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式螺杆离心机的螺杆的支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7770发布日期:2019-02-10 13:1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沉降式螺杆离心机的螺杆的支承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沉降式螺杆离心机(vollmantelschneckenzentrifuge)的螺杆的支承组件,带有离心机轴线、第一轴向支承件和第二轴向支承件、尤其是支承部位,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和第二轴向支承件设置成用于吸收所述螺杆的轴向力。



背景技术:

沉降式螺杆离心机(也作为沉降式离心机已知)藉由以筒转速围绕离心机轴线旋转的筒连续地将有流动能力的物质混合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分离成轻的和重的相(phase)。所述重的相在所述筒内部由螺杆沿输送方向推移到所述筒的端部区域。为此,所述螺杆处于所述筒中并且同样围绕所述离心机轴线旋转。所述螺杆相对于所述筒转速以差转速来转动。在所述重的相沿所述输送方向移位的情况下,轴向力逆着所述输送方向起作用。所述轴向力被所述螺杆的支承组件吸收。为此,所述支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轴向支承件。也已知如下沉降式螺杆离心机,所述沉降式螺杆离心机具有第一和第二轴向支承件,所述第一和第二轴向支承件两者都沿轴向方向吸收所述螺杆的轴向力。

这样的带有多个轴向支承件的支承组件虽然总共能够吸收比单个的轴向支承件高的轴向力,但是尽管如此仍能够如有可能发生的是,所述支承组件的单个轴向支承件变得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即提供一种支承组件,在所述支承组件中存在有多个轴向支承件,但是所述轴向支承件与已知的设计方案相比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所述任务藉由沉降式螺杆离心机的螺杆的支承组件来解决,所述支承组件带有离心机轴线、第一轴向支承件和第二轴向支承件,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和第二轴向支承件设置成用于吸收所述螺杆的轴向力,其中,设置有弹性的器件,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为了支撑所述螺杆的轴向力沿轴向方向支撑在所述弹性的器件处。

在用于沉降式螺杆离心机的螺杆的带有两个轴向支承件的传统的支承组件的情况下难以计算相应的轴向支承件如何以所述螺杆的轴向力受加载。根据本发明确定的是,在这样的支承组件的情况下一再发生的是,各个轴向支承件受加载而超过其加载极限。

与此相反,在根据本发明的支承组件的情况下设置有弹性的器件,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为了支撑所述螺杆的轴向力沿轴向方向支撑在所述弹性的器件处。弹性的器件具有如下性质,即所述弹性的器件在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并且在所述力作用下降(rückgang)的情况下朝着其原始形状的方向变形回去。弹性的器件相对于所述力作用具有能以弹簧常数来说明的弹性。根据本发明,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如下地支撑在这样的弹性的器件处,其中,然后相应地随着所述螺杆的增大的轴向力而使所述弹性的器件压缩。所述弹性的器件随着压缩而变小,并且所述螺杆沿轴向方向运动。随着所述螺杆沿轴向方向的运动,然后到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上施加有增强的轴向力。同时藉由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弹性的器件保证了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不能够过载。

为了尤其使这两个轴向支承件相同地以所述轴向力加载,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如下地选择所述弹性的器件的弹簧常数,使得所出现的最大轴向力相同强度地被分配到这两个轴向支承件上。由此也能够避免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的过载。除了这种优点以外,所述弹性的器件在一定的结构情况下也能够吸收(abfedern,有时称为弹性缓解)所述螺杆的冲击和振动并且所述弹性的器件能够平衡结构部件的形状变化、如示例性地由于磨损引起的损耗或热的长度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力分配促使了到每个轴向支承件上的轴向力准确地预先确定地分配和受限制。相应的轴向支承件的单个的加载由此最大仅为最大轴向力的一半。相应的轴向支承件由此能够特别小地确定尺寸。藉由如此小的轴向支承件也使所述支承组件的径向的结构高度特别小。所述支承组件的这种小的径向的结构高度尤其当应该在带有大的池深度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中工作时是有利的。这意味着,处于所述沉降式螺杆离心机中的材料远远地径向向内伸出,并且相应地为所述螺杆的在该处的毂及其支承组件沿径向方向仅留有一点结构空间。

