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选矿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04966发布日期:2020-06-05 23:0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选矿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选矿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选矿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可供资源量不断减少,造成原矿开采品味日渐降低,冶炼等后续加工对选矿产品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需要采用选矿设备对开采的矿石进行筛选。

然而,现有的选矿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选矿效率低下,且选矿的精确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选矿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选矿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选矿效率低下,且选矿的精确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选矿设备,所述选矿设备包括:

机架;

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给料组件,所述给料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给料组件位于所述传输组件传输方向上的首端,以用于给所述传输组件提供矿料;

矿料成像组件,所述矿料成像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矿料成像组件用于对所述传输组件上的所述矿料进行拍照识别;

筛选组件,所述筛选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与所述矿料成像组件电连接,所述筛选组件位于所述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上的末端,以根据所述矿料成像组件的识别结果对所述传输组件传输方向末端的矿料进行分类筛选。

优选的,所述传输组件包括:

皮带,所述皮带传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给料组件位于所述皮带传输方向的首端,所述筛选组件位于所述皮带传输方向的末端;

两组挡边机构,两组所述挡边机构均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两组所述挡边机构位于所述皮带的上方,两组所述挡边机构沿所述皮带的传输方向设置,且两组所述挡边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皮带的传输方向上的两侧,以围设所述皮带的传输方向上的两侧;

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皮带的上方,两组所述挡边机构均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皮带、两组所述挡边机构以及盖板形成密闭输料腔。

优选地,所述传输组件还包括:

若干第一接料斗,每个所述第一接料斗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入料口和第一出料口,若干所述第一接料斗焊接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皮带的下方,若干所述第一接料斗沿所述皮带传输方向设置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接料斗相互抵接,所述皮带在重力方向的投影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入料口所在区域内;

第二接料斗,所述第二接料斗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二入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二接料斗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二入料口连通,所述第二接料斗位于所述皮带的传输方向上的末端的下方,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二接料斗上远离所述皮带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传输组件还包括:

分体式溜槽机构,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位于所述传输组件传输方向的首端和所述给料组件之间;

其中,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用于接收所述给料组件提供的矿料,并使所述矿料匀速掉落至所述传输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包括: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若干溜板,各所述溜板装设于所述安装架上,且各所述溜板之间呈并排设置,所述溜板的上端与所述给料组件连接,所述溜板的下端与所述传输组件传输方向的首端连接;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将若干所述溜板连接在所述安装架上;

其中,所述溜板与水平面之间呈锐角或钝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矿料成像组件包括:

射线接收机构;

射线发射机构,所述射线发射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传输组件位于所述射线发射机构发出的射线的路径上;

第一防护壳体,所述第一防护壳体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防护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置物腔,所述射线接收机构位于所述第一置物腔内,所述第一防护壳体采用铅板制作而成,所述第一防护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

其中,所述射线发射机构发出的射线依次穿过所述传输组件、所述第一开口被所述射线接收机构接收。

优选地,所述矿料成像组件包括:

透光件,所述透光件盖合所述第一开口。

优选地,所述射线发射机构包括:

射线发射器,所述射线发射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内开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罩的通道,所述通道自所述射线发射器向所述第一开口所在位置延伸;

密封盖,所述密封盖设置有透光缝,所述密封盖盖合所述防护罩远离所述射线发射器一端,所述透光缝朝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筛选组件包括:

喷气阀,所述喷气阀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喷气阀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坡面,所述喷气阀的喷气嘴呈圆柱状,且所述喷气嘴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坡面,所述喷气嘴给予所述皮带传输方向末端抛射出来的矿料向上的喷力;

第三接料斗,所述第三接料斗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三接料斗内形成有接料槽,所述接料槽在所述第三接料斗上形成有第三入料口以及至少一第三出料口,所述第三接料斗上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接料槽分割成两个分隔槽,每个所述分隔槽均与所述第三入料口连通,每一所述分隔槽均设置有所述第三出料口。

优选地,所述喷气阀包括:

底板;

侧板组件,所述侧板组件装设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侧板组件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腔;

若干阀本体,各所述阀本体均装设于所述侧板组件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于所述侧板组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喷气嘴;

