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92877发布日期:2021-08-17 13:4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



背景技术:

湿式电除尘器作为一种除尘装置,可以有效地将直径为0.1—20微米的液态或固态粒子从废气中去除,达到净化废气的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及维修方便和净化效率高的优点。但是现有湿式电除尘器仅能对废气进行除尘处理,无法对废气进行脱硫脱硝处理,使得废气净化过程中必须同时采购和布置脱硫脱硝处理器和湿式电除尘器,造成废气净化投资大、废气净化体积大、厂房空间利用不合理、脱硫脱硝效率低和除尘效率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具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部壳体、废气输气件和内部壳体,所述废气输气件和所述内部壳体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

雾化增程件,其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

除尘增程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除尘增程件包括阳极除尘增程件和阴极件,所述阳极除尘增程件和所述阴极件均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和所述内部延程壳上;

冲刷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冲刷件包括喷淋冲刷件和冲刷总管,所述喷淋冲刷件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和所述内部延程壳上,所述冲刷总管设置在所述喷淋冲刷件上;

其中:所述内部壳体嵌装在所述外部壳体内,并将所述外部壳体分隔为多个雾化延程管,所述废气输气件连通在所述雾化延程管上,所述雾化增程件向所述雾化延程管内喷射雾化的脱硫脱硝液与废气混合;混合后的废气进入所述阳极除尘增程件和所述阴极件内实施除尘处理。

优选地,所述外部壳体侧壁上设置有输气贯穿孔、第一排气贯穿孔和第一排浆贯穿孔,所述输气贯穿孔、所述第一排气贯穿孔和所述第一排浆贯穿孔均靠近所述外部壳体一端面处;所述输气贯穿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排气贯穿孔内嵌装有排气管,并且所述排气管一端延伸至所述外部壳体内;所述第一排浆贯穿孔内嵌装有排浆管,并且所述排浆管一端延伸至所述外部壳体内;所述外部壳体底面设置有绝缘垫片。

优选地,所述废气输气件包括废气输气支管、废气输气干管和废气输气总管,所述废气输气支管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所述废气输气干管设置在所述废气输气支管上,所述废气输气总管设置在所述废气输气干管上;多根所述废气输气支管一端逐一对应嵌装在多个所述输气贯穿孔内;所述废气输气干管分别贯通设置在多根所述废气输气支管另一端上;所述废气输气总管一端贯通设置在所述废气输气干管上。

优选地,所述内部壳体包括第一悬吊杆和内部延程壳,所述第一悬吊杆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所述内部延程壳设置在所述第一悬吊杆上;所述第一悬吊杆为绝缘杆,所述第一悬吊杆一端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另一端面上,多根所述第一悬吊杆围绕所述外部壳体轴线周向分布;所述内部延程壳呈方形管状,所述内部延程壳上设置有第二排气贯穿孔和所述第二排浆贯穿孔,并且所述第二排气贯穿孔套装在所述排气管一端上,所述第二排浆贯穿孔套装在所述排浆管上;所述内部延程壳一端固定设置在多根所述第一悬吊杆另一端上,所述内部延程壳横截面对角长度小于所述外部壳体内径,所述内部延程壳四角处与所述外部壳体之间均填充有绝缘块;所述内部延程壳和所述绝缘块共同将所述外部壳体分隔为多个所述雾化延程管,并且其中多个所述雾化延程管与多个所述输气贯穿孔对应;所述内部延程壳另一端面贴附在所述绝缘垫片上。

优选地,所述雾化增程件包括雾化增程干管、雾化增程总管、雾化输送管、雾化增程支管和喷雾喷头,所述雾化增程干管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所述雾化增程支管和所述雾化增程总管均设置在所述雾化增程干管上,所述雾化喷头设置在所述雾化增程支管上;所述雾化增程干管一端贯穿所述外部壳体另一端面后延程至所述雾化延程管内;多个所述雾化增程干管与多个所述雾化延程管逐一对应;所述雾化增程总管贯通设置在多个所述雾化增程干管另一端上,所述雾化输送管一端贯通设置在所述雾化增程总管上;所述雾化增程支管水平贯通设置在所述雾化增程干管一端上,多根所述雾化增程支管对应设置在多根所述雾化增程干管上;多个所述雾化喷头均匀分布贯通设置在多个所述雾化增程支管上。

