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35971发布日期:2023-10-06 04:59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离装置的,具体涉及一种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


背景技术:

1、空气电离装置采用金属薄片作为电极,然后驱动电源产生交流高压并施加在电离片上形成高压交变电场,在高压交变电场的作用下电离空气产生正、负离子。

2、公开号为cn11559166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空气电离装置,其包括有离子片主体,离子片主体包括有内侧陶瓷载体、和对称设于内侧陶瓷载体两侧面的2片外侧陶瓷载体,内侧陶瓷载体的两侧面与2片外侧陶瓷载体的内侧面之间分别设有内导电印刷层,2片外侧陶瓷载体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外导电印刷层,2层内导电印刷层电连接形成离子片主体的高压接入端,2层外导电印刷层电连接形成离子片主体的地线接入端。进一步,内导电印刷层上具有若干开孔,外导电印刷层具有若干束状部,束状部的末端具有尖端,尖端与开孔一一对应布置。

3、上述空气电离装置中,需要设置3片陶瓷载体,不仅不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分别在内侧陶瓷载体和外侧陶瓷载体上分别设置导电印刷层,容易因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同陶瓷载体之间的定位精度不够而出现工艺稳定性和性能稳定性的下降。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空气电离装置存在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包括电离片组件和供电端,该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稳定性较好的优点。

2、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包括电离片组件和供电端,所述电离片组件包括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所述第一载体层远离第二载体层的一侧设有第一外导电涂层,所述第二载体层远离第一载体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外导电涂层,所述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之间设有内导电涂层,所述内导电涂层设置在第二载体层上,所述第一载体层设有接线缺口,所述内导电涂层电性连接有内供电连接段,所述内供电连接段位于接线缺口处,所述供电端与接线缺口内的内供电连接段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外导电涂层、第二外导电涂层和内导电涂层分别与供电端电性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消除了不同载体层平行度对内导电涂层、第一外导电涂层和第二外导电涂层之间平行度的影响,使得设备结构更简单紧凑、稳定可靠,同时,能够使得工艺上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内导电涂层、第一外导电涂层和第二外导电涂层之间的尺寸精度。达到了结构简单紧凑、稳定性较好的优点。

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载体层设有第一外供电连接段,所述第一外供电连接段分别与第一外导电涂层和供电端电性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供电端给第一外导电涂层供电的功能。

5、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载体层设有第二外供电连接段,所述第二外供电连接段分别与第二外导电涂层和供电端电性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供电端给第二外导电涂层供电的功能。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载体层设有第一定位缺口,所述第二载体层设有第二定位缺口,所述第一外供电连接段位于第一定位缺口处,所述第二外供电连接段位于第二定位缺口处,所述第一定位缺口和第二定位缺口分别与供电端卡接。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方便将供电端连接到第一外供电连接段和第二外供电连接段上。

7、作为优选,所述供电端包括地线和交流电火线,所述地线与第一外导电涂层和第二外导电涂层电性连接,所述交流电火线与内导电涂层电性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电离空气产生正、负离子的功能。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外导电涂层、第二外导电涂层和内导电涂层均设有尖端。

9、通过这样的设置:内导电涂层上的多个尖端对外导电涂层的对应多个尖端发生尖端放电电离空气现象,使尖端处发生电离空气的现象,提高正、负离子的产生效率。

10、作为优选,还包括面盖和底盖,所述电离片组件位于面盖和底盖之间,所述面盖设有位于第一外导电涂层处的第一开孔,所述底盖设有位于第二外导电涂层处的第二开孔,所述面盖和底盖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起到保护电离片组件的作用,提高电离片组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11、作为优选,所述底盖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均设有与固定柱配合的定位槽。通过这样的设置:保证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的安装精度,并提高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在安装后的结构稳定性。

12、作为优选,所述底盖设有螺纹孔,所述面盖设有位置与螺纹孔对应的通孔。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底盖与面盖固定连接的功能。