其中,所述阀本体上设置有多个出气接口,各所述出气接口通过u型气管与各所述喷气嘴连接,以将异物存储至所述u型气管的底部,并在所述阀本体下次吹气时,将所述u型气管底部的异物从所述喷气嘴处吹出。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机架上依次设置给料组件、给料组件、矿料成像组件以及筛选组件,当矿料成像组件对传输组件上的矿料进行拍照识别后,将识别数据传输给选矿设备的中控模组上,而矿料成像组件电可以通过中控模组与筛选组件电连接,筛选组件根据矿料成像组件的识别结果对传输组件传输方向末端的矿料进行分类筛选,筛选组件可以是可以包含筛网,以便于对不同大小的矿料进行筛分,可以高效的对矿料进行输送和筛选,提高选矿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n1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n2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选矿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选矿设备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n3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第一接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第二接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分体式溜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选矿设备另一实施例分体式溜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选矿设备另一实施例分溜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第三接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第三接料斗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n4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喷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u型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选矿设备另一实施例喷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n5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本发明选矿设备再一实施例喷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选矿设备再一实施例侧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选矿设备一实施例喷气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选矿设备1000。

请参照图1和图2,一种选矿设备1000,所述选矿设备1000包括:机架100;传输组件200,所述传输组件20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给料组件300,所述给料组件30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给料组件300位于所述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上的首端,以用于给所述传输组件200提供矿料;矿料成像组件400,所述矿料成像组件40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矿料成像组件400用于对所述传输组件200上的所述矿料进行拍照识别;筛选组件500,所述筛选组件50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并与所述矿料成像组件400电连接,所述筛选组件500位于所述传输组件200的传输方向上的末端,以根据所述矿料成像组件400的识别结果对所述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末端的矿料进行分类筛选。

本实施例中,在机架100上依次设置给料组件300、给料组件300、矿料成像组件400以及筛选组件500,其中,给料组件300位于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上的首端,以用于给传输组件200上提供矿料,例如,给料组件300可以是振动给料机,也可以是输料给料机,实现自动往传输组件200上输送矿料;而传输组件200可以是皮带210机构,或者是履带机构等,利用皮带210机构和履带机构,将矿料传输至筛选组件500上,而矿料成像组件400设置在给料组件300和筛选组件500之间,矿料成像组件400用于对传输组件200上的矿料进行拍照识别,以识别矿料中的矿质和废石等,矿料成像组件400可以是x光射线组件,也可是工业成像设备等;筛选组件500则设置在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上的末端。当矿料成像组件400对传输组件200上的矿料进行拍照识别后,将识别数据传输给选矿设备1000的中控模组上,而矿料成像组件400电可以通过中控模组与筛选组件500电连接,筛选组件500根据矿料成像组件400的识别结果对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末端的矿料进行分类筛选,筛选组件500可以是可以包含筛网,以便于对不同大小的矿料进行筛分。可以理解的是,筛选组件500还可以是机械手,以利用机械手抓取不同尺寸的矿料。通过上述结构,可以高效的对矿料进行输送和筛选,提高选矿效率。

具体的,所述传输组件200包括:皮带210,所述皮带210传动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给料组件300位于所述皮带210传输方向的首端,所述筛选组件500位于所述皮带210传输方向的末端;两组挡边机构220,两组所述挡边机构220均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两组所述挡边机构220位于所述皮带210的上方,两组所述挡边机构220沿所述皮带210的传输方向设置,且两组所述挡边机构220分别位于所述皮带210的传输方向上的两侧,以围设所述皮带210的传输方向上的两侧;盖板230,所述盖板23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盖板230位于所述皮带210的上方,两组所述挡边机构220均与所述盖板230连接,所述皮带210、两组所述挡边机构220以及盖板230形成密闭输料腔a。请参照图1和图8,本实施例中,皮带210传动设置在机架100上,皮带210上放置有矿料,由于传输装置本身会存在振动,随着皮带210的运输,矿料受到振动后,容易从皮带210传输方向的两侧掉落,为了防止矿料出现上述掉落的现象,在机架100上设置两组挡边机构220,挡边机构220可以是挡板机构等,两组挡边机构220位于皮带210的上方,两组挡边机构220沿皮带210的传输方向设置,且两组挡边机构220分别位于皮带210传输方向的两侧,将皮带210传输方向的两侧进行围设。当皮带210发生振动后,皮带210上的矿料不断振动,位于皮带210传输方向两侧的矿料被挡边机构220阻挡在皮带210上,且挡边机构220朝向皮带210的一侧与皮带210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矿料的尺寸,防止矿料沿上述间隙掉落至皮带210下方,同时在机架100上设置盖板230,盖板230位于皮带210的上方,两组挡边机构220均与盖板230连接,皮带210、两组挡边机构220以及盖板230形成密闭输料腔a,可以有效防止皮带210上的矿料掉落,减少矿料的浪费。

为了进一步阻挡矿料从皮带210上掉落,皮带210与两组挡边机构220呈u形结构。矿料可在两组挡边机构220之间不断振动,而不会掉落至皮带210外部。同时,凹形结构可以更好的聚拢皮带210上的矿料。