优选地,所述阳极除尘增程件包括第一阳极除尘增程件、第二阳极除尘增程件和阳极输电件,所述第一阳极除尘增程件和所述第二阳极除尘增程件均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所述第一阳极除尘增程件包括第二悬吊杆、第一阳极固定板和第一阳极增程板,所述第二悬吊杆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悬吊杆上,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上;所述第二悬吊杆为绝缘杆,所述第二悬吊杆一端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另一端面上;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悬吊杆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与所述内部延程壳一侧面平行,同时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与所述内部延程壳一侧面之间填充满第一绝缘材料。

优选地,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呈矩形板状,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长度小于所述内部延程壳宽度;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一侧边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上,并且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两端边与所述内部延程壳内壁之间填充有第二绝缘材料;多片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沿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纵向等间距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二阳极除尘增程件包括第三悬吊杆、第二阳极固定板和第二阳极增程板,所述第三悬吊杆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悬吊杆上,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上;所述第三悬吊杆一端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另一端面上,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结构与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结构相同,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悬吊杆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与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位置对称,同时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与所述内部延程壳内壁连接关系与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与所述内部延程壳内壁连接关系相同;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与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结构相同,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与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连接方式和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与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连接方式相同;多片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和多片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交替间隔分布;所述阳极输电件包括第一阳极输电杆和第二阳极输电杆,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一端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和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上;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另一端均贯穿所述外部壳体另一端面,并且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与所述外部壳体贯穿处做绝缘处理;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线路开关和第二线路开关,并且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另一端均与直流电源连接。

优选地,所述阴极件包括阴极导电杆和电晕线,所述阴极导电杆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和所述内部延程壳上,所述电晕线设置在所述阴极导电杆上;所述阴极导电杆一端贯穿所述外部壳体和所述内部延程壳,并且延伸至所述内部延程壳内,同时所述阴极导电杆分别与所述外部壳体和所述内部延程壳贯穿处做绝缘处理;所述阴极导电杆设置有两根,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宽度;所述电晕线两端分别紧固在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上,多根所述电晕线在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上均匀分布;多套所述阴极件分别逐一对应位于多个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和多个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上方。

优选地,所述喷淋冲刷件包括冲刷干管、冲刷支管和冲刷头,所述冲刷干管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和所述内部延程壳上,所述冲刷支管设置在所述冲刷干管上,所述冲刷头设置在所述冲刷支管上;所述冲刷干管一端贯穿所述外部壳体和所述内部延程壳,并且延伸至所述内部延程壳内,所述冲刷干管设置有两根,两根所述冲刷干管间距与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间距相同;所述冲刷支管两端分别贯通设置在两根所述冲刷干管上;多个所述冲刷头均匀分布贯通设置在多根所述冲刷支管上;多套所述喷淋冲刷件逐一对应设置在所述阴极件与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和所述阴极件与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之间;所述冲刷总管一端分别与所有所述冲刷干管另一端贯通连接。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结构设计合理、结构设计新颖、空间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对废气除尘效率高和脱硫脱硝效率高;

