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和带有静电的过滤器单元的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4226发布日期:2019-10-23 01:2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和带有静电的过滤器单元的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和一种带有这种过滤器单元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通风装置已知的是,从空气中滤除污染物。在此,可以使用机械过滤器,诸如无纺布垫、多孔泡沫介质、金属板网过滤器或孔板过滤器。对于形成在厨房中运行的抽油烟机的通风装置,在此把液态的和固态的污物从在烹饪时产生的烟雾和蒸汽中滤除。作为机械过滤器,在此特别是采用金属板网过滤器、孔板过滤器、折流板过滤器—其也可以称为涡流式过滤器、边缘滤除式过滤器和多孔泡沫介质。

此外,例如由de2146288a已知一种抽油烟机,其中,使用静电的过滤器。对于该抽油烟机,静电的过滤器由板状的分离电极和配对电极以及线状电离电极构成。板状的分离电极通过导电接片彼此连接,同样,配对电极通过导电接片彼此连接。分离电极和配对电极被布置为使得进入到过滤器中的空气首先流向分离电极—线状电离元件位于这些分离电极之间,并且然后到达向上错开的配对电极。分离电极和配对电极通过分隔壁固定在抽油烟机的壳体上,这些分隔壁垂直于电极并彼此平行地延伸。分离电极和配对电极像梳子一样相应交替地嵌入到彼此中。此外,在抽油烟机的壳体中设置有与过滤器的电极连接的高电压设备。

这种静电过滤器的缺点在于过滤器的大量部件和复杂的结构。此外,电极彼此间的正确布置和绝缘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按照该解决方案,可以实现静电的过滤器单元的简单的结构和简单的装配,并且该静电的过滤器单元仍可以可靠地运行。

本发明基于如下认识,该目的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实现:即,使用一种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用于保持静电的过滤器单元的分离单元的分离电极,并且同时用作配对电极。

根据第一方面,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通风装置的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得以实现。该过滤器单元包括电离单元和分离单元,该分离单元带有至少一个分离电极。该过滤器单元的特征在于,分离单元具有用于保持至少一个分离电极的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具有用于至少一个分离电极的引导造型,并且该保持装置由导电的材料构成。

通风装置是指可以用来从室内吸除并清洁空气的装置。通风装置可以是例如在厨房中的烟雾排除装置。然而,通风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墙壁风箱或天花板通风件。空气流动可以由通风装置的鼓风机引起。

静电的过滤器单元用于从通过通风装置输送的空气中滤除污物。根据本发明,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具有电离单元和分离单元。分离单元在流动方向上置于电离单元之后。分离单元也可以称为分离区域或分离梯级,并且电离单元也可以称为电离区域或电离梯级。

电离单元优选具有至少一个电离元件和至少一个配对电极。对电离元件施加电压、优选高电压。在污染空气流经电离单元时,借助也可称为放射电极的电离元件静电地使得固态的和液态的物质带电。

分离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分离电极。另外,分离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配对电极。根据本发明,由保持装置形成配对电极。由于通过分离电极和配对电极产生的电场,在电离单元中带电的污物沉积在分离单元的可统称为沉积电极的分离电极和配对电极的表面上,并因此从空气中滤除。

过滤器单元也称为过滤器模块。过滤器单元优选是可从通风装置中取出的优选可预安装的便携式过滤器单元。预安装是指,过滤器单元可以作为一个结构单元装入到通风装置中,并且能以一个单元从通风装置中取出。分离单元和电离单元可以例如容纳在共同的壳体中。

过滤器单元的前侧是指空气经由其进入到电离单元中的一侧。背侧是指构造分离单元的所在侧,并且空气经由该侧从过滤器单元中排出。因此,过滤器单元在流动方向上从前侧向背侧流过。

就根据本发明的下文也称为过滤器单元的静电的过滤器单元而言,分离单元具有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用于把至少一个分离电极保持在保持装置上。保持装置也可以称为保持框架或框架。保持装置具有用于至少一个分离电极的引导造型。引导造型是指保持装置上的造型,该造型在插入到保持装置中时引导分离电极并把分离电极保持在插入状态下。引导造型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狭槽、槽和/或边缘构成。