具体的,为了更好的阻挡矿料从皮带210上掉落,两组所述挡边机构220相对与所述皮带210倾斜设置,且两组所述挡边机构220关于所述皮带2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中轴线与所述传输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两组挡边机构220倾斜设置且相互对称,并与皮带210呈凹形结构,当矿料振动并反弹至挡边机构220上后,倾斜的挡边机构220可以使矿料顺着倾斜方向掉落回皮带210上。

具体的,所述挡边机构220包括:固定件221,所述固定件221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挡条222,所述挡条222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固定件221上,其中,所述挡条222受力后,所述挡条222与所述皮带210上表面抵接。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挡边机构220可以包括固定件221和挡条222。其中,将固定件221固定在机架100上,而挡条222可拆卸固定在固定点上,为了防止矿料从皮带210传输方向的两侧掉落,在挡条222受力后,可使得挡条222与皮带210抵接,防止矿料从挡条222与皮带210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掉落。所述挡边机构22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223,所述第二连接件223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223设置于所述挡条222上;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孔内,所述紧固件依次贯穿所述第二连接件223、所述挡条222以及所述固定件221,所述第二连接件223、所述挡条222以及所述固定件221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更换挡条222,可在设置一第二连接件223,并在第二连接件223上开设多个连接孔,第二连接件223设置于挡条222上,并设置多个固定件221,紧固件可与连接孔螺纹配合,紧固件依次贯穿第二连接件223、挡条222以及固定件221,第二连接件223、挡条222以及固定件22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当需要更换挡条222时,仅需将第二连接件223和紧固件拆卸即可。所述挡条222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阻挡矿料从皮带210上掉落,挡条222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在挡条222受力后,可使得挡条222与皮带210抵接,矿料从挡条222回弹至皮带210上,防止矿料从挡条222与皮带210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掉落。

具体的,所述固定件221包括:固定部(图未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机架100固定连接;延伸部(图未标),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固定部一体成型,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皮带210倾斜设置,所述挡条222设置于所述延伸部上,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24。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21包括固定部和延伸部,固定部固定于机架100上,延伸部与固定部一体成型,为了提高固定件221的强度,可在固定部与延伸部之间设置第一加强筋224。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倾斜角度大于90°。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挡条隔挡矿料的效果,固定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倾斜角度可以设置成大于90°,挡条222贴设在延伸部上,挡条222的倾斜角度与延伸部的倾斜角度一致。在挡条222受力后,挡条222朝向皮带210转动位移,产生回弹力,固定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倾斜角度越大,回弹力越大,可使得挡条222与皮带210抵接,矿料从挡条222回弹至皮带210上。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图未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固定部固定于机架100上,可在固定部上开设多个第一安装孔,可以在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紧固五金件等,通过多个第一安装孔,将固定部固定于机架100上。所述传输组件200还包括:若干第一接料斗240,每个所述第一接料斗24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入料口b和第一出料口c,若干所述第一接料斗240焊接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并位于所述皮带210的下方,若干所述第一接料斗240沿所述皮带210传输方向设置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接料斗240相互抵接,所述皮带210在重力方向的投影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入料口b所在区域内;第二接料斗250,所述第二接料斗25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二入料口d和第二出料口e,所述第二接料斗250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二入料口d连通,所述第二接料斗250位于所述皮带210的传输方向上的末端的下方,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二接料斗250上远离所述皮带210的一端。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收集皮带210掉落的矿粉,可在机架100上设置多个第一接料斗240,其中,多个第一接料斗240沿皮带210传输方向排设,且相邻的第一接料斗240相互抵接,每个第一接料斗24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入料口b和第一出料口c,皮带210在重力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入料口b所在区域内,当矿粉因振动从皮带210的两侧掉落后,进入第一入料口b内,并可在第一出料口c下方设置集料件,统一收集掉落的矿粉。除此之外,为了接收皮带210传输末端传输的矿料,还可在皮带210的传输方向上的末端的下方设置第二接料斗250,第二接料斗250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二入料口d和第二出料口e,可在第二接料斗250上开设有缺口,缺口与第二入料口d连通,可以调节缺口的边缘与皮带210之间的距离,防止体积过大的矿料进入第二入料口d,同时,缺口的作用还在于,防止体积过大的矿料卡在第二入料口d的边缘与皮带210之间,对皮带210造成磨损。所述第一接料斗240由不锈钢制作而成。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接料斗240的强度,第一接料斗240可以采用不锈钢制作而成。所述第一接料斗240设置有第一倾斜面241,所述第一倾斜面241自第一入料口b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料口c。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接料斗240的出料速度,可在第一接料斗240上设置第一倾斜面241,第一倾斜面241自第一入料口b延伸至第一出料口c。矿砂或者矿粉可以通过斜面快速从第一出料口c掉落。

