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果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93221发布日期:2023-01-17 23:48阅读:39来源:国知局
自适应果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果品分拣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适应果杯。


背景技术:

2.果品产线对果品进行分拣时需要对果品的内部品质(比如糖度等)和外部品质(比如果品畸形等)进行检测,以往的果品产线用来运输果品时容易造成果品损伤。
3.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比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8325865a中提供一种果杯装置,其采用相对硬性材料制成的底座和相对软性材料制成的顶垫以及支撑垫,支撑垫设置在底座和顶垫之间,顶垫设有通孔和分隔缝从而将顶垫划分为多瓣结构,从而在接触果品时通过顶垫材料带来软接触和多瓣结构的变形从而自适应的柔性接触果品底部的周边部分,并且支撑垫靠材料的弹性支撑果品底部的中央部分,从而既能对果品构成柔性支撑又能适配不同的果品形状和重量。
4.但是,这种方案在支撑较重的果品时,顶垫和支撑垫无法构成有效支撑,从而造成果品直接接触底座造成损伤,并且顶垫采用软性材料,在果杯运动时,顶垫对果品并不能构成有效的限位从而容易产生果品翻落的情况。
5.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比如中国专利文献cn211418274u和cn216911116u中,为了在果品重量增加时,为了更好支撑,它们将支撑垫增大并采用多层结构这样在上盖无法支撑果品重量被下压严重时,由支撑垫继续称重,并且多层设计可以随着果品的深入在不同高度上实现对果品自适应的支撑,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较重果品支撑的问题,但是为了实现支撑垫的功能,其通孔往往过大,导致其不能很好的适配较小的果品,同时又由于支撑垫的支撑力度增大,所以较小的果品深入有限的情况下,并且上盖没有进一步改进的情况下,较小的果品容易翻落。
6.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比如中国专利文献cn217171333u,其上盖被构造为向竖直方向伸出若干“导向部”以在上盖变形后对果品构成接触和支撑,这样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果品翻落,但是其上盖由于没有开设分隔缝仅能适配某一种果品,并且其导向部的设计即使在开设分隔缝后仍不能随着上盖的整体变形进行自适应的适配,也就无法解决上述存在的无法适配多种果品技术问题。
7.在另一些相关技术中,比如中国专利文献cn212448659u,其上盖被构造具有“柔性凸起唇”,相当于将作为整体的上盖(也没有分隔缝)切割处如果唇形结构,这些唇形结构不随这上盖凹陷,这样也起到了对果品进行额外的接触和支撑的作用,但是这些结构存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部”同样的问题,其无法随着上盖变形而自适应调整,从而无法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果品,并且其接触的位置仍位于上盖的凹陷区域中,并不会有效防止果品翻落,同时也就无法解决上述存在的无法适配多种果品技术问题。
8.针对相关技术中果杯适配性差和容易翻落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9.本技术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自适应果杯,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果杯,至少用于果品产线中果品的运输和检测,自适应果杯包括:顶垫,用于柔性的接触放置于其上的果品;底座,用于安装顶垫并对顶垫构成支撑;其中,顶垫开设有一个顶层通孔以及若干贯穿顶垫的顶层狭缝,顶层狭缝的一端延伸至顶层通孔以将顶垫分隔为若干能柔性弯曲的顶层接触部;底座开设有一个底层通孔,底层通孔能与顶垫通孔连通;自适应果杯还包括:辅垫,用于辅助支撑放置于顶垫之上果品;其中,顶垫的顶层接触部设有顶层窗口,顶层窗口贯穿顶垫;辅垫设有一个中层通孔以及若干由中层通孔向外延伸的中层狭缝,中层狭缝将辅垫分隔为若干中层支撑部;辅垫设有若干向顶垫方向凸起且伸入顶层窗口的柔性触指。