根据本发明,保持装置由导电的材料构成。导电的材料特别是指具有优选为25℃>106s/m的导电能力的固体材料。特别地,作为导电材料,可以采用金属或导电塑料。在此,导电塑料是指形成本征导电聚合物或者就是设有导电填料的聚合物的塑料。作为金属,可以针对保持装置使用例如铝。

带有一个或多个分离电极的保持装置优选容纳在由非导电材料构成的壳体中。该壳体具有入口和出口,其中,电离单元沿流动方向位于入口之后,并且出口沿流动方向位于分离单元之后。此外,就根据本发明的稍后还将详述的过滤器单元而言,至少分离电极和/或保持装置至少局部地绝缘。特别地,分离电极和/或保持装置至少在贴靠区域中绝缘,它们在这些贴靠区域中相互贴靠。

保持装置由导电材料构成,由此可以将该保持装置用作分离单元的配对电极。特别地,保持装置可以与高电压单元的接地端(erde)连接,并且由此形成分离单元的至少一个分离电极的配对电极。保持装置因而在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单元中满足两种功能。其一为,通过该保持装置容纳或者保持并对准分离电极,并且另一个为,保持装置用作配对电极。由此可以实现一系列优点。

特别地简化了过滤器单元的结构,因为仅仅分离电极必须安置在保持装置上或者装入其中。通过还在保持装置上设置引导造型,也简化了过滤器单元的安装。另外,不一定需要单独的引导元件,从而由此也减少了部件数量。此外,仅需要一个接触点来将作为配对电极的保持装置连接到高电压单元的接地端上。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保持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限定壁和至少两个位于第一和第二限定壁之间的框架接片。框架接片固定地与限定壁连接,并且优选与限定壁单件式设计。在两个相邻的框架接片之间,分别在保持装置中形成用于分离电极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空间。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引导造型优选包括至少一个穿过限定壁之一的用于分离电极的贯通狭槽。一个或多个贯通狭槽是细长的狭槽。

保持装置优选具有向前和向后开口的、矩形的箱形状。在此,前侧是指保持装置的面向电离单元的一侧。背侧是指保持装置的背离电离单元的一侧。第一和第二限定壁优选彼此平行。第一限定壁可以例如是保持装置的顶侧,并且第二限定壁可以是保持装置的底侧。然而也在本发明范围内的是,保持装置的一个侧壁形成第一限定壁,相对的侧壁形成第二限定壁。然而,第一和第二限定壁在保持装置上总是彼此相对。保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框架接片。这些框架接片位于第一和第二限定壁之间。这些框架接片如此对齐,使得它们在保持装置的前侧和背侧之间延伸。特别优选地,框架接片垂直于保持装置的前侧或背侧。由于保持装置在该方向上被空气流过,因此在该方向上对于框架接片的对齐而言阻碍(versperrung)较小。框架接片可以布置在第一和第二限定壁的端部上。然而优选也在第一和第二限定壁的侧向的端部之间布置至少一个框架接片。特别优选地,保持装置具有多个框架接片。根据保持装置的尺寸而定,例如可以设置多于十个框架接片,或者也可以设置多于二十个框架接片。

在两个相邻的框架接片之间,优选分别形成用于分离电极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空间。由此,保持装置的分离电极和框架接片交替地存在于分离单元中。

优选地,引导造型包括至少一个穿过限定壁之一的、用于分离电极的贯通狭槽。贯通狭槽也可以称为贯穿狭槽。通过设置至少一个贯通狭槽,可以将至少一个分离电极带入到限定壁之间的区域中,并且特别是带入到容纳空间中。在这种情况下,贯通狭槽的尺寸被如此确定,使得其面对应于分离电极的横截面。由此,分离电极一方面在装入时被引导通过贯通狭槽。但另一方面,分离电极在插入后也通过贯通狭槽保持就位。