2)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设置了壳体、雾化增程件、除尘增程件和冲刷件,所述壳体包括外部壳体和内部壳体,所述内部壳体嵌装在所述外部壳体后将所述外部壳体分隔为多个雾化延程管,废气在所述雾化延程管内与脱硫脱硝液充分混合后进入所述除尘增程件内;所述除尘增程件包括第一阳极除尘增程件和第二阳极除尘增程件,所述第一阳极除尘增程件和所述第二阳极除尘增程件共同构成折返形废气流动通道,显著增加了废气在所述内部壳体内湿式静电除尘行程和除尘时间,显著提高了废气除尘效率和脱硫脱硝效率。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侧面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图2中b-b方向剖面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图2中b-b方向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图2中c-c方向剖面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图2中c-c方向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图1中a-a方向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部壳体,2-排气管,3-排浆管,4-u形管,5-绝缘垫片,6-废气输气支管,7-废气输气干管,8-废气输气总管,9-第一悬吊杆,10-内部延程壳,11-绝缘块,12-雾化延程管,13-雾化增程干管,14-雾化增程总管,15-雾化输送管,16-喷雾喷头,17-第二悬吊杆,18-第一阳极固定板,19-第一阳极增程板,20-第三悬吊杆,21-第二阳极固定板,22-第二阳极增程板,23-第一阳极输电杆,24-第二阳极输电杆,25-第一线路开关,26-第二线路开关,27-阴极导电杆,28-电晕线,29-第一阴极输电杆,30-第一电路开关,31-第二阴极输电杆,32-第二电路开关,33-冲刷干管,34-冲刷支管,35-冲刷头,36-除雾器,37-冲刷总管,38-雾化增程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根据图1-图9所示,一种工业废气复合除尘一体式装置,包括壳体、雾化增程件、除尘增程件和冲刷件,所述雾化增程件、所述除尘增程件和所述冲刷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包括外部壳体1、废气输气件和内部壳体,所述废气输气件和所述内部壳体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上。所述外部壳体1呈圆管状,所述外部壳体1两端面均封闭,所述外部壳体1侧壁上设置有输气贯穿孔、第一排气贯穿孔和第一排浆贯穿孔,所述输气贯穿孔、所述第一排气贯穿孔和所述第一排浆贯穿孔均靠近所述外部壳体1一端面处。所述输气贯穿孔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输气贯穿孔围绕所述外部壳体1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一排气贯穿孔内嵌装有排气管2,并且所述排气管2一端延伸至所述外部壳体1内,所述排气管2用于排出净化后的气体。所述第一排浆贯穿孔内嵌装有排浆管3,并且所述排浆管3一端延伸至所述外部壳体1内。所述排浆管3用于排出聚集在所述外部壳体1一端的浆液。所述排浆管3自由端上贯通连接有u形管4,所述u形管4最高点位于所述第一排气贯穿孔下方。所述u形管4能够控制所述内部壳体内浆液深度,即浆液深度达到所述u形管4最高点处随所述u形管4自然流出所述外部壳体1,以防止所述外部壳体1一端集聚浆液随所述排气管2流出。所述外部壳体1底面设置有绝缘垫片5,所述绝缘垫片5用于支撑所述内部壳体。

所述废气输气件包括废气输气支管6、废气输气干管7和废气输气总管8,所述废气输气支管6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上,所述废气输气干管7设置在所述废气输气支管6上,所述废气输气总管8设置在所述废气输气干管7上。所述废气输气支管6设置有三根,三根所述废气输气支管6一端逐一对应嵌装在三个所述输气贯穿孔内。所述废气输气干管7呈环形管状,所述废气输气干管7套在所述外部壳体1外部,并且所述废气输气干管7分别贯通设置在三根所述废气输气支管6另一端上。所述废气输气总管8一端贯通设置在所述废气输气干管7上。所述废气输气总管8用于向所述废气输气干管7和所述废气输气支管6内输送废气。

所述内部壳体包括第一悬吊杆9和内部延程壳10,所述第一悬吊杆9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上,所述内部延程壳10设置在所述第一悬吊杆9上。所述第一悬吊杆9为绝缘杆,所述第一悬吊杆9一端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另一端面上,所述第一悬吊杆9设置有四根,四根所述第一悬吊杆9围绕所述外部壳体1轴线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内部延程壳10呈方形管状,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一端面开放,另一端面封闭,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上设置有第二排气贯穿孔和所述第二排浆贯穿孔,并且所述第二排气贯穿孔套装在所述排气管2一端上,所述第二排浆贯穿孔套装在所述排浆管3上。所述第一悬挂杆长度、所述内部延程壳10长度和所述绝缘垫片5厚度之和与所述外部壳体1长度相同。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一端固定设置在四根所述第一悬吊杆9另一端上,并且所述内部延程壳10轴线与所述外部壳体1轴线重合。所述内部延程壳10横截面对角长度小于所述外部壳体1内径,所述内部延程壳10四角处与所述外部壳体1之间均填充有绝缘块11,所述绝缘块11能够增加所述内部延程壳10径向稳定性,并且所述绝缘块11亦能够使所述内部延程壳10和所述外部壳体1之间绝缘。所述内部延程壳10和所述绝缘块11共同将所述外部壳体1分隔为四个雾化延程管12,并且其中三个所述雾化延程管12与三个所述输气贯穿孔逐一对应,使得废气经三个所述废气输气支管6分别进入三个所述雾化延程管12内。所述内部延程壳10另一端面贴附在所述绝缘垫片5上。所述绝缘垫片5和所述第一悬吊杆9配合能够支撑所述内部延程壳10,并且所述绝缘垫片5能够使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与所述外部壳体1绝缘。所述第二排气贯穿孔上方的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上水平设置有除雾器36。