12.进一步的,自适应果杯还包括:卡环,用于将顶垫或/和辅垫结合至底座。
13.进一步的,卡环至少部分设置在顶垫和辅垫之间。
14.进一步的,自适应果杯还包括:支撑垫,用于支撑果品穿过中层通孔的部分。
15.进一步的,支撑垫至少部分设置在底层通孔、中层通孔或/和顶层通孔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空间内。
16.进一步的,支撑垫被构造为环形结构以使支撑垫以环绕的方式限定出一个与底层通孔、中层通孔或/和顶层通孔连通的可变通道。
17.进一步的,顶层通孔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的半径大于等于中层通孔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的半径。
18.进一步的,顶层通孔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的半径大于等于底层通孔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的半径。
19.进一步的,顶层狭缝被构造为直线沿伸且沿顶层通孔所限定的圆柱体的径向延伸。
20.进一步的,中层狭缝被构造为直线沿伸且沿中层通孔所限定的圆柱体的径向延伸。
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适应不同大小果品又能有效防止果品跌落的自适应果杯。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23.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24.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从第一视角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从第二视角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被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上盖从正面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上盖从反面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上盖被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辅垫从正面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辅垫从反面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辅垫被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卡环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卡环被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底座被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底座和支撑垫构成整体被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支撑垫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中的支撑垫被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00、自适应果杯;101、中心轴线;102、透光通道;200、顶垫;201、顶层通孔;202、顶层狭缝;203、顶层接触部;204、顶层窗口;205、上平直面;206、上过渡面;207、上倾斜面;208、顶层定位槽;209、顶层加强筋;210、下平直面;211、下过渡面;212、下倾斜面;213、顶层定位块;300、底座;301、底层通孔;302、座壁部;303、座底部;