优选地,多个贯通狭槽设置在限定壁中,并且各贯通狭槽彼此平行。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各框架接片垂直于保持装置的第一和第二限定壁延伸,并且彼此平行。特别优选地,引导造型的至少一个贯通狭槽分别在两个框架接片之间在限定壁之一中开设。特别优选地,贯通狭槽居中地引入到两个框架接片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贯通狭槽平行于框架接片的横截面。由于居中地布置,实现了在框架接片之间对通过贯通狭槽引入的分离电极的定中。特别地,也可以使用柔性的分离电极,这些分离电极于是在固定的框架接片之间尽可能居中地对齐。由于框架接片作为保持装置的一部分用作配对电极,由此确保了可靠地建立起电场,并且由于均匀的距离可以防止击穿或短路。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限定壁中开设至少一个贯通狭槽,并且在第二限定壁中同样开设至少一个贯通狭槽,其与在第一限定壁中的至少一个贯通狭槽对齐。优选地,也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定壁内开设多个贯通狭槽,并且,在第一限定壁中的贯通狭槽的数量等于在第二限定壁中的贯通狭槽的数量。在此,这些限定壁中的贯通狭槽在加工公差范围内精确地彼此叠置。由于保持装置优选是形状配合的、由限定壁和框架接片构成的接片-框架-结构,所以,用于预压紧要引入到保持装置中的柔性的分离电极所必要的力可靠地通过保持装置被吸收,从而通过预压紧避免框架变形。

此外通过使得各贯通狭槽彼此对齐,分离电极可以通过第一限定壁中的贯通狭槽引入到容纳空间中,并且通过第二限定壁中的贯通狭槽又从容纳空间中引出,反之亦然。在该实施方式中,分离电极的长度因此优选大于第一和第二限定壁之间的距离。由此,分离电极除了贴靠在贯通狭槽处之外,还可以固定在容纳空间之外的位置上,例如固定在第一限定壁的顶侧上或第二限定壁的底侧上。因此,进一步改善了对分离电极的保持。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至少一个贯通狭槽的边缘在此是倒圆的。通过使边缘倒圆,分离电极可以围绕与倒圆对应的曲率半径偏转并且贴靠在倒圆的边缘上。由此可以防止对分离电极的损伤,或者防止分离电极涂层。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分离电极由带形成,该带穿过保持装置的至少两个容纳空间垂直于第一和第二限定壁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带优选地被引导通过这些限定壁中的贯通狭槽。该实施方式具有的优点是,使沉积电极与高电压单元接触所需的接触部位的数量限制为两个。特别地,只有保持装置必须作为配对电极与高电压单元的接地端连接,并且带状的分离电极必须与高电压单元的正极接头连接。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带状的分离电极可以穿引保持装置的贯通狭槽并被拉紧。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将分离电极引导穿过第一限定壁的第一贯通狭槽,然后穿过第二限定壁的与其对准的第一贯通狭槽。因此,分离电极的一部分长度垂直于限定壁延伸,并且优选居中地位于两个相邻的框架接片之间。随后,将分离电极弯曲并插入到第二限定壁的、与引出分离电极所穿过的贯通狭槽相邻的贯通狭槽中。然后将分离电极从内部插入到第一限定壁的、与第一贯通狭槽相邻的贯通狭槽中。这种穿引如此频繁地进行,直到分离电极穿过各限定壁中的每个贯通狭槽。带状的分离电极的一端可以例如固定、比如夹紧在第一限定壁的顶侧上。然后,带状的分离电极的另一端被引导至接触部位,该接触部位可以设置在保持装置中或者设置在保持装置的外侧上,并且分离电极可以通过该接触部位与高电压单元连接。

替代于穿引带状的分离电极,分离电极可以是预成形的、具有曲折形状的构件。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保持装置优选地设计成使得贯通狭槽延伸到相应限定壁的前侧或背侧。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贯通狭槽向一侧开口。从开口侧起,可以将预成形的曲折形的分离电极装入即、插入到保持装置中。随后,贯通狭槽可以例如用牵杆(strebe)或遮盖框架封闭。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单个曲折臂的长度如此之长,使得该长度等于第一限定壁的顶侧和第二限定壁的底侧之间的距离。曲折臂之间的距离等于限定壁之一中的相邻贯通狭槽之间的距离。通过该实施方式,进一步减小了在制造分离单元时的耗费。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两个限定壁中设置贯通狭槽,根据一种替代于该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在第一限定壁中开设至少一个贯通狭槽,并在第二限定壁中开设至少一个引导槽,该引导槽与第一限定壁的贯通狭槽对齐。该实施方具有如下优点,板状的分离电极可以穿过限定壁的贯通狭槽装入,并且可以以一个边缘引导到另一个限定壁的引导槽中,并保持在那里。优选地,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其中一个限定壁中仅设置贯通狭槽,而在另一个限定壁中仅设置引导槽。由此,待装入到保持装置中的分离电极可以从一侧,即从设置有贯通狭槽的所在限定壁装入并予以接触。

