槽体、排水孔体、第一支撑段部和第二支撑段部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39、在本技术方案中,对煤泥浆进行段过程的自重漏水和段过程的渗透漏水式连续脱水的输送带、驱动动力源装置、排水盘、垮架、输浆管和板压部件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煤泥浆的脱水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