304、座槽;305、座壁筋;306、座钩部;307、座台部;307a、支撑面;308、座块部;309、底层台阶结构;310、限位部;311、座壁定位槽;400、辅垫;401、中层通孔;402、中层狭缝;403、中层接触部;404、柔性触指;405、根部;406、指部;407、中层定位槽;408、缺口槽;500、卡环;501、环本体;502、外周凸筋;503、卡钩块;504、轴向凹槽;505、径向凹槽;600、支撑垫;601、可变通道;602、环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 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27.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8.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
“ꢀ
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29.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30.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 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3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32.图1至图16示出了本技术的自适应果杯100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的自适应果杯100至少用于果品产线中果品的运输和检测。更具体而言,自适应果杯100主要用于苹果、柑桔以及梨等中型果品的运输和检测。这里所指的运输是将果品运输到不同果品检测或加工环节,这里所指的检测包括基于光学图片的外部检测和基于光谱的糖度检测等内部检测。这就要求果杯在运输果品时应使果品大部分露出在外以及开设光谱检测所需的通孔或通道。
33.参照图1至图3所示,作为实施例的自适应果杯100包括:顶垫200、底座300、辅垫400、支撑垫600和卡环500。
34.以自适应果杯100的一般使用状态为参考姿态,即以下所指出的上、下、左、右以及竖直、水平均是以自适应果杯100一般使用状态的上、下、左、右以及竖直、水平作为参照的,这些方位介绍并作为绝对方向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详细介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般而言,自适应果杯100的顶垫200在使用时位于最上方,其用于从上游工序承接果品,一般产线以下落方式将果品卸载至自适应果杯100,从而落至自适应果杯100的顶垫200。因此,顶垫200最好采用材质较为柔软的柔性材料制成,从而能够柔性的接触放置于其上的果品。
3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指的柔性材料并非是不能保证自身形态的材料,而是指诸如橡胶、树脂、硅胶或者它们的结合体等这样具有一定弹性且能在受力时产生一定量变形的材料;以下仅用“柔性材料”来代表这些具有一定弹性且能在受力时产生一定量变形的材料。该部分具体材料的选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加赘述。
36.由于顶垫200采用柔性材料因此其在受力时会变形,为了使自适应果杯100整体能够受力从而安装到相应驱动装置,底座300一般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在一般工作范围的受力下不会变形,从而为自适应果杯100中诸如顶垫200等柔性材料制成部件提供安装和受力载体。
37.仍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指的硬性材料并非是完全不能发生形变的材料,而是指诸如塑料(abs、pp等)、金属或者它们的结合体等这样在受力时发生弹性或塑形形变较小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在其材质所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发生变形,以下仅用“硬性材料”来代表这些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在其材质所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发生变形的材料。该部分具体材料的选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加赘述。
38.因此,底座300除了用来安装顶垫200、辅垫400之外还对它们构成支撑和拉伸以限制顶垫200、辅垫400的位置和变形。
39.如图3、图13和图14所示,底座300包括:座壁部302和座底部303。