优选地,在该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分离电极是扁平的板,并且在每个容纳空间中至少部分地容纳分离电极。

为了防止一个或多个分离电极和保持装置之间的短路,根据本发明,优选地在沉积电极之间、即在分离电极和保持装置之间设置绝缘部。

在此根据一种实施方式,除了用于与高电压单元接触的接触区域之外,至少一个分离电极在其整个表面上是绝缘的。绝缘部在此可以通过涂覆也称为绝缘物的绝缘材料来产生。用于与高电压单元接触的接触区域优选抠除这种涂层。然而也可行的是,也在用于与高电压单元接触的接触区域中为至少一个分离电极设置绝缘部,并且利用穿过该绝缘部的器件进行接触。

替代地或附加地,保持装置也可以是绝缘的。同样在这种情况下,绝缘部可以通过涂层产生。在保持装置绝缘的情况下,不再强制需要绝缘至少一个分离电极,反之亦然。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分离电极具有接触突起作为接触区域,该接触突起向外突出超过限定壁,在该限定壁中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狭槽。接触突起可以例如是在板状的分离电极的边缘上的接触鼻部。在将所有板状的分离电极装入到保持装置中之后,这些分离电极可以通过一个唯一的接触元件、例如汇流排与高电压单元连接,该接触元件沿着突伸出来的接触突起延伸。因此不再需要分别单个地接触分离电极。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在保持装置处,至少一个贯通狭槽与保持装置的前侧和背侧间隔开地终止。至少一个分离电极优选具有与贯通狭槽的面积对应的横截面。通过使得贯通狭槽向前和向后被限定壁的材料限定,该贯通狭槽引入到该限定壁中,由此可以防止分离电极的位移或甚至脱落。

保持装置可以制造为整体部件,即单件式地制造。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制造保持装置时除了形成限定壁和框架接片之外,还一同地形成引导造型。保持装置可以例如通过注塑制造。该制造方式具有如下优点,保持装置的轮廓、特别是具有贯通狭槽和/或引导槽的限定壁以及框架接片,可以在制造时以简单的方式产生。在此无需随后形成引导造型,例如不需要事后开设贯通狭槽或引导槽。

替代于单件式的实施方式,保持装置也可以两件式地构造,其中的一个部分包括带有开设的引导造型的限定壁,并且另一部分是遮盖框架,该遮盖框架向前或向后封闭引导造型。第一部分优选也具有框架接片。在该实施方式中,贯通狭槽延伸到第一部分的前侧或背侧。由此可以通过贯通狭槽的开口侧插入预成形的、尤其具有曲折形状的分离电极。在装入分离电极之后,然后可以将遮盖框架安置到第一部分的一侧上,并且由此封闭贯通狭槽。遮盖框架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部件构成。例如,遮盖框架可以由两个牵杆构成,这些牵杆分别固定在相应限定壁的一侧上。但也可行的是,遮盖框架单件式地设计,其中所提及的牵杆通过连接接片在边缘处彼此连接。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在保持装置上,在第一和第二限定壁的前侧上分别布置有板状的延长部,这些延长部分别延伸到电离单元中并且形成电离单元的配对电极。板状的延长部优选在相应限定壁的面方向上延伸。因此,这些延长部彼此平行。该实施方式具有进一步简化过滤器单元的整体结构的优点。优选地,所述延长部与限定壁单件式地构造。这可以特别是在制造保持装置时通过注塑工艺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在该实施方式中,不再需要单独地接触电离单元的配对电极,特别是不再需要与高电压单元的接地端连接,因为保持装置已经作为分离单元的配对电极与接地端连接。

根据另一种实施方式,保持装置在限定壁的侧向的边缘处具有用于接触至少一个分离电极的接触空间,该接触空间由非导电材料构成。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静电的过滤器单元。

针对静电的过滤器单元描述的优点和特征也适用于—在此可用于—通风装置,并且反之亦然。

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可以在通风装置上优选地布置在抽吸开口中。替代地,静电的过滤器单元也可以在流动方向上在通风装置的抽吸开口之后安装在该通风装置中。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如此安装到通风装置中,使得流入的空气在其到达分离单元之前首先流过电离单元。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再次介绍本发明。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通风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透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静电的过滤器单元的保持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透视图;

