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1204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电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静用效应从空气中分离弥散带电颗粒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静电集尘装置。
请参阅

图11所示,习用的静电集尘装置具有一使空气中油粒子带电荷的电离部61,在该电离部61的后方设有由多块垂直平板构成的集尘部62,并且在各集尘部62的二侧面,分别设有以马达63驱动且借由螺杆64带动的刮刀65上、下移动,以刮除集尘部62上所吸附的油垢。由于该集尘部62是由多块平板组成,以形成吸附油粒子的区域,故,在集尘部62前方须设置电离部61使通过该电离部61的油粒子带有电荷。但是增加电离部61的设置,却也增加了制造的成本。
如图12所示,为另一种习用的静电集尘装置,其具有以多块圆板组成且以一轴71带动的集尘部72,并于各集尘板721的二侧边分别设有刮刀73。由于此种静电集尘装置亦须在集尘部72的前方设有电离部74,故,其亦有增加设备成本的缺点。
更重要的是,上述二种装置如装设于一左、右二端通空的壳体中,将容易造成上、下二端有部分空间被未电离的油粒子通过,而无法彻底吸附油粒子。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习用产品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静电集尘装置,其具有多个带有负电荷的管子设于一壳体中,并于各管子中分别穿伸一带正电荷的带动构件,该带动构件被一驱动机构驱动,且带动一刮刀以清除管子内壁所吸附的油垢,由于带动构件可带动刮刀,且亦带有正电荷,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集尘装置,其借助油烟必须全部通过管子,而可吸附全部油粒子,从而可达到彻底清除油垢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静电集尘装置,其设于一排油烟装置的壳体中,其设有多根管子,该等管子带有负电荷,各管子中分别穿伸一带正电荷的带动构件,该带动构件可使空气中的油粒子带有正电荷,以供管子吸附,上述带动构件是与一驱动机构连接,而由该驱动机构驱动,该带动构件又与一刮刀连接,而可带动一刮刀在管子中轴向移动以刮除管子内壁所吸附的油垢。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上述的壳体位于管子的二端位置以一挡板堵住管子以外部分,该壳体一端设有一清洗槽,该清洗槽的一侧具有多个喷嘴,该等喷嘴分别对准下降至最低位置的刮刀,并可喷出由一泵送出的清洗液。上述的管子的相对二侧分别具有一内凹的导引部,且该多个导引部的二端分别连接一与其具有同一内侧面的导引杆,该刮刀的相对二侧分别亦具有一凹槽,该二凹槽分别被一导引部卡住。上述的带动构件是一穿伸管子的螺杆,该螺杆的二端分别伸出管子的二端,且定位于管子的轴线上,其一端被一马达带动旋转,该带动构件亦可是一穿伸壳体的钢索。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位于排油烟装置的配置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构件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吸附油烟粒子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清洁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一种习用静电集尘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另一种习用静电集尘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请参阅图1-图6,图中所示为本发明所选用的第一实施例,其是设于厨房的排油烟装置1中,该排油烟装置1具有一设于炉台(图中未示)上方的集风罩12,集风罩12连结一壳体13,壳体13二端通空,具有二转弯部131、132,且第一转弯部131具有一不在油烟流动路径上的清洗槽38,而壳体13的末端则设有一抽风机2。壳体13二转弯部131、132之间设有一静电集尘装置3,该静电集尘装置3具有多根金属制成的圆形管子31,该壳体13位于管子31的二端位置以一挡板32堵住管子31以外部分,以使壳体13中除管子31外,其他部分呈密闭状态。管子31的相对二侧分别具有一内凹的导引部311,多个导引部311的二端则分别连接一与其具有同一内侧面的导引杆312。上述管子31内穿伸一螺杆33,螺杆33二端分别伸出管子31的二端,且被定位于管子31的轴线上,该螺杆33是带动一螺设于其上的刮刀34往复移动,且使刀刃贴靠于管子31内壁。该刮刀34的相对二侧分别具有一凹槽341,该凹槽341被导引部311卡住。多数螺杆33的同一端分别具有一被动齿轮35,这些被动齿轮35被同一主动齿轮36传动,而主动齿轮36则被一马达37所驱动。螺杆33另一端延伸至清洗槽38中,清洗槽38的一侧具有多个喷嘴381,这些喷嘴381分别对准下降至最低位置的各刮刀34,并可喷出由一泵39送出的清洗液。
