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浮选机无动力恒液位补加液装置

文档序号:25845390发布日期:2021-07-13 15:2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实验室浮选机无动力恒液位补加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选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浮选机无动力恒液位补加液装置。



背景技术:

实验室浮选机是矿石可选性研究中常用的试验装备。

浮选试验中,矿浆液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浮选泡沫的质量。

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洗耳球或洗瓶等工具向浮选槽内添加浮选补加液并通过肉眼观察矿浆液位高低来实现矿浆液位的相对稳定。

由于试验人员操作熟练程度的不同,浮选结果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有装置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测量矿浆液位,并控制电磁阀的开合来实现浮选补加液的添加来共同实现矿浆液位的持续稳定。这类装置设计复杂,且超声波传感器很容易受到浮选泡沫的影响而造成测量矿浆液位数据的错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实验室浮选机无动力恒液位补加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实验室浮选机无动力恒液位补加液装置,包括浮选槽、恒液位槽、储液罐、补液罐、梯架、升降台;所述梯架放置在升降台上,所述梯架设置有低层平面、高层平面;所述恒液位槽放置在梯架的低层平面上,所述储液罐、补液罐放置在梯架的高层平面上;所述浮选槽侧面上开有圆孔,所述浮选槽通过插入圆孔的1软管与所述恒液位槽连接;所述储液罐底部设置2软管、3软管,所述2软管、3软管自由地垂入在恒液位槽中;所述储液罐、补液罐之间通过4软管、5软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储液罐上部活动设置储液罐密封盖,所述补液罐上部活动设置补液罐密封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恒液位槽、储液罐、补液罐上标有容积刻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圆孔上固定安装侧流接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1软管上设置1止水夹,所述2软管上设置2止水夹,所述3软管上设置3止水夹,所述4软管上设置4止水夹,所述5软管上设置5止水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梯架高层平面与低层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恒液位槽高度的1.2~1.4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恒液位槽的容积是浮选槽的容积的1/10~1/5;储液罐的容积是恒液位槽的容积的3~5倍;补液罐的容积是储液罐的容积的1~3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1软管与恒液位槽的连接口位置距离恒液位槽底面的距离是恒液位槽高度的1/10~1/8;恒液位槽中3软管的末端位置距离恒液位槽底面的距离是恒液位槽高度的3/4~4/5;恒液位槽中2软管的末端位置距离恒液位槽底面的距离是恒液位槽高度的1/5~1/4;2软管、3软管与储液罐的连接口位置距离储液罐底面的距离相等,是储液罐高度的1/10~1/8;4软管与储液罐的连接口位置距离储液罐底面的距离是储液罐高度的3/4~4/5,5软管与储液罐的连接口位置距离储液罐底面的距离是储液罐高度的1/5~1/4;4软管与补液罐的连接口位置距离补液罐底面的距离补液罐高度的3/4~4/5;5软管与补液罐的连接口位置距离补液罐底面的距离补液罐高度的1/5~1/4。

实验室浮选机无动力恒液位补加液装置使用方法如下。

第一步,用1止水夹、2止水夹、3止水夹、4止水夹、5止水夹分别夹紧1软管、2软管、3软管、4软管、5软管。

第二步,向恒液位槽中加入浮选补加液至3软管的末端位置;向储液罐、补液罐中加满浮选补加液,并用储液罐密封盖、补液罐密封盖密封好储液罐、补液罐。

第三步,调整升降台的高度,使恒液位槽中的液位与浮选槽中的液位基本持平。启动浮选机开始搅拌,松开1软管、2软管、3软管上的1止水夹、2止水夹、3止水夹,待恒液位槽、储液罐中的浮选补加液不流动后,记录下储液罐、补液罐中的浮选补加液容积v1、v2。

第四步,充气浮选刮泡时,微调升降台的高度,使浮选槽内的液位保持稳定。

第五步,若浮选结束时,储液罐中浮选补加液液位高于储液罐高度的1/5,则在浮选结束后夹紧1软管、2软管、3软管上的1止水夹、2止水夹、3止水夹,并记录下储液罐中浮选补加液容积v3,计算浮选过程中消耗的补加液容积为v1-v3。

