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拣集成的动力传输连接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41873发布日期:2020-06-26 20:39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拣集成的动力传输连接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输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拣集成的动力传输连接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物流系统上的分拣设备主要是通过矩阵形式排布分列的若干分拣球。一般其动力通过滚筒作为主动力源,并通过o带进行中间连接,将滚筒动力输送到分拣球上,使分拣球进行旋转运动,其转向一般通过程90°连杆机构,或者拉杆完成转向运动。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在于在用于进行分拣输送的单元较多时,为其提供输送动力的结构也会相应的变得复杂,尤其在多行列的这类单元的动力提供中,无法有效、稳定的对它们进行同时的动力供给。

如公开号为cn108163443a的专利文件,其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轴系进行传动,其较为复杂的结构和较大的重量导致无法适应柔性化、可调化、模块化的现代物流输送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拣集成的动力传输连接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该动力传输连接组具有简单的结构、较轻的重量,同时便于根据生产需求进行便利地调整,从而适应现代化物流输送的需求。

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至少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拣集成的动力传输连接组,具有紧密排列在支架底架上的三个外部支架单元,两侧外部支架单元具有四个传输单元,中间外部支架单元具有三个传输单元;传输单元包括传输通轴,传输通轴端部具有传输同步带轮,传输同步带轮上设有传输同步带总成与驱动源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传输同步带总成具有若干传递单元和传输同步带集成;传递单元为连接两两配对后的传输同步带轮的短传输同步带;传输同步带集成为连接传递单元的长传输同步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传输同步带轮包括a类同步带轮、a’类同步带轮和a类同步带轮,a类同步带轮设置在一侧的外部支架单元上,具有a1同步带轮、a2同步带轮、a3同步带轮和a4同步带轮;a类同步带轮设置在中间的外部支架单元上,具有a1同步带轮、a2同步带轮和a3同步带轮;

a’类同步带轮设置在另一侧的外部支架单元上,具有a’1同步带轮、a’2同步带轮、a’3同步带轮和a’4同步带轮;传递单元1121具有由a1同步带轮和a2同步带轮连接而成的第一传递单元、由a3同步带轮和a4同步带轮连接而成的第二传递单元、由a’1同步带轮和a’2同步带轮连接而成的第四传递单元、由a’3同步带轮和a’4同步带轮连接而成的第五传递单元、由a1同步带轮和a2同步带轮连接而成的第三传递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传输同步带集成连接a2同步带轮、a3同步带轮、a1同步带轮、a3同步带轮、a’2同步带轮和a’3同步带轮形成一个多边形同步带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传输单元还包括位于每一所述传输单元底部的转向驱动单元;所述转向驱动单元具有连接所述外部支架单元的外部壳体,其侧面设置有转向同步带轮;所述转向同步带轮经过转向同步带连成一体通过设置在所述外部支架单元上的转向驱动源实现所述外部支架单元上的所有传输单元的整体转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传输单元具有传输支架,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方;所述传输支架上设置有传输二轴、与所述传输二轴配合的从动辊组和张紧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从动辊组包括主动滚筒、从动滚筒和覆盖在所述主动滚筒和所述从动滚筒上的传输皮带;所述主动滚筒与所述传输二轴通过输送同步带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转向驱动单元还包括有:通过连接件可转套接在所述传输通轴外侧的内部壳体,所述外部壳体套设在所述内部壳体外;磁力盘,所述磁力盘设置在所述传输通轴上端,其上方配合有设置在所述传输二轴上的磁力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转向同步带为双面齿同步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转向驱动源具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设置在所述转向同步带的松边外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结构简单,可便利地调节各个传输单元间的间距等参数以适应实际物流系统中体积、布置方式的需求;

2、通过同步带传动,传递效率高、同步性能好、同时重量轻,便于安装布设;

3、整体集成程度高、动力传动效率高、精确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单元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驱动单元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示意图;