有利地,所述弹性的器件布置在所述第一与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之间。也就是说,在所述弹性的器件的这种布置的情况下,所述弹性的器件直接地处于这两个轴向支承件之间并且使用在该处存在的结构空间。同时,藉由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的加载和移位来直接地压缩所述弹性的器件。也就是说,这种布置方案要不然仅具有低的剩余弹性。所述螺杆的增加的轴向力由此直接地引起所述弹性的器件的压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所述轴向力到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上的相应地直接的传递。

此外有利地,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各设计有支承件内部环和支承件外部环。在此,所述弹性的器件布置在这两个支承件内部环之间,并且在这两个支承件外部环之间布置有不太弹性的、尤其非弹性的器件。所述支承件内部环关于其当前为所述离心机轴线的转动轴线是处于径向内部的环。所述支承件外部环相应地是处于径向地外部的环。那么在所述支承件内部环的这两个彼此沿轴向方向面向的端侧之间布置所述弹性的器件。在所述支承件外部环的这两个彼此沿轴向方向面向的端侧之间布置所述不太弹性的或非弹性的器件。所述弹性的器件在同一个力作用下比所述不太弹性的或所述非弹性的器件强地压缩。由此,在所述螺杆的轴向力作用到这种支承组件上时,这两个轴向支承件的支承件外部环移位。同时,一个轴向支承件的支承件内部环相对于另一个轴向支承件的支承件内部环移位。由此,在所述支承件外部环与所属的支承件内部环之间使得所述轴向支承件的空间上的情况以及由此使得所述轴向支承件的加载情况发生改变。

备选地,有利地使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各设计有支承件内部环和支承件外部环,并且同时,所述弹性的器件布置在这两个支承件外部环之间,并且在这两个支承件内部环之间布置有不太弹性的、尤其非弹性的器件。这种实施方式在功能上与在上面最后阐释的实施方式反过来地构建。相应地,在这种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以设计得稍微不同的轴向支承件来工作,所述轴向支承件在一定的结构空间情况下能够是特别有利的。

此外优选地,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设计为主轴支承件,并且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设计为凹槽球支承件。主轴支承件和凹槽球支承件是以不同的结构形式的轴向支承件。这两个结构形式尤其具有球形的滚动体,所述滚动体在支承件内部环与支承件外部环之间分别在工作轨道处工作。所述工作轨道相对于所述轴向支承件的径向方向具有压力角度或触碰角度。凹槽球支承件的工作轨道的压力角度通常为0°(文字上:零度)。在主轴支承件的情况下,所述压力角度通常在10与30°(文字上:十与三十度)之间、特别有利地在20与30°(文字上:二十与三十度)之间。所述压力角度越大,所述主轴支承件就能够吸收越多的轴向力。通过使所述主轴支承件的压力角度与积累的(anfallende)轴向力相匹配,由此能够对根据本发明的支承组件特别简单地确定尺寸。所述凹槽球支承件特别地沿径向方向吸收力。这样的径向球支承件实际上沿轴向方向仅吸收小的力。但是尽管如此根据本发明,所述径向球支承件仍能够被特别有利地使用,因为保证了所述径向球支承件沿轴向方向不过载。由此也能够利用如下优点,即径向球支承件是价格适宜的、维护少的且能容易得到的。

此外备选地,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设计为斜球支承件(schrägkugellager,有时称为径向推力球轴承),并且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设计为凹槽球支承件。斜球支承件通常具有在15与60°(文字上:十五与六十度)之间的、特别优选地在40与50°(文字上:四十与五十度)之间的压力角度。所述压力角度在这种支承件形式中也影响对轴向力的吸收能力。斜球支承件能够由于所述较大的压力角度而吸收比主轴球支承件多的轴向力。斜球支承件相应地在较大的轴向力的情况下是有利的。