所述雾化增程件包括雾化增程干管13、雾化增程总管14、雾化输送管15、雾化增程支管38和喷雾喷头16,所述雾化增程干管13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上,所述雾化增程支管38和所述雾化增程总管14均设置在所述雾化增程干管13上,所述雾化喷头设置在所述雾化增程支管38上。所述雾化增程干管13一端贯穿所述外部壳体1另一端面后延程至所述雾化延程管12内。所述雾化增程干管13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雾化增程干管13与三个所述雾化延程管12逐一对应。所述雾化增程总管14呈环形管状,所述雾化增程总管14贯通设置在三个所述雾化增程干管13另一端上,所述雾化输送管15一端贯通设置在所述雾化增程总管14上,所述雾化输送管15另一端与雾化泵连通,所述雾化泵用于向所述雾化增程件内输送脱硫脱硝液。所述雾化增程支管38水平贯通设置在所述雾化增程干管13一端上,所述雾化增程支管38设置有三根,三根所述雾化增程支管38逐一对应设置在三根所述雾化增程干管13上。所述雾化喷头设置有十五个,十五个所述雾化喷头均匀分布贯通设置在三个所述雾化增程支管38上。废气进入所述雾化延程管12后将与将所述雾化喷头喷出的雾化后的脱硫脱硝液混合,以对废气实施脱硫脱硝处理和增加废气湿度为后续废气除尘处理做准备。所述雾化延程管12能够增加废气与所述脱硫脱硝液进入所述除尘增程件之前的混合反应时间,进而进一步提高脱硫脱硝效率。

所述除尘增程件包括阳极除尘增程件和阴极件,所述阳极除尘增程件和所述阴极件均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上。所述阳极除尘增程件包括第一阳极除尘增程件、第二阳极除尘增程件和阳极输电件,所述第一阳极除尘增程件和所述第二阳极除尘增程件均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上。所述第一阳极除尘增程件包括第二悬吊杆17、第一阳极固定板18和第一阳极增程板19,所述第二悬吊杆17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上,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设置在所述第二悬吊杆17上,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设置在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上。所述第二悬吊杆17为绝缘杆,所述第二悬吊杆17一端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另一端面上,所述第二悬吊杆17设置有两根。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呈矩形板状,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宽度小于所述内部延程壳10宽度。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一端固定设置在两根所述第二悬吊杆17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一侧面平行,同时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一侧面之间填充满第一绝缘材料,使第一阳极固定板18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之间绝缘。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排气贯穿孔上方,以防止第一阳极固定板18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另一端聚集的浆液发生接触导电。

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呈矩形板状,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长度小于所述内部延程壳10宽度,并且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宽度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宽度之差不小于20cm。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一侧边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上,并且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两端边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内壁之间填充有第二绝缘材料,所述第二绝缘材料能够满足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之间绝缘,并且防止废气由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端边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之间流动,使废气仅能从第一阳极增程板19另一侧边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内壁之间流动。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设置有三片,三片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沿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纵向等间距分布。