40.其中,座壁部302环绕一个中心轴线101形成从而围成一个空间,座底部303设置在座壁部302的底部从而在底部侧封闭座壁部302环绕形成空间从而使底座300被构造为具有一个顶部敞口的座槽304。
41.如图3所示,顶垫200、卡环500、辅垫400和支撑垫600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底座300以使它们至少部分的容纳在座槽304内部。
42.具体而言,自适应果杯100被构造为具有一个沿中心轴线101延伸的透光通道102从而使设置于自适应果杯100下方的光源的光线能够穿过自适应果杯100的各个部分照射到果品。
43.为了构成这样的通道,顶垫200中央开设有一个顶层通孔201,相对应的,底座300开设有一个底层通孔301,辅垫400开设有一个中层通孔401,支撑垫600被构造为一个环形结构从而限定出一个可变通道601。沿着中心轴线101的方向观察,视线可以穿过顶层通孔201、中层通孔401、可变通道601以及底层通孔301。
44.参照图3至图7所示,顶垫200还设有若干在中心轴线101方向(也即使用时的竖直方向,下同)上贯穿顶垫200的顶层狭缝202,这些顶层狭缝202的一端延伸至顶层通孔201,顶层狭缝202的另一端并不完全延伸到顶垫200的边缘,这样若干个顶层狭缝202将顶垫200分隔为多瓣结构,这样在接触不同重量的果品时,这些瓣结构通过自身弹性的反馈自适应的完全一定程度,这样使得顶层通孔201也相应的扩大,从而使这些瓣结构的內缘(也即顶层通孔201的內缘)也与果品接触提供一定支撑。
45.由于顶层通孔201可变所以这种支撑是可以自适应调整的,这种调整不仅是支撑力调整,也是对果品重量一种反馈,果品越重,顶层通孔201越大;同时也是对果品形状的反馈,果品形状越大越深入,得到的基于弹性反馈的支撑越大。
46.这样相当于提供一种自适应的柔性接触,因此将由若干顶层狭缝202分隔而成的瓣结构定义为顶层接触部203,顶垫200的顶层狭缝202数量可以根据顶垫200本身的材质以及所需支撑果品重量而选定,作为优选方案,对于诸如苹果等中型果品,顶层狭缝202和顶层接触部203的数目均为6。
4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参照图6和图7所示,顶垫2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不在一个水平面内。
48.参照图7所示,顶垫200的上表面从外向内(以中心轴线101为中心参照)依次包括上平直面205、上过渡面206和上倾斜面207,其中,上平直面205为一个平面且与中心轴线101垂直相交,也即上平直面205在一个水平平面内;上倾斜面207为一个弧面且与中心轴线101倾斜相交,并且偏向下倾斜;上过渡面206也为弧面期设置在上平直面205和上倾斜面207之间以上表面圆滑由上平直面205过渡到上倾斜面207。顶垫200上表面设计尤其是上倾斜面207向下倾斜的设置使顶垫200上表面限定出了一个凹陷区域,从而使其更适配果品底部的弧度以起到防止果品滚落的作用。
49.参照图6所述,顶垫200的下表面可以采用与顶垫200上表面类似的走向设置,换言之,在设定顶垫200上表面的走向后,顶垫200的本体部分除了圆周边缘以外的部分大致厚度均匀,这样能够保证顶垫200本身的柔性。
50.换言之,顶垫200的下表面从外向内依次包括下平直面210、下过渡面211和下倾斜面212。它们的走向基本与顶垫200上表面的上平直面205、上过渡面206和上倾斜面207走向一致,相当于是沿竖直方向移动一个厚度尺寸的距离后即形成下平直面210、下过渡面211和下倾斜面212。
51.为了使顶垫200更好的被定位,顶垫200的下表面的边缘位置形成有顶层定位槽208,顶层定位槽208被构造为环形槽并且槽口向下,即一个向上凹陷的槽。为了形成顶层定位槽208,下平直面210在中心轴线101径向上的尺寸小于上平直面205在中心轴线101径向
上的尺寸,这样留出形成顶层定位槽208的空间。顶层定位槽208的槽壁相对于下平直面210更向下凸出,也即顶垫200的边缘的厚度相交其他部分更厚一些,这一方面是为了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顶层定位槽208,同时也保证顶垫200周边在结合至底座300等结构具有足够强度而不会破坏结构或脱离配合。顶层定位槽208的槽壁端面平行于水平面,并且靠近外侧的槽壁的端面高于内侧的槽壁的端面。
52.为了改善顶垫200的支撑效果,在顶垫200下表面设有若干顶层加强筋213,这些顶层加强筋213由顶层定位槽208的槽壁开始一直延伸至顶垫200下表面的下倾斜面212的中段位置,顶层加强筋213下缘基本平行于顶层定位槽208的槽壁端面,也即平行水平面,其上缘随着顶垫200下表面的走向而变化,具体而言,顶层加强筋213的厚度是由外向内逐渐减薄,越靠近中心轴线101,顶层加强筋213厚度越小,越远离中心轴线101厚度越大,最大厚度相当于顶层定位槽208的槽壁凸出于下平直面210的尺寸。