以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设计为斜球支承件,并且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设计为四点支承件。四点支承件尤其具有约35°(文字上:三十五度)的压力角度。在四点支承件的情况下,在该处的滚动体在相应的工作轨道处具有四个触碰点。此外有利地,四点支承件具有分离的(geteilten)支承件内部环或分离的支承件外部环。由于如此分离的支承件环,在四点支承件的情况下能够安装(verbaut)比在一样大的斜球支承件的情况下多的滚动体。四点支承件能够由于所述较大的数量的滚动体和这四个触碰点而不仅吸收相对大的轴向力而且吸收大的径向力。除此以外,四点支承件由于分离的支承件环还是装配友好的。

此外有利地,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设计为锥形滚子支承件,并且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设计为凹槽球支承件。在锥形滚子支承件的情况下,不同于前面提及的支承件地,所述滚动体不是球形的,而是锥形的。所述锥形滚子支承件的滚动体不是在工作轨道处工作,而是在相对宽的工作面处工作。锥形滚子支承件能够吸收非常高的轴向力和非常高的径向力。此外,锥形滚子支承件能够特别简单地装配,因为其支承件外部环首先是活动的并且能够单独地装配。

此外特别优选地,设置有第三轴向支承件用于吸收所述螺杆的轴向力,并且设置有另外的弹性的器件,所述第三轴向支承件沿轴向方向支撑在所述另外的弹性的器件处。在这种布置方案中,所述第三轴向支承件附加地相对于这两个其它的轴向支承件串联。所述第三轴向支承件促使所述轴向力分配到这三个轴向支承件上。相应的轴向支承件的单个加载由此优选地仅为最大轴向力的三分之一。相应的轴向支承件由此能够实施得特别小。

根据本发明特别优选地,所述弹性的器件、尤其所述另外的弹性的器件具有预紧。所述预紧尤其通过如下方式来得到,即所述弹性的器件在装入的静止状态下已经被预压缩。所述弹性的器件以预紧力实现的这种预压缩促使了已经在静止状态下由所述弹性的器件将力施加到邻接的结构部件处。所述弹性的器件的预紧力优选处于2500至300000牛顿(文字上:两千五百至三十万牛顿)的范围内。尤其在小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的情况下处于2500至10000牛顿(文字上:两千五百至一万牛顿)的范围内。在中等大小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的情况下处于10000至100000牛顿(文字上:一万至十万牛顿)的范围内、尤其是30000牛顿(文字上:三万牛顿),并且在大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的情况下处于100000至300000牛顿(文字上:十万至三十万牛顿)的范围内。所述预紧力在两个轴向支承件的情况下优选地相应于在运行状态下的最大轴向力的一半。所述预紧力尤其促使了在静止状态下这两个支承件加载以彼此相反的轴向力。在所述螺杆在运行状态下的轴向力小于所述预紧力时,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附加地加载以轴向力,并且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被卸载。如果出现的轴向力等于所述预紧力,则在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处不再作用有轴向力。在轴向力大于所述预紧力的情况下,轴向力沿仅仅一个方向作用到这两个轴向支承件上。令人惊讶地得出,以这种的预紧使所属的轴向支承件特别均匀地受加载,并且能够特别容易地确定所述轴向支承件的维护间隔和更换间隔。

附图说明

在下面按照附上的示意性的附图更详细地阐释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沿着其离心机轴线的纵截面,

图2示出根据图1的细节ii,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的纵截面,

图4示出根据图3的细节iv,

图5示出第一变型方案的根据图4的细节v,

图6示出第二变型方案的根据图4的细节vi,

图7示出第三变型方案的根据图4的细节vii,

图8示出第四变型方案的根据图4的细节viii,

图9示出第五变型方案的根据图4的细节ix,

图10示出第六变型方案的根据图4的细节x,以及

图11示出第七变型方案的根据图4的细节xi。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带有其能围绕离心机轴线12转动的、空心柱形的离心机筒14。所述离心机轴线12界定轴向方向16和径向方向18。所述离心机筒14被壳体20包围并且在其两个轴向的端部区域处借助于第一筒支承件22和第二筒支承件24来支承。所述第一筒支承件22将所述离心机筒14支撑在筒盖26处。所述筒盖26本身借助于支承组件28将螺杆32支撑在所述离心机筒14中。所述支承组件28设计有轴向支承件30。