所述第二阳极除尘增程件包括第三悬吊杆20、第二阳极固定板21和第二阳极增程板22,所述第三悬吊杆20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上,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21设置在所述第三悬吊杆20上,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设置在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21上。所述第三悬吊杆20与所述第二悬吊杆17结构相同,所述第三悬吊杆20一端竖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另一端面上,所述第三悬吊杆20设置有两根。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21结构与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结构相同,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21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悬吊杆20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21与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位置对称,同时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21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内壁连接关系与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与所述内部延程壳10内壁连接关系相同。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与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结构相同,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与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21连接方式和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与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连接方式相同。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设置有三片,并且三片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和三片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交替间隔分布。最终增加废气在所述内部延程壳10内流动行程,进而提高湿式静电除尘效率。所述阳极输电件包括第一阳极输电杆23和第二阳极输电杆24,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23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24一端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阳极固定板18和所述第二阳极固定板21上。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23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24另一端均贯穿所述外部壳体1另一端面,并且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23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24与所述外部壳体1贯穿处做绝缘处理,使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23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24均与所述外部壳体1绝缘。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23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2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线路开关25和第二线路开关26,并且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23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24另一端均与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阳极输电杆23和所述第二阳极输电杆24相互并联在所述直流电源上。

所述阴极件包括阴极导电杆27和电晕线28,所述阴极导电杆27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上,所述电晕线28设置在所述阴极导电杆27上。所述阴极导电杆27一端贯穿所述外部壳体1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并且延伸至所述内部延程壳10内,同时所述阴极导电杆27分别与所述外部壳体1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贯穿处做绝缘处理。所述阴极导电杆27设置有两根,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27水平分布,并且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27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宽度,以防止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垂直流下的冲刷液直接流向所述阴极导电杆27和所述电晕线28上导致爬电短路。所述电晕线28两端通过螺钉分别紧固在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27上,所述电晕线28设置有十根,十根所述电晕线28在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27上均匀分布。所述阴极件设置有六套,六套所述阴极件分别逐一对应位于三个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和三个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上方。其中位于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上方的三套所述阴极件的所述阴极导电杆27另一端均与第一阴极输电杆29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阴极输电杆29上设置有第一电路开关30,所述第一阴极输电杆29另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通过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阴极件输送负电。位于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上方的三套所述阴极件的所述阴极导电杆27另一端均与第二阴极输电杆31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阴极输电杆31上设置有第二电路开关32,所述第二阴极输电杆31另一端亦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通过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阴极件输送负电,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和所述第二阳极增程上方的所述阴极件彼此为并联电路。通过控制第一电路开关30和所述第二电路开关32开合能够根据需要自动调节阴极件通电数量,以节约废气净化成本。

所述冲刷件包括喷淋冲刷件和冲刷总管37,所述喷淋冲刷件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上,所述冲刷总管37设置在所述喷淋冲刷件上。所述喷淋冲刷件包括冲刷干管33、冲刷支管34和冲刷头35,所述冲刷干管33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1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上,所述冲刷支管34设置在所述冲刷干管33上,所述冲刷头35设置在所述冲刷支管34上。所述冲刷干管33一端贯穿所述外部壳体1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并且延伸至所述内部延程壳10内,同时所述冲刷干管33分别与所述外部壳体1和所述内部延程壳10贯穿处做绝缘处理,所述冲刷干管33位于所述阴极件和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之间。所述冲刷干管33设置有两根,两根所述冲刷干管33间距与两根所述阴极导电杆27间距相同,以防止第一阳极增程板19和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上垂直流下的冲刷液直接流向所述冲刷干管33导致爬电短路。所述冲刷支管34两端分别贯通设置在两根所述冲刷干管33上,所述冲刷支管34设置有五根,五根所述冲刷支管34均匀分布在所述冲刷干管33上。所述冲刷头35设置有三十个,三十个所述冲刷头35均匀分布贯通设置在五根所述冲刷支管34上。使所述冲刷头35能够直接向所述阴极件、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和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喷射冲刷液,以冲刷粘附的颗粒。所述喷淋冲刷件设置有十二套,十二套所述喷淋冲刷件逐一对应设置在所述阴极件与所述第一阳极增程板19和所述阴极件与所述第二阳极增程板22之间。所述冲刷总管37一端分别与所有所述冲刷干管33另一端贯通连接,所述冲刷总管37另一端与冲刷泵连通。所述冲刷泵能够向所述冲刷件内输送冲刷液,具体的所述冲刷液可以为脱硫脱硝液、水或其他冲刷液体。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