具体的,所述第一倾斜面241的倾斜角度大于30°。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倾斜面241的倾斜角度大于30°时,位于第一倾斜面241上的矿砂或者矿粉掉落的速度最佳。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在第二接料斗250的下方设置集料部件,以便于统一收集第二接料斗250内的矿料。

具体的,所述第二接料斗250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调节调节缺口的边缘与皮带210之间的距离,第二接料斗250与机架100之间设置成可拆卸的,以便于工作人员拆卸。所述第一入料口b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出料口c的口径。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入料口b收集矿砂或者矿粉的效果,第一入料口b的口径大于第一出料口c的口径。所述第一出料口c与所述第一入料口b呈方形或者棱形或者圆形结构。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出料口c输送矿砂或者矿粉的效果,第一出料口c与第一入料口b可以设置成方形或者棱形或者圆形结构。

具体的,所述传输组件200还包括:分体式溜槽机构260,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26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260位于所述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的首端和所述给料组件300之间;其中,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260用于接收所述给料组件300提供的矿料,并使所述矿料匀速掉落至所述传输组件200上。如图11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可在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的首端和给料组件300之间设置分体式溜槽机构260,用于过渡给料组件300传输的矿料,以便于矿料匀速掉落至传输组件200上,防止掉落至传输之间上的矿料发生重叠现象,影响后续矿料成像组件400矿料进行拍照识别。

具体的,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260包括:安装架261,所述安装架261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若干溜板262,各所述溜板262装设于所述安装架261上,且各所述溜板262之间呈并排设置,所述溜板262的上端与所述给料组件300连接,所述溜板262的下端与所述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的首端连接;第一连接件263,所述第一连接件263用于将若干所述溜板262连接在所述安装架261上;其中,所述溜板262与水平面之间呈锐角或钝角设置。本实施例中,溜板262均可倾斜设置,在矿料从给料组件300传输至溜板262上时,矿料可以通过溜板262进行加速,以使矿石通过溜板262后具有一定的速度,从而在矿料传输至传输组件200上时,矿石的速度与传输组件200的速度匹配。其中,转接件为钣金连接板,即钣金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架261上,所述溜板262固定在钣金连接板的另一端,依次稳定溜板262。

具体的,如图13所示,各所述溜板262装设于所述安装架261上,且各所述溜板262之间呈并排设置,其中,所述溜板262与水平面之间呈锐角或钝角设置。本实施例中,各溜板262并排设置在安装架261上,且溜板262与水平面形成锐角α,或者溜板262与水平面形成钝角β。其中,上述锐角α与上述钝角β之和为180°。

进一步地,由于矿料直接落在溜板262的平面上,即本实施例中的溜板262采用硬度较大的材质以提高溜板262的使用寿命,比如:不锈钢材等,在此并无限定。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260包括安装架261以及若干溜板262,各所述溜板262装设于所述安装架261上,且各所述溜板262之间呈并排设置,其中,所述溜板262与水平面之间呈锐角或钝角设置。通过将现有的大尺寸溜板262换成三个尺寸较小的溜板262,能够减轻各溜板262的重量,便于更换。

进一步地,如图1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有的溜板262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均相同,其中,以若干溜板262中的其中一个溜板262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溜板262包括第一部分2621、第二部分2622以及第三部分2633,且所述第一部分2621、所述第二部分2622以及所述第三部分2633可以为分体结构,或者,所述第一部分2621、所述第二部分2622以及所述第三部分2633可以为一体结构。比如,在所述第一部分2621、所述第二部分2622以及所述第三部分2633可以为分体结构时,所述第二部分2622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2621的一端,所述第三部分2633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2621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一部分2621、所述第二部分2622以及所述第三部分2633可以为一体结构时,所述第一部分2621、所述第二部分2622以及所述第三部分2633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部分2621位于所述第二部分2622以及所述第三部分2633之间。所述第一部分2621为方形板,且上述方形板为倾斜设置,即所述方形板与水平面之间呈锐角或钝角设置。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矿料经过所述第一部分2621后的速度达到预设的速度,所述第一部分2621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锐角α的角度范围为30°~70°;或者,所述第一部分2621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钝角β的角度范围为110°~150°。所述第一部分2621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锐角α的角度范围为50°;或者,所述第一部分2621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钝角β的角度范围为1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锐角α或者钝角β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在此并无限定。

具体的,所述第二部分2622和所述第三部分2633的外表面均为弧形面。其中,所述第一部分2621具有接触面,本实施例中接触面为与矿料接触的面,即所述第二部分2622的弧形面的弧形部分相对所述接触面为突出设置,以使矿料经过所述第二部分2622的突出的弧形部分后,使矿料具有一个向下抛的趋势,并在矿料的重力下落在所述第一部分2621的接触面上并滚动。

