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孔雀石硫化产物控制的方法及其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78182发布日期:2019-05-28 20:31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矿物加工技术领域,涉及孔雀石的硫化浮选,特别涉及一种孔雀石硫化产物控制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矿产资源日趋贫细杂,人们对资源的综合回收率、精矿产品的质量及浮选分离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复杂多金属氧化矿的浮选分离也显得日趋重要。孔雀石相对于硫化铜矿来说,溶解度较好而且表面亲水性较高,不易浮选,因此浮选前先硫化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硫化就是通过添加硫化剂改变矿物表面性质,使矿物表面生成一层硫化矿薄膜,提高疏水性变得易浮,提高回收率。目前普遍使用的硫化剂是硫化钠或者硫氢化钠,该类硫化剂存在硫化反应较慢、过程不易控制、硫化物薄膜稳定性差的问题,且生成的硫化物薄膜在矿浆复杂流场作用下易于疏松脱落,尤其是用量很难把握,硫化钠或者硫氢化钠用量过少不能保障足够的还原性气氛,达不到硫化效果,用量过多又会对后续浮选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孔雀石浮选指标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孔雀石硫化产物控制的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能有效控制孔雀石硫化产物,在孔雀石表面生成一层cufes2为主的硫化物薄膜,该硫化物薄膜疏水性、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强,在后续浮选过程中不会发生氧化,反应浮选机搅拌转子在50-60rpm的转速下产物薄膜不会机械脱落,采用该方法可有效硫化了孔雀石并能有效控制孔雀石硫化产物,大幅度提高孔雀石的精矿回收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孔雀石硫化产物控制的方法,使用硫磺和硫脲粉末作为硫化剂,铁粉作为硫化反应助剂,在磨矿过程中利用机械化学作用完成孔雀石硫化。

所述硫磺和硫脲的质量比为1:1。

所述孔雀石为细碎后孔雀石,粒径<8mm。

所述硫化剂用量为300~1000g/t。

所述硫化反应助剂用量为100~300g/t。

所述磨矿方式为干式磨矿,磨矿时间为5~15min。

将硫化后孔雀石进行浮选(采用常规浮选流程),浮选回收率达到75.6%~82.5%,接近硫化矿的浮选指标,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所述浮选采用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用量为55-100mg/l,2#油为起泡剂,加入量1~4μl/l。

本发明的原理是:

使用1:1配比的硫磺:硫脲粉末作为硫化剂,铁粉作为硫化反应助剂,在磨矿过程中利用机械化学作用发生离子交换,在孔雀石表面生成一层cufes2为主的硫化物薄膜,该硫化物薄膜疏水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强,有利用孔雀石浮选回收率的提高。

与现有的硫化孔雀石的方法相比,本发明硫化速度快、效率高,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氧化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孔雀石的磨矿过程中,按照质量比为1:1配置硫磺、硫脲粉末作为硫化剂,按300g/t的用量加入到磨机中,再按照100g/t的用量加入助剂铁粉,干磨5min;磨矿后采用常规浮选方法,用量为55mg/l的丁基黄药为捕收剂,作用3min,2#油为起泡剂,加入量1μl/l,作用1min,刮泡4min,孔雀石浮选回收率可以达到75.6%。

与不加硫化剂的选别方案,该方法提高孔雀石回收率35个百分点。

实施例2

在孔雀石的磨矿过程中,按照质量比为1:1配置硫磺、硫脲粉末作为硫化剂,按500g/t的用量加入到磨机中,再按照200g/t的用量加入助剂铁粉,干磨10min;磨矿后采用常规浮选方法,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用量为85mg/l,作用3min,2#油为起泡剂,加入量2μl/l,作用1min,刮泡4min,孔雀石浮选回收率可以达到80.3%。

与不加硫化剂的选别方案,该方法提高孔雀石回收率39.7个百分点。

实施例3

在孔雀石的磨矿过程中,按照质量比为1:1配置硫磺、硫脲粉末作为硫化剂,按1000g/t的用量加入到磨机中,再按照300g/t的用量加入助剂铁粉,干磨15min;磨矿后采用常规浮选方法,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用量为100mg/l,作用3min,2#油为起泡剂,加入量4μl/l,作用1min,刮泡4min,孔雀石浮选回收率可以达到82.5%。

与不加硫化剂的选别方案,该方法提高孔雀石回收率41.9个百分点。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孔雀石硫化产物控制的方法及其应用,使用1:1配比的硫磺:硫脲粉末作为硫化剂,铁粉作为硫化反应助剂,在磨矿过程中利用机械化学作用完成孔雀石硫化,可以在孔雀石表面生成一层CuFeS2为主的硫化物薄膜,该硫化物薄膜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强,在后续浮选过程中不会发生氧化反应,浮选机搅拌转子在160~180rpm的转速下产物薄膜不会机械脱落。用该方法硫化后的孔雀石浮选回收率可以达到75.6%~82.5%,接近硫化矿的浮选指标,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卜显忠;陈瑶;史巾;陈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1.28
技术公布日:2019.05.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