图3为根据图2的保持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图2的保持装置连同分离电极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透视图;

图5为根据图4的保持装置和分离电极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细节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静电的过滤器单元的保持装置连同分离电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透视图;并且

图7为根据图6的保持装置连同分离电极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通风装置5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以天花板通风件的形式示出了抽油烟机。在所示实施方式中,该通风装置5具有通风壳体50和挡板51,该挡板位于通风壳体50的下方,也就是说,沿流动方向位于通风壳体50的底侧之前。在通风壳体50的底侧与挡板51之间,在此形成了抽吸开口52,该抽吸开口也可以称为吸除间隙。在抽吸开口52中安置了多个过滤器单元1。在所示视图中,沿着通风装置5的宽度安置了两个过滤器单元1,并且沿着通风装置5的深度安置了一个过滤器单元1。通风装置5安置在烹饪区6的上方,且例如可以容纳在天花板(未示出)中,其中,至少抽吸开口52至少有时位于天花板下方。图1中只能看到过滤器单元1的保护格栅10,这些保护格栅安置在过滤器单元1的前侧上。

图2中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静电的过滤器单元1的保持装置3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过滤器单元1具有电离单元2和分离单元3。图2中只示出了电离单元2的配对电极20。附加地在电离单元2中还设置有电离电极(未示出),该电离电极可以例如是金属线,该金属线在过滤器单元1的宽度方向上与配对电极20平行地在这些配对电极之间延伸。

电离单元2在流动方向上位于分离单元3之前。流动方向在该图中示意性地用箭头s表示。图2中只示出了分离单元3的保持装置30。对于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单元1,该保持装置30形成了分离单元3的配对电极。附加地,分离单元3具有将稍后详述的分离电极31(见图4)。

保持装置30具有箱形状。保持装置30的以及由此分离单元3的面向电离单元2的一侧在下面也称为前侧。保持装置30的以及由此分离单元3的相对侧也称为背侧。保持装置30向前和向后开口。特别地,保持装置30由第一限定壁300和第二限定壁301构成,这些限定壁彼此平行并形成保持装置30的顶侧和底侧。垂直于限定壁300、301的框架接片303在限定壁300、301之间延伸。框架接片303彼此平行地从保持装置30的前侧延伸到背侧,并且具有小的材料厚度。在两个相邻的框架接片303之间分别形成容纳空间302。在限定壁300、301的侧向的边缘处,保持装置30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具有侧壁307,该侧壁平行于框架接片303,但具有比框架接片303更大的材料厚度。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定壁300中开设了贯通狭槽304,该第一限定壁在下面也称为保持装置30的顶侧。贯通狭槽304在限定壁300的深度方向上延伸,即,在从保持装置30的从前侧到背侧的方向上延伸。贯通狭槽304彼此平行地延伸。如由示出剖视图的图3中可以看出,贯通狭槽304在第一限定壁300的宽度方向上居中地位于框架接片303之间。

如由图3还可得知,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在第二限定壁301—其在下面称为保持装置30的底侧—中开设了贯通狭槽304。下部的限定壁301中的贯通狭槽304与上部的限定壁301中的贯通狭槽304对齐,即,同样居中地位于相邻的框架接片303之间。

在保持装置30的背侧上设置有遮盖框架309。通过遮盖框架309,在限定壁300、301的背侧形成牵杆308。通过该牵杆308,贯通狭槽304向后封闭。遮盖框架309可以与限定壁300、301单件式形成。特别地,牵杆308可以通过将贯通狭槽304引入到上部的限定壁300中而形成。

如由图3可知,贯通道槽304的边缘是倒圆的。

在保持装置30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它也可以称为用于分离电极31的夹紧框架,该分离电极是一种扁平的导体,该导体至少在与保持装置30的触碰部位上绝缘,但优选地完全绝缘。