具体的,所述第三部分2633的弧形面的弧形部分相对所述接触面为凹陷设置,即当矿料从所述第一部分2621的接触面滚动到第三部分2633的弧形面的弧形部分,矿料从凹陷的弧形部分抛出,并使其具有一个与传输组件200的传输方向平行的动力,从而使矿料平稳落在传输组件200上,并进行通过传输组件200进行传送。

具体的,所述分体式溜槽机构260还包括挡板264,所述挡板264上开设有料口i,所述料口i设于所述第二部分2622位置处。可以通过设置料口i的尺寸,以限制矿料的传输至溜板262的数量,以使传输至溜板262上的矿料能够满足溜板262的最大承受重量,从而提高溜板262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所述矿料成像组件400包括:射线接收机构410;射线发射机构420,所述射线发射机构42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传输组件200位于所述射线发射机构420发出的射线的路径上;第一防护壳体430,所述第一防护壳体43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第一防护壳体430内设置有第一置物腔f,所述射线接收机构410位于所述第一置物腔f内,所述第一防护壳体430采用铅板制作而成,所述第一防护壳体430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图为标);其中,所述射线发射机构420发出的射线依次穿过所述传输组件200、所述第一开口被所述射线接收机构410接收。如图1至10所示,本实施例中,矿料成像组件400主要包括射线接收机构410、射线发射机构420和第一防护壳体430。射线接收机构410可以是x射线机构,当传输组件200不断运输矿料的过程中,x射线机构对传输组件200上的矿料进行x拍照,射线依次透射过矿料、传输组件200,并通过第一开口进入第一防护壳体430内,而射线接收机构410位于第一防护壳体430的第一置物腔f内,以接收射线,并产生拍照参数,射线接收机构410可与中控模组电连接,以将拍照参数传输至中控模组上。

具体的,所述矿料成像组件400包括:透光件440,所述透光件440盖合所述第一开口。本实施例中,可在第一开口盖合设置透光件440,若直接采用钢板替换透光件440,则射线难以进入射线接收组件内,因此,采用透光件440可以使射线尽可能无损进入射线接收组件内,而透光件440可以采用环氧板或者玻纤板或者碳纤板等,防止射线接收组件无法准确获取到上述射线,造成采集结果不准确

具体的,所述射线发射机构420包括:射线发射器421,所述射线发射器421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防护罩450,所述防护罩450内开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罩450的通道,所述通道自所述射线发射器421向所述第一开口所在位置延伸;密封盖460,所述密封盖460设置有透光缝g,所述密封盖460盖合所述防护罩450远离所述射线发射器421一端,所述透光缝g朝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本实施例中,可选择在传输组件200传输方向的末端设置射线发射器421,传输组件200可以是皮带210,皮带210传动设置于机架100上,皮带210可以是环形结构或者是单层皮带210结构等,而单层皮带210位于射线发射器421与射线接收机构410之间,为了防止射线照射到其他位置,可在射线发射器421上增设一个防护罩450,防护罩450内开设有一个通道,通道具备两个通道口,其中一个设置在射线发射器421的发射口位置,使得通道自射线发射器421延伸向第一开口所在位置延伸。随着传输组件200的传输,矿料不断从射线发射器421的下方经过,射线发射器421发射的射线被防护罩450包覆,射线无法散射到其他位置,且射线通过密封盖460上的透光缝g集中朝向第一开口发射,以便于对矿料进行准确透射。

