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器升降盘结构及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760362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上升状态示意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器升降盘结构的下降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31]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32]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器升降盘结构,包括固定组件1、转动安装于固定组件I上的转动外盘2和可升降移动地安装于转动外盘2上以用于带动滤芯(图未示)升降运动的升降内盘3,转动外盘2上凸设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块21,升降内盘3上凸设有数量与第一凸块21数量相同的第二凸块31,转动外盘2可转动至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上下抵顶配合以使升降内盘3上升的位置处和转动至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相互错开以使升降内盘3下降的位置处,且第一凸块21上设有第一定位部211,第二凸块31上设有与第一定位部211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311。固定组件I的设置,一方面可对转动外盘2、升降内盘3起到支撑定位作用;另一方面可对转动外盘2的转动起到导向作用;再一方面可对升降内盘3的升降起到导向作用。滤芯的底部支撑于升降内盘3的顶部上,升降内盘3的设置,一方面可用于支撑承载滤芯;另一方面可用于带动滤芯进行上下升降移动,以实现滤芯的快速拆装,其中,升降内盘3驱动滤芯上升可使滤芯上升至密封滤芯与过滤内腔顶壁之间间隙的状态。转动外盘2的设置,主要用于驱动升降内盘3进行升降移动。具体地,当转动外盘2从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相互错开的位置处转动至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上下抵顶配合的位置处时,第一凸块21可将升降内盘3向上抵顶,即相当于通过第一凸块21调高升降内盘3的支撑高度,从而达到驱动升降内盘3上升的目的;而当转动外盘2从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上下抵顶配合的位置处转动至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相互错开的位置处时,第一凸块21可将升降内盘3的支撑高度调低,从而达到驱动升降内盘3下降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通过转动外盘2转动后第一凸块21与第二凸块31的相对位置进行实现升降内盘3的升降移动,即相当于通过第一凸块21的转动进行调节转动外盘2对升降内盘3的支撑高度以实现升降内盘3的升降移动,其可有效将转动外盘2的转动运动转换为升降内盘3的升降运动,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且由于其是将转动运动转换为升降移动的,故,其利于减小净化器升降盘结构的竖向尺寸,从而利于减小净化器升降盘结构的体积,进而利于空气净化器的小型化发展。同时,其通过在第一凸块21上设置的第一定位部211和第二凸块31上设置的第二定位部311实现第一凸块21与第二凸块31的定位配合,从而实现了转动外盘2驱动升降内盘3上升至抵顶于过滤内腔顶壁上后位置的自锁,即净化器升降盘结构在驱动滤芯上升至抵顶密封于过滤内腔顶壁状态后可以实现位置自锁,防止了在空气净化器运行中出现滤芯下降的现象,进而保证了所有进入空气净化器内的空气都会经过滤芯过滤后才可流出空气净化器外,保证了空气净化器的空气净化效果,最终利于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0033]具体地,任意两相邻第二凸块31之间都具有一周向间距(两相邻第二凸块31在圆周方向的最小距离),且各相邻两第二凸块31之间的周向间距都优选设为大于或等于各第一凸块21的周向延伸长度,这样,利于保证各第一凸块21可分别卡插于各两相邻第二凸块31之间的周向间距内,从而利于保证转动外盘2可转动至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完全相互错开的位置处,进而可在第一凸块21凸设高度与第二凸块31凸设高度不变的前提下使转动外盘2可驱动升降内盘3升降移动的高度范围最大化。
[0034]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凸块21还设有便于第一凸块21旋转滑动至第二凸块31下的导向部212,这样,通过导向部212的导向作用,可使第一凸块21更轻易地旋转滑动至第二凸块31的下方,从而利于提高转动外盘2的转动顺畅性,进而利于保证滤芯的安装效率。
[0035]具体地,如图1?3所示,第一凸块21包括凸设高度逐渐增大的第一倾斜部和设于第一倾斜部之最大凸设高度端且凸设高度与第一倾斜部之最大凸设高度相等的第一平直部,第一平直部具体为沿第一倾斜部的最大凸设高度端以凸设高度不变的形式进行平直延伸,第一倾斜部为导向部212,第一平直部为第一定位部211,第二凸块31包括与第一平直部上下抵顶配合的第二平直部,第二平直部具体为以凸设高度不变的形式凸设于升降内盘3的底部上,第二平直部为第二定位部311。第一倾斜部具有沿转动外盘2的轴向朝向升降内盘3的导向斜面,第一平直部具有沿转动外盘2的轴向朝向升降内盘3的第一定位平面,第二平直部具有沿升降内盘3的轴向朝向转动外盘2的第二定位平面,第一定位部211与第二定位部311通过第一定位平面与第二定位平面的接触配合实现定位配合。具体地,在转动外盘2从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相互错开的位置处转动至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上下抵顶配合的位置处的过程中,第一倾斜部先旋转滑动至第二凸块31的下方,从而可对转动外盘2的转动起到导向作用;而当转动外盘2转动至各第一平直部分别与各第二平直部抵顶接触配合的位置处时,滤芯可刚好抵顶于过滤内腔顶壁上,此时滤芯对净化器升降盘结构具有竖直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可使各第二凸块31的第二平直部分别紧密抵顶于各第一凸块21的第一平直部上,进而可通过各第二平直部与各第一平直部之间的摩擦力进行限制转动外盘2的回转(即限制转动外盘2朝向各第一凸块21分别与各第二凸块31相互错开的位置处转动),这样,可有效达到使转动外盘2驱动升降内盘3上升后位置自锁的目的。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倾斜部的导向斜面对转动外盘2的转动进行导向,通过第一平直部的第一定位平面和第二平直部的第二定位平面实现第一凸块21与第二凸块31的定位配合,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0036]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平直部上设有至少一个凹孔3111。凹孔3111的设置,一方面可减小第二定位平面的面积,从而利于减小转动外盘2转动过程中第一凸块21受到的摩擦阻力,进而利于保证转动外盘2的转动顺畅性,另一方面利于第二凸块31的制造成型,再一方面利于减小第二凸块31的材料成本。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二平直部上设置的凹孔3111数量优选为两个,当然了,具体应用中,一个第二平直部上设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