所述螺杆32包括基本上空心柱形的螺杆毂34和径向外部包围所述螺杆毂的螺杆螺旋部36。所述螺杆毂34在其一个轴向的端部区域处借助于所述支承组件28以及在其另一个轴向的端部区域处借助于螺杆支承件38能转动地支撑在所述离心机筒14内部。

进入管40穿过所述筒支承件22和所述第一筒盖26引导到所述离心机筒14中。所述进入管40沿着所述离心机轴线12延伸直到在所述螺杆毂34内部的进入空间42。所述进入管40用于引进经混合的材料44(当前污泥)。所述经混合的材料44从所述进入空间42径向向外流动到分离空间46中。在所述分离空间46中,所述经混合的材料44被分开或被滤清成重的相48(当前被排去水的污泥)和轻的相50(当前经滤清的液体)。所述重的相48由于所出现的离心力沿径向方向18向外流动并且贴靠在所述离心机筒14的内侧处。所述轻的相50径向地在内部在所述重的相48上漂浮。

这两个相48和50在所述分离空间46中一起得到液位51。所述液位51向着所述离心机筒14的内侧的间距通常被称为池深度52。所述池深度52由排出开口54确定,在所述排出开口处为此各设置有阻挡板56用于受界定地阻拦(zurückhalten)所述轻的相50。所述排出开口54在所述筒盖26中围绕所述离心机轴线12地构造。所述阻挡板56被排放的轻的相50淹没(überströmt)。也就是说,所述轻的相的径向的位置界定所述池深度52。

在所述离心机筒14的与所述第一筒盖26对置的端部区域处沿径向方向在外部存在有投出开口58用于所述重的相48。所述重的相48为此借助于所述螺杆螺旋部36沿输送方向60径向向内向着所述投出开口58运动。所述重的相48然后由于转动的离心机筒14的离心力穿过所述投出开口58从所述离心机筒14中离心出来。在此,相反于所述输送方向60地,在所述螺杆螺旋部36处出现轴向力62,所述轴向力同时将整个螺杆32朝着所述筒盖26的方向推移。

在所述筒盖26处,在所述筒盖的中央围绕所述进入管40地存在有管形的、向内突起的支撑区域64,所述支撑区域与所述筒盖26一件式地连接。所述支撑区域64在其朝着所述离心机筒14的内部指向的端部区域处承载或支撑所述支承组件28。

所述支撑区域64的径向的高度、所述支承组件28的支承件高度66和所述螺杆毂34在所述支承组件28处的壁厚68一起界定所述螺杆毂34的外直径70。所述螺杆毂34的外直径70和所述离心机筒14的内直径72同时确定所述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的最大池深度52。

图2阐明根据现有技术的带有仅仅一个唯一的轴向支承件30的支承组件28。所述轴向支承件30沿径向方向18在内部包括支承件内部环74,所述支承件内部环被压上在所述筒盖26的支撑区域64上。在所述支撑区域64的轴向地内部的端部处存在有在横截面方面l形的固定环76,所述固定环将所述支承件内部环74轴向地固定在所述支撑区域64处。所述支承件内部环74沿径向方向18在外部具有支承轨道78,沿周缘方向围绕所述支承件内部环74有至少一个球形的滚动体80沿着所述支承轨道滚动。在所述滚动体80处,与所述支承轨道78正相反地(diametral)对置地,在支承件外部环82处存在有外部的支承轨道78。所述支承件外部环82被压入到所述螺杆毂34中,并且轴向地支撑在所述螺杆毂处。此外,所述支承件外部环82借助于在横截面方面l形的固定环84轴向地固定在所述螺杆毂34的轴向的端部处。此外,所述螺杆毂34在其轴向的端部区域处沿径向方向18具有比在所述螺杆毂的其余的纵向延伸处大的壁厚68。需要所述较大的壁厚68,用以支撑所述支承件外部环82。