图中各项分别为:101传输通轴,1011传输同步带轮,1012磁力盘,104传输二轴,1041磁力轮,106连接件,107传输支架,112内部壳体,122外部壳体,142转向同步带轮,152转向同步带,201从动辊组,2011主动滚筒,2012从动滚筒,2013传输皮带,202张紧辊,204输送同步带,400外部支架单元,500传输单元,600动力源,700转向驱动源,800传输同步带总成,801传递单元,802传输同步带集成,8220a1同步带轮,8221a2同步带轮,8222a3同步带轮,8224a4同步带轮,8230a1同步带轮,8231a2同步带轮,8232a3同步带轮,8240a’1同步带轮,8241a’2同步带轮,8242a’3同步带轮,8243a’4同步带轮,8251第一传递单元,8252第二传递单元,8253第三传递单元,8254第四传递单元,8255第五传递单元,8256多边形同步带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3、4所示的一种分拣集成的动力传输连接组,具有紧密排列在一个矩形桌式的钢制支架底架上的三个由薄板冲压弯折制成的外部支架单元400,位于两侧的外部支架单元400分别具有四个成列间隔设置的传输单元500,中间外部支架单元400上具有三个成列间隔设置的传输单元500;每一传输单元500及其下方的转向驱动单元410的外轮廓呈圆柱形,从而可以保证在水平方向上的转动而互不干涉。每一转向驱动单元410包括一根轴线垂直于外部支架单元400设置的传输通轴101,以及通过由轴承组成的连接件106连接在传输通轴101外部的内部壳体112以及通过轴承可转套设在内部壳体112上的外部壳体122,传输单元500固定连接在外部壳体122上方并随其转动。传输通轴101、内部壳体112和外部壳体122之间都可相对转动,其中,外部壳体122包括上下两部分,位于内部壳体112下端外侧的部分通过其的翻边以焊接或螺栓连接的形式固定安装在外部支架单元400上,从而实现在工作时外部壳体122下半部分呈静止,内部壳体112相对其转动并相对传输同轴静止,同时其内的传输通轴101相对其转动提供输送动力;其上半部分的外部壳体122可相对内部壳体112转动实现整体传输单元500输送方向的转向。转向驱动单元410还包括动力源600,其优选为位于物流系统中的伺服电机;传输通轴101的下端固接有具有同步带齿的传输同步带轮1011,动力源600通过同步带连接的方式耦合接入传输同步带轮1011并带动传输通轴101转动。传输通轴101的下端向下穿过外部支架单元400,即在工作时驱动其的动力源600与其的连接结构位于外部支架单元的下方,不会与上方的传输单元500的结构发生干涉,进一步提高集成程度。对传输通轴101的带动可以为每一传输通轴101分别连接一个动力源600进行单独控制,也可以为通过同步带将所有传输通轴101串联实现统一的带动。传输单元500具有在正视方向上呈中空框体的传输支架107,传输支架107通过焊接或螺接固定设置在外部壳体122上方并可随动。传输支架107上通过其侧壁的轴承座水平安装有传输二轴104、与传输二轴104配合的从动辊组201和张紧辊202。从动辊组201包括主动滚筒2011、从动滚筒2012和覆盖在主动滚筒2011和从动滚筒2012上的传输皮带2013;主动滚筒2011与传输二轴104通过输送同步带204连接,传输皮带2013的顶端露出于传输支架107的顶部。张紧辊202呈外张紧设置。传输二轴104上通过键连接安装有磁力轮1041,磁力轮1041位于上述磁力盘1012的上方且两者的轴线呈正交,磁力轮1041和磁力盘1012的表面设有同极相近的磁颗粒或磁条等,通过传输通轴101可以带动磁力盘1012转动,磁力盘1012带动磁力轮1041和传输二轴104转动,传输二轴104通过传输同步带204带动上方的从动辊组201驱动传输皮带2013回转实现其顶部表面对于通过其上方的物流包裹的输送。上述结构使得传输单元连接副少、结构精简,即可以在较小的体积内容纳这些实现物流输送功能的零部件的设置,从而提高集成化程度。在物流输送过程中,物流包裹来到这些传输单元500上方后其与传输单元500顶部的传输皮带2013(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传输皮带2013可以替换为多个密集并列的动力滚筒)接触,通过接触产生的摩擦力在传输皮带2013的驱动下向它们的滚动方向前进,在两个传输单元500之间移动时,物流包裹通过前一个传输单元500提供的运动的惯性实现移向下一个传输单元500,并在来到下一个传输单元500后继续受力向下输送。在外部壳体上螺栓安装的转向同步带轮14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向同步带152将单个外部支架单元400上的所有传输单元500通过串联后接入伺服电机组成的转向驱动源700(其从外部支架单元400下方向上伸出,不占用外部支架单元400的上部体积,从而可有效节约整体机构的体积占用,提高集成水平即减少了为了容纳各零部件在各传输单元500间预留的空间,即进一步提高了具有输送能力的面积的占比从而有效提高对小、软等特异包裹的输送效率)。同时其输出轴端部固接有驱动轮,该驱动轮啮合连接在转向同步带152的松边外侧(从而配合转向同步带152双面齿的结构,可以实现该驱动轮啮合带动转向同步带152转动的同时起到一个具有张紧作用的张紧轮的作用)。在工作时通过该转向驱动源700对该转向同步带152实现精确的转动控制,其动力通过转向同步带152的传递作用实现每一外部支架单元400上的每一传输单元500的同步驱动和转动。同时,本实施例优选每一外部支架单元400上的传输单元500为动力源600驱动下一根同步带串联的同步带动,保证了每一外部支架单元400形成的条形输送区域的输送方向一致,因为外部支架单元400延伸形成一个宽度基本等于整体结构宽度的矩形输送区域,同步、一致转动可以保证物流包裹在通过该段输送区域时不论其位于整体宽度方向上的何处都可得到相同的输送驱动,保证物流输送的准确性;同时串联结构可以有效的精简整体的驱动结构和控制难度。上述的传输皮带、动力滚筒、驱动轴均通过轴承安装在转动壳体404上,从而可以实现随之转动并最终实现输送方向的调节。因为动力传输轴和驱动轴间通过换向的动力传递装置连接,其相对转动不影响输送动力的传输。