若储液罐中浮选补加液液位低于储液罐高度的1/5,且浮选仍未结束,则松开4软管、5软管上的4止水夹、5止水夹,待补液罐中浮选补加液自流进储液罐中且液位稳定后,再夹紧4软管、5软管上的4止水夹、5止水夹,并记录下补液罐中的容积v4,待浮选结束后夹紧1软管、2软管、3软管上的1止水夹、2止水夹、3止水夹,并记录下储液罐中浮选补加液容积v5,计算浮选过程中消耗的补加液容积为v1+v2-v4-v5。

若补液罐中浮选补加液转移至储液罐中后,储液罐中浮选补加液液位再次低于储液罐高度的1/5,且浮选仍未结束时,打开补液罐密封盖,向补液罐中加满浮选补加液后再用补液罐密封盖密封好补液罐,并记录下补液罐中的容积v6。

再松开4软管、5软管上的4止水夹、5止水夹,待补液罐中浮选补加液自流进储液罐中且液位稳定后,再夹紧4软管、5软管上的4止水夹、5止水夹,并记录下补液罐中的容积v7,待浮选结束后夹紧1软管、2软管、3软管上的1止水夹、2止水夹、3止水夹,并记录下储液罐中浮选补加液容积v8,计算浮选过程中消耗的补加液容积为v1+v2+v6-v5-v7-v8。

若浮选结束前,储液罐中浮选补加液液位又一次低于储液罐高度的1/5,则重复前述向补液罐中加入浮选补加液并记录相应容积的步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通过布置恒液位槽、储液罐、补液罐的相对位置,设置软管接口所处位置及调整升降台高度,及时向补液罐中补加浮选补加液的方案,借助重力作用及压差原理,实现恒液位槽内液位稳定、浮选槽内液位稳定的效果,具有无专门动力源、易于实现、操作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验室浮选机无动力恒液位补加液装置结构图。

图2是浮选槽结构图。

图中:1-浮选槽;2-侧流接头;3-1软管;4-1止水夹;5-恒液位槽;6-2软管;7-2止水夹;8-储液罐;9-储液罐密封盖;10-4止水夹;11-4软管;12-补液罐密封盖;13-补液罐;14-梯架;15-5止水夹;16-5软管;17-3软管;18-3止水夹;19-升降台;20-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验室浮选机无动力恒液位补加液装置,包括浮选槽1、恒液位槽5、储液罐8、补液罐13、梯架14、升降台19;所述梯架14放置在升降台19上,所述梯架14设置有低层平面、高层平面;所述恒液位槽5放置在梯架14的低层平面上,所述储液罐8、补液罐13放置在梯架14的高层平面上;所述浮选槽1侧面上开有圆孔20,所述浮选槽1通过插入圆孔20的1软管3与所述恒液位槽5连接;所述储液罐8底部设置2软管6、3软管17,所述2软管6、3软管17自由地垂入在恒液位槽5中;所述储液罐8、补液罐13之间通过4软管11、5软管16连通。

所述储液罐8上部活动设置储液罐密封盖9,所述补液罐13上部活动设置补液罐密封盖12。

所述恒液位槽5、储液罐8、补液罐13上标有容积刻度。

所述圆孔20上固定安装侧流接头2。

所述1软管3上设置1止水夹4,所述2软管6上设置2止水夹7,所述3软管17上设置3止水夹18,所述4软管11上设置4止水夹10,所述5软管16上设置5止水夹15。

所述梯架14高层平面与低层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恒液位槽5高度的1.2~1.4倍。

所述恒液位槽5的容积是浮选槽1的容积的1/10~1/5;储液罐8的容积是恒液位槽5的容积的3~5倍;补液罐13的容积是储液罐8的容积的1~3倍。

所述1软管3与恒液位槽5的连接口位置距离恒液位槽5底面的距离是恒液位槽5高度的1/10~1/8;恒液位槽5中3软管17的末端位置距离恒液位槽5底面的距离是恒液位槽5高度的3/4~4/5;恒液位槽5中2软管6的末端位置距离恒液位槽5底面的距离是恒液位槽5高度的1/5~1/4;2软管6、3软管17与储液罐8的连接口位置距离储液罐8底面的距离相等,是储液罐8高度的1/10~1/8;4软管11与储液罐8的连接口位置距离储液罐8底面的距离是储液罐8高度的3/4~4/5,5软管16与储液罐8的连接口位置距离储液罐8底面的距离是储液罐8高度的1/5~1/4;4软管11与补液罐13的连接口位置距离补液罐13底面的距离补液罐13高度的3/4~4/5;5软管16与补液罐13的连接口位置距离补液罐13底面的距离补液罐13高度的1/5~1/4。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