53.从平行方向来看,每个顶层接触部203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顶层加强筋213,并且顶层加强筋213的大致沿一条直线延伸,作为优选方案,顶层加强筋213沿与之最接近的顶层狭缝202的延伸方向而延伸,也即顶层加强筋213沿与之距离最近的中心轴线101的径向的方向延伸。
54.参照图3至图4和图8至图10所示,辅垫400设置在顶垫200的下方,辅垫400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支撑放置于顶垫200之上的果品,首先,辅垫400至少能在顶垫200的下方为顶垫200所支撑果品提供辅助的支撑,其次,辅垫400还能对顶垫200所支撑的果品提供的辅助定位作用。
55.以下结合辅垫400的具体结构,对辅垫400的功能进行详细说明。
56.与顶垫200类似,辅垫400中央开设有中层通孔401。与顶垫200的顶层通孔201相比,辅垫400的中层通孔401的內缘更靠近中心轴线101,从顶部观察自适应果杯100时,是可以通过顶垫200的顶层通孔201观察到辅垫400的,即顶层通孔201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的半径大于等于中层通孔401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的半径。
57.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由通孔(比如顶层通孔201和中层通孔401)所限定的圆柱形是指构成通孔的本体(比如顶垫200或辅垫400)在未受力的自然状态时,通孔的內缘在一个平面(比如水平面)的投影轮廓的内接圆所在的虚拟圆柱体(或称为圆柱体空间)被定义为该通孔所限定的一个圆柱体;在通孔被构造为阶梯孔或渐变孔等具有不同孔径的通孔时,通孔的內缘会存在多个投影轮廓的内接圆,按照以上定义,该通孔所限定的圆柱体为多个不同大小的虚拟圆柱体,如果通孔是一个回转体孔,则这些不同大小的圆柱体为同心圆柱体;而无论这些虚拟圆柱体是否同心,均将它们中半径最大的一个定义为该通孔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
58.通过以上说明可知,顶层通孔201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的半径大于等于中层通孔401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的半径,即相当于顶层通孔201在顶垫200处于自然状态时所限定的最大的虚拟圆柱体的半径是大于等于中层通孔401在辅垫400处于自然状态时所限定的虚拟圆柱体的半径。
59.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在自适应果杯100承重时,顶垫200变形从而使顶层通孔201扩张,果品底部由辅垫400所支撑,辅垫400形成的较小的中层通孔401能够更适应果品底部形状从而提供更好的支撑,因为大部分果品形状为类球体,当果品重量较大时,中层通孔
401如果不相对顶层通孔201逐渐缩小的话,则无法很好接触和支撑果品。
60.作为具体方案,辅垫400开设有若干条中层狭缝402,类似的,中层狭缝402在竖直方向上贯穿辅垫400,这些中层狭缝402的一端延伸至中层通孔401,而另一端则延伸到辅垫400的中段位置,这样即使中层狭缝402将辅垫400划分成多瓣结构,辅垫400结果仍为一个整体。与顶垫200的多瓣结构类似,辅垫400的这些瓣结构使得辅垫400在接触不同重量的果品时,这些瓣结构通过自身弹性的反馈自适应的完全一定程度,这样使得中层通孔401也相应的扩大,从而使这些瓣结构的內缘(也即顶层通孔201的內缘)也与果品接触提供一定支撑。将辅垫400的这些瓣结构定义为中层接触部403403。作为优选方案,对于诸如苹果等中型果品,中层狭缝402和中层接触部403403的的数目为6。
61.作为更具体的方案,顶层狭缝202被构造为直线沿伸且沿顶层通孔201所限定的圆柱体的径向延伸,同时顶层通孔201大致被构造为圆形孔。这样每个顶层接触部203大致被构造为具有扇形的轮廓,这样更有利与顶层接触部203的弯曲、反弹以及支撑。
62.类似的,中层狭缝402被构造为沿中层通孔401所限定的圆柱体的径向延伸,同时顶中层通孔401大致被构造为圆形孔。