本实施例中,传输同步带总成800具有五个传递单元801和一个传输同步带集成802;传递单元801为连接两两配对后的传输同步带轮1011的短传输同步带;传输同步带集成802为连接传递单元801的长传输同步带。本实施例中的传输同步带轮1011具有水平叠置的两层同步带齿,从而可同时啮合两条同步带使其在受到上游的传输通轴101的传递单元801的同步带带动的同时也通过同步带向下游的传输通轴101提供动力。

本实施例中,传输同步带轮1011包括a类同步带轮、a’类同步带轮和a类同步带轮,a类同步带轮设置在位于一侧的外部支架单元400上,分别为位于每一个传输通轴101上的a1同步带轮8220、a2同步带轮8221、a3同步带轮8222和a4同步带轮8223;a类同步带轮设置在中间的外部支架单元400上,分别为位于每一个传输通轴101上的a1同步带轮8230、a2同步带轮8231和a3同步带轮8232。a’类同步带轮设置在另一侧的外部支架单元400上,分别为位于每一个传输通轴101上的a’1同步带轮8240、a’2同步带轮8241、a’3同步带轮8242和a’4同步带轮8243。

动力源600通过一根同步带连接a1同步带轮8220,传递单元801具有由a1同步带轮8220和a2同步带轮8221连接而成的第一传递单元8251、由a3同步带轮8222和a4同步带轮8223连接而成的第二传递单元8252、由a’1同步带轮8240和a’2同步带轮8241连接而成的第四传递单元8254、由a’3同步带轮8242和a’4同步带轮8243连接而成的第五传递单元8255、由a1同步带轮8230和a2同步带轮8231连接而成的第三传递单元8253。

本实施例中,传输同步带集成802串联连接a2同步带轮8221、a3同步带轮8222、a1同步带轮8230、a3同步带轮8232、a’2同步带轮8241和a’3同步带轮8242形成一个六边形的多边形同步带圈8256从而实现一个动力源600带动下所有的传输单元500的同步转动,同时因为同步带自身的柔性特点,可根据使用需求调节各个传输单元500的间距后实现有效的传动,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调节的优点。上述的短传输同步带和长传输同步带都通过向下安装在外部支架单元上的张紧轮的止抵实现有效的接触传动,张紧轮可以通过螺栓螺母副可调安装在位于外部支架单元400上的长槽内,在运行维护时可以通过调节螺栓松紧改变张紧轮的安装位置实现长传输同步带和短传输同步带的张紧程度的调节。

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