具体的,为了对射线进行衰减,可设置第二防护壳体470,第二防护壳体470设置有置物槽,第一防护壳体430设置于所述置物槽内,置物槽的槽口与第一防护壳体430的上端抵接密闭,而第一防护壳体430和第二防护壳体470之间形成衰减间隙。射线接收机构410通过第一开口接收射线发射机构420的射线后,由于第一防护壳体430与第二防护壳体470之间还存在散热的射线,第一防护壳体430和第二防护壳体470均采用铅板制作而成,第二防护壳体470可以有效将射线阻挡在第一防护壳体430和第二防护壳体470之间,且第一防护壳体430和第二防护壳体470均采用铅板制作而成,可以有效衰减射线的强度,防止射线对其他部件造成损坏。所述第二防护壳体470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一防护壳体430包括:下壳431,所述射线接收机构410设置于所述下壳431上,所述下壳431设置于所述置物槽的槽底上;上壳432,所述上壳432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上壳432可拆卸设置于所述下壳431上,且所述上壳432密封所述置物槽,所述第二防护壳体470与所述下壳431形成衰减间隙。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拆卸第二防护壳体470,第二防护壳体470可以采用分体结构。其中,第一防护壳体430主要包括下壳431和上壳432,下壳431设置于置物槽的槽底上,将第一开口开设在上壳432上,上壳432可拆卸设置于下壳431上,且上壳432密封置物槽,第二防护壳体470与下壳431形成衰减间隙,有效衰减射线的强度,防止射线对其他部件造成损坏。其次,第一开口开设在上壳432上,使射线接收机构410接收光线的部分位于第一开口的正下方。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上壳432设置在机架100上,而下壳431可以通过导轨等滑动设置在上壳432上,以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将下壳431抽离上壳432。所述第二防护壳体470与所述上壳432滑动连接,所述壳体还包括:把手(图未标),所述把手设置于所述第二防护壳体470上。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更换射线接收机构410,可在第二防护壳体470和上壳432之间设置导轨,使第二防护壳体470与上壳432滑动连接,且在第二防护壳体470上设置把手。当需要更换射线接收机构410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将第二防护壳体470拉离上壳432,以便于工作人员拿取射线接收机构410。

具体的,所述筛选组件500包括:喷气阀510,所述喷气阀51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喷气阀5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坡面,所述喷气阀510的喷气嘴515呈圆柱状,且所述喷气嘴515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坡面,所述喷气嘴515给予所述皮带210传输方向末端抛射出来的矿料向上的喷力;第三接料斗520,所述第三接料斗52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第三接料斗520内形成有接料槽h,所述接料槽h在所述第三接料斗520上形成有第三入料口p以及至少一第三出料口q,所述第三接料斗520上设置有分隔板522,所述分隔板522将所述接料槽h分割成两个分隔槽,每个所述分隔槽均与所述第三入料口p连通,每一所述分隔槽均设置有所述第三出料口q。如图1至10、图14至图16所示,本实施中,可在机架100上设置喷气阀510,喷气阀510位于皮带210传输方向的末端,喷气阀5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坡面,当皮带210末端不断的抛射矿料后,喷气阀510的喷气嘴515朝上,随着选矿设备1000的运行,矿料上的细小粉尘会掉落至在喷气嘴515所在的第一坡面上,由于第一坡面本身倾斜设置,因此,粉尘会随着第一坡面的倾斜面掉落,而不会在第一坡面上积累,且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坡面,也便于对喷气阀510上的粉尘进行清理。同时,矿料收到喷力后,其抛射的轨迹发生变化,由于接料槽h中部设有分隔板522,分隔板522将接料槽h分割成两个分隔槽,第二接料斗250的两个分隔槽并排分布,例如左右分布,左边开进皮带210,受到喷力的矿料轨迹朝上抛射,并最终掉落至右边的分隔槽内,而没有受到喷力的矿料自然抛射到左边的分割槽内,矿粒通过相应的第三入料口p,并通过相应的第三出料口q被统一收集。所述第三接料斗520包括:第三接料斗本体521,所述第三接料斗本体521内形成有接料槽h,所述接料槽h在所述第三接料斗本体521上形成有所述第三接料口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三出料口q;至少一接头机构530,所述接头机构530与所述第三出料口q连通,且所述接头机构530与形成所述第三出料口q的壳体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523,另一者上设置有环形凹槽r,所述第一环形凸起523转动设置于所述环形凹槽r内。基于上述结构,第三接料斗520主要包括第三接料斗本体521和至少一接头机构530,其中,第三接料斗本体521内形成接料槽h,且在第三接料斗本体521上开设第三接料口和至少一个第三出料口q,第三接料口与接料槽h连通,第三接料口用于接皮带210传输的矿料,而接头机构530和第三出料口q数量一一对应,因此,接头机构530设置在第三出料口q的边缘上。具体而言,接头机构530与第三出料口q的外边缘中,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523,另一者上设置有环形凹槽r,环形凸起转动设置于环形凹槽r内,使得接头机构530可以相对于第三接料斗本体521旋转不同的角度,以便于可以将接料槽h内的矿料引流至不同的工位上,为集料作业带来便利。