使用时,先将本发明组装于壳体13中,上述马达37、主动齿轮36及被动齿轮35则设于壳体13第二转弯部132的外侧。由于排油烟装置1是设于厨房中,故其所排放的油烟中具有相当多的油粒子,在使用时,上述螺杆33接引正电极,使其带有正电荷,而管子31接引负电极,使其带有负电荷。当油烟被抽风机2的吸力吸引时,油烟经由集烟罩12的收集,进入壳体13,并进入管子31中。由于螺杆33带有正电荷,当油粒子通过螺杆33时,会使得油粒子带有正电荷,根据异性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上述已带有正电荷的油粒子在管子31中继续运动时,即会被带有负电荷的管子31所吸引,且附着在管子31的内壁,以使通过管子31的油烟变成干净的空气。
使用一段时间后,附着在管子31内壁的油粒子会形成一层油垢,此油垢将会使管子31吸附油粒子的能力降低,因此,必需进行清除油垢的动作。
清除油垢时,先将连接螺杆33与管子31的电源关闭,再将马达37的电源打开,该马达37即可带动主动齿轮36转动,主动齿轮36又会带动被动齿轮35转动,此主动齿轮36及被动齿轮35即可驱动螺杆33。螺杆33转动时,由于刮刀34的凹槽341被管子31的导引部311阻挡,故其不会转动,而开始往另一端移动,如此,刮刀34即可进入管子31,并开始刮除管子31内的油垢(如图5所示)。待刮刀34通过管子31后,管子31内壁内即已被刮除干净,而且油垢会被刮刀34带出,此时,将泵39起动,并使清洗液由喷嘴381喷向刮刀34进行清洗(如图6所示)。清洗完毕后,即可将流入清洗槽38中的清洗液泄放。最后,使刮刀34回到原位,以进行下一次的使用。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在排油烟过程中,可有效将油烟中油粒子吸附,且不致使其附着于抽风机2内,壳体13中的油垢附着量亦会减少甚多,故对于排油烟装置1的清洁有相当的助益。另外,排放出的空气已不含有油粒子,对于环保亦有相当的助益。当然,最重要的是上述螺杆33具有带动刮刀34移动以进行刮除油垢的功能,且本身带有正电荷,使进入静电集尘装置3的油粒子带有电荷,如此,该螺杆33即具有习用静电集尘装置的电离部功能,故可降低设备的成本。
请参阅图7至图9,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亦可应用于矩形断面的壳体41,在该壳体41的一段内部设有多根亦呈矩形断面的管子42,且该管子42的二端连接有多根导引杆43。上述多根管子42中分别设有一可往复移动的刮刀44,该刮刀44是被一呈封闭环带状且被一第一马达46驱动的钢索45所带动。而壳体41内的一端设有一以第二马达47驱动的刷子48,值得一提的是,此例的壳体41在管子42二端并不设有第一实施例的二转弯部。
在清除油垢时,马达46的转动使钢索44移动,并带动刮刀44刮除管子42内油垢,当刮刀44移动至刷子48处,第二马达47即驱动刷子48,以进行清洁刮刀44的动作。由于导引杆43可导引刮刀44而不致偏转,使该刮刀44在退回原位时,该刮刀44仍可顺利进入管子42中。
请参阅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是将第一实施例的螺杆33一端的被动齿轮51改为由蜗杆52带动,该蜗杆52又被设于壳体53一侧的马达54所带动;由于该蜗杆52可同时传动多个被动齿轮51,故其可有效的使螺杆33转动,亦可节省使用的空间。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中,亦可使管子带正电荷,而上述螺杆带负电荷。
权利要求
1.一种静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设于一排油烟装置的壳体中,其设有多根管子,该等管子带有负电荷,各管子中分别穿伸一带正电荷的带动构件,该带动构件可使空气中的油粒子带有正电荷,以供管子吸附,上述带动构件是与一驱动机构连接,而由该驱动机构驱动,该带动构件又与一刮刀连接,而可带动一刮刀在管子中轴向移动以刮除管子内壁所吸附的油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位于管子的二端位置以一挡板堵住管子以外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子的相对二侧分别具有一内凹的导引部,且该多个导引部的二端分别连接一与其具有同一内侧面的导引杆,该刮刀的相对二侧分别亦具有一凹槽,该二凹槽分别被一导引部卡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动构件是一穿伸管子的螺杆,该螺杆的二端分别伸出管子的二端,且定位于管子的轴线上,其一端被一马达带动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一端设有一清洗槽,该清洗槽的一侧具有多个喷嘴,该等喷嘴分别对准下降至最低位置的刮刀,并可喷出由一泵送出的清洗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动构件是一穿伸壳体的钢索。
全文摘要
一种静电集尘装置,其设于排油烟装置的壳体中,设有多根管子,管子带有负电荷,管子中穿伸一带正电荷的带动构件,该带动构件带有正电荷,可使油烟中的油粒子带有正电荷,可被管子吸附,带动构件由一驱动机构驱动,可带动刮刀在管子中轴向移动以刮除管子内壁所吸附的油垢。
文档编号B01D46/00GK1230450SQ9810130
公开日1999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2日 优先权日1998年4月2日
发明者张金柱 申请人:张金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