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31911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斜管沉淀池减少利用,涉及到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斜管沉淀池通常有两种排泥方式:静压排泥和污泥栗排泥,根据工程的设计不同,可以灵活选择。其中污泥栗排泥是大多数斜管沉淀池普遍采用的做法,而这种排泥方式,需要排干斜管沉淀池中的污水,才能进行检修,如果斜管沉淀池排泥效果不好或者时间较长,支架系统腐蚀,强度减弱时,就会有斜管坍塌的风险。并且,这种排泥方式,人在检修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当污泥栗损坏时,还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的废水不达标,进而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避免了斜管填料坍塌情况的发生,减少了检修时存在的安全风险。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包括池体和污泥栗,池体的一侧设置有混凝区,池体内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污泥斗的上方设置有斜管填料,斜管填料与池体固定连接,池体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混凝区连通,关键是:在池体的一侧增设排泥区,污泥斗的底部借助管道与排泥区的底部连通,排泥区与污泥栗。
[0005]所述的管道水平设置,管道的内径为100?200mm。
[0006]所述的排污结构还包括上定位杆和下定位杆,斜管填料位于上定位杆和下定位杆之间,斜管填料的上端面与上定位杆固定连接,斜管填料的下端面与下定位杆固定连接,上定位杆和下定位杆都与池体固定连接。
[0007]所述的斜管填料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斜管沉淀池的一侧,增加一个排泥区,排泥区的底部与污泥斗的底部,用管道相连通,使污泥斗底部的污泥,自流至排泥区,在排泥区,则由污泥栗,排至需要处理的下一处理单元,避免了斜管填料坍塌情况的发生,减少了检修时存在的安全风险,即使污泥栗损坏,污泥斗内的污泥也可以自流至排泥区,不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的废水不达标而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附图中,1代表污泥斗,2代表斜管填料,3代表排泥区,4代表管道,5代表上定位杆,6代表下定位杆,7代表混凝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0012]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包括池体和污泥栗,池体的一侧设置有混凝区7,池体内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1,污泥斗1的上方设置有斜管填料2,斜管填料2与池体固定连接,斜管填料2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池体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混凝区7连通,在池体的一侧增设排泥区3,污泥斗1的底部借助管道4与排泥区3的底部连通,排泥区3与污泥栗,管道4水平设置,管道4的内径为100?200mm。排污结构还包括上定位杆5和下定位杆6,斜管填料2位于上定位杆5和下定位杆6之间,斜管填料2的上端面与上定位杆5固定连接,斜管填料2的下端面与下定位杆6固定连接,上定位杆5和下定位杆6都与池体固定连接。污泥斗1底部的污泥可以自流至排泥区3,然后由污泥栗将排泥区3的污泥排至需要处理的下一处理单元,避免了斜管填料2坍塌情况的发生,减少了检修时存在的安全风险,即使污泥栗损坏,污泥斗1内的污泥也可以自流至排泥区3,不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的废水不达标而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
【主权项】
1.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包括池体和污泥栗,池体的一侧设置有混凝区(7),池体内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1),污泥斗(1)的上方设置有斜管填料(2),斜管填料(2)与池体固定连接,池体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混凝区(7)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池体的一侧增设排泥区(3),污泥斗(1)的底部借助管道(4)与排泥区(3)的底部连通,排泥区(3)与污泥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4)水平设置,管道⑷的内径为100?2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结构还包括上定位杆(5)和下定位杆¢),斜管填料(2)位于上定位杆(5)和下定位杆(6)之间,斜管填料(2)的上端面与上定位杆(5)固定连接,斜管填料(2)的下端面与下定位杆(6)固定连接,上定位杆(5)和下定位杆(6)都与池体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管填料(2)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
【专利摘要】一种斜管沉淀池底部排污结构,包括池体和污泥泵,池体的一侧设置有混凝区,池体内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污泥斗的上方设置有斜管填料,斜管填料与池体固定连接,池体侧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混凝区连通,关键是:在池体的一侧增设排泥区,污泥斗的底部借助管道与排泥区的底部连通,排泥区与污泥泵。污泥斗底部的污泥,自流至排泥区,在排泥区,则由污泥泵,排至需要处理的下一处理单元,避免了斜管填料坍塌情况的发生,减少了检修时存在的安全风险,即使污泥泵损坏,污泥斗内的污泥也可以自流至排泥区,不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的废水不达标而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
【IPC分类】B01D21/24
【公开号】CN205042197
【申请号】CN201520792279
【发明人】李勇利, 邓景山, 郑轶荣, 解学周, 苑莹莹, 高迪, 冯伟
【申请人】石家庄市源生园环保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