沿轴向方向16在所述支承组件28的左方和右方,在每个固定环76、84方面布置有环形密封件86、88,所述环形密封件将所述支承组件28向着两个轴向的侧进行密封。

图3示出带有根据本发明的支承组件28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其在细节iv方面在图4中示出。根据图3和4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同样包括离心机筒14以及螺杆32,其中,此处还画入根据本发明的支承组件28的支承件高度66。在此,所述支承件高度66比在根据图1的支承组件28的情况下小。因为所述支承件高度66较小,所以所属的螺杆毂34的外直径70也较小。除此以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支承组件28的情况下,所述螺杆毂34的壁厚68也较小。除了较小的支承件高度66以外,所述较小的壁厚68也使所述螺杆毂34的外直径70减小。

在所述螺杆毂34的减小的外直径70以及所述离心机筒14的相同的内直径72的情况下,在这两者之间的间距增大,所述分离空间46的容积提升。在于离心机筒14与螺杆毂34之间的较大的间距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也使所述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的池深度52增大。根据图3和4的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能够在其分离空间46中容纳和分开更多材料44。

所述支承组件28根据图4沿轴向方向16彼此并排地包括第一和第二轴向支承件90、92。这两个轴向支承件90、92各具有支承件内部环94或96。这两个支承件内部环94、96由所述筒盖26的支撑区域64支撑。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的支承件内部环94被位置固定地压上到所述支撑区域64上。以这种方式将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设计为固定支承件。在所述第二支承件内部环96方面,所述支撑区域64沿径向方向18向着所述离心机轴线12变小,从而所述第二支承件内部环96是活动的或可运动的。以这种方式将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设计为活动支承件。此外,这两个支承件内部环94、96向着所述支撑区域64的内部的端部借助于所述固定环84沿轴向方向16受阻拦。

在这两个支承件内部环94、96之间沿轴向方向16布置有环形的、弹性的器件98。所述弹性的器件98包括两个彼此成排的蝶形弹簧100、102。这两个蝶形弹簧100、102的彼此成排的形式也被称为串联。所述第一蝶形弹簧100支撑在所述支承件内部环94处,并且所述第二蝶形弹簧102支撑在所述支承件内部环96处。

如果这种支承组件28由所述螺杆32以轴向力62朝着所述筒盖26的方向受加载,则所述轴向力首先作用到所述轴向支承件92上并且加载所述轴向支承件。由此使得所述活动的支承件内部环96由所述轴向力62向着所述位置固定的支承件内部环94移位。所述支承件内部环96在此挤压到所述蝶形弹簧102上,所述蝶形弹簧将所述力传递到所述第一蝶形弹簧100处。所述第一蝶形弹簧100又将所述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支承件内部环94处。这两个蝶形弹簧100、102以这种方式以作用到所述轴向支承件92上的力来抵抗所述轴向力62,而同时所述轴向力62的其余作用到所述轴向支承件90上。也就是说,所述轴向力62被均匀地分配到这两个支承件内部环94、96上以及由此到这两个轴向支承件90或92上。

此外,这两个支承件内部环94、96沿轴向方向16向外分别具有支承轨道78,球形的滚动体80在所述支承轨道处滚动。在所述滚动体80方面正相反地对置地,所述支承轨道78构造在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外部环104、106处。这两个支承件外部环104、106沿轴向方向16和径向方向18支撑所述螺杆毂34。这两个支承件外部环104、106被压入到所述螺杆毂34中并且由所述第一固定环76保持。

根据本发明,在这两个支承件外部环104、106之间沿轴向方向16布置有环形的、不太弹性的器件108、尤其是非弹性的器件110。所述不太弹性的器件108(当前由似橡胶的(kautschukartigem)材料构成)将所述轴向力62从所述螺杆32给出到所述第二支承件外部环104处。所述第二支承件外部环106将所述轴向力62给出到所述不太弹性的器件108处,所述不太弹性的器件本身将所述轴向力62经削减地传递到所述第一支承件外部环104处。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外部环104和106将所述轴向力62经由其相应的支承轨道78发出到相应的滚动体80处。所述滚动体80本身经由相应的支承轨道78将所述力传递到相应的支承件内部环94或96处。在此,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外部环104、106沿轴向方向16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内部环94、96移位。