63.作为优选方案,在中心轴线101的圆周方向上,中层狭缝402和顶层狭缝202错开设置,即中层狭缝402和顶层狭缝202分别设置在中心轴线101的圆周方向上相异的角度位置,这样的设置,使中层接触部403403和顶层接触部203与果品的接触区域在圆周方向上是相对均匀的,并且,中层狭缝402和顶层狭缝202设置在不同的圆周位置上使顶垫200和辅垫400构成的整体提供了更多可以适应果品大小或重量的状态,如果它们开设在相同的周向位置,则相当于它们因为狭缝而提供的自适应调整各自接触部的能力是重叠的,这样并不会提高与果品的适配能力。
64.通过以上说明可知,辅垫400能够协助顶垫200对果品进行有效的支撑,并根据果品的重量、形状已经姿态自适应调整接触部分形状和位置。
65.作为优选方案,辅垫400还设有若干向顶垫200方向凸起的柔性触指404,这里所指的凸起是指柔性触指404相对于其周边而言是凸出的,更具体而言,柔性触指404相对于上层接触部的上表面是凸出的。
66.为了使柔性触指404穿过顶垫200,作为可选方案,顶垫200的顶层接触部203处设有顶层窗口204,顶层窗口204也从竖直方向贯穿顶垫200。
67.为了发挥柔性触指404对果品支撑和定位的作用,辅垫400的柔性触指404伸入顶层窗口204,柔性触指404的上缘可以与顶垫200的上表面平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超过或低于顶垫200的上表面。作为优选,柔性触指404的上缘大致与顶垫200的上表面平齐,高低不宜相差过多。
68.作为优选方案,柔性触指404相对中心轴线101而言,均匀的分布在中心轴线101圆周方向上,更具体而言,柔性触指404的数目和位置与辅垫400的中层狭缝402的位置是对应的,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层狭缝402外侧的一端延伸至柔性触指404的底部,并且,柔性触指404在水平面的投影(也即中心轴线101所垂直的平面)的投影轮廓相对于中层狭缝402延伸所在的径向而言是镜像对称设置,即中层狭缝402延伸所沿的半径或者中层狭缝402自身的中分线将柔性触指404在水平面的投影轮廓分为镜像对称的两部分。
69.作为进一步的优先方案,柔性触指404包括根部405和指部406,其中,柔性触指404
的根部405设置在柔性触指404的指部406和辅垫400的上表面之间,柔性触指404的根部405被构造为由辅垫400的上表面向指部406的方向逐渐收缩,即根部405的横截面(水平面的界面)由下至上逐渐减小,从而保证柔性触指404与辅垫400上表面的连接强度,并使辅垫400的本体部分在受到果品压力而产生形变时,柔性触指404能随着辅垫400的本体部分的形变改变自身姿态,从而使柔性触指404的指部406能够以更好的姿态支撑果品。
70.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柔性触指404的根部405的横截面(也即根部405在水平面的投影轮廓)被构造为随着圆周方向而弯曲,更进一步而言,该横截面具有两个同心的圆弧以及连接在它们之间的沿中心轴线101径向延伸的直线组成的“扇环”结构。
71.作为优选方案,柔性触指404的指部406的顶部采用两个圆角结构,这样设计的圆角结构可以避免柔性触指404的指部406与果品接触时损伤果品表面,具体而言,指部406的顶面包括两个圆弧面和一个设置在它们之间的平面,指部406的顶面中的两个圆弧面的回转轴线与中心轴线101的一个径向方向平行或重合,指部406的顶面中的平面与中心轴线101垂直设置。
72.作为优选方案,柔性触指404的指部406和根部405的棱边部分均采用圆角结构,避免柔性触指404对果品的损伤。
73.作为优选方案,类似的,柔性触指404的指部406的横截面(也即指部406在水平面的投影轮廓)被构造为随着圆周方向而弯曲,更进一步而言,该横截面具有两个同心的圆弧以及连接在它们之间的沿中心轴线101径向延伸的直线组成的“扇环”结构。
74.当然,柔性触指404也可以被构造为其他结构,重点设计在于柔性触指404的顶部的需要具有相对圆滑或平整的轮廓。
75.作为可选方案,柔性触指404可以采用与辅垫400其他部分一体成型方式制成,柔性触指404也可以采用独立结构进行制成之后连接到辅垫400的本体部分。
76.为了使辅垫400的柔性触指404能否实现对果品的辅助定位作用,顶垫200的顶层窗口204在水平面的投影轮廓被构造为随着圆周方向而弯曲,更进一步而言,该横截面具有两个同心的圆弧以及连接在它们之间的沿中心轴线101径向延伸的直线组成的“扇环”结构,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顶层窗口204直线轮廓和圆弧轮廓相交的部分采用圆角设计。
77.为了使柔性触指404能够获得足够的活动空间,顶层窗口204的尺寸需要大于柔性触指404的尺寸,更具体而言,柔性触指404的指部406在水平面的投影轮廓完位于顶层窗口204在水平面的投影轮廓的内部,即从俯视的角度观察时,柔性触指404完全位于顶层窗口204内部。