具体的,所述第一环形凸起523设置于所述第三出料口q的外边缘,所述第一环形凸起523设置于所述接头机构530上。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可在第三出料口q的边缘上,且向外凸设第一环形凸起523,而在接头机构530上开设第一环形凸起523,第一环形凸起523设置在环形凹槽r内后,接头机构530可以相对于第三接料斗本体521旋转不同的角度。所述接头机构530包括:接头本体531,所述接头本体531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532,所述接头本体531与所述第三出料口q连通;第一固定圆环533,所述第一固定圆环533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32上;第二固定圆环534,所述第二固定圆环534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三出料口q的壳体的周壁上;其中,所述第一环形凸起523、第一固定圆环533被夹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32与所述第二固定圆环534之间,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32、所述第一固定圆环533以及所述第二固定圆环534共同形成所述环形凹槽r。本实施例中,接头机构530的接头本体531上可向外凸设形成第二环形凸起532,并使接头本体531与第三出料口q连通,例如,可在接头本体531上开设贯穿接头本体531的通孔,通孔与第三出料口q连通。另外设置第一固定圆环533和第二固定圆环534,第一固定圆环533设置于第二环形凸起532上,第二固定圆环534套设于第三出料口q的周壁上,并可相对于出料口转动,第一固定圆环533的内径大于第一环形凸起523的直径,第二环形凸起532的直径与第一环形凸起523的直径相同,第二固定圆环534设置于第一固定圆环533上,第二固定圆环534、第一固定圆环533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32形成环形凹槽r。当环形凸起转动设置于环形凹槽r内,接头结构可相对于环形凹槽r的轴线旋转不同的角度,以便于使接头机构530可以将接料槽h内的矿料引流至不同的工位上,为集料作业带来便利。

具体的,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32、所述第一固定圆环533以及所述第二固定圆环53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可在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32、第一固定圆环533以及第二固定圆环534上开设相互连通的螺纹孔,相互连通的螺纹孔可以多组,并采用多个紧固件,紧固件可以是螺钉等,紧固件与螺纹孔螺纹配合,以此将第二环形凸起532、第一固定圆环533以及第二固定圆环53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保证接头机构530与第三接料斗本体521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固定圆环533和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3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固定圆环533和第二环形凸起532之间的稳定性,第一固定圆环533和第二环形凸起53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圆环534由两半圆环拼接而成,两所述半圆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第二固定圆环534套设于第三出料口q的周壁上,第二固定圆环534可以设置成分体结构,即采用两个半圆环相互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第二固定圆环534。当两个半圆环设置在第三出料口q的周壁上后,两个半圆环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或者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等。所述第二环形凸起532开设有紧固孔,所述接头机构530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设置于所述紧固孔内,并与所述紧固孔螺纹连接,所述紧固件朝向所述第三接料斗本体5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523抵接。本实施例中,可在第二环形凸起532开设至少两紧固孔,两紧固孔环周设置于第二环形凸起532上,且两紧固孔之间的角度为180°,并设置至少两紧固件,紧固件可以是螺钉或者螺栓等,紧固件与紧固孔螺纹配合。当接头本体531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通过紧固件将第一环形凸起523紧固于环形凹槽r内,此时紧固件朝向第三接料斗本体521的一端与第一环形凸起523抵接。

如图17至图23所示,具体的,所述喷气阀510包括:底板511;侧板组件512,所述侧板组件512装设于所述底板511上,且所述侧板组件512与所述底板511围合形成容纳腔;若干阀本体513,各所述阀本体513均装设于所述侧板组件512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图未标)内;安装件514,所述安装件514设于所述侧板组件512背离所述底板511的一端,所述安装件514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喷气嘴515;其中,所述阀本体513上设置有多个出气接口h,各所述出气接口h通过u型气管516与各所述喷气嘴515连接,以将异物存储至所述u型气管516的底部,并在所述阀本体513下次吹气时,将所述u型气管516底部的异物从所述喷气嘴515处吹出。本实施例中,阀本体513上设置有多个出气接口h,各出气接口h通过所述u型气管516与各所述喷气嘴515连接,以将异物存储至所述u型气管516的底部,并在所述阀本体513下次吹气时,将所述u型气管516底部的异物从所述喷气嘴515处吹出。所述u型气管516包括第一端口5161、第二端口516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端口5161以及所述第二端口5162之间的存储部5163,所述第一端口5161与所述喷气嘴515连接,所述第二端口5162与所述出气接口h连接,所述存储部5163为所述u型气管516的底部,被配置为存储从所述喷气嘴515以及所述第一端口5161处流入所述u型气管516的泥水、细砂等异物。所述喷气嘴515设置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出气接口h的数量与所述喷气嘴515的数量对应,且每一所述喷气嘴515均通过一所述u型气管516与对应所述出气接口h连通,以使每一喷气嘴515上均可以与所述阀本体513连通,从而可以通过所述阀本体513将气体从所述喷气嘴515喷出。本实施例中,在通过所述阀本体513将气体从所述喷气嘴515喷出时,气体将存储在所述存储部5163的异物吹走,并从所述喷气嘴515处排出。