图5示出所述支承组件28,在所述支承组件中,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实施为可运动的活动支承件,并且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实施为固定支承件。为此,在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的情况下,在所述螺杆毂34的区域中构造有槽112。所述槽112促使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的第一支承件外部环104能够沿轴向方向16运动。与此相反,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的第一支承件内部环94被压上到所述支撑区域64上。

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以其第二支承件内部环96被压入到所述螺杆毂34中并且由所述螺杆毂34起支撑作用地保持。所述第二支承件内部环96被压上到所述支撑区域64上。

此外,在所述支承组件28的这种第一变型方案中,所述弹性的器件98和所述不太弹性的器件108、尤其是所述非弹性的器件110互换。所述弹性的器件98处于所述第一与第二支承件外部环104、106之间并且所述不太弹性的器件108此处实施为非弹性的器件110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与第二支承件内部环94、96之间。

在图6中示出所述支承组件28,在所述支承组件的情况下,这两个轴向支承件90和92如在图4中那样布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是固定支承件,并且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是活动支承件。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在所述支承组件28的第二变型方案中设计为凹槽球支承件114,并且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设计为主轴支承件116。所述凹槽球支承件114和所述主轴支承件116是以分别不同的结构形式的带有球形的滚动体80的轴向支承件。所述滚动体80沿周缘方向在相应的支承件内部环94、96和相应的支承件外部环104、106处分别在支承轨道78处工作。在此,所述支承轨道78分别构造工作轨道118。所述工作轨道118相对于相应的轴向支承件90、92的径向方向18具有压力角度120或触碰角度。所述凹槽球支承件114的工作轨道118的压力角度120此处为0度(文字上:零度)。由于小的压力角度120,没有示出所述压力角度。在所述主轴支承件116处的工作轨道118情况下的压力角度120此处为25°(文字上:二十五度)。

图7示出所述支承组件28,在所述支承组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实施为凹槽球支承件114,并且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实施为斜球支承件122。所述斜球支承件122是源自图6的主轴支承件116的特殊形式,带有在20°与50°(文字上:二十度与五十度)之间的压力角度120。在所述斜球支承件122处的压力角度120此处为45°(文字上:四十五度)。

图8示出所述支承组件28,带有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作为斜球支承件122以及带有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作为四点支承件124。所述四点支承件124是源自图7的斜球支承件122的特殊形式。在所述四点支承件124的情况下,不同于所述斜球支承件122地存在有所述滚动体80的四个触碰点126。所述滚动体80的触碰点126沿周缘方向构造四个支承轨道78。所述支承轨道78中的两个支承轨道构造在所述第一支承件外部环104上,并且所述支承轨道78中的两个支承轨道构造在所述第一支承件内部环94上。所述支承件内部环94在所述四点支承件124的情况下被划分成第一和第二环形的半部128、130。在此,所述第一和第二半部128、130分别包括所述支承件内部环94的支承轨道78。分别正相反地在所述滚动体80上对置的支承轨道78分别构造工作轨道118。在四点支承件124处的这两个工作轨道118具有约35°(文字上:三十五度)的压力角度120。在图8中示出这四个压力角度120的仅仅一个压力角度120。

在图9中示出所述支承组件28,带有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作为凹槽球支承件114以及带有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作为锥形滚子支承件132。在锥形滚子支承件132中,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支承件地,所述滚动体80不是球形的而是锥形的。所述锥形滚子支承件132的截锥134不是在支承轨道78处工作,而是放置在较宽的支承面136处。所述支承面136代替所述支承轨道78构造在所述第二支承件内部环96和所述第二支承件外部环106处。所述支承件外部环106和所述支承件内部环96活动地与彼此安装在一起并且能够为了装配从彼此中(auseinander,有时称为彼此离开)取出。通过使这两个支承件环能够从彼此中取出,在所述支承件环之间能够装配有比如在图5中的凹槽球支承件的情况下大的数量的滚动体80。

较大数量的滚动体80和宽的支承面136促使所述锥形滚子支承件132能够不仅沿径向方向18而且沿轴向方向16在相同的结构大小的情况下比凹槽球支承件114高地受加载。

