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2838发布日期:2019-02-22 23:0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



背景技术:

管模具在切割截断后,其本体上难免会残留铁屑,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截断后的管模具置于离心桶中,通过转动离心桶,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铁屑甩离管模具。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用于管模具离心除屑的离心桶通常为一种五棱柱状桶体1’,且桶体1’内固定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分隔板10’,分隔板10’将桶体1’分隔成若干个腔体11’,加工过程中,将管模具放入腔体11’中,将装有管模具的桶体1’安装于离心机上进行离心转动,从而利用离心力将铁屑甩离管模具。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分隔板10’与桶体1’固定连接,因此,在加工过程中,无法根据需要加工的管模具的数量合理安排单个腔体11’的数量及大小,不仅结构不够灵活,同时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桶体1’的内腔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其能够改变离心桶内单个腔体的大小,提高结构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桶内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包括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离心桶本体,所述离心桶本体内设有若干沿其轴向设置的内腔分隔板,其中,所述离心桶本体内腔中心轴线位置设有中心卡固部,所述内腔分隔板分布于中心卡固部外周,且分别与中心卡固部外壁及离心桶本体内壁嵌合卡接。

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内腔分隔板通过采用嵌合卡接的方式与离心桶本体活动连接,实现了内腔分隔板安装的灵活性,适用于不同数量管模具的脱屑加工,在保证管模具在桶内均匀分布的同时提高桶体的容纳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桶内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卡固部与所述离心桶本体底部之间通过卡扣装置活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中心卡固部的拆除,实现离心桶本体容纳空间的最大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装置包括设于离心桶本体底部中心位置且沿所述离心桶本体轴线方向设置的卡接柱,所述中心卡固部为一空心套筒,所述中心卡固部套设于所述卡接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心卡固部直接套设于位于离心桶本体底部中心位置的卡接柱上,结构简单,安装及拆卸简单快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卡固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卡接柱的外径,所述卡接柱远离所述离心桶本体底部的一端设有沿其径向设置的裂槽,使所述卡接柱远离所述离心桶本体底部的一端形成瓣状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柱远离所述离心桶本体底部的一端形成瓣状结构,同时,中心卡固部的内径小于卡接柱的外径,因此,在安装中心卡固部时,卡接柱瓣状端部受中心卡固部内壁挤压向其中心位置并拢,以方便中心卡固部的插入,同时,由于中心卡固部的内径小于卡接柱的外径,因此,在中心卡固部的插入的过程中,其与卡接柱间逐渐紧密,从而实现了中心卡固部与卡接柱的紧密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柱远离所述离心桶本体底部的一端壁面设有卡接突起,所述中心卡固部设有与所述卡接突起配合的卡接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中心卡固部时,将中心卡固部套设于卡接柱上,直至卡接突起卡入卡接口内,从而防止中心卡固部的脱落;拆卸中心卡固部时,只需按压卡接突起,使卡接突起退出卡接口,即可拔出中心卡固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卡固部周壁阵列有若干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沿所述中心卡固部轴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腔分隔板通过卡设于第一卡接槽从而能实现其活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心桶本体内壁设有若干与第一卡接槽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槽沿所述离心桶本体轴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内腔分隔板的两侧分别卡设于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内实现其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腔分隔板插设于所述离心桶本体内后,其远离所述离心桶本体底部的一端通过卡扣件与所述第一卡接槽和/或第二卡接槽侧壁扣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扣件对内腔分隔板进一步固定,防止其从第一卡接槽及第二卡接槽滑出,以造成安全事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腔分隔板插设于所述离心桶本体内后,其远离所述离心桶本体底部的一端开设有条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条形孔方便把握内腔分隔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内腔分隔板通过采用嵌合卡接的方式与离心桶本体活动连接,实现了内腔分隔板安装的灵活性,在保证管模具在桶内均匀分布的同时提高桶体的容纳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桶内空间;