78.在自适应果杯100承载果品时,顶垫200和辅垫400因为承重发生变形,此时柔性触指404的指部406通过顶层窗口204穿过顶垫200,柔性触指404向靠近中心轴线101的方向倾斜从而从周边接触果品对其构成支撑和定位。果品重量越大,柔性触指404随着辅垫400的变形越能向靠近中心轴线101的方向倾斜从而提高对果品的支撑和定位,类似于触指一般自适应的抓紧果品,从而兼顾的解决了果品翻落和果品适应性的问题。
79.作为具体方案,为了对果品穿过中层通孔401的部分也构造支撑,使顶垫200和辅垫400更倾向于根据果品的形状发生形变而不是完全由于果品重量,本技术还设置有一个支撑垫600以用于主要提供弹性支撑力,即支撑垫600用于支撑果品穿过中层通孔401的部分。
80.具体而言,支撑垫600至少部分设置在底层通孔301、中层通孔401或/和顶层通孔201所限定的最大圆柱体空间内。作为更具体方案,支撑垫600在水平面的投影轮廓位于辅垫400的中层通孔401在水平面的投影轮廓内部。
81.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支撑垫600被构造为环形结构以使支撑垫600以环绕的方式限定出一个与底层通孔301、中层通孔401或/和顶层通孔201连通的可变通道601。支撑垫600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并且支撑垫600用于支撑部分采用折叠结构构成,因此在其接触果品时,支撑处整体会被压缩,其折叠的部分会趋于重叠,这样一来就会使支撑垫600的可变通道601的长度发送变化。
82.具体而言,支撑垫600固定安装至底座300的座底部303,更具体而言,座底部303设有底层台阶结构309,该底层台阶结构309向中心轴线101方向凸出从而使底层通孔301被构造为一个阶梯孔;与之对应的,支撑垫600的底部形成有一个环形的环形卡槽602,底座300部的底层台阶结构309嵌入在支撑垫600的环形卡槽602中从而使支撑垫600安装至底座300。作为更进一步优选方案,座底部303的底层台阶结构309也同时向上座槽304上方凸出从而抬高支撑垫600的位置。
83.如前所述,本技术的顶垫200和辅垫400均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并且它们在实现功能时需要它们周边能够较为稳固的连接到底座300的座壁部302,因此,需要通过卡环500同时对顶垫200和辅垫400的周边进行定位。
84.参照图5和图6所示,顶垫200的周边还设有若干向外凸出的顶层定位块213。参考图4和图13和图14所示,底座300的座壁部302设有若干个座壁定位槽311,顶垫200的顶层定位块213能够嵌入座壁定位槽311。顶层定位块213和座壁定位槽311在周向上不是连续的,这样顶层定位块213和座壁定位槽311的配合可以限制顶垫200相对底座300的竖直方向和周向上的相对位置。
85.卡环500包括环本体501、外周凸筋502和若干卡钩块503;其中,环本体501用于使外周凸筋502和若干卡钩块503构成一个整体。外周凸筋502环绕在环本体501的外侧,环本体501和外周凸筋502均为环形结构。为了实现定位作用,外周凸筋502在中心轴线101的若干周向位置上对应设有轴向凹槽和径向凹槽,其中,轴向凹槽相对外周凸筋502其他部分而言向下(即沿着中心轴线101方向向下)凹陷;径向凹槽相对外周凸筋502其他部分而言向内(即沿着中心轴线101的径向方向向内)凹陷;径向凹槽向内凹陷的深度小于外周凸筋502突出环本体501的厚度。其中,轴向凹槽用于容纳顶层定位块213的一部分,同时,环本体501的顶部嵌入在座壁定位槽311中从而使顶垫200的周边得以被限位。
86.底座300为了能与卡环500配合,座壁部302设有若干座壁筋305,座壁筋305包括座钩部306、座台部307和座块部308。其中,座钩部306用于与卡钩块503构成配合从而限制卡环500的位置,座台部307形成有一个支撑面307a以支撑辅垫400的下表面。座块部308用于嵌入在卡环500的轴向凹槽以限制卡环500的位置。
87.辅垫400为了能与卡环500配合,辅垫400上表面的周边形成有一个环形的中层定位槽407,卡环500的卡钩块503的底端嵌入在中层定位槽407中,这样相当于卡钩块503和座台部307的支撑面将辅垫400周边夹紧从而使辅垫400周边也能够被有效定位。作为优选方案,辅垫400的周边设有若干缺口槽408,该缺口槽408卡住座钩部306和座台部307之间设有的限位部310;这样设置辅垫在周向上位置也被有效限位。
88.这样一来,顶垫200和辅垫400均能被卡环500和底座300有效的定位,从而保证了顶垫200和辅垫400承载效果。
89.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