现在参考图4和5,将描述优选用于保持装置30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离电极31的实施方式。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分离电极31是一种扁平的导体、特别是金属带。分离电极31的一端靠置在第一限定壁300的顶面上。在那里可以设置用于夹紧分离电极31的端部的锁定装置(未示出)或夹子(未示出)。分离电极31从该端部起穿过第一限定壁300的第一贯通狭槽304导引,并且随后垂直地延伸穿过第一容纳空间302。分离电极31延伸至穿过第二限定壁301的第一贯通狭槽304。在第二限定壁301的底侧上,分离电极31弯曲,并且穿过与第一贯通狭槽304相邻的第二贯通狭槽304引入到保持装置30的第二容纳空间302中。分离电极31平行于框架接片303延伸穿过该容纳空间302,并且在容纳空间302的顶侧上穿过与第一贯通狭槽304相邻的第二贯通狭槽304向上伸出。在那里,分离电极31再次弯曲,并引入到第一限定壁300的与第二贯通狭槽304相邻的第三贯通狭槽304中。

分离电极31的这种走势延续至保持装置30的与分离电极31的第一端所在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在保持装置30的这一侧布置有接触空间4。该接触空间可以通过保持装置30上的非导电的浇铸物质形成。分离电极31的第二端引入到接触空间4中,且可以在那里与高电压单元(未示出)连接。

在分离电极31的靠置于保持装置30上的靠置部位处,特别是在第一和第二限定壁300、301上在贯通狭槽304之间,限定壁300、301的材料是倒圆的。倒圆部的半径尤其由分离电极31上的绝缘涂层的允许的折弯半径确定。

分离电极31的引入可以通过以所述方式穿引扁平的导体来进行。在此,引导装置(未示出)可以优选地从前侧或背侧引入到容纳空间302中,除了分离电极31要穿过的间隙之外,该引导装置填满容纳空间。

替代于所述穿引也可行的是,分离单元预成形为图4和5中所示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保持装置30于是优选两件式地设计。在这两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内,构造了具有贯通狭槽304的限定壁300、301以及框架接片303。在此,贯通狭槽304在第一部分处朝向纵向端开口。预成形的分离电极31可以例如从后面插入到这些开口的贯通狭槽304中。在插入分离电极31之后,然后放置可以称为遮盖框架309的第二部分,并将贯通狭槽304的开口端向后封闭。

图6和7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单元1的分离单元3的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与图2至5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保持装置30仅在第一限定壁300中具有贯通狭槽304。另外,在图2中,没有在前侧上示出保持装置30的延长部306,这些延长部用作电离单元2的配对电极。然而,在保持装置30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这种延长部306。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一样,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保持装置30具有箱形状。保持装置30向前和向后开口。特别地,保持装置30由第一限定壁300和第二限定壁301构成,这些限定壁彼此平行,并且形成保持装置30的顶侧和底侧。垂直于限定壁300、301的框架接片303在限定壁300、301之间延伸。框架接片303彼此平行地从保持装置30的前侧延伸到背侧,并且具有小的材料厚度。在两个相邻的框架接片303之间分别形成容纳空间302。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限定壁301内没有开设出贯通狭槽。相反,在第二限定壁301的顶侧,即第二限定壁301的、面向第一限定壁301的一侧,开设出引导槽305。这些引导槽305布置成使得它们与第一限定壁300中的贯通狭槽304对齐,即,垂直地位于贯通狭槽304下方。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保持装置30内引入分离电极31,这些分离电极分别是板。在每个分离电极31上,在上边缘处设置有接触突起310。每个分离电极31都从上方穿过第一限定壁300中的贯通狭槽304导引,并且延伸穿过保持装置30的内部中的容纳空间302。分离电极31的下边缘容纳在引导槽305中。接触突起310突出于第一限定壁300的顶侧,并且可以与接触器件、例如汇流排连接。

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持装置30可以是单件式或两件式的。特别地,限定壁300、301和框架接片303可以直到第一限定壁300中的贯通狭槽304的一端构造成一个部分。然后,在该部分上可以安置作为遮盖框架(未示出)的另一部分,并且因此限定贯通狭槽304。

在所示的两种实施方式中,分离电极31优选分别设有绝缘涂层(未示出)。

下面将一般性地再次描述本发明。待清洁的流体—其特别是空气—流经或流过根据本发明的静电的过滤器单元,该过滤器单元也可以称为静电的过滤器。该流动优选通过通风装置的鼓风机实现,过滤器单元设置在该通风装置上。在这种情况下,流体中的颗粒首先在电离单元内部带电,并且然后在分离单元中分离出来。分离单元的特征在于,它含有尽可能均匀的电场。电场力(f)由于它们的电荷而平行于分离电场线地在经过期间作用到带电颗粒上。所导致的加速度使颗粒偏离于它们的路径,并且将所述颗粒在离散的时间t之后撞击到沉积电极。通过这种撞击,颗粒被认为是分离出来了。根据原理而定,当颗粒的停留时间大于最大设计行程s时,分离效率最大。