可选地,所述u型气管516为pu软管。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u型气管516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软管,在此并无限定。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喷阀组件包括底板511、侧板组件512、若干阀本体513以及安装件514,所述侧板组件512装设于所述底板511上,且所述侧板组件512与所述底板511围合形成容纳腔,各所述阀本体513均装设于所述侧板组件512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安装件514设于所述侧板组件512背离所述底板511的一端,所述安装件514上设置有多个喷气嘴515;所述阀本体513上设置有多个出气接口h,各所述出气接口h通过所述u型气管516与各所述喷气嘴515连接,以将异物存储至所述u型气管516的底部,并在所述阀本体513下次吹气时,将所述u型气管516底部的异物从所述喷气嘴515处吹出。即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u型气管516并将泥水、细砂等异物存储至所述u型气管516的底部,以防止异物直接进入所述阀本体513的内部,造成所述阀本体513的堵塞。所述出气接口h的出气方向朝向所述底板511的方向设置,即所述出气接口h为向下设置,即可以所述容纳腔内的灰尘从所述出气接口h进入所述阀本体513内,造成所述阀本体513的堵塞,从而损坏所述阀本体513。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使所述u型气管516的存储部5163存储足量的异物,不会使衣物倒流回所述阀本体513内,所述存储部5163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端口5162之间的距离范围为30mm~80mm,所述u型气管516的底部与所述出气接口h之间的距离d的范围为30mm~80mm。本实施例所述存储部5163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端口5162之间的距离d设置为50mm,以使所述存储部5163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异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存储部5163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端口5162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使得所述存储部5163存储的异物不会倒流回所述阀本体513内即可,在此并不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喷阀组件还包括储气室517,所述储气室517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储气室517上设置有进气口k,所述进气口k通过第一气管与外部气泵(图未示)连接,以向所述储气室517内输送气体,其中,所述储气室517被配置为存储外部气泵输入的气体。所述储气室517上还设置有多个出气口,所述阀本体513上还设置有多个进气接口(图未标),各所述进气接口通过第二气管对应连接于所述出气口,以使所述储气室517中的气体输送至所述阀本体513中。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每一出气口对应一所述进气接口,即在其中一个所述喷气嘴515需要喷气时,需要定位至该喷气嘴515对应的出气接口h,并通过所述出气接口h定位至进气接口以及与该进气接口对应的出气口,以将所述储气室517中存储的气体通过该出气口传输至对应的出气接口h以及喷气嘴515,实现精准定位。为了使所述喷气嘴515能够喷气,所述阀本体513上包括阀芯518以及控制板519,所述阀芯518与所述控制板519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板519用于控制所述阀芯518打开或隔断所述进气接口与所述出气接口h之间的通路。在所述进气接口与所述出气接口h之间的通路打开时,所述储气室517中的气体可以通过所述进气接口与所述出气接口h之间的通路以及所述u型气管516从所述喷气嘴515处喷出,并作用于抛射过程中矿石上。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件514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n,所述侧板组件512包括第一侧板5121,所述第一侧板5121上具有第一连接部51211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51211连接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51211连接于所述底板511上,所述第一卡接部卡51212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n内。其中,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卡51212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n后,可采用但不限于用螺钉或螺丝将第一侧板5121固定在所述安装件514上,在此并无限定。所述侧板组件512包括第二侧板5122以及与所述第二侧板5122连接的第三侧板5123;其中,所述第二侧板5122背离所述第三侧板512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底板511上;所述安装件514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m,所述第三侧板5123背离所述第二侧板512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接部51231,所述第二卡接部51231卡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槽m内。其中,在所述第二卡接部51231卡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槽m后,可采用但不限于用螺钉或螺丝将第三侧板5123固定在所述安装件514上,在此并无限定。所述喷阀组件还包括连接板(图未标),各所述阀本体513均设于所述连接板上,且所述连接板从所述第二侧板5122背离所述底板511的一端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阀本体513可采用但不限于用螺钉或螺丝等方式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在此并无限定。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喷阀组件包括底板511、侧板组件512、若干阀本体513以及安装件514,所述侧板组件512装设于所述底板511上,且所述侧板组件512与所述底板511围合形成容纳腔,各所述阀本体513均装设于所述侧板组件512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安装件514设于所述侧板组件512背离所述底板511的一端,所述安装件514上设置有多个喷气嘴515;所述阀本体513上设置有多个出气接口h,各所述出气接口h通过所述u型气管516与各所述喷气嘴515连接,以将异物存储至所述u型气管516的底部,并在所述阀本体513下次吹气时,将所述u型气管516底部的异物从所述喷气嘴515处吹出。即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u型气管516并将泥水、细砂等异物存储至所述u型气管516的底部,以防止异物直接进入所述阀本体513的内部,造成所述阀本体513的堵塞。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