在图10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支承组件28,在所述支承组件的情况下,这两个蝶形弹簧100、102分别以第一预紧力138来预紧。所述蝶形弹簧100、102的第一预紧力138已经在所述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的静止状态下将所述两个支承件内部环94、96沿轴向方向16向外挤压或从彼此中挤压出。也就是说,这两个支承件内部环94、96在所述静止状态中以所述第一预紧力138沿轴向方向16受加载。所述第一预紧力138在所述静止状态下相应于所述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在运行状态下在最大加载的情况下的轴向力62的一半。在此,在所述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的静止状态下,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沿轴向方向16相反于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地加载以所述第一预紧力138。

此处示出的实施例示出带有两个轴向支承件90、92的支承组件28,所述支承组件以轴向力62加载。所述轴向力相应于所述预紧力138。如在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方面明显借助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18取向的工作轨道118能够看出的那样,所述第一轴向支承件90不吸收轴向力62。在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方面借助相对于所述径向方向18倾斜的工作轨道118能够看出的是,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吸收所述轴向力62。

如在图11中能够看出的那样,所述支承组件28包括第三轴向支承件140和另外的第二弹性的器件98,所述第三轴向支承件140沿轴向方向16支撑在所述另外的第二弹性的器件处。所述第三轴向支承件140沿轴向方向16在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之后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轴向支承件90、92串联。如已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轴向支承件90、92的情况下那样,所述第三轴向支承件140包括第三支承件外部环142和第三支承件内部环144。此处,在所述第二与第三支承件外部环106、142之间也沿轴向方向16布置有另外的不太弹性的器件108、尤其是非弹性的器件110。在所述第二与所述第三支承件内部环96、144之间沿轴向方向16布置所述弹性的器件98。这种弹性的器件98以及在所述第一与第二支承件内部环94、96之间的弹性的器件98设有第二预紧力146。所述第二预紧力146在静止状态下相应于所述沉降式螺杆离心机10在运行状态下在最大加载的情况下的轴向力62的三分之一。如所述第二轴向支承件92那样,所述第三轴向支承件140也没有被压上到所述支撑区域64上,而是沿径向方向18由所述支撑区域64保持。所述第二和第三轴向支承件92、140实施为可沿轴向方向16运动的活动支承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力62由所述螺杆毂34分配到这三个轴向支承件90、92、140上。由于所述轴向力62到三个轴向支承件90、92、140上的分配,各个轴向支承件90、92、140以较小的高度66来确定尺寸。

最后说明的是,给在申请材料中以及尤其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及的全部的特征尽管有所进行的形式的、对一个或多个一定的权利要求的引用仍然应该还单个地或以任意组合地得到独立的保护。

附图标记列表

10沉降式螺杆离心机

12离心机轴线

14离心机筒

16轴向方向

18径向方向

20壳体

22第一筒支承件

24第二筒支承件

26筒盖

28支承组件

30轴向支承件

32螺杆

34螺杆毂

36螺杆螺旋部

38螺杆支承件

40进入管

42进入空间

44经混合的材料

46分离空间

48重的相

50轻的相

51液位

52池深度

54排出开口

56阻挡板

58投出开口

60输送方向

62轴向力

64支撑区域

66支承件高度

68壁厚

70外直径

72内直径

74支承件内部环

76固定环

78支承轨道

80滚动体

82支承件外部环

84固定环

86环形密封件

88环形密封件

90第一轴向支承件

92第二轴向支承件

94第一支承件内部环

96第二支承件内部环

98弹性的器件

100第一蝶形弹簧

102第二蝶形弹簧

104第一支承件外部环

106第二支承件外部环

108不太弹性的器件

110非弹性的器件

112槽

114凹槽球支承件

116主轴支承件

118工作轨道

120压力角度

122斜球支承件

124四点支承件

126触碰点

128第一半部

130第二半部

132锥形滚子支承件

134截锥

136支承面

138第一预紧力

140第三轴向支承件

142第三支承件外部环

144第三支承件内部环

146第二预紧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