根据本发明的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可用于过滤直到1μm细尘范围的颗粒和空气污染物。在此,本发明的过滤器单元依照制造方面、成本和性能技术方面得到优化。

分离单元的沉积电极形成对经过的流体体积流的阻挡。由于该阻挡,流体速度相对于阻挡线性地增加。这相当于停留时间t的减少。如今的静电的过滤器通过分离单元的延长来补偿这些损失,以便增加停留时间。同时,分离单元处的压力损失随着速度的增加和分离单元的延长而升高。由于比较严重的阻挡,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能效。

在已知的静电的过滤器中,通常设置金属板阵列/排列,类似于常见的板式电容器。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板必须至少在其悬架处彼此绝缘地布置。视应用领域和应用条件而定,可能另外需要电极的完全平坦的绝缘层以避免击穿。因此阻挡更严重。

此外,由于部件数量多且各板的繁琐对齐,构造上的耗费和制造成本很高。

本发明不再具有这些缺点,或者至少减少了这些缺点。

利用本发明,提供了优选的单件式的但可选地也可为多件式的形状配合的保持装置,该保持装置也可以称为框架或保持框架。保持装置由导电的材料构成,并且装入在静电的过滤器单元—其也可以称为静电的过滤器模块—中的分离单元内。在这种情况下,框架与所连接的高电压单元的接地端连接。框架的目的是,接纳和对准分离电极,这些分离电极也可以称为高电压电极。由于多个形状配合的框架接片,框架本身具有高的机械稳定性。同时,框架形成高电压电极的配对极。为了使框架和高电压电极电隔离,可以有选择性地用绝缘部包住分离电极,或者相应地用绝缘物涂覆框架。

可选地,在保持装置的流入侧、即前侧上,可以一同安置必要的电离单元的配对电极。在这种配置中,电离单元的安装工作量进一步减少。除了保持装置外,还必须提供一些线材容纳部和高电压组件的接触部。

优选地,由保持装置和分离电极构成的分离组件以及电离单元集成在一个绝缘的外壳中。

由于就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单元而言,保持装置本身与高电压源的接地端连接,必要的构件的数量减少了,并且同时减少了装配步骤的数量。

在过滤器单元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采用一个唯一的分离电极特别是正的扁平的导体,并且例如穿入到保持装置中,在该实施方式中,所需要的接触部的数量进一步减少。于是,撇开高电压单元的电源不看,只需在过滤器单元中再安装两个接触部。保持装置必须与接地端连接,并且柔性的分离电极与高电压单元的正的输出端连接。这种接触比已知的过滤器单元简单,就已知的过滤器单元而言,所有的设计为板的沉积电极,也就是分离电极和配对电极,都通过汇流排或连续的电缆彼此串联,并且然后必须与高电压单元连接。

在过滤器单元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仅设置单侧的贯通狭槽,并且优选地相对地设置引导槽,在该实施方式中,分离单元的电极-板的数量相比于已知的过滤器单元减半,这是因为,保持装置利用框架牵杆形成了配对电极,但框架牵杆不必再单个地安置和予以接触。仅仅还必须成排地接触被设计成板的分离电极,并且将其与高电压电源连接。该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分离单元的构件数量减少了50%。对仍然需要的板的安置单侧地进行,并且因此在制造技术上可容易地操作。

通过利用框架接片形状配合地连接保持装置、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限定壁,还产生了很大的机械稳定性,并且该造型在借助于注塑(导电塑料、铝等)制造时具有优点,因为通过形状配合减少了扭曲。

附图标记列表

1过滤器单元

10保护格栅

2电离单元

20配对电极

3分离单元

30保持装置

300第一限定壁

301第二限定壁

302容纳空间

303框架接片

304贯通狭槽

305引导槽

306延长部

307侧壁

308牵杆

309遮盖框架

31分离电极

310接触突起

4接触空间

5通风装置

50通风壳体

51挡板

52抽吸开口

6烹饪区

s流动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