13、作为优选,所述底盖设有过线孔,所述供电端穿设于过线孔。通过过线孔的设置,能够将供电端连接到电离片组件上,起到方便安装的作用。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15、1、通过在第二载体层靠近第一载体层的一侧涂刷内导电涂层,能够保证内导电涂层能够与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的外侧表面平行,消除了不同载体层平行度对内导电涂层、第一外导电涂层和第二外导电涂层之间平行度的影响,并能够防止内导电涂层、第一外导电涂层和第二外导电涂层因不同载体层的松动而相互错开,使得设备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更为简单紧凑、稳定可靠,同时,能够使得工艺上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内导电涂层、第一外导电涂层和第二外导电涂层之间的尺寸精度。达到了结构简单紧凑、稳定性较好的优点。

16、2、通过第一载体层、第二载体层和接线缺口的设置,使得接线缺口在构造上与第一定位缺口和第二定位缺口形成明显区别。由于需要在接线缺口和第一定位缺口、第二定位缺口上连接地线和交流电火线,因此能够通过接线缺口构造上的区别,有效避免电路错接的问题,起到方便安装、提高制造工艺上的可靠性的作用。

17、3、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采用陶瓷材质,接入交流电的内导电涂层烧结在陶瓷载体内部,与外部空间隔离,陶瓷材质的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能增加电离片组件的结构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起到绝缘作用安全可靠。并且在陶瓷材质的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表面烧结后行程釉保护层,内导电涂层、第一外导电涂层和第二外导电涂层在釉保护层内不易氧化、钝化,提高其工作稳定性及耐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包括电离片组件(11)和供电端(3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离片组件(11)包括第一载体层(12)和第二载体层(13),所述第一载体层(12)远离第二载体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外导电涂层(21),所述第二载体层(13)远离第一载体层(12)的一侧设有第二外导电涂层(22),所述第一载体层(12)和第二载体层(13)之间设有内导电涂层(25),所述内导电涂层(25)设置在第二载体层(13)上,所述第一载体层(12)设有接线缺口(14),所述内导电涂层(25)电性连接有内供电连接段(26),所述内供电连接段(26)位于接线缺口(14)处,所述供电端(31)与接线缺口(14)内的内供电连接段(26)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外导电涂层(21)、第二外导电涂层(22)和内导电涂层(25)分别与供电端(31)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体层(12)设有第一外供电连接段(23),所述第一外供电连接段(23)分别与第一外导电涂层(21)和供电端(31)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体层(13)设有第二外供电连接段(24),所述第二外供电连接段(24)分别与第二外导电涂层(22)和供电端(31)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体层(12)设有第一定位缺口(15),所述第二载体层(13)设有第二定位缺口(16),所述第一外供电连接段(23)位于第一定位缺口(15)处,所述第二外供电连接段(24)位于第二定位缺口(16)处,所述第一定位缺口(15)和第二定位缺口(16)分别与供电端(31)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端(31)包括地线(32)和交流电火线(33),所述地线(32)与第一外导电涂层(21)和第二外导电涂层(22)电性连接,所述交流电火线(33)与内导电涂层(25)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电涂层(21)、第二外导电涂层(22)和内导电涂层(25)均设有尖端(2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面盖(41)和底盖(42),所述电离片组件(11)位于面盖(41)和底盖(42)之间,所述面盖(41)设有位于第一外导电涂层(21)处的第一开孔(43),所述底盖(42)设有位于第二外导电涂层(22)处的第二开孔(44),所述面盖(41)和底盖(42)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42)固定连接有固定柱(45),所述第一载体层(12)和第二载体层(13)均设有与固定柱(45)配合的定位槽(46)。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42)设有螺纹孔(47),所述面盖(41)设有位置与螺纹孔(47)对应的通孔(48)。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42)设有过线孔(49),所述供电端(31)穿设于过线孔(49)。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稳定的空气电离装置,包括电离片组件和供电端,所述电离片组件包括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所述第一载体层远离第二载体层的一侧设有第一外导电涂层,所述第二载体层远离第一载体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外导电涂层,所述第一载体层和第二载体层之间设有内导电涂层,所述内导电涂层设置在第二载体层上,所述第一载体层设有接线缺口,所述内导电涂层电性连接有内供电连接段,所述内供电连接段位于接线缺口处,所述供电端与接线缺口内的内供电连接段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外导电涂层、第二外导电涂层和内导电涂层分别与供电端电性连接。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达到了结构简单紧凑、稳定性较好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徐远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空净视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