2. 内腔分隔板采用滑槽卡接的方式与离心桶本体活动连接,中心卡固部采用套接的方式与离心桶本体底部的卡接柱活动连接,安装及拆卸过程简单快捷,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离心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中将内腔分隔板抽出离心桶本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2所示的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中离心桶本体的纵向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的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中中心卡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桶体;10’、分隔板;11’、腔体;1、离心桶本体;101、第二卡接槽;11、内腔分隔板;111、卡扣件;112、条形孔;2、中心卡固部;201、第一卡接槽;202、卡接口;3、卡扣装置;30、卡接柱;301、裂槽;302、卡接突起;4、凸沿;41、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披露的一种管模具脱屑用可拆卸离心桶,如图2所示,包括离心桶本体1,在本实用新型此实施方式中,离心桶本体1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中空腔体,且其外形为正五棱柱状,形状规则的正无棱柱状的离心桶本体1便于在转动过程中保持其受力的均匀与稳定性。在进行管模具脱屑时,将管模具放入离心桶本体1腔内,并将离心桶本体1安装于离心机上进行离心转动,从而利用离心力将铁屑甩离管模具。

为了提高结构的灵活性,如图2和图3所示,离心桶本体1内插设有若干沿其轴向设置的内腔分隔板11,即内腔分隔板11与离心桶本体1可拆卸连接,因此,可根据待脱屑管模具的数量选择内腔分隔板11的安装数量,以控制离心桶本体1内单个内腔的大小,保证管模具在离心桶本体1内均匀分布的同时,提高离心桶本体1的容纳率,最大限度地利用离心桶本体1桶内空间。其具体结构为:

如图2所示,离心桶本体1内腔中心轴线位置安装有一中心卡固部2,中心卡固部2的外周圆周阵列有若干第一卡接槽201,在本实用新型此实施方式中,以阵列有四个第一卡接槽201为例加以说明,第一卡接槽201,沿中心卡固部2轴向设置;如图2所示,离心桶本体1内壁设有若干与第一卡接槽201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接槽101,第二卡接槽101沿离心桶本体1轴向设置。因此,内腔分隔板11插设与对应的第一卡接槽201与第二卡接槽101中,从而实现其与离心桶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另外,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内腔分隔板11的插取,内腔分隔板11插设于离心桶本体1内后,其远离离心桶本体1底部的一端开设有条形孔112,以方便把握。

为了防止在离心桶本体1转动时内腔分隔板11甩出离心桶本体1,如图2和图4所示,内腔分隔板11插设于离心桶本体1内后,其远离离心桶本体1底部的一端通过卡扣件111与第一卡接槽201和/或第二卡接槽101侧壁扣合。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此实施方式中,内腔分隔板11远离离心桶本体1底部的一端端面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卡接槽201和第二卡接槽101侧壁扣合,即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接槽201和第二卡接槽101分别为突出于中心卡固部2外周壁及离心桶本体1内壁的卡槽,卡扣件111成“J”形,且其一端铰接于内腔分隔板11端面,第一卡接槽201和第二卡接槽101远离离心桶本体1底部的一端外壁设有凸沿4,“J”形卡扣件111卡扣于凸沿4上,为了方便卡扣件111与凸沿4的卡接,如图4所示,凸沿4朝向离心桶本体1内腔一侧的较角为圆角41。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离心桶本体1内腔空间的利用率,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此实施方式中,中心卡固部2也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即采用卡扣装置3实现中心卡固部2与离心桶本体1的连接。如图5所示,卡扣装置3包括设于离心桶本体1底部中心位置且沿离心桶本体1轴线方向设置的卡接柱30,如图6所示,中心卡固部2为一空心套筒。在本实用新型此实施方式中,中心卡固部2的内径小于卡接柱30的外径,且卡接柱30远离离心桶本体1底部的一端设有沿其径向设置的裂槽301,从而使卡接柱30远离离心桶本体1底部的一端形成瓣状结构,中心卡固部2套设于卡接柱30上。在安装中心卡固部2时,卡接柱30瓣状端部受中心卡固部2内壁挤压向其中心位置并拢,以方便中心卡固部2的插入,同时,由于中心卡固部2的内径小于卡接柱30的外径,因此,在中心卡固部2的插入的过程中,其与卡接柱30间逐渐紧密,从而实现了中心卡固部2与卡接柱30的紧密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实现中心卡固部2与卡接柱30的稳固卡接,防止中心卡固部2脱落,卡接柱30远离离心桶本体1底部的一端壁面设有卡接突起302,中心卡固部2设有与卡接突起302配合的卡接口202,安装中心卡固部2时,将中心卡固部2套设于卡接柱30上,直至卡接突起302卡入卡接口202内,从而防止中心卡固部2的脱落;拆卸中心卡固部2时,只需按压卡接突起302,使卡接突起302退出卡接口202,即可